登陆注册
6452600000004

第4章 齐邦媛: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

“这里,我们对坐悲叹的世界……在黯黑的浓郁芳香中倾听,在夜莺倾泻心灵欢欣的歌声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为草泥。”

阅读和背诵这首济慈的《夜莺颂》都不是容易的事,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战火纷飞之际,女学生齐邦媛便是在老师朱光潜的带领下,吟诵着这首沉郁的诗歌,迎向战争带来的流离和悲怆。

六十多年后,年逾八十的齐邦媛又将这心情一笔一划写入回忆录《巨流河》,引领读者回首埋藏着巨大悲伤的二十世纪。

在这本人生大书里,齐邦媛娓娓道出家族成员的悲欢人生,又挥笔描摹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父亲在国破家亡之际的理想抱负,与精神上最为默契的挚友的生离死别,一代人毕业后对家国前程的茫然失措,战争带来的创痛与胜利后的虚空,大陆与台湾的微妙互动……

无怪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说:“《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惆怅,与其说齐先生个人的感怀,更不如说她和她那个时代总体情绪的投射。”

2010年,《巨流河》简体中文版在大陆面世,好评如潮,年底更不缺席各项好书评选。但八十七岁的齐邦媛先生很少出席公众活动,且新年身染小恙,不便面访。我于去年12月发采访提纲至台北,时隔两个多月,终于收到回复。手写十页纸,密密麻麻。

笔答外,另有一信让人莞尔。“你一定吓了一跳,收到这样的手写访问稿。我收到三联出版社转来你的三十四个问题时也吓了一跳,数了两次确是三十四题呢。它们在我心中竟然盘旋不去……我在一切年节喧嚣之间一点点回答,思考回答,终于答了三十二题,可以交卷了。我一生教书总是考别人,如今自己回答试题,很似报应……”

“谢谢你对《巨流河》一书的关切,更谢谢你花了时间问了我那些很中肯、令我愿回答的好问题。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喜爱文化,能如此好好地做文化记者工作,是我那一代女子年轻时所想不到的。人生真有命是否逢辰的reality!”

巨流河,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是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亦是齐邦媛自幼离开但魂牵梦绕的故乡。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年轻时留学海外,归国后跟随奉系郭松龄将军,意欲做出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郭松龄将军不愿参加军阀内战,但筹划已久的兵变失败,以致身亡,跟随他倒戈的齐世英随即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为了避人耳目,齐世英常常改姓,儿女也得跟随。小时候的齐邦媛上学前常常问:“妈,我今天姓什么?”

年幼时齐邦媛身体瘦弱,常常生病,在学校参加抗日游行时连鼓也背不动,老师只得叫一个壮一点的同学背着大鼓,她在旁边只管敲。

所幸即便战乱纷频,齐邦媛仍得以接受完整的教育。搬往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校长张伯苓“中国不亡,有我!”的号召下坚持西方教育原则;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汇集朱光潜、吴宓、陈西滢、凌叔华等一流学者。齐邦媛在此期间感受到文学的力量,隐然开启此后一生致力的事业。

与求学并行的,是与自幼相识的张大飞的鸿来雁往。这位负有家仇国恨的爱国青年,在抗战期间加入美国飞虎队,每周浅蓝色的航空信封给齐邦媛以莫大的安慰。齐邦媛高二那年,张大飞来看她,走了一半突然站住:“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那是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赞美,也是唯一一次。

抗战胜利的前几个月,张大飞坠机牺牲,此生再未能相见。八月十五日夜,重庆满城欢庆,齐邦媛想起为战争牺牲的张大飞们,大哭回家:“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

战后的气氛全然变了。原来共患难、同歌哭的维系力已经涣散,而政治空气笼罩到所有课外活动,一切非“左”即“右”,连最纯粹的学术讲座也因为“前进”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立场。

齐邦媛不愿参加任何政治阵营,只躲在一隅读自己的书。她始终记得吴宓先生在他的毕业论文上写的批注:“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那是教她爱心宽广,早懂悲悯二字,因“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

大学毕业,恰有机会请她去台湾大学做助教,她正对工作和国家均感到迷茫,便带了自我流放之意要去看看。去时买的是双程票,谁知此生便落在台湾。

齐邦媛在台湾教书几十年,先后出任中兴大学外文系系主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直至退休。同时她将精力投注于文学交流,将西方文学引进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白先勇称赞她为“守护台湾文学的天使”。

而她对自己的评介只是平静:“如果说我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精神做事,也能静静地思索、坚持。因此选择单纯的生活。虽有许多人性的弱点,却没有侵略性的缺点,留得读书思想的青山在。”

下笔如此悲伤,也如此愉悦

灵子:支撑您写完《巨流河》这二十五万字的动力与情绪是什么?您曾提到心中一直有很大的愤怒,这种愤怒为何能化解为如此温情、泰然的文字?

齐邦媛:我前半辈子恨日本人。但是我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将此家国大恨的愤怒化为激励:你能读书就扎扎实实读书,爱国有许多方法。我教书时即以此激励我的学生。写《巨流河》时,往事历历在目,对父母师长感恩怀念,对漂泊所经山河充满温情。

灵子:通过对父亲与自己人生轨迹的描述,辅之以张大飞、朱光潜、钱穆等支线脉络,您最想厘清的是什么问题?

齐邦媛:人生有许多道路,每条路都有许多人在行走。我有幸(或不幸)出生在革命者的家庭,所见所闻影响我一生思路的选择。八年抗战中,我由少年长大成人,曾深切投入英雄崇拜的感情。文学教育帮助我更客观、深层认识人间悲苦与活着的意义。教书时也以此为目标。

灵子:《巨流河》的出版日期选在2009年7月7日,选在这个日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齐邦媛:纪念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更是为了纪念那些有骨气的英雄。

灵子:龙应台女士在差不多同时期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时畅销大卖,据说读过此书的朋友们互相询问“你哭了没有”,而王德威先生认为您的书把最催泪的材料以最平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样的题材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感情基调与表达方式,您如何评价?

齐邦媛:我用文学书写我所经历的、怀念的二十世纪。写我的家庭由家乡巨流河漂泊到台湾哑口海的长路。1949只是一个转折而已,我书中忘不了的人和事,几乎全为国奉献一生,绝非失败者。我用诗的真理(the poetic justice)写他们,下笔时如此悲伤,却也如此愉悦。

灵子:大陆版删除了哪些内容?这些删改对整部作品有何损害?

齐邦媛:大陆三联版删改之处,其实并不多,事前也多得我同意。我能了解他们的难处。第五章开始一页,我简述1945年胜利后苏俄抢先进占东三省,我对闻一多与学潮的看法等,删减约五页。对全书内容、布局、叙述发展并无影响。

灵子:为了在大陆出版,您几乎改写了第十章“台湾、文学、我们”,为什么要改写?哪些方面不便?

齐邦媛:第十章台湾文学中一些作家作品,因未在大陆出版,应只是一些名字而已,为考虑大陆读者的兴趣,精简一些,由作者自己改写。国际文学活动方面,因立场不同,应三联编辑要求,亦精简一些,但均不损作品完整与立意。

灵子:您能否设想下,假如令尊能读到这本书,当作何评价?

齐邦媛:我父亲来台湾后常言,自己一生奋斗成空,死后与草木同朽。我却一直觉得他始终坚持爱国爱乡的理想,极可敬佩,半生思索要写此书,以我所知记录我家两代漂泊的故事,思索的主干是我父亲的一生。但是我对他反军阀、抗日的工作并不知详情,只知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负责国民政府在“伪满洲国”的地下反日工作十五年。我曾随母在天津居住,也只是看到他出生入死、飘忽的身影,听见他的同事说他是了不起的汉子。但是他自己从无一字炫耀。我自幼病弱,骨子里却最仰慕在故乡那样雄伟土地上,跃马千里的保卫者。

你问我父亲读到这本书的话,当作何评价,他一定会说,我对他的政治生涯所知有限。因为当年革命和抗日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不能在家中与妻儿多谈。而且他的一生深知政治幻灭之苦,个人在大的变局中常常是无能为力,反对儿女从政。我所写国立中山中学和《时与潮》杂志事业,只是我所能看到的他生命的一隅。我只能写我所知部分。此书出后当去他墓前酹酒焚寄。如希腊史诗之libation。祭告求谅。

知识分子关怀国家社会,并非只有政治一途

灵子:“东北不应变色而竟变色”,让无数亲历者、研究者对历史报以无奈的慨叹,您是否曾设想过,假如东北无恙,假如郭将军当年打过巨流河,历史又会如何发展?

齐邦媛:假如当年郭松龄将军渡过巨流河,东北即有革新自强的机会,历史必会重写,至少二十世纪的中国少些耻辱,人民少受些痛苦折磨。他兵谏身死时四十一岁,已在军旅经历过南北多省的动乱,天性爱读书、能深思,且结交天下有识之士,明悉家乡事,也清楚知道大局面的处境,正是有效报国的好年纪,却在渡河之前被部下出卖而兵败,至死坚持大义,人格上是成功者而非失败者。

我父亲齐世英在巨流河战后到南方投入政治,原是相信中国这么大,可做的事太多了,充满了报国的理想。想不到抗日胜利之后反而不能还乡,埋骨海隅。我初次在台湾南端听到哑口海之名字,站在海湾岩石之上,想到郭将军和我父亲那么大的憾恨,真如太平洋的汹涌激荡流入此湾,声减音消,哑口无言。遥想那些岁月那些人,“常使英雄泪满襟”。

灵子:抗战结束时期,您回家大哭一场,说“受不了这样的狂欢”,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战争胜利之后没有众所期盼的喜悦,而只剩下“虚空”?

齐邦媛:胜利之夜欢声震天,火把照亮了每一寸黑夜。张大飞在胜利前三个月战死,生者狂欢,死者默默。我为所有战死的人恸哭长夜,这狂欢中有太多的亏欠。更何况胜利后很快就是混乱,更多的死亡离散,对许多人只剩下“虚空”。

灵子:与政治保持距离,一方面是您性格使然,一方面是令尊教诲。若干年后看实在是明智的选择。您书中说“当年许多政治活动的学生领袖,由于理想性太强,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非死即贬,得意的并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到大陆探亲时,也亲见了当日意气风发的同学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当时作何感想?

齐邦媛:我自幼受限于时代、性别与体能,是一个很安分的人,很早爱上文学,书中自有天地。大学中学潮的热狂与毁灭性令我反感。游行中唱的歌那么幼稚。家庭和中学老师教我的是建设国家、奉献才能的教育,先充实自己,自会有报效国家的能力。

灵子:您说“我们这一代是被时代消耗的一代”,这消耗的原因即是战争?仅只是战争?

齐邦媛:抗战八年,政府在万分艰困之中实施公费教育,维持弦歌不辍。大多数师长学术水准和态度都不错。我们这一代不仅是被战争消耗掉的,是战后的时代,多数没有适才适所的工作选择,在政治狂风中如同柳絮。

灵子:您如果当年留在了上海,后期也会被当做黑五类子女而遭受批斗、运动,更不会有今日之成就。如今想来,是否庆幸当年来到台湾?

齐邦媛:像我那时仍一心想读书、在高深学问中求发展的年轻人竟似无路可走,整个中国都在非“右”必“左”的政治漩涡中,连鸵鸟埋头的沙坑都找不到了。我如留在上海何能生存?勇敢孤身一人1947年来到台湾,原是自我流放之意,但来后结交了一些建设台湾的人,深感庆幸。

灵子:关怀家国命运的知识分子们似乎很难不卷入政治迷局中,然而卷入之后又往往迎来悲剧结果,这是试图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选择和悖论。您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政治、与社会关怀之间的分寸把握?

齐邦媛:政治是一种专业,并非人人适宜从政。在卷入政治之前,必须先有政治认识,也必须有自知之明,最好还有些具体的理想。知识分子关怀国家社会,并非只有政治一途。我六十多年在台湾从未涉足政治。教书写作自得其乐。

灵子:若干年后在台湾您也面临政治上的艰难选择,一则编选国民教材时要面对是否“政治正确”的非议,二则此后评介台湾文学,也会面临“你是不是爱台湾”的诘问。面对这样社会性的政治舆论,如何自处?

齐邦媛:现在的台湾几乎没有“政治正确”的问题,什么都是“正确”的,什么都有人反对,一般人也不太当真。似乎近年来连发财都不太令人兴奋。大家共同怕的是地震,但是常常小震,也不怕了。当年的奋斗,“往事只堪回味”。

我们心灵自由,终能用文学留见证

灵子:抗战时期虽然情势动荡,但是您笔下的南开中学、武汉大学仍然坚持着教学质量与标准,师生的行为做派都令人感动。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认为一国之教育最重要的是哪些方面?一流的中学、大学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齐邦媛:教育是分很多层次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力量来自真正的知识分子。大学都很多了,但是师资都待加强。科技也许短期可授,人文思考却需真正的读书人,耐得住长年的寂寞,给他们较单纯的环境,才能多作抽象的思考成智慧。

灵子:在颠沛流离之际,仍有偌多知识分子坚守理想,仍有文学安慰心灵。在此想借王德威先生的评论一问,“在如此充满缺憾的历史里,为什么文学才是必要的坚持”?

齐邦媛:王德威在研究文学史多年后才有此叹息,百年动荡埋没了多少智慧心灵!我们这一批人,两代退居海隅,因为我们心灵自由,终能用文学留见证。文学是什么?让我引用一年前席慕容赠我《一首诗的进行》有几行说:“在字里行间等待着我解读的/原来是一封预留的书信/是来自辽远时光里的/一种仿佛回音般的了解与同情/直指我心啊,天高月明……/是否只因为/爱与记忆

曾经无限珍惜/才让我们至今犹得以得以/执笔?”

灵子:由此有一个大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您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齐邦媛:知识分子的定义很广,大约读多些书,有些见解吧。《巨流河》的书腰上说我是知识分子,大约是因为我写了一本有意见的书吧。社会需要知识分子,我确也做了许多传承的努力。例如1970到1988年间我曾在台湾大学教文学院研究生“高级英文”课,专做英美文学选读。近二十年间教了至少四百个研究班学生,他们今天约五十多岁,在台湾文化教育方面都有些分量,都是继起开来的知识分子。在我其他课上的学生数倍于此,在各行各业有成就的甚多。环环相扣,形成台湾今日的文化。像我这样的人很多,应该可以说尽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

灵子:您认同泰恩的观点,认为“时代、民族、环境是构成文学的三要素”,上世纪中国经历了民族、环境的巨大变故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作品问世?

齐邦媛:可能是在中国历史上,以此三要素写小说容易引起杀身之祸。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很伟大的小说,《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台湾1959年出的姜贵《旋风》)等也永不朽。

灵子:您曾评论,“台湾新一代作家,文字很好,聪明得不得了。但是题材不大,没有真正着力的地方”。您认为台湾文学真正着力的地方应该在哪里?为什么出现现在这样的状况,相对而言技巧十足而内涵较窄?

齐邦媛:我想时代、环境的震撼力都进入太平时代的平庸期了,人们理想和失落都较和缓,新的教育处处增加儿童自信。文学中所需的追索、自我盘诘较少,文学技巧本身不能自成文学。

灵子:在与白先勇先生的对谈中,您曾提到,如今的人“生活好,有吃有喝,心情却茫然,这个才是大问题”。您年轻时也曾对自己的前途与和国家的茫然难以消除,感到“当年想读哲学了解人生,如今连自己这渺小无力的心灵都无处安放了”。这种茫然与当下这一代人的心情有何差别?以您的个人经验而言,这茫然又当如何解脱?

齐邦媛:1947年我到台湾后所遇师友都是做建设性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此开始一生服务态度,然后结婚生子,有家庭责任,渐渐走出茫然的心境。

我不使用电脑,不能精确地比较电脑时代的人生态度和书本时代到底怎样不同。也许活在太平、充裕的时代,电脑上零碎的知识也足够使他们快乐了,没有大的忧愁又何必强说愁。有些年轻人文章中说茫然,总得自己走出来。

原刊于《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1期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根据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讲授《易经》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毓老认为,《大易》与《春秋》弄明白,中国思想左右逢源!读《易经》的目的有三: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是智海,绝非假话,是智慧的产物。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把人生问题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毓老师说易经》告诉我们,要懂用脑,读完一篇,真得其好处。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读书,存肥料。读书,懂用道理简单,做到可难。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艺术经典3

    中国艺术经典3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本书讲述了音乐艺术典故,绘画艺术典故、雕刻艺术典故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 名至实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名至实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商务合同大全集

    商务合同大全集

    本书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编写。本书从合同的相关知识点入手,具体介绍了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联营合同、转让加盟合并合同、赠予合同、借贷款合同、担保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劳动合同、服务合同、合伙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出版合同、保管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的内容、格式和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本书还附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供参考。本书为读者进行商务活动签订合同时提供了详实的专业指导。
  • 穿越之狂妃不下崽

    穿越之狂妃不下崽

    在炎黄大陆上,有这样一个传说……找到上古神帝玄冥子遗留下来的头盖骨,就可以得到一大笔宝藏。在这笔宝藏里,最吸引人的不是珠宝玉器、黄金白银,也不是神兵利器、宝剑大刀,而是神帝玄冥子的心头血。相传,神帝玄冥子羽化飞仙之时,留下了一下瓶心头精血,让后世有缘人得之,饮下可以长生不老,修道者甚至可以直接飞仙。这样一个东西无疑是吸引人的,然而经过千年,寻寻觅觅的世人也没有找到玄冥子的头盖……
  • 重生九零撩影帝

    重生九零撩影帝

    叶柔嘉上辈子被小人所害,意外重生,看她如何虐奇葩姑妈,救愚孝老爸,做网红,来服装厂,混娱乐圈,带着爸妈,弟弟,竹马,舅舅,闺蜜......走上人生巅峰!“凉茶coco,那我呢?”某人黑着脸,“写写写,我马上就写”并与费影帝网恋奔现的甜宠爱情! “柔嘉,你真的要退出娱乐圈,做费影帝的经纪人吗?” “是,少废话,赶紧更文~”
  • 战国大公子

    战国大公子

    李乾意外来到征伐混战的战国时代,突然发现自己与周天子第十子公子铉的容貌几乎一模一样!公子铉在出使韩国的半路上遇刺身亡,为了逃避罪罚,三个护卫威胁李乾来当姬铉的替身,从此他就像披着伪装的影子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苟延残喘。委曲求全、装疯卖傻、都成为他绝地反杀、步步为营的筹码……
  • 六记斋记

    六记斋记

    何谓六记?记生死有命,记悲欢离合,记福祸相依,记善恶有报,记六道轮回,记众生芸芸。闲来六记斋,玉盘珍馐杯中酒,天下熙熙又攘攘,魑魅魍魉莫能逢,福也好祸也好,生也好死也罢,不过生而有命,人也好鬼也好,妖也好神也好,各有寂寞难诉说。他习惯了旁人唤他姜九爷,掌柜的,再次见她,方想起有一世,那人曾唤他小九。这些久远的事他就早忘了,可有些人,总要唤起他身上那些贪婪与杀戮,以及那被封印的不断蠢蠢欲动的恶。
  • 天生附魔师

    天生附魔师

    奇迹大陆百年一遇的魔法奇才。但可惜的是他无法像其他人一样释放出自己魔法。这让他注定成为一位附魔师。从此他的枪里装得不再是子弹。他的盾牌可以抵挡千军万马。他的斧子可以释放雷电。他的剑可以斩断一切魔法。
  • 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

    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

    1.是枝裕和三部高口碑、高人气作品原著小说。是枝裕和亲撰,以细腻如水之笔,抒写家族之歌与人间情味。2.是枝裕和说,《步履不停》是他必须要写出来的故事,久违的家庭聚会,欢笑背后是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3.《比海更深》是他有了孩子之后,以父亲为视角创作的作品,与《步履不停》相比,人生不同阶段的创作,抒发了不一样的感悟。4.《小偷家族》惊世骇俗的情节,发人省醒的主题,上映后引发大范围讨论。十年来,是枝裕和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所有思考,都在这个故事里。在很多意义上,它超越了以往的作品,聚焦弱者的生存法则和跨越血缘的至亲至爱,彻底地刺穿每个读者的心。
  • 宝山

    宝山

    宝钢惊天动地的风雨历程为中华民族全面工业化提供了多方面的至真至纯的宝贵经验,这是一笔用汗水、泪水、血水挣来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宝钢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以及国人的生产、生活、生存提供了最优质的工业原材料,它实实在在是一座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物质基础的宝山!宝钢是一块宝,是一块佩戴在共和国胸前的熠熠闪光的瑰宝!
  • 炽天之龙

    炽天之龙

    这本书已经草草完结,但可以为新书做好完美的铺垫。新书剧情类似于科幻,但奇幻成分更多。奉上简介,虽然我不太会写简介——我有一剑,所到之处必有王座相随;我有一人,所过之处必有依恋。最热血的屠兽之旅,最惨烈的神话之战,最孤独的前进,最强大的武器,从电磁轨道炮到超级战略核潜艇,从超远程狙击枪到王座之剑,从北斗天基动能武器到超级穿梭机,一切尽在本书!人类不会知道,玉龙雪山下镇压着太古的巨龙;挪威冰海,北海巨妖无声蛰伏;三峡之城,巨龙撞坝;澳大利亚,比蒙破土;太阳耀斑,烛龙正在重生。来自《山海经》亦或是《淮南子》的神话志怪传说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更让人惊骇的是,这一切都有人在幕后推动。这是个悲哀的时代,但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英雄。那一日降临了,本书的主角——烛龙将从太阳出发,绕地球一周,是为审判日。那日火雨降临,地上的一切都将被烧灼殆尽,那日,哪怕众神都无法拯救自己。
  • 大符篆师

    大符篆师

    执笔绘天地,以法镇苍穹——小白同学的大符篆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