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99800000004

第4章 两个在乌托邦的耶鲁人

周六,11月3日,1906年

正如恺撒所言,我来过,见到,而后征服。

赫利孔大厅[1]坐落于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城帕利塞兹丘陵的陡崖附近,就像大厅简介上所描述的一样,这是一栋气派的老建筑,当然,前提是视而不见主厅里四处堆放的弹簧床座,和天井——也就是所谓的庭院里七零八落的粗板箱残骸。从今天起,我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清洁工在这里开始生活,尽管我心里暗暗希望能指派给我一份更“体面”的工作,可无论如何,我已经决定加入赫利孔大家庭了。

是《屠宰场》的作者说服了我。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听他妙语连珠侃侃而谈了足足三个小时。三个小时里他几乎都是在向我解释我今后的职责所在——点炉子。一开始,我心里老大不情愿,然后他告诉我这里的厨子是康奈尔大学的硕士生,洗衣工是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助理,在厨房里打下手的是一位来自田纳西的律师兼爱伦·坡的评论家,这么一来我再推辞的话就显得有点不识抬举了。

这位《屠宰场》缔造者掷地有声地对我说:“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他一边说着一边给我看他手上的大水泡,“瞧见没?今天早上我拿斧头砍倒了一棵树,这就是纪念品。”

接着,他又带我去看了泳池,并兴高采烈地称之为“天下无双”,然后又把保龄球球道夸成了一朵花。我有些恍惚,眼前这个男人的笔曾激起举国上下对肉品加工厂卫生状况的普遍质疑[2],也是同样一支笔曾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亚瑟·斯特林[3]痛苦纠结的精神世界,可亲见之下心目中原有的那个严肃正统的印象似乎被彻底颠覆了。之后我又参观了一套结构庞杂繁复的设备,其马达通过纵横交错的线路阵列连接着好多个阀门和一大堆叫不出名字的部件,虽然对它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不过我好歹知道它大概是用来为整栋建筑提供暖气的。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辛克莱先生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讲解着他的宏伟蓝图。他已经投入了大部分资金以确保获得赫利孔大厅原址的购买权,他说他对自己的计划非常有信心。他希望可以辞退所有的仆役,他们的工作将完全由“有头有脸”的社区成员来担当,成员们将每天劳动六到七个小时以实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业余时间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和艺术文学的创作中。

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和艺术家们,社区给予了以激励为主的特别待遇。在这里,他们将有一个安静而适宜的创作环境。坦白说,我对这项计划非常动心。

然而,一片小小的,大概不会比普通人的巴掌更大的乌云却黯淡了心之所向的整片光明前景。正当我要向管家大人,也就是在赫利孔社区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可以充当辛克莱全权代理的负责人作自我介绍时,却遭到了那位女士质询目光的迎头痛击,不,她的目光中不仅充满疑虑,而且可以说是洞悉一切。她问道:

“这小伙子知道要自己扫地吗?”

“哦,当然,当然知道。”还没等我搞清楚状况,辛克莱先生马上插嘴替我把问题挡了回去。

“也知道要自己擦窗吧?”管家大人不依不饶地继续追问。

“当然,他当然知道。”辛克莱先生显得有些词穷,他往椅子更深处挪了挪。显然,他已经习惯了这个姿势,自始至终都支棱着脖子,庄重而威严地端坐在那里。

我很庆幸辛克莱先生替我挡了一回枪,坦白说,这些问题着实吓了我一跳,要让我正面回答,一时半会儿我肯定答不上来。

周二,11月13日

毫无疑问,今天我亲历了一场思想火花大碰撞。下午时分,厨子、洗碗工、女服务员和哥伦比亚的哲学教员齐聚一堂,就乔治·摩尔作品中人性的堕落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辩论,期间也捎带谈到了马克思·诺尔道。

“好吧,就拿《伊斯特·沃特斯》[4]来说,”厨子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她已浑然忘了炉子上正煮着热可可,“这部作品难道不就是折堕的体现吗?然而,也唯有折堕才是现实主义的精华所在。想必你们都知道在《克劳斯威的戴安娜》[5]第一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必要性。”

“尼采说……”哲学教书匠刚要发言就被女服务员抢了先。

“一派胡言!”她嗤之以鼻,“谁都知道《伊斯特·沃斯特》不过是拾人家左拉[6]的牙慧,一块零八分一本的冒牌货罢了。这本书……”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吵开了,直到话题最后落到詹姆斯·亨内克身上,一场激辩才算有了定论,这主要得归功于我们中有个编辑,他恰好认识那位著名的评论家。接着,我们又对屠格涅夫的文学思想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评头论足了一番,直到炉子那边传来一股让人不那么愉快的焦煳味,厨子一个激灵喊出了声:

“天哪,我的热可可!”

“还有我的炉子,”我呻吟道。“该死的,给鄙人见鬼去吧!”这“鄙人”二字暗含心机,言下之意就是提醒身边那些人我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千万别把我当成啥也不懂的大老粗,因为不当心让炉子熄了火就劈头盖脸赏我一顿臭骂。

周五,11月16日

这天晚上,我就坐在厄普顿·辛克莱跟前不足两公尺的地方翻看他的《亚瑟·斯特林的日记》。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好书,有点像为之后的《基思·里克曼》写的前言。但辛克莱本人却毫不徇私地认为书里对于社会问题的许多看法有失偏颇,所以小说本身就是一大谬误。他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杂志上塑造的那些个厄普顿·辛克莱完全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产物,和真实的辛克莱没有半毛钱关系。

《亚瑟·斯特林的日记》被公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是小说主人公——诗人亚瑟·斯特林是一个极度情绪化、好高骛远、缺乏常识、恍若一团乱麻的人,辛克莱却恰恰是他的对立面——思路清晰,行为处事有条不紊,从来不会感情用事。没错,两个人都不太合群,喜欢独处,也喜欢思考和阅读尼采,而且也都是诗人,不过辛克莱是明朗宽怀的,同时还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理财家,一个视世间无畏途的乐天派(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曾在给辛克莱的赠书内页中题词:“天下第二号乐天派致第一号乐天派惠存”);斯特林则蜷缩在诗歌中与世隔绝,就像佩特[7]所倡导的那样,把诗歌当作了遮挡现实世界风风雨雨的避难所。

除了生炉子,给洗衣工打下手是另一件有意思的事。这里的人洗衣服不用搓衣板,而是采用了一项据说获得过专利、以抽水为工作原理的新式“武器”。操作员站在那台脾气火爆的洗衣桶边上,不断地转动上面的手柄。唯一的安慰就是一边洗衣一边朗诵《东西方民谣》[8],因为这首诗歌的韵律正好踩在了把手转动时发出“嗡嗡”声的断点上,两者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

接下来就到了拧干步骤。先把洗得半干不净的衣服从水里捞出来,然后把它们塞进绞衣装置里。这项工作不会比体育锻炼更费力,但是那一桶脏水!颜色看着有点像叶芝笔下的“鼠灰色”,其实更接近烟灰色,手感黏糊糊、滑腻腻的。我的天,那桶水肯定是世上最遭人嫌弃的东西了!

最后的环节就是围上花格布纹的围裙把袜子、毛巾挂到屋外的晾衣绳上,这期间还得忍受过路送货郎们的嘲笑。他们总是驾着颇具贵族派头的货车神气活现地打这儿经过。有一次,其中一个送货郎的态度实在太过轻慢,忍无可忍之下我直接把耶鲁大学兄弟会的纹章贴在了表链上,这么一来至少能让自己心里好受些,瞧见没,我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如假包换的耶鲁人!

在锅炉的轰鸣声、洗衣桶的噪音中,以及在洗衣导师迈克的亲临指导下,我总算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正当我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之时,迈克又硬拉着我心急火燎地给差点熄火的炉子重新点上火。一阵手忙脚乱后,锅炉计量表的指针终于开始缓缓上浮,蒸汽也开始在锅炉里慢慢充盈,这时,迈克捡了个空当对我说:听说脑力活比体力活还要累人。我彬彬有礼但又异常坚决地对这种传闻予以了否定。

此处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迈克,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虽然他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人顶替,虽然他对于辛克莱先生认为他无法胜任该项工作的看法表示强烈怀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随时随地向我展现他宽厚善良的为人。

要不是我暗自疑惑赫利孔社区是否真的一直需要迈克来烧炉子,也许我会为迈克感到难过。毕竟,一个能够操控整台供暖设备,对其复杂的热水泵、热风机、蒸汽加热装置,以及那些不太自动的自动汽水阀统统了然于心的人,他的离职绝不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周日,11月25日

这天早上,给厨子打下手的律师兼爱伦·坡评论家突然甩手不干了,他带着所有家当离开了赫利孔大厅,头也不回地去了纽约。他的工作由我取而代之。

对于这个满腹学问的洗碗工我一直心怀怜悯,不过谈不上有多深切。他每天总要工作十四到十七个小时,可是做的事情却不比一个普通妇女干五个小时来得多。

每每看到他在洗洗涮涮的间歇坐在角落里削苹果皮或土豆皮,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削果皮之类的活儿对他而言实在难如登天,而要让大厅里头三四十个住客都吃上苹果、土豆,他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付这些可恶的外皮啊!

导致他突然离去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烧焦了什么东西和厨子起了龃龉。不过据我猜测,这一突发事件就像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一样,背后肯定堆积着许许多多曲里拐弯的间接因素。他们准备从附近的村子找一位妇女来厨房帮忙,虽然这么做有违社区自给自足的精神,不过像这种无伤大雅的小事我就准备睁只眼闭只眼了。

周二,11月27日

今天下午,管家助理也走了。她说她的手腕疼,干不了铺床、灌热水瓶、倒泔水桶之类的活儿。

在她欢天喜地投奔赫利孔文学艺术大家庭之前曾在纽约商界供职,来之后也没有辞掉那边的工作,她说她现在必须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了——因为她的手腕。我的手腕也出了问题。之前我挖了一整天铺水管用的壕沟。不过,挖沟总比在厨房干粗活来得轻松些。不管怎么说,新洗碗工的身手肯定要甩我好几条街。

我相信,即便极乐世界也会有它不那么快乐的一面。看着眼前的炉子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外表,我估计它不会轻易放过我。

周一,11月5日

每天我都要花很长时间劳动。原本我打算一天工作七个小时,这样的话一个月我就能拿到三十五美元的薪酬,其中的二十四美元可以用来支付住宿费和餐费,可是等一切安顿下来后,我发现我每天得工作将近十七个小时。

我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把无数闲置在主厅里的弹簧床座、铁质的床架和床垫一一搬到二楼不同的房间里,不过即便统统归置好,这些床也很有可能摆脱不了和当初在楼下一样的命运——中看不中用。干了一天的活儿让我彻底看穿了这些弹簧床的宿命,若是换作其他工作未必能给我这样的见识。

周三,11月7日

这天早上,管家漫不经心地问我会不会木匠活,她说有几个厨房用的木架子需要人组装一下。我对于工具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连锯子和榔头都分不清的阶段,可是一想到底楼还有那么多无比笨重的弹簧床座要搬,我突然莫名其妙地自信起来,觉得自己可以捣鼓出像模像样的家什来。就这样,我开启了一段短暂的木工生涯。

几番尝试后,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笔直的十二英寸宽的木板条!经过一个下午的连续奋战,几个木架子真的在我手上诞生了,我不免有些得意,可是没高兴多久,我便发现由于一开始测量有误,这些架子压根就放不进原先计划安放的位置。我只好把它们重新大卸八块,把多余的部分锯掉,最后终于赶在天黑前把它们勉勉强强塞了进去。老天保佑,千万别让哪个木匠师傅看到这批木头架子。

傍晚,我和哥伦比亚的教书匠玩了几局桌球。随后我们一同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舞会,和两位新来的女佣跳了几支舞。

周二,11月20日

从某些方面讲,赫利孔社区也是一个舒心畅怀的地方,尤其是在无需埋头苦干的夜里。

站在三楼的露台放眼望去,远处茂密葱郁的棕榈树和橡胶树,近前火苗攒动的篝火,这一切无不荡漾着一股浓郁动人的异国风情。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庭院尽头的一棵棕榈树下供奉着一座壁龛,近旁伫立着一尊米罗的维纳斯,在月华如水的夜晚,它显得如此端庄而美丽。社区里的人在讨论准备将篝火四周辟为四个主题活动场地——自然科学区、哲学或政治区、艺术区以及休闲区。不过最后落实的只有休闲区,还有一个是与此相对的劳动工作区。

所谓篝火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火盆,底下立着四根支撑着烟囱的立柱。篝火的一边坐着我们三个无所事事俱乐部的成员。我们半躺在宽敞的藤椅里,凝视着眼前跳跃的火焰,默默享受着闲来无事的巨大满足感;篝火的另一侧坐着我们任劳任怨的管家大人,都深夜十一点了,她还在精神抖擞地谈论明天外出采购什么,或是在计算账目,制定工作计划。

另一边,几个妈妈召开的妇女大会迟迟不散,她们兴致高昂地谈论着教养院里的孩子们每天究竟应该喝六次水还是七次水。篝火边只有两类人——游手好闲的人和埋头干活的人。而热衷于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的人则窝在自己的房间为报纸杂志敲着(赫利孔社区针对使用打字机写作设立的专门术语)文章。这些人产出颇丰,所以你最好不要随便批评哪个经常见诸报端的作家,说不定他就是赫利孔社区的成员,只不过他写文章时用的是你不知道的笔名。

当勤奋的人们都已入睡,窗前的灯光逐一熄灭,屋外的篝火也行将烟消灰冷,可无所事事俱乐部的成员们却依旧在楼下做着白日梦。一只神出鬼没的灰蝙蝠嗖地从我们面前飞过,透过天窗,一轮明晦不定的月亮正幽幽地闪着微光。这是个好地方,我说,恍若梦境。可是想到明天一大早又要开始累死累活地挖沟渠、埋管道,还有无数张脏兮兮的地毯等着我拍打清理,刹那间我又觉得生无可恋。

周三,11月21日

下午正当我在拍打那些脏地毯时,林子里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我和爱尔兰人迈克、哥伦比亚大学讲师还有那个参加过南北战争的老兵连忙抄起扫帚、麻布袋赶去灭火。

这可是真正的冲锋陷阵。森林火灾是这里的大患,因为赫利孔大厅和帕利塞兹丘陵之间隔着一英里半的原始森林。站在帕利塞兹丘陵能看到雄伟的哈德逊河。

夜幕降临,上纽约州亮起的万家灯火如同舞台上的布景一般华美瑰丽。虽然无法与之媲美,赫利孔依旧不失为一个值得停驻、守护的地方,尤其当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站在餐厅的窗台边远眺霞光万丈,目送红日从苍翠的山谷渐渐西沉,直至完全没入巍峨连绵的泽西山脉背后。

我在这里拍打的都是小地毯,不是那种可以铺满半个屋子的大地毯。这里倡导一切从简,比方说,我们只用纸质的餐巾,从来不用餐布。

周六,11月24日

今天是我作为火炉工上岗培训的第一天。目前这个岗位的负责人迈克将为我和一位来自普罗维登斯的批发商介绍具体的操作流程,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即将要取代他的继任者。

好脾气的迈克先让我清理一下炉子,感觉像是正式开始前的热身。

从今往后,我得开启一套全新的工作方式——随叫随到,也就是说我必须一直在岗,因为时不时就会有人需要生炉子。

我讨厌这种安排。想想看,当你正沉浸在温婉动人的诗词中,突然接到指令要立即去给一匹驽马套挽具,这是何等煞风景!就像今天早上,我正在读《浮士德》,这时有人叫我去点排炉。无聊透顶,简直难以忍受!

我听说位居管理层的管家和那个富有的批发商(后者看来能力超群,让他当个门卫实在太屈才了)认为我干这点活却拿那么多薪水有些不太合适,于是,他们今天请来一个男孩,据说他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社区提供膳宿外加十美元的月薪。相比之下,我每天才干七个钟头,而且手脚远不及那个男孩利落,所以在管理层看来付我这么高的薪水显然不太划算。这传闻传得那么单刀直入,没有一点儿遮遮掩掩的意思,好像生怕你听不明白似的。

周三,11月28日

厨子走了。刚当选董事会成员的洗衣工只好转岗到厨房来应急,而原本洗衣服的活儿只好交给两个从外面请来的普通洗衣妇,其中一个是黑人。突发事件一桩接着一桩,人手的缺失直接动摇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社区宗旨。厨子带着她的硕士文凭去纽瓦克市当老师去了。对此,我深表理解。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孤零零的幸存者。

今天又请来一个女佣。一个叫奥格雷迪的男人被派去厨房帮忙。我的工作则由另一个男孩接替。人们来了又走,跟走马灯似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滑稽。

昨晚刚请来帮忙生炉子的人今天顾不上吃早饭就不告而别了。他匆匆丢下一句话,让我转告社区管理人,说他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份工作。

辛克莱先生取出长久不用的斧子,在面试一位想入住社区的《太阳报》记者时顺便劈倒了一棵半树。那位记者估计会对此大书特书。

又及:后来,记者果然在他撰写的文章里将辛克莱先生砍树这一情节津津有味地描述了一番。

周五,11月30日

已经快到极限了。今晚,我封上炉火后直接去了哥伦比亚教书匠的房间,告诉他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已经让我不堪重负。正和他说着话,这时底楼传来一声大叫。那声音一边叫着我的名字一边焦急万分地问:“迈克在哪儿?”

周六,12月1日

我暂别赫利孔大厅,直奔纽黑文。

周日,12月2日

纽黑文。摆脱一大堆杂活置身于同窗之间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我撩起袖管把宿舍里里外外好好打扫了一遍,而一同帮忙的门房似乎并没有从我的身手中看出我曾与他干过同一个行当。

明天我将去纽约。虽然干活时我粗手笨脚的,而拿到手的薪水除去膳宿后也只剩下六美元,但赫利孔社区的经历却让我体验到了最接地气的生活。体力劳动十分艰苦,可对我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和现实中的男男女女一起过日子可谓乐趣十足,而这种乐趣是无法在书生气十足的同学们身上体会到的。

总而言之,除了赫利孔社区还有哪个地方能让我每时每刻都学到那么多新知?又有哪里能让我这么个肩不能抬、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见识到那么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对于日常生活又是那么必不可缺的东西?又有哪里能让我有机会和那么多才华横溢、值得结交的人们相亲相爱、平起平坐地共处一堂呢?

【注释】

[1]赫利孔大厅(Helicon Hall)即赫利孔合作社区实验基地。创立人为美国著名作家、《屠宰场》的作者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1906年11月,辛克莱在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附近的一座男子学校创立了这一知识分子集体互助实验社区,旨在构建一种严守道德、彼此尊重、倡导平等、注重精神修养、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形态。赫利孔原为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后以其名比喻诗人灵感的源泉。辛克莱借用此名表达了他建立社区的文学追求。当时初出茅庐的辛克莱·刘易斯也是其中的一名社员。成立仅数月之后,合作社区在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

[2]此处指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宰场》一书,该书揭露了芝加哥屠宰场脏乱不堪的卫生情况,引起了人们对肉类加工质量的质疑与愤怒,最终促进肉类食品加工检验法的制订。

[3]亚瑟·斯特林是厄普顿·辛克莱所著小说《亚瑟·斯特林日记》中的主人公。

[4]爱尔兰小说家乔治·摩尔(George Moore,1852-1933)的作品。

[5]《克劳斯威的戴安娜》是英国小说家、诗人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1828-1909)的作品,它和另一部小说《利己主义》都强调了男女平等、女性不是玩偶的主题思想,获得当时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梅瑞狄斯也因此成为英国文坛的领军人物。

[6]爱弥儿·左拉(amile Zola,1840-1902):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等。

[7]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1839-1894):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作家。他是十九世纪末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和代表人物。

[8]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的诗歌代表作。

同类推荐
  • 美是步履不停

    美是步履不停

    《美是步履不停》中,李蕾谈工作之美,心灵之美,外在之美,声音之美,生活之美和她在变美的路上遇到的美好的人,诠释了什么是值得我们终身为之努力的“美”。“美”和“优雅”一样,非经过千锤百炼不可得,只有竭尽全力追求美的人,最后才能美得毫不费力。女人的美,美在有一颗通透智慧的心,懂得美的真谛,懂得坚持的力量,懂得成为更美更好的自己的意义。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后窗

    后窗

    本书为散文集,内容涉及故乡、童年、风俗人情、亲情、生活体验、心迹、世相、情趣、时代印迹、底层关照、社会事件、旅行等,作品篇篇有“我”。阅读全书,像品一杯成年的酒,弥漫的是挥之不去的诗味、趣味、风俗味、文化味和美味。
  • 邹韬奋作品集(1939)

    邹韬奋作品集(1939)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孝顺·背着母亲上大学

    孝顺·背着母亲上大学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关爱中成长的,当关爱我们的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乌鸦尚且知道反哺,那么作为一个人更应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百善孝为先”。顾名思义,孝顺是一个人善良的前提。很多时候,看一个人善不善良,要看他对待他亲人的态度。孝顺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首要品质。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莲邦消息

    莲邦消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吻安,我的言先生

    吻安,我的言先生

    “说!孩子在哪?”“你是谁?”“别给我耍花样!”但她却像失忆了一样,摇着头说不认识他.......
  • 她听

    她听

    她叫楚默笛,她的人生总是不幸中的幸运,儿时的意外,她没死,可失去了父亲,变成了哑巴,她不怨,可世人不容,后来,爱上了他,竟又是一场无止境的纷争。他叫项熙城,从年少时,便背负了太多责任,于是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的辜负,把最爱的人推开,他的人生,似乎注定爱而不得。命运齿轮运转,不该遇见的人遇见,不该相爱的人相爱,这到底是缘分,还是上帝的有一场游戏?
  • 多愁多思

    多愁多思

    随手散文练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感慨。我希望看到自己的进步
  • 绝世剑圣

    绝世剑圣

    少年惨遭好友陷害,却偶得神渊圣剑,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一代剑圣,守护这天下千万人族!
  • 追妻100天:男神的呆萌暖妻

    追妻100天:男神的呆萌暖妻

    BOSS大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欺负女下属,于是某女哭诉:“你怎么可以这么坏。”BOSS大人邪气一笑:“我还有更坏的,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不要。”他步步紧逼,她节节倒退,却最终难逃他的魔爪。助理A:“听说某某约贺小姐看电影。”坏男不屑:“给他安排大量工作,务求每天加班至凌晨三四点。”助理B:“不好啦,贺小姐被坏人捉走。”坏男大怒:“下令全球通缉,竟敢招惹我的女人,简直就是找死。”助理C:“贺小姐想认小小姐做干女儿。”坏男嘿嘿地奸笑:“好,顺便把孩子的爹打包送给她做老公,告诉她,本少附带强大的暖床功能。”没错,孩子的爹就是他。推荐叶希维新书《神秘老公强势宠:108次爱你》,很好看哦!
  • 影帝有点迷

    影帝有点迷

    众人都说影帝燕禾的体质很迷,走到哪案子发生到哪。燕禾:这个锅我不背。虽然自己是很享受,谁让每件案子都是9处负责呢,而9处,有他想见的人。9处人都说余期绝对是整个公安系统的独一份,边查案边谈情,还是和影帝谈情,很让人羡慕嫉妒了。余期:……都说和明星谈恋爱就要做好一年见两次,一次见一天的准备。可到了她这里,一天见两次一次见半天的频率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她早晨出门才分开的人,为什么下午又见到了?还是在案发现场见到的。真·武林高手·女主x不务正业·影帝·男主谈谈情,查查案的轻松日常。
  • 坟墓里的钢模子

    坟墓里的钢模子

    己亥(1899)年,龙阳一带遭遇大旱,六至十月不雨。田中禾苗,皆枯如茅草。消息报给巡抚,巡抚无意赈灾,厘局钱庄趁机勒索盘剥,以致谷价昂贵,饥民采蕨根、茅根为食。龙阳县境内有炭窑窑主冯德乾联络骁勇,密谋起事。农历腊月初三,冯德乾与众好汉歃血盟酒,喊出劫富济贫的口号,自封将军,率七百余人奔袭县城,杀官绅,烧毁厘局,没收当铺财产,开官仓设粥厂三处。街上贴满了石灰标语,饥民欢呼雀跃。冯德乾下令设点招募新兵。顷刻间,报名者排起了长队。
  • 成为丧尸的生活

    成为丧尸的生活

    死后成为丧尸是一种什么感觉?2118年的某一天,暗物质能量由于不明原因充斥这地球空间,大部分人类被这股能量侵蚀,破败的身体与毫无意识的本能预示着他们此刻变成了无法想象的生物,活死人。施阳,一个在灾难来临时逃跑的胆小鬼死而复活,成为一个退化后又进化的一个新型丧尸,在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后从一个意外出现的生命变成了一个影响新世界格局的一个人。只不过,这个“人”做的实在太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