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个台阶】
郑喜成到了乡里,被安排到乡党委办公室,简称乡党办,具体任务就是写材料。中国的语言概括性儿忒强,无论是写总结,写报告,写讲话稿,写汇报题纲等等,凡是形成书面文字的,统统被称为写材料。张春海没有马上向郑喜成交待具体任务,只把一大堆材料交给他说,你先熟悉熟悉这些材料,吃透上级精神,以后再写材料心里就有数了。
郑喜成把这些材料翻了翻,有报纸社论,有红头文件,更多的是市里和县里的领导在这会那会上的讲话稿。他原以为这些材料很枯燥,很乏味,很繁琐,谁知一深入到里边去,还有很多文学词典里找不到的新鲜语言和新鲜词汇哩,比如文明户呀,奔小康呀,科技兴农,两高一低,开放带动战略,等等,只是让他一时说不清这里边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了。
乡党办跟邮电所虽是两个院子,实际上却是一墙之隔。乡干部多是“一头沉”,晚来早归,院子里平时很少有个人影,只有几只鸟儿在树上抱窝儿,时而发出几声亲昵的叫声。黑牡丹耐不住寂寞,也常到郑喜成房间里坐坐。
黑牡丹这天穿一身时装像阵风儿似的飘然而至,那超短裙把两条修长的大腿都袒露出来。那大腿也是黑粲粲的,不知涂了啥油彩,光彩照人,显示出青春的健美,逗得郑喜成两眼直勾勾的,觉得女人就是怪,无论丑的俊的,黑的白的,只要仔细寻找,都有让人脸红心跳之处。
郑喜成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可一时又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儿,愣了一下神儿,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有事儿?
黑牡丹粲然一笑,那两排雪白的牙齿也格外动人:没事就不能来了?你当了大秘书就忘恩负义,把小妹的功劳全忘了?
郑喜成觉得这话里含有某种不满,但又一时想不起这不满来自何处。便问,郝虹同志,敝人有何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有啥意见,请提出来好吗?
黑牡丹白瞪白瞪眼儿,做出一番妩媚又显出一丝哀怨说,当初那篇批评稿子不是我向你提供素材,你能写出来吗?你能受到张书记的重用吗?你能坐在这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地方,跟一位年轻姑娘在一起谈话吗?
这话儿说得好撩人。但是郑喜成没有忘记那天爹用带有两手猪屎的巴掌将他的腮帮子打得红肿的情形。于是,他带有半开玩笑又带有极大夸张的意思说,你那个忙实在帮得好,我这半拉腮帮子差点儿被爹用巴掌扇掉!时至今日,每逢阴天下雨,还又酸又麻,好难受啊!是吗?是吗?黑牡丹凑近郑喜成一步,伸出小巧的手儿就去抚摸郑喜成的面孔,叫我看看,叫我看看!哎哟,这上面还有两个指印儿哩!说着,竟在郑喜成不注意时,“叭”的一口,吻了他一下!
郑喜成吓得急忙站起身,向院里看了看。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的树梢上有一对斑鸠在咕咕咕地叫个不停,好像在抱窝儿。
郑喜成不敢再跟黑牡丹开玩笑了,他正正经经地坐在那里,问,张书记叫我来乡里帮忙,是临时借用几天,还是想把我正式调来?
黑牡丹说,我哪能说得清?那天他听说是你写的那篇报道,就叫我领他去找你。张书记是新闻干事出身,在咱县也是有名的笔杆子,他一定是看重了你的才华,想重用你哩!
郑喜成对重用不重用不感兴趣,一个乡党委书记能把我重用到哪里呢?他问,我看张书记不像个乡镇干部,是不是大学毕业分到咱乡来的?
黑牡丹摇头说,哪里!张书记只是个普通的中学生,他是靠几篇新闻稿起家的。
郑喜成感到新鲜,靠几篇新闻稿还能被提拔重用?
黑牡丹说,那当然能了!关键是你会不会写。
黑牡丹好像打开了话匣子,讲起张春海靠三篇文章起家,连跨三个台阶的故事来。
张春海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同所有农家子弟一样,当了一个普通农民。那时刚刚分田到户,有一部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邻村有个养殖专业户手里有了几个钱,便想扩大经营范围,推销洗衣机。那时候洗衣机别说在农村极少见,就是在县城也属于高档消费,因此便出现滞销现象。那专业户为了打开农村市场,在村里贴出一份广告,编了四句顺口溜:我家有个洗衣机,省时省电省力气,欢迎大家来看看,洗多洗少不收费!这事一下轰动了附近几个村庄,三里五村的人都来看稀罕,有人说,现在的人真吊能,连洗衣服也有机器代替了,今后要发明个机器替人生孩子岂不省大事了?这次商品推销虽没有产生多大经济效益,但却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当时一位很有政治头脑的乡长听说这件事,在一次致富大会上说,现在群众生活好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有人担心会两极分化,说什么无商不奸,为富不仁!我说,不!富裕起来的农民跟旧社会的地主老财绝不能同日而语!于是他就讲了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农民富了也不会出现两极分化,也不会出现资本主义!
那个专业户正巧是张春海的亲戚。他从那位乡长的讲话里受到启发,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寄给了市报编辑部。编辑觉得是个好素材,只是简单了一些,于是叫他再去发掘新材料,写篇有份量的报道来。张春海当时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新闻报道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来到那户亲戚家,发现他家还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和几本图书也是无偿供村民们看的。他带了这些新材料,便去请那编辑给指导指导。那时的编辑真是尽职尽责,硬是从那一堆素材梳理出一条新闻来,题目就叫《三贴广告》,第一次贴广告是用自己家里的洗衣机无偿为村民服务;第二次贴广告是利用图书向大家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第三次贴广告是利用家里的电视机向农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这是出现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新事物,充分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新的精神风貌。稿子最初发在老河报上,后来省报和中央几家大报都争相转载,几乎轰动全国。张春海出了名,那个乡长把他调到乡广播站里当了一名小记者,虽然吃的是自筹粮,但却为他的进步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第二步是从乡走向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正式新闻干事,那也是得助于一篇新闻稿。平原县是全国闻名的老灾区,以穷出了名,群众中流传一句民谣说,红芋干子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进入八十年代,这个老灾区的老百姓不但有饭吃了,还能吃上白蒸馍,特别是城里人,连白蒸馍也吃腻了,便想调节调节口味,于是大街上居然出现卖窝窝头的。这时的张春海已长了一颗新闻眼,写了一篇小通讯《平原县城窝窝头成了抢手货》,在老河报发了个头版头条。文章虽短,却从一个新鲜的角度反映了本地区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上级领导来了,也要到街上买个窝头亲自尝一尝,连声称赞说,你们的贫穷帽子真正扔掉了!这“真正”两字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当这评价传到县里时,县委书记便叫宣传部查查这个张春海是干什么的。于是他这个乡下娃子便一下成了一名正式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了!
张春海的第三步是跨入领导阶层,成了乡党委书记。这一步就不得不提到平原县的袁县长了。
袁县长原来是市农科所的副所长,来平原县挂职下放,当了一名科技副县长,在正副县长中排名老九。县政府有六辆小汽车,袁县长自知轮不到自己坐,每次下乡都是骑那辆他从家带来的破永久车。他每天沿着田间地头转,指导村民建塑料大棚,在全县推广的小麦和玉米良种。有次下乡,他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竟被人偷走了。这事被村民们听说了,几个蔬菜专业户主动买了一辆新永久车,来找袁县长。袁县长因丢车子气得回了市里的家,这几个农民便找到了张春海,称赞袁县长是当年的老八路,这车子一定要叫他收下。张春海一听乐了,这不是送到门上的一篇好新闻稿吗?他当即采访了那几个蔬菜专业户,动手写了一篇新闻稿《骑车县长》,市报和省报都发表了。
消息一发,顿时在全县引起轰动。是呀!现在的领导干部下乡,出门坐小车,沿着柏油路转,谁肯骑自行车到乡下来呢?下边有民谣唱道:六十年代田头转,七十年代各村看,八十年代一溜烟,九十年代不见面。现在袁县长能骑自行车到乡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仅凭这一点也足够村民们高兴的了!这消息在农村一传开,大伙也都学那几个蔬菜专业户,推着一辆又一辆自行车来到县委,希望县领导也能像袁县长那样,深入基层,帮民致富。短短一个星期,居然有十几辆自行车送到县委大院来。张春海又来了个跟踪报道,一时间,袁县长成了新闻人物。这时候县里搞换届选举,袁县长本来任职期满,想打马回营,继续搞他的科研,可到投票选举时,他竟意外地得了个满票,于是他这个袁老九便成了县里的老大了。当个县长自然比当个副所长实惠得多,于是他也就半推半就地留下来做他的县长了。这意外荣升,袁县长自然不会忘记张春海的功劳,年终评先进时,张春海不但那篇稿子被评为市里的一等奖,他也成了县里的优秀宣传干部。获了奖自然要奖励,可县里实在拿不出更多的奖金,怎么办?县里没钱但有官帽,于是张春海便由一名小干事荣升为新闻科长了。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半年前,古河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为争核心和中心闹得不可开交,双方被就地免职,却没有人去接替他们的工作,因为这古河乡太偏僻太落后了。张春海主动请缨,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经受锻炼,改变古河乡的面貌。这请求自然会得到县里的支持,于是张春海便来到了古河乡,书记乡长一肩挑,成了古河乡实实在在的一把手……
郑喜成听了个津津有味,觉得这张春海太幸运了,同时也佩服他有眼光。
郑喜成问,我那稿子揭露了咱乡的阴暗面,张书记难道不生气吗?为啥还把我叫我到乡里来?
黑牡丹说,这有啥秘密的?你二大爷自以为要调到县社去了,平时对乡政府有点不甩乎。你那篇假农药的稿子发表正合张书记的口味。张书记从假农药抓起,罢了你二大爷的官,封了那个假农药门市部,这一下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赞扬。庄稼人争的往往是一口气儿,能替老百姓出口恶气,他们就说你好。
张春海的发迹史使郑喜成大受鼓舞,他觉得选择新闻工作太有前途了。在张书记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今后必定前途无量!
黑牡丹最后又向郑喜成提个醒儿说,张书记特别重视新闻报道。你别傻头傻脑的,光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你要主动向张书记请示汇报,多写点歌功颂德的新闻稿。
郑喜成觉得这个醒儿提得好,他拉住黑牡丹的小手,用力抖了又抖,老同学,谢谢你的指教!
黑牡丹嘻嘻一笑,咳,你怎么冒出一股酸菜味儿来了?
【2、张春海的新思路】
郑喜成还没来得及去向张春海请战,张书记却主动找他来了。他拿了一份稿纸,在上面先写了八个大字:务实进取,富民升位!然后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看了看郑喜成。
郑喜成略加思考便来了个滔滔不绝,他说,这是新来的市委书记在最近一次市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口号,市报正在围绕这个口号展开一次大讨论,有人说这位市委书记是个务实派,不喜欢花里胡梢,主张扑下身子,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点儿实事好事!
张春海满意地笑了,小伙子,几年大学没有白读,脑瓜儿还挺灵活!接着他又在稿纸上写了一串新名词儿,诸如深圳模式、温州模式、山东模式、苏南模式等等。郑喜成都根据自己看过的那些材料,一一作了解答。张春海连连点头说,好好好,思路开阔,反应敏捷,日后必然前途无量!
张春海对这次简单的考察十分满意,然后便向郑喜成布置新的任务了。他在那句“务实进取,富民升位”八个大字下面划了一个长长的破折号,写出了文章的副标题:关于发展乡村工业的新思路。
郑喜成很快明白这就是张春海给他拟定的文章题目。果然不错,张春海谈了一番无工不富的大道理之后,拍拍郑喜成的肩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该你施展自己的才能了!你就按这个题目和我刚才谈的思路,写一篇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经验的文章来。时间嘛,当然是越快越好喽!
郑喜成从张春海办公室里走出来,好像一副重担压到肩上,不再感到轻松和愉快了。既有理论分析,还要有实际材料,二者要有机地结合,时间还要越快越好!天爷,这可真叫他头疼了!如果这张考卷不及格,自己只好卷行李走人,从这里滚蛋了!
郑喜成在燥热的办公室里直直坐了两天,竟连一个粗略的提纲也没在自己脑子里形成。过去他很是瞧不起那些机关里专为领导写讲话稿的秘书的,认为他们是写作机器,完全是按一个固定的模式制造内容重复的文稿。现在他才知道在机关当秘书也是一门大学问,否则,那饭碗也端不牢。
这天晚上,乡政府大院里灯火相继熄灭,整个大院里仅有郑喜成的小房间里还是明烛高照。那蚊虫实在是穷凶极恶,你纵然穿着厚厚的衣褂,它也能把你叮得皮肤红肿。郑喜成只得搬把椅子来到院子里,频频摇动芭蕉扇,既为驱赶蚊虫,也为驱赶心头的烦恼。
这时,随着一阵清香飘来,黑牡丹那柔柔的甜甜的声音也像一泓清泉流进郑喜成燥热的心田。她先递给郑喜成一杯清茶,然后才开口说,你这样闭门造车咋能行?你要去请教请教高手。这次可不是随便写个新闻稿,它关系着你的前程和荣禄!
郑喜成实在是有病乱投医了,他说,老同学,你熟悉乡里的情况,给我指点指点,这材料怎么写?我先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