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8600000041

第41章 北川,那个凄风冷雨的夜晚

这是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的战时战地采访。

那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一个下雨天,我和《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姜英爽一行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采访一位北川县城的“最后守护者”。在县公安局临时办公点板房内,我们与老警察、抗震英雄姜永寿有了面对面的对话。那时,姜永寿的身份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治安组的一位民警。姜永寿说,昨天晚上,他还与几个民警一起到北川老县城去查找盗窃犯罪嫌疑人员。

五十八岁的姜永寿在地震发生时是县公安局国保大队的一名民警,1986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北川公安部门工作。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任培清是县中药材公司的退休职工,女儿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在绵阳市区教书。如果不发生地震,他可能像许多人一样,与家人一起安度晚年。可是这场地震却改变了他平静的生活。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灾难突然降临到天府之国的四川。这天下午,地震发生时,姜永寿正行走在上班路上。当他行至北川一中教师公寓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的剧烈震动,不少人脸上都挂着惊恐望着摇摇欲坠的建筑,只见四周的楼房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似的纷纷倒塌,背后山上坠落的石块呼啸着砸向城区,地上腾起的尘土顿时笼罩了整个县城。

慌乱中,不时有惊恐万分的人在喊叫,在呼救,有的喊“快跑啊!地震了!”更多的人则急切地寻找着亲人、呼喊着亲人的名字。姜永寿说,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想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

两分钟后,当震动稍微平静,姜永寿发现教师公寓背后建设局一个成年女性被压在废墟下,在不停地呼喊,他马上过去,看见她面朝外,满脸是灰,被倒塌的墙面压着。他奋力将她救出,把她背到较为安全的北川大酒店外广场处。

这么大的地震,姜永寿从来没有遇到过,想到了在老城区家中的妻子,他又向老城区方向跑去。跑到大酒店外垮塌的岩石处,一个人慌张跑到他的跟前,哭着对他说:“警察同志,求你救救我的家人吧,他们被压在地里了。”

这个时候,他来不及顾及家人的安危,警察的职责促使他和求救的群众飞奔至附近小河街的废墟里紧急抢救,没有挖掘工具,就用双手在废墟里刨。两个小时后,他的手刨烂了,衣服划破了,他终于从废墟里救出了五名被掩埋的群众,其中一人是县公安局退休的老警察曾继绪。随后,他又一刻不停地将救出的五人背到北川大酒店前广场处。

处理完一切,姜永寿又想到了家人,还是向老城区方向走,刚到县工商局,遇到交警大队长何彬也在那里救人。看到那里有很多群众需要救助,他又忘记了家人,马上上前搀扶,很快将五十多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到了老城,他找不到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了,发现整个老城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土堆,只剩下中间一座摇摇欲坠的楼房。他想妻子肯定完了,默默地掉下了眼泪。就在这时,他发现废墟中有人呼救,循声而去,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埋在废墟中,不断地向外呼救。他什么也没有想,上前使劲掏呀掏,手指被磨得鲜血淋淋,仍不停下挖刨,最后终于将小女孩救出。

他没有片刻喘息的时间,因为不时地有群众向他求救,虽然五十六岁的他身体已不再硬朗,可他仍然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不停地在废墟里救人,12日20时,他又先后从废墟里成功救出十三名被掩埋的受灾群众,协助十六人脱离危险。

12日20时10分,天在瓢泼大雨中完全黑了下来,县城在黑暗里显得越发的恐怖。这时余震不断,每隔几分钟就要发生一次,农贸市场地震引发的火灾还在冒烟,老城区相当危险,让人不安。在老城区,能够行走的人都已经转移到了新城区安全地带,姜永寿看到寻亲人无望,也准备离开老城区。这时,他又听到呼救声,过去一看,心更加凉了,在阴森森的夜晚,还有二十多个受伤较重的群众无法行走,痛苦地躺在废墟旁呻吟。

此时,能行走的人只有他一个了,虽然他内心急切地想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去打探找寻亲人的下落,虽然他极度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憩一下疲惫的身心,但当他听到这些重伤员哀伤地乞求他:“警察同志,你千万不要走啊,只有靠你救我们了,有你在,我们才有救,留下来照顾我们吧!”姜永寿想,自己是警察,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在这时候,群众也更加希望警察与他们在一起,他们才有活着的希望。

在危难的紧急关头,警察就是人民群众的救星,就是受灾群众的希望。姜永寿强忍内心对家人的深深牵挂,挺起疲惫的身体,毅然决定在这个凄风冷雨的夜晚留在废墟旁,照顾受伤的群众。

一整夜,他都在忙碌着,冒着危险在废墟里找来了足够的衣服和被子为伤员驱寒,找来食品给伤员充饥。他舍不得吃一口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食品、穿一件从废墟中寻来的衣服。

一整夜,他看到的都是重伤员在号啕大哭,看到的都是许多人吓得抱成一团,看到的都是惊恐未定的眼神。

一整夜,他来回奔跑,到处寻找衣物,帮助伤员包扎伤口,帮助伤员翻身和解手。

一整夜,他用手机微弱的亮光,来回巡视在废墟旁,不时地赶走企图靠近伤员的狂犬,用颤抖的声音不停地安抚着伤员。

一整夜,余震不断,每隔几分钟就在摇晃,后面王家岩的山体一直在崩泄,未停止。

就这样,一夜风雨,一夜忙碌,姜永寿在群众眼中,就是政府,就是希望,他一晚上都没有睡觉,坚守护理着二十多名重伤员。第二天,他发现一些伤势较重的人,由于不能及时抢救,离开了人世,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更加思念亲人,想起妻子到现在还无消息,就焦虑不安。

13日凌晨6时,县城余震不断,姜永寿冒着随时可能被路旁摇摇欲坠的危房砸伤、砸死的危险,艰难地去寻找搜救人员来转移伤员。

由于强地震的破坏,整个北川县城的道路都已成了乱石窟,他拖着疲惫的双腿顽强地在满目疮痍的县城里找寻,终于在任家坪找到了县公安局临时指挥部。

从北川大酒店到任家坪,平常只要二十来分钟的路程,这一趟却走了近两个小时。来不及喝口热水,来不及吃点干粮,他马上又为救援队伍当向导,把他们带到学校和废墟中埋人最多的地方救援。然后,他又原路返回把二十多名伤员全部送到任家坪安置点进行救治。

因为他对任家坪到北川城区的路非常熟悉,13日这天,他在这条艰险的路上十一次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救援官兵、上级领导和各地记者当向导,在来来回回的穿梭中,他把一名人民警察的坚强和忠诚转化成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这条满目疮痍、满是悲伤的路,把生的希望及时传给埋在废墟里的人。

13日下午,姜永寿在县城救人时,遇到了经大忠县长,两人打了一个招呼,经县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知道,这一拍,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便又投入到抢险救人中。

姜永寿的家在老城区县中药材公司家属宿舍,小区两栋楼四个单元,住有四十多户人家。熟悉北川县城的人,一看到老城区震后的惨状,一听到中药材公司家属宿舍,都说全埋在废墟中了,肯定没有一个人活出来。

姜永寿在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到老城区后,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他想家完了,妻子也不可能活着出来了。没有想到,震后第二天,有人告诉他,看见他的妻子了。听到消息后,姜永寿很是惊奇,认为怎么有可能呢?家所在的地方成了大土堆,房子都没有了,妻子活着出来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13日上午9时,姜永寿在北川县城遇到了妻子,他才相信妻子真的活着出来了。原来地震发生时,她在客厅,一阵强抖,把她簸进了厕所,由于楼层高,幸免于难。她居住的中药材公司老城宿舍,只有她一个人活着出来,其他人全部埋在下面了。埋在废墟中的她,躲过了几次余震,后被一个好心人从废墟中刨了出来。姜永寿没有想到自己全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也得到了回报。

从妻子悲伤哽咽的话语中,姜永寿知道母亲、兄长、弟弟、岳父、姨父等十余位亲人都不幸遇难或失踪。这个老警察,很坚强。他知道,此时,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他去救助,因为他是警察,他是共产党员。在特大地震面前,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中,姜永寿这个老警察,面对伤痛与打击,他抹干眼泪,又转身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从废墟中救出了三十多人。

在采访中,姜永寿腼腆地笑着,脸颊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给我们留下的是坚强和乐观。他说,地震后,我的所有财产只剩下这件警服了,我要把它留作纪念,因为这是证明我警察身份的唯一一件东西,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十分喜欢这身天蓝色制服,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穿着它,舍不得脱下。已经快要退休了,他很珍惜当警察的每一天时间。

听完姜永寿的讲述,我终于明白了警察,明白了责任,明白了坚韧,明白了敬业,明白了奉献。姜永寿的倔强和坚毅给受灾群众一股人定胜天的勇气,在受灾的群众眼里他就是一垛不倒的墙,人民群众可以得到安全的庇护,可以躲避风雨的侵蚀,可以孕育新的希望。

也就在这年底,姜永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12月,姜永寿和妻子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西部地区公安功模民警厦门休养。他在接受《人民公安报》记者采访时说,警察这个职业,注定会经历更多的浴血奋战、生死考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我们心中都要有群众,因为我们是人民的警察。

同类推荐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 祖国啊,祖国:中华梦朗诵诗选

    祖国啊,祖国:中华梦朗诵诗选

    本书选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百余位名家诗作。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诗人在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出于心灵的需求,听从时代的召唤,怀着对文明的渴望,辉映风云的变幻,自觉地将诗之思或突进历史的纵深,或切进当下的现实,燃放出赤诚炽热的火焰。
  • 你出现在,我诗里的每一页

    你出现在,我诗里的每一页

    《你出现在,我诗里的每一页》——收录的是戴望舒创作和翻译的经典诗歌,以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或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或是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是表现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或是描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全书意境朦胧,语言节奏感强,诗体富于散文美,风格哀婉清新,展现了戴望舒诗文的独特艺术价值。
  • 萧红小说集

    萧红小说集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萧红的小说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萧红的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正如茅盾先生给出的评价:“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 闲情乐事

    闲情乐事

    本书里收入的基本上都是“闲文”,由陈平原选编,搜集了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贾平凹等23位作家的所谓“士大夫趣味”作品,所收的43篇文章涵盖了“食”“衣”“住”“行”等更对中国文人口味的消闲之事,最后殿以一组忙闲之辩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家个体性情的自然流露,都是“生活的艺术”的散文小品。“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生的精义就在于如何把握“忙”与“闲”之间这个颇为微妙的“度”。
热门推荐
  • 默多克管理日志

    默多克管理日志

    鲁珀特·默多克被人称作“报业怪杰”,他在二十年内从一个小报老板变身为国际报业大王。他涉足出版业、媒体、石油钻探、牧羊业等等,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大腕级的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帝国,默多克在管理方面必有过人之处。在内部管理方面,他强硬、高效、事无巨细的管理风格,使得新闻集团像个永动机一样不停运转。在对外战略上,他就像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赌徒,不断下注,赌注越高,赢的也越多;最重要的是,在重要的扩张战略方面,他罕有失手,这正是因为他在下注的同时时刻警惕可能到来的风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仙结

    仙结

    一场清梦两滴泪;三生守望三生石。那一世的因果,结成了错,这一世的情缘,谁舍得?
  • 我在地球炼丹

    我在地球炼丹

    张小天得到了一个系统,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他立志,“我是要成为丹神的男人!”还能去异界,逛几圈,这样的生活美美的。
  • 毒之纵横

    毒之纵横

    他,一个被驱逐出修真界的人,却因为修真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在师傅离去以后,淡漠了感情,却在这这个新的世界中找了回来。他,本想平淡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偏偏注定了不允许。既然无法平静的生活,那么,就要用力量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且看一个少年在异界的争斗旅程。
  • 烛光喷薄

    烛光喷薄

    在这危机关头,是千字文拯救了我的写作。千字文短小,伏案写作不过一小时就成了。于是,上下班的路上即兴构思,目睹物事,神思飞扬,一点意趣凝成了。稍有空隙,拔笔书写,一篇小文很快便问世了。无疑,千字文成了我表达情思,延续创作的最佳文体。
  • 金液还丹百问诀唐

    金液还丹百问诀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八零后神魔天使

    八零后神魔天使

    新书上传《植魔师》植魔师宣言:我们是一群不屈服命运的人!为了改变命运,俞鹰一脚踏入生死地!
  • A Dirge for Princes (A Throne for Sisters—Book Fou

    A Dirge for Princes (A Throne for Sisters—Book Fou

    "Morgan Rice's imagination is limitless. In another series that promises to be as entertaining as the previous ones, A THRONE OF SISTERS presents us with the tale of two sisters (Sophia and Kate), orphans, fighting to survive in a cruel and demanding world of an orphanage. An instant success. I can hardly wait to put my hands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books!"--Books and Movie Reviews (Roberto Mattos)From #1 Bestseller Morgan Rice comes an unforgettable new fantasy series.In A DIRGE FOR PRINCES (A Throne for Sisters—Book Four), Sophia, 17, battles for her life, trying to recover from the wound left by Lady D'Angelica. Will her sister Kate's new powers be enough to bring her back?The ship sails with the sisters to the distant and exotic lands of their uncle, their last hope and only know connection to their parents. Yet the journey is treacherous, and even if they find it, the sisters don't know if their reception will be warm or hostile.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