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100000018

第18章 意大利文化中的文化(9)

多学科构架和跨学科的交叉知识辅助历史研究是文艺复兴史学实证主义倾向的特征之三。西班牙的安东尼奥·德·内布里雅认为史学家应该具有历史、文学、法律、医学以及其他学科广泛的知识。意大利的比昂多在他的《意大利图志》中开始选用插图来辅助解读历史。圭恰尔迪尼从把握重要人物的动机和心理活动出发,联系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加以考察,对历史的叙述、分析、阐释更显得真实、深刻。法国史家把语文学研究、博学好古研究与法学研究结合起来,对古代的法律文献进行校勘和法制史研究的同时,利用年代学、钱币学和碑刻铭文学知识凸显历史学研究成就。保罗·埃米利奥利用人类学、语言学、地志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修纂法国历史,人文主义博学好古的特征突出。迪蒂耶则利用档案文献从婚约、遗嘱、信件、法令、封建契约、委任状、法院判决、外交指令等方面从事研究,体现了法国另类的博学好古研究倾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史家以年代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语言学和题铭学等来辅助历史研究。康拉德·波伊廷格编辑出版了策尔蒂斯发现的罗马公元三世纪的道路交通图,“这成为我们现在称之为诸辅助学科的碑刻铭文研究、手稿和硬币的收集、原始资料的编辑校订等新兴趣发生的一个标志。”英国的埃尔姆汉善于运用辞源学考证手法进行历史研究,以语音学和人名地名学等语言学知识来判断材料脉络,加深对史料的发掘和论证,同时,使用印章学、谱系学和地形学的知识来进行综合研究。利兰利用古物研究和文献目录学,卡姆登使用天文学和家族学,哈克卢特利用地理学知识,塞尔登使用法学和纹章学,莫尔则通过研究理查三世的心理,试图从人物的性格和欲望中展现历史的演变过程。培根则将历史视为一门科学,认为历史研究是符合科学性的,因此,完全可以把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史学研究中,他根据分类法和归纳法原理,将历史学分为政治史、教会史、学术史、自然史等不同专史,专史之下又作细微的划分。总之,使用这些新的知识和学科来辅助历史研究的手法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拓展与延伸,以期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三、实用主义倾向

史学与政治的结合,以史为鉴给当世政治提供历史佐证。而史学与宗教争论的结合也为新教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从布鲁尼到马基雅维里乃至圭恰尔迪尼均倚重政治史的修撰,历史学的政治功能被逐渐发掘和利用。

作为人文主义先驱的布鲁尼关注于政治,积极投身于萨罗伦萨的政治活动中,在历史的修纂方面,也显示了市民人文主义政治叙事史的风格。布鲁尼开创的史风,使得后来的历史学家更加关注政治活动,关注阶级、阶层、社团、政体、制度、政策和国家行为,并从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出发研究历史。随着16世纪初历史学中政治学派的兴起,历史学的政治功能被马基雅维里等一批史家发挥得无以复加。

马基雅维里的“历史解读政治”开创了一个史学研究的新范式,但是,专注于发掘历史例证来说明政治规律,往往会悖逆历史学家应具备的客观叙事、公正修史的原则。马基雅维里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缺陷,是对历史研究的先入为主。他按设定的目的,选择史料来“框写”历史,这就难以避免历史论述的严重失实。在《佛罗伦萨史》中,马氏杜撰了大量演讲词,如正义旗手的讲话、难民的控诉、被流放者离别感言、米兰人对暴政的斥责等。虚拟的演讲词实际上成了马氏设计的历史舞台的人物角色,按他的意愿来随意安排和支配。这样,“他历史中的主角就缺乏了真实自我的个体”。历史的写作难免会失之于真实。

在英国文艺复兴早中期,史学与政治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史家对于史料的主观操控,以取悦于统治者来遴选和取舍材料,利用严密的逻辑关系撰写出无可辩驳却又不能反映历史原貌的著述。

英国的波利多利·维吉尔屈从于亨利七世,尽其所能地选用资料和遣词用句,屈身辱志,恭维国王。培根有时则不惜以篡改史料来支撑自己的立论,他时常凭空推导出符合其论点的结论,以虚构的演说词等奉承国王,为了使论点成立,他精审地统串材料,力求结构完整、论证充分、精密周详、无懈可击,使人不由自主地误入可怕的逻辑陷阱。

文艺复兴晚期以后,实用主义史学在英国愈演愈烈,克拉伦登因国会决定放逐他将私怨注入其书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史料进行篡改和修正,他个人的经历、政治观点和偏激情绪妨碍他对短期国会作公允的评价。此时,历史编纂开始为政治派别所利用,英国的党派之争派生出史学界的辉格派史家和托利派史家的论战。克拉伦登成为托利派史家的鼻祖,在《英国叛乱内战史》中他极力为查理一世辩护,辉格党派史家吉尔波特·伯内特以支持辉格党的行动予以回应,文艺复兴史学的终结也成为近代英国托利派史学与辉格派史学论争的发端。

文艺复兴时期,新教的地位巩固后,罗马教会和新教之间时常争论。史学与宗教的结合在这一时期德国、法国和英国史学中都有所体现。

德国的人文主义非但没有背离或者漠视宗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沿着宗教方向发展,积极探讨宗教经典和宗教问题。在对待古典文化的态度上,德国人文主义者并非绝对古典主义者,他们立足于现实问题研究古典文化,并以此为向导,运用人文主义的方法来清洗中古传统,修筑一条由古至今的文化通衢。德国人文主义学者对语文学的重视,由古典语言文化的研究到宗教经典研究,从圣经研究再到对罗马教会的批判,充分说明了他们古典研究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受北方人文主义影响,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当时许多历史学家都支持宗教改革,甚至兼有宗教改革家的身份。他们对宗教持积极态度,始终关注宗教问题,许多历史著作因之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的纷争,使历史学俨然成为教派攻讦的武器,新教史学也不例外,曾被人文主义史家摈弃的奇迹和传说,只要有助于论战又重新回到了宗教改革时代的史著中。人文主义史学发展起来的史料批判意识与方法,也只是在攻击论敌时才体现出它应有的学术价值。路德便“强调历史不应当是‘冰冷的’和‘僵死的’,而应服务于道德目标”。

这一时期英国教会史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基督教的纯洁信仰,很多教徒在自己的著述中,从新教立场出发,批驳中世纪天主教会对《圣经》、信仰和理性的玷污,挟带着民族意识为新教助威。爱德华·霍尔在著作中反映新教徒意愿的同时,也坚定了新教徒反天主教会的信念,希冀通过历史学解决英国宗教的现实问题。约翰·福克斯把教会史完全写成了一部新教与罗马教廷的斗争史,唤起了人们对建立国家教会的迫切愿望和维护民族利益的情结。天主教忠诚的卫道士尼古拉斯·桑德则极力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攻击新教、亨利八世和安娜·波琳,以此为天主教辩护。英国史家们各持一端,用史著支持各自的教派,维护其信仰的尊严,形成了以撰文修史进行宗教论战的现象,在宗教分歧中渗透了不同的宗教观念和政治见解,他们在历史中搜寻驳斥论敌的证据,处心积虑地考订对手的史料,求其破绽以攻之,明显的宗教偏见在历史研究领域则转为了史学偏见,个别嫉愤的史家更是私心自用,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或夸大其词,或牵强附会,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史料的鉴别、使用和客观标准,在论战各方的主观意识和感情倾向下处于长期失衡状态。在这种宗教亢奋的年代,即便是不偏不倚的中立史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例如“牧师骑士”托马斯·富勒,厌倦争论,以平和的心境记载英国教会的历史。他在书中申言“当别人用一种眼光来解读我们的编年史时,你们就应当换一种眼神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教导读者要有主见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富勒这种中立立场使得他常常被两边清算,为此他“为了自身安全,天天搬家”。可见,当时处于白热化程度的宗教争论,对著史的影响不可小觑,客观上加剧了文艺复兴史学实用主义的泛滥。

四、历史编纂中民族意识的觉醒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是与西欧诸国民族历史的开创过程紧密联系的,历史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历史的批判;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了民族历史的新篇。人文主义使人们在注重人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类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以国家进行分类,促使了近代民族历史的写作。

在马基雅维里的《论李维》和《佛罗伦萨史》中,我们看到在传统的狭隘城市国家意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马氏的近代民族国家观有多层次内涵,包括意大利的整体意识、反教皇、反教会、建立统一意大利民族国家的观念以及“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等等。在《佛罗伦萨史》中,他时常居高临下俯瞰意大利,而不是从佛罗伦萨的角度论述问题。马氏著作中“意大利”和“意大利人”的概念,已不是城市国家狭隘的民族意识,而是以“意大利人”看世界的近代国家本位思想。他情系这片热土,情感倾注于意大利全民族,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民族国家,史著中希望实现意大利统一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16世纪初,法国学者克劳德·德·西塞尔强调君主制是法国最佳政体,认为君主的威严要尊重民族宗教、司法和民族传统,确立了法国民族君主的形象,他史著中的民族思想,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主的有限性被后来法国立宪性质的思想家加以发挥,形成近代新的政治思想。随着历史学方法思考的深入,历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发展,历史理论的日益成熟,历史编纂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6世纪后半期,法国史家的史学实践是探索民族史写作新范式的发端,预示了未来历史编纂的发展趋势。迪埃朗的《法国国事状态和成就》、《法国史》就是在坚实的档案材料的基础上,把历史叙述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重建法兰西民族历史的一次尝试。德·图的法国当代史著作是把政治叙事与博学好古研究结合起来的典范,他试图通过史著廓清历史事实,化解同胞之间的积怨,增强法兰西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感。帕基耶注重对法兰西学术成就的兼容并蓄,采撷了语言学的批判方法,结合法学重分析、重证据的职业习惯,进行法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带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审理原始资料,重构法国中古史,引导法国史学走上学术批判道路。他的《法兰西研究》从法兰西民族史观里,透析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同类推荐
  •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本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 诗经(全集)

    诗经(全集)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浓郁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因此实存305篇,后人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本书对《诗经》各篇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等方面进行全景式解读,力求再现这部文学名著的神韵和风采,让读者深切领悟这部伟大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6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6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中国艺术经典3

    中国艺术经典3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娌葩和鸳鸯花·相思鸟:土家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含两部土家族民间叙事诗。前者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阿娌葩是一位寨主的女儿,她诚实、聪明,向往真挚的爱情,爱上了撑船的阿贝,却遭到父亲的阻拦。姑娘在歌会上被王子选为妃,被迫出逃,被土司的卫队虏入宫中,阿贝殉情,变成圣洁的水花树,阿娌葩变成鸳鸯花。后者的内容是书生依麟追求尼香的故事。依麟为能见到意中人,不惜到宫里当佣人。寨王发现了依麟的才华,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他才得到与尼香接近的机会;尼香被逼婚而私奔,寨王采纳了依麟“找替身”的巧计,把丫鬟冒充尼香嫁给了花花公子,依麟和尼香也巧结良缘。
热门推荐
  • 1977年的百姓家书

    1977年的百姓家书

    亚平:好!你几次来信我都看了,对你这次外出的见闻和收获感到高兴,我希望能经常看到你的来信。自你走后,你妈妈和你弟弟都很好,也很想你。现在已放假了,亚林分担了不少家务,身体、生活都蛮好的,这方面你就不用担心了,有什么事情青岛这么多人是不会不帮忙的。哈尔滨的生活可能是很艰苦的,好在你们还不是“长居”,艰苦上几个月就回来了,不管怎么说比下乡好吧?青年人过过艰苦日子是有益无害的,以后回青后就会感到满足了。天气还太热,想捎点儿面食、肉类的东西看样子是不行的,先给你带上两盒鱼罐头,解解馋,以后有机会能买上肉的一定再给你捎去。
  • 迂言百则

    迂言百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世界回忆传

    我的世界回忆传

    有广告作品简介你相信么?在这个地球上,有那样一个世界...怪异、离奇、充满未知,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曾经年少的我,就阴差阳错去过那个世界一次。是缅怀也好,是祭奠也罢。总之就是一股冲动,让我写下这一份回忆录。回忆那只属于‘我们的世界’或许有一天,你也能到那个世界...若真的去了那里,还见到那个穿着蓝色上衣的家伙,还劳烦您告诉他,我很好,我想他。
  • Still Writing
  • 曾有佳人倾城亦

    曾有佳人倾城亦

    九年痴傻等待,之为儿时的一句戏言。在次相见,,,家人上断头台时。她问“你可曾爱过我??”他说,你还是太傻!最后她说,若有来世,我定亲手杀了你!
  • 七月没有初七八月没有十五

    七月没有初七八月没有十五

    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回忆,一个被抛弃了的女婴,经历了九零年代所有九零后经历的没有经历的岁月往事,以此纪念九零年代这一年代爱情友情亲情的相互交织,以及青春岁月的美好
  •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三国演义(青少版名著)

    三国演义(青少版名著)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1]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于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的历史,刻画了为数众多的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本书是原著缩写本,适合青少年阅读。
  •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

    本书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韩敬源在听伊沙老师讲课时记下的四十万听课笔记,经过伊沙老师的整理润色,这四门课程的听课实录变成了熔铸他21年授课精华的一本充满创见、个性十足的大书,关于写作、文学与人生。
  • 她走向永恒

    她走向永恒

    本书记述了张培英的身世、革命经历和牺牲前的感人事迹。马泰泉,男,1958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任总后勤部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国防部长浮沉记》《铁打的营盘》《中国大地震》,长篇小说《龛镇弟兄》《己丑年祭》等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图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