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4900000004

第4章 死神催逼下的抉择

孙策连续动怒,大伤元气,身体变得极为虚弱。睡梦之中,孙策多次梦见于吉前来惊扰。几番受惊后,孙策很快变得形容枯槁。

吴太夫人见了儿子这般模样,心痛万分,忍不住说了一句:“儿啊,你咋整个没模样了!”(儿失形矣)

孙策自从遇刺后,一直没照过镜子,一听母亲这样说,急忙命人取镜来看。这一看,可就要了孙策的命了。

孙策英俊潇洒,对自己的形貌有着相当的自信。但他看了镜中之人,面黄肌瘦,形销骨立,脸上还有一个大箭疮,哪里还有半分风流模样?孙策不由心如死灰,大叫一声:“我怎么会憔悴成这个样子?!”,用力一拍镜子,顿时金疮迸裂,昏绝于地。

吴太夫人没想到自己的一句怜惜的话,竟会对儿子造成如此沉重的打击,急忙命人将孙策扶入卧室。过了一会儿,孙策缓缓苏醒过来,长叹一声道:“看来我是活不了了。”

这样自暴自弃的话语,往往是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低自尊者的典型表达,却从一贯自视极高的孙策口中说出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那么,为什么形容枯槁会对孙策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呢?

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多种概念。比如认为自己是友善的,聪明的,勇敢的,懒惰的,负责的等等。这些属性特征的重要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某些特征是一个人的核心特征。这些核心特征构成了自我图式的概念。所谓自我图式,就是指特定领域内有关个人行为的记忆、信念的概括化集合。

对孙策来说,他关于自我认知的图式就是“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面目俊朗,却又勇猛无敌。孙策的这种男子气概和张飞、许褚那样外表粗豪的男子气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是孙策的招牌式标签。和他有类似标签就是周瑜。这两个人也正因为有着共同的自我图式而成为莫逆之交。

镜子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能够有效启动自我觉察。本来浑浑噩噩的孙策在镜中一瞥,惊觉自己不但失去了俊朗的面容,也失去了万军丛中骁勇厮杀的体力。他赖以维系自尊的“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已经荡然无存!

像孙策这样的人,是高度表里如一的。他的外在形貌和他的内在信念是高度统一的。外表上的英俊风流,等同于他内心里自我认知的天下无敌。许贡门客的行刺、郭嘉的预言、于吉的神奇与巨大影响力,这一连串的打击,同时击碎了他在外表形貌和内心信念上的自信。

如果说“美丽”是大乔小乔这样的角色美女的生命动力,那么“美力”就是孙策的生命动力。失去了“美”与“力”,孙策也就丧失了自尊以及继续生存的勇气。而他的身体状况,在多次动怒伤及元气后,也确实不容乐观了。

千古艰难唯一死。对于任何人来说,接受自己即将死去的现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死神面前都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正是旭日高升的年纪。在这样的年纪,死亡,对他来说,本来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也正因如此,这对孙策造成了最为惨重的打击。但好在死亡的到来,太过迅捷,容不得他像庸常之辈那样陷入拒绝接受、怨天尤人、苦苦挣扎的“三段式”流程。身为江东之主的巨大责任感同时也有效对冲了死亡带来的恐惧。这就意味着,孙策必须立即做出身后之事的妥善安排。

死亡,是人类最终极的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冲破一切惯性认知和骄傲自尊所形成的思想桎梏。所以,人之将亡,其思也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不是死神迫在眉睫的催逼,孙策绝不会去思考:“假如所有我所认为‘错’的事情,其实是对的。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但是,一旦孙策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他很快进入了心地澄明的状态。

首先涌上心头的还是郭嘉的话。

郭嘉对孙策的评价是“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如有刺客,必成刀下之鬼”。这句曾被孙策嗤之以鼻的话,眼看就将神奇地成为现实。如果孙策选择和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三弟孙翊来当接班人,是不是意味着孙翊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命运,重蹈自己的覆辙?那么,这份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基业又该怎么办?

接受郭嘉的判断,等于是孙策将自己的思想之门打开了一条缝隙,而另外一个人说过的话,也随之登堂入室。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孙策平定了江东,曹操为了拉拢他,以大汉朝廷名义派来使者刘琬,册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县侯。

孙策十分高兴,他得知刘琬善于看相,就把自己的几位兄弟都叫出来拜见刘琬。但刘琬只是礼节性地搪塞了几句,并未多言。

孙策正当志得意满,唯我独尊的时刻,本来也不怎么相信卜卦看相之类的东西,也就没有太过在意刘琬的推托。

刘琬回到许都后,却对其他人说:“孙家的几个兄弟,看上去个个聪明精干,能力出众,但是寿命都不会太长。唯独老二孙权,形貌奇伟,是个大富大贵之相,而且还很长寿。你们不妨记住我的话。”(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孙权这时候刚刚十五岁,已经被举荐为孝廉,并被孙策安排担任阳羡县长,故而刘琬称其为“中弟孝廉”。

刘琬的话传回江东后,孙策根本就不屑一顾,只是付之一笑。他心雄天下,目无余子,就连老天爷也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相信刘琬对自己“禄祚不终”的判断呢?

事实上,刘琬的相术的确独步天下,神奇无比。此后,孙策果然在二十六岁的盛年遇刺身亡。随后,孙策的三弟孙翊在二十一岁时被部下杀害。孙策的四弟孙匡也是在二十刚出头的时候就去世了。兄弟三人均验证了刘琬所言的“禄祚不终”,唯独孙权一直活到了七十一岁,其他三兄弟加起来也没有他活得长。

死亡就像一个天才的魔术师,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信念系统。孙策在笑傲江湖之际,是绝对不会相信刘琬的话的。但是在他临死之际,刘琬的话却发挥作用了。既然孙策本人的命运已经被完全他言中了。那么,孙氏其他三兄弟的命运凭什么不会被他言中呢?

如果选择孙翊,江东的基业看来是守不住的。只有选择孙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的唯有他一个!

孙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叫来张昭等重臣,郑重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张昭一惊,以为孙策是病糊涂了,忙劝道:“主公,眼下正是乱世,叔弼(孙翊的字)勇猛果决,岂不是更好的人选?”

张昭并不是私心作怪,才要举荐孙翊的。张昭的意见,其实代表着群臣诸将的主流看法。在大众看来,性格沉稳内向的孙权,只合适坐一个辅佐性的位置,而不是承担一马当先,勇当重任的江东之主。虽然此前孙策早已开始栽培孙权,让他在十五岁时就担任了县长一职,而且在行军打仗之时,经常听孙权的意见。孙权也确实提出过一些不错的建议,但那时的主心骨是一呼百应,万众归心的孙策。孙权是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境里提出建议的,采纳与否、执行如何最终由孙策拍板,自然无须顾虑什么。可是,一旦孙权成了江东之主,必须独扛千斤重担,独自直面压力,他这样的性格,可能就远不如气势宏壮的孙翊那样英明果断了。

所以,虽然孙策也曾多次当着部属的面对孙权说:“此诸君,汝之将也。”但到了关键时刻,张昭出于理智的思考,还是认为孙权并非最理想的人选,于是继续劝谏孙策说,如果一定要选择孙权接班,可否将军权交由孙翊?这样兄弟各有承担,形成互补,也许是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方案。

但孙策果断地摇了摇头。天无二日,如果两个人分权而治,势必造成内讧。孙策坚定地将孙权叫到身边,把印绶交给了他,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兄弟,你可要想着父兄创业之艰难,好自为之!”

千斤重担就这样落到了孙权稚嫩的肩膀上。那么,没有丝毫准备的他,能担得起孙策临终的嘱托吗?

心理感悟:你错过的往往是那些你认为是“错”的东西。

自我图式特定领域内有关个人行为的记忆、信念的概括化集合。

同类推荐
  • 让你轻松带团队的管理心理学

    让你轻松带团队的管理心理学

    牧之编著的这本《让你轻松带团队的管理心理学》剖析了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之道,针对在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可能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全书内容充实,观点科学,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强,是管理者提高自身能力、轻松带出一流团队的最佳指南。
  •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之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自卑与超越》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心理学与微反应

    心理学与微反应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是更古老,也更诚实的语言。它通过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因而比口头语言更加可信。当你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翻开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像FBI特工一样的识人高手!"
  • 女人气场心理学

    女人气场心理学

    气场强大的女人,在交际场中顺风顺水,魅力四射;在职场中受上司欣赏、客户喜欢、同事佩服;在情场中更是活跃分子,总能赢得男性的青睐。每个女人的气场都不同,你接近可以培养并掌控自己的独特气场。本书向广大女性朋友阐述了通过塑造强大的内心来营造强大气场的实用方法,帮助她们通过培养、提升、运用自己的气场,全面提高个人影响力,赢得美丽人生。
热门推荐
  • 异瞳见闻录

    异瞳见闻录

    凡人有三镜,神仙有六途。于镜中看自我,到途里见平生。
  • Sarrasine

    Sarras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怎样当好“小巷总理”:居委会干部读本

    社区建设,江泽民总书记称之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居委会主任,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朱镕基总理亲切称赞他们是“小巷总理”。当好“小巷总理”,重要的是想民、利民、帮民。想民,就是要为民着想。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章,要从居民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使社区工作与居民需求、愿望合拍。
  • 把你写进我的生命里

    把你写进我的生命里

    [宠文,男强女强]有人说沈安瑶缠着陆二爷不放陆楚宸说:“乖,是我缠着你不放的。”有人说沈安瑶苛待同父异母的弟弟沈一阳说:“姐姐,不用理他们。”整个h市的女人都疯狂地嫉妒着沈安瑶。
  • 安有默兮

    安有默兮

    十年前,安兮默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温润宠溺的“哥哥”韩梓煜,他因为是豪门私生子,不得不在乡下长大,两人有着深刻的孩童情谊,在不知不觉中,安兮默对他产生了依赖之情;但后来因为韩梓煜被接到了无人告知的地方,安兮默与他断了联系。十年后,安兮默由于画展的原因再见韩梓煜,她还记得他,但韩梓煜因为车祸丧失了记忆而忘记了她,再见时,他已然变成了一个冷漠傲然,腹黑执拗的纨绔子弟,安兮默还是依旧想要亲近他,但是,韩梓煜误会她是一个见钱眼开,想要攀高枝的恶臭丫头……,在安兮默不愿放弃的疯狂暗示和被韩梓煜误解的痛苦下,韩梓煜是否能想起一切?是否能在十年间各自性格和生活发生变化后还能走到一起?十年不见,安有默兮?
  • 杀手狂妻:腹黑魔帝请接招

    杀手狂妻:腹黑魔帝请接招

    她本是杀手界至尊,第一杀手组织青龙会大龙首,一次意外,她惨遭爱徒出卖,魂穿五百年后!什么?卧床三年?大夫人夺权?青梅竹马还跟别人跑了?昔日爱徒更是以她的身份勾搭域外神使,一统璃琼玄域,号称“瑶光圣皇”!——瑶光圣皇,造化无双,仙人相助,万世流芳!“这贱人在我死后还要败坏我名声,真是该杀!”饶是顾云瑶城府极深,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不禁叱骂一声!可是,这又能怪谁呢?若不是那个疯子狂到闯入高手云集的青龙会,逼她出手,她又岂会被徒儿篡位成功?“死疯子!就算我顾云瑶重生五百年后又如何,让你五百年,我一样可以杀的了你,还有我的好徒儿,你们...都给我等着,一个都逃不了!”
  • 感悟父爱母爱(上)

    感悟父爱母爱(上)

    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可以认清世界。这些已经被中外智慧人士不断印证过了。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着矢志不移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对痛苦等闲视之的心境。在一次次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中自我提升与超越,才使他们成就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 我就是豪门千金

    我就是豪门千金

    本是豪门千金,却流落在外。一场阴谋的开始,以她的性命为终。重生后,她带着满腔的怒火再次回来。这一次,她要彻底的翻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家苏先生很傲娇

    我家苏先生很傲娇

    (推荐新书:绯闻陆总官宣吧)“苏子墨,我要嫁给你!”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沐西怎么觉得,她和他之间隔了一堵厚厚的城墙?一朝被人设计,他误会她,她含泪离去。四年后归来,他每天往她工作室送鲜花,想尽一切办法和她扯上关系,回头助理却讪讪的告诉他:“总裁,您送的花又进垃圾桶了。”某男揉着疼痛的额角,沉思一会便说:“明天改送儿子。”翌日,某小奶包站在他的面前告诉他,“爹地,妈咪和她男朋友约会去了,不在家。”于是,他幽怨地注视着眼前自己的缩小版,明明是个追妻神器,可他怎么觉得是个坑爹货?【群:138299894】
  • 充闾文集:辽海春深

    充闾文集:辽海春深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