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2300000005

第5章 城与年(4)

【动物凶猛】

假如一个人快十五岁了,还没正经读过一本书,或者甚至连小人书也没读过,假如他的“处女读”是《水浒传》会有什么结果?再假如,其时正赶上“黄帅事件”“反师道尊严”会怎么样?还有,在漫长的如石器时代的小学如果他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会怎样?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要“少”不能读“水浒”?有没有人追问过《水浒传》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成年人就可以读吗?当然,不是说不能读,而是“水浒”或“三国”从“人学”角度真的算是文学吗?它们和“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在非“人”上它们占了我们多少文化基因?我们和这两部书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些都是不能深想的。

1974年,我十五岁时,读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我记得当《水浒传》放在我枕边时,我有好几天都没碰它。我已习惯了没书读,习惯了书从来和我无关。那时院里的小伙伴文庆和我睡一屋,我们家平时没大人,平时院里许多孩子都到我们家和我就伴睡过。文庆比我大一岁,已能读厚本的字书。那个许多年前的夏夜,文庆在我身边读《水浒传》,也让我读,可我翻了翻就放下了,就好像我不属于人类。此外书是竖排,繁体,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的,为“评‘水浒’批宋江”,批投降派,实际上是批周恩来。那时哪知道这些,就知道可以读四大名著了,当然书的一角仍标为“内部”。

我还是愿让文庆给我讲书,他给我讲过《平山冷燕》《桥隆飙》,好像还讲过《大刀记》,我都特爱听,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特别冷绛雪和山黛两位听得我心旌摇荡。我让文庆给我讲“水浒”,文庆懒得讲,就给我读。读和讲不一样,读着读着我竟然睡着了。

这次,文庆死活不给我读了,让我看。没办法,“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让我心痒,想知后面的事,有天下午,我奇迹般地在书中找到这段硬是读起来。那个午后,一切都太神奇了,我竟然读懂了,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我感到了书的魔法,尽管已十五岁,我有时竟分不清现实和书,我觉得我在同鲁提辖一起拳打镇关西,与武松一起血洗狮子楼,与拼命三郎石秀一起跳楼火烧祝家庄,同李逵一起杀虎,一起骂:“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后来我当了班里的“军体委员”,虽然也招了安,但我觉得我比宋江强多了……

此后一发不可收。我大体读的都是武侠小说,有时一读一个通宵。我总是不断找发黄的竖版繁体字的“古书”,读完还讲给同学听,以至班里的女生悄悄给我起了“考古”的外号。我一点也不反感这个外号,我对班里的女生从来不理不睬,总是摆出一副望天的样子,古板,深不可测,女生给我起的这个外号事实也含有这个意思,能感到其中的费解与神秘。

1975年,经常地,在上学的路上我和几个同学凑几分钱,到商店买七八支烟,有时在铁胳膊胡同,有时在九道弯,我们靠着墙斜挎着书包吞云吐雾,吐烟圈,一个,两个,三个,看着数。我吐得不是最圆的,后来有一天一个同学说你们丫臭大粪,现在女的才吐烟圈儿呢,男的都吐烟棍穿女的烟圈。我们欣然接受,不再吐烟圈,改吐烟棍。可烟棍实际上更难,别说再穿烟圈了,我们谁也没做到,后来不了了之。

我们几个都剃了光头,叼着烟,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着。

班里从农村转来一个学生,姓关,我们都叫他“关农”。关农的家住大栅栏附近,有一次关农说胡同里几个小子劫了他,我们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出动,带了家伙,一帮人就去了他们胡同,到了挑头的那小子家,把那小子臭揍一顿,还砸了他们家东西。不断换班主任,谁也教不了我们班,教不长便忽然消失。后来一个从东北兵团回来的家伙接了我们班,一米八几的个子,往讲台上一站,不像老师,像威虎山的人。姓星,我们叫他“腥鱼”。开始我们一伙掂量了几天,没敢动。他说的话有些是黑话,我们听得出来,琢磨如何应对。当然不能就此罢了,只是看。有一天我们一伙人中的L被“腥鱼”随便找碴儿训了一顿,让L滚,L不出去,“腥鱼”动了手。忍无可忍,我喊了一声:“上!”我们五个最抱团的一伙狼似的扑上去,一下扒在了星老师高大的身躯上,星老师一个转身,我们一下全倒了——他绝对有点功夫,最主要是他太高太壮了。我爬起来立刻又冲上去,特猛,真像小狼一样。教室大乱,桌椅倒地,“腥鱼”的衬衫被我们扒下来,露出胸毛与肌肉。直到学校教育组来人方才平息。来了也就来了,有师道尊严盯着,处理不了我们。“腥鱼”也不要教育组介入,把我们留下来,说黑话,讲起哥儿们义气,说不打不成交,要请我们吃饭。始料不及,受宠若惊,我们一下全傻了。老师与我们从来是不可调和的,现在居然和了,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政策对我十分优待,上课爱来不来,想走就走,不用交作业。总之只要平安无事,课能上下去,怎么都成。我踏实了很多天,来来去去,挺没劲的。“腥鱼”抓紧时间做瓦解工作,找我谈了几次话,完全平起平坐,讲一些特浅的道理,我觉得也对,还夸了我几句,说我这人本质特好,说到我心里去了,我的确本质非常好,现在也这样认为。但话说回来谁本质不好呢?星老师最后以“军体委员”一职相邀,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事实上我知道这样“闹”下去并不好,但我已破罐破摔,什么“好”的东西都不再想,也没法想。现在听说让我当干部?干部,那都是好学生才当的,难道我是好学生了?小学时别说当干部,就是最普通的谁都要入的红小兵都一直不让我入,现在我要成五大班委之一了?凭什么?我当然明白老师在利用我,“军体委员”是什么?除了负责体育上操整队,还要负责最难的打铃进教室,但我还是轻而易举被“招安”了,并且激动异常。

我成了宋江,当时就感觉到了这一点,觉得怪怪的。而且我真的管起弟兄们来。谁上课捣乱我先不干了,都知道我狠,但我呢,也是无师自通地又打又拉。官面我弹压他们,底下我们又混作一团,抽烟,打架。我不能失去他们,拥兵自重,贼性难改,说反就反,这点和宋江不同。而“腥鱼”也远比朝廷好,总是把我哄好。课我上不下去,就开始看闲书,看的书也和我当时的处境非常相似。

2016年5月

【1976年冲击波】

1976年,作为一个闹将,我的时代结束了。这一年周、朱、毛先后辞世,“天安门事件”爆发,“四人帮”倒台,历史像那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震动,新时代的兴衰际遇开始了。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把被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学校把学生重组,分成“快班”和“慢班”,以便教学。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知道这是把学生分成了“好生”和“差生”,差生等于被放弃了。

我们一向如此。“文革”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历史从不考虑个人感受,历史是历史,人是人,历史构成人,人并不构成历史——人根本无法迎接历史。如此简单分法,对人,特别是对成长中的少年是一种大而简单的、甚至不能再简单的伤害。而我们就是这样简单,一方面人称为最可宝贵的,一方面人又算什么?前者抽象,后者具体。而我们也从来是这样:两句话中往往后一句才是真实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特殊了一点,那段时间我看着班主任,有一种说不出的劲头。结果,像我预料的那样,我没被分到差班。我应该去,但是没有,按学习成绩我分到差班是首个人选。或许我余威尚存,也或许作为“军体委员”——“招了安”的宋江,我还有些利用价值。

我非常落寞,我的一大群弟兄分到了差班。我想他们怎么那么没用,让去差班就乖乖去了,还乐呵呵的,他们不守规矩,但骨子里还是奴隶。我是吗?我觉得我不是,至少老师没敢动我。但我还是受到很大刺激,主要是我赖以存在的土壤没了,在全班的“好”学生面前十分孤立,且不伦不类。而且,我的作用大大减弱,不用维护课堂纪律,不用轰人们打铃进教室(这是很难的)。我颇有些孤家寡人的味道。

我依然站在队前整队、出操,喊“稍息、立定”口令,可论现在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学习,我差得不知哪里去了。我还可以像从前那样不交作业吗?考试有人给做?数学、物理、化学我一窍不通,一头雾水,上课如听天书,课本翻来翻去如傻子一样。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几乎让我主动要求去差班。我在好班干什么呢?除了出丑,不就是让人窃笑吗?

我只有沉默,硬着头皮像过去那样低头看闲书。

我曾偶然看过一本苏联小说《人世间》,想起那部小说便找来重读,一下入了迷,带上了自己的感情。许多天我沉溺其间不愿出来,不愿见人,不愿上学,就想一个人和一本书。

《人世间》讲了一个养蜂将军的故事,将军被强迫退休,无所事事,靠养蜂打发时光。虽是个养蜂人,可毕竟还是将军,仍有一辆自己的伏尔加牌小轿车(想到自己,我有什么呢?)——这点特别打动我。

养蜂人怀念自己的过去,回想自己被强迫退休的情景,终日发呆出神,反反复复听一首叫《路拉》的歌。当我读到“把一个人从他熟悉的岗位上强行拽开,就像把一个饥饿的婴儿从母亲的乳房上强行拉下”,“他出神地望着天花板,老泪纵横,万念俱灰”,这样的描写切中我当时的心境,禁不住我的眼泪也下来了,也望着自己家的纸顶棚。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叫《在党的十一大召开的日子里》,要求写一件好人好事。哪有什么好事,我正“万念俱灰”呢,做梦梦见有了一辆伏尔加。

我不想写,也知道自己写不好。但也有一种隐秘而强烈的冲动,幻想在自己身上发生奇迹。我做开了梦。我决定自行其是,写我的梦想,拿出纸笔就编起来。我想象自己被分到了差班,写了一个叫王琦的故事。我没有任何作文的概念,《人世间》写了一个养蜂人(名字我已忘了),我就写了一个王琦。王琦过去不爱学习,但是个孩子王,一直过着骄傲的生活,“四人帮”粉碎后他的骄傲生活结束了,被分到了差班。王琦为此感到耻辱,悲愤,想发奋努力,把被耽误的青春补回来,但为时已晚,自己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了。王琦破罐破摔,仇视前班主任,甚至对班主任图谋不轨,但最终自怨自怜,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回忆,每天“望着天花板,万念俱灰”。有一天过去的班长找到王琦,谈了一次话,鼓励他,希望帮他补习功课。班长过去曾被王琦保护过,王琦有困难了班长希望报答。班长的深情与赤诚打动了王琦,王琦开始发奋,学习成绩大长,最终回到了快班。

四百字的作文纸,我竟然一口气写了十一页,语句不通,但情节清晰,我为自己写下这么多字而激动,但激动只是一小会儿,马上就被不安代替,好像如梦方醒似的:这是老师要求的作文吗?甚至这是通常的作文吗?我这么瞎编乱造老师能允许吗?作文交上去了,我忐忑不安。我过去何时为自己的作文忐忑不安过,我都觉得自己好笑,因为我从不会写作文,也没怎么写过作文。

几天过去了,我已经完全灰心,为自己的不切实际不合要求伤心。特别想到自己总是出格、走不上正路,就更加伤心,不禁想为什么我总是不和别人一样呢?是不是我有什么毛病?当然,还有一丝侥幸心理,老师到底怎么看呢?那一天来了,我从来没那么忐忑不安,我看到老师手里拿的正是我的作文。别人用的是作文本,我用的是作文纸,我没有作文本。我的作文放在一大摞作文本的最上面。老师姓宋,中年人,后来才知道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他烟抽得特凶,嗓音沙哑,一上来就提到我写的作文,说是一篇特殊的作文,没太多说什么,说先给大家念一下,大家听听。

宋老师操着南方沙哑口音一字一句念我的作文,所有人都凝神谛听,我看到人们略微惊讶的表情,能看出他们从没听过这样的作文。一共念了有半节多课,然后开讲。宋老师把它定义为一篇小说。我简直如堕五里雾中,我的同学也差不多和我一样,这在1977年中学语文课上那样的环境里,简直像神话。宋老师一点未批评我没按要求写作文,相反给了我“优”。这是我人生作文得的第一个优,也是在所有方面得的第一个优,对我意义重大,至今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奇迹。我的“小说”被拿到别的班去念,拿到全年级去念。我从一个有名的差生,一个闹将,一夜之间成了一个作文明星。

那些天发生了许多事情。有一天一个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好奇地看着我,问我作文里的王琦有没有模特。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模特,一脸蠢相。老师姓杨,当时的穿着过于讲究合身,前挺后撅,很摩登的,我们都叫她“大雕”,其实现在想起来很正常,但当时她有些出格。此外她说话还多少有点口音,表情丰富,说话总是配合着表情,有点洋气。我们叫她“大雕”实际上反映着我们的贫乏,时代的贫乏。

杨老师解释说模特就是原型。我似懂非懂,说实在的,太差了,太野生了,缺乏文明最基本的东西,我想了半天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依然一副蠢相,我从老师脸上读出了失望的表情。她本来很好奇的,或者想跟我聊点什么。其实如果跟杨老师熟悉起来,也许我可以跟杨老师谈谈《人世间》,谈谈它怎样在我身上附体,事实上是一篇模仿之作,将那位被强迫退休的苏联将军,打扮成了分到慢班的“王琦”,也就是我。我和那位将军都是被历史撕裂的弃儿。但当时,我真的能说出这些吗?

一切都是在神奇中发生的。1973年我哥哥从山西插队回来,在北京上了大学,会拿回一些书。还有一些“内部参考”书,《人世间》就是一本。但这本书不是给我看的,对我来说是偶然的。哥哥也会从图书馆给我借一些书,多是演义、武侠、革命战争小说。二哥上大学对我至关重要,一孔文化之光会打进我们家,《人世间》像其他内部参考书不属于我,但就像流星一样极偶然也会击中我。时间太久了,至今我不知是怎样神奇地读了它,并且一旦读进去感觉大不相同。这是我中学读的唯一一部外国书,但就是这唯一的一部作品决定性地影响了我。足可见,真正的以“人”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与读者天然是一体的,这一点多少部武侠演义小说也做不到。

《人世间》大约并不算是一部名著,一直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多年后回首往事才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部作品。尽管只有几条,尽管只是在别人的文章中偶尔提到这部书,尽管没有专门的介绍,但仍让我大吃一惊。网上有这样一条雷颐先生的文字:

1973年前后,与沙米亚京《多雪的冬天》同时流行的几部书还有: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谢苗巴巴耶夫斯基的《人世间》,尤金邦达列夫的《热的雪》《岸》。“文革”一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普遍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也大多受潮流影响,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并不很多,但是由于那个年代普遍的失控和混乱,也使一小部分人因困惑怀疑而发奋读书,从而独立思考,许多人都受到了这批小范围内部流行书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文革”中的启蒙。

同类推荐
  • 人间词话全解

    人间词话全解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为此,我们重新编辑了这部书,希望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王国维的经典词学理论。在编辑此书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完备的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是经王国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析,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此外,我们还精选了100多幅精美插图,以图释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词章意境。
  • 乡村的表情

    乡村的表情

    我因一位摄影家五彩缤纷的眼神而向往节日的宁都。他连年在节日里造访宁都,他的眼里尽是关于民俗事相的影像。节日的宁都是什么样子?从一些摄影作品里,一些片断的介绍里,我捕捉着它的神韵,它的气息。
  • 踪迹

    踪迹

    《踪迹》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五篇散文:《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
  • 前尘旧梦

    前尘旧梦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幕后的私语

    幕后的私语

    《幕后的私语》是“自说自画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关于作家的成长故事与生活感悟的原创散文随笔,并配有作家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追求可读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和励志精神。《幕后的私语》主要叙述作家葛水平年幼时学戏的经历及村庄古朴民风的厚道。
热门推荐
  •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 伟大的绿色革命(趣味科学馆丛书)

    伟大的绿色革命(趣味科学馆丛书)

    绿色革命之路或许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类一定会让绿色重新覆盖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必定会再次呈现处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万物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伟大的绿色革命》是趣味科学馆丛书之一。内容包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生态平衡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未来五个模块。《伟大的绿色革命》由刘芳编著。
  • 异世谋生,丑夫强势宠

    异世谋生,丑夫强势宠

    腊月生无可恋,一觉醒来竟跑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还不要紧,竟然还把这了部落里最丑的人给玷污了!可她连他的手都没碰一下,是怎么把他给污了!!从此后悲剧的人生开始了!挚天:“月儿,你今天看了卷毛三眼,是我没满足你吗……”腊月扶着小蛮腰,咬牙切齿“他才三个月大,我能有啥企图?”“月儿!你为什么总是看那只狐狸?是故意让我吃醋吗?……”腊月在心底咆哮,别人家都是四夫,三郎,五小妾,而她就那么一个,还是最丑的!她想洗洗眼睛怎么了?怎么了?“你是说我丑?”“不是!”腊月用手摸摸他胸口上那撮毛,“不是的!你最伟岸,最男人。”
  •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偶偶

    偶偶

    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你会怀疑,会沉默,会否定,会指着努力问结果,会崩溃;会流着泪打气,会计较;会忍着酸涩微笑,会伪装;会无所谓,会重新再来,会怀疑,会沉默,会否定,会崩溃……我是楚涵亦,这是我的高中生活。没有青梅竹马。没有学霸爱上学渣。没有一蹴而就的神话。没有你所期待的一切。这,仅仅是我的高中生活——平静,平淡,平凡。像极了雾。
  • 相公是猎户

    相公是猎户

    为了一头猪的聘礼,方琳的继母要把她嫁给一个无赖,被逼无奈之下,她只好找了个人把自己娶回家。她的相公是猎户,会打猎来会煮饭,还会闷不吭声买朵花给媳妇戴。
  • 有些人,等着等着就忘了

    有些人,等着等着就忘了

    成长的寂寥,走过的孤独,从来不奢望能够地久天长,但,见你匆匆的来过,又匆匆的离开,心还是会寂寞。……幻想只要粉碎便好了,可心情该如何重归自由呢?
  • 你到底行不行

    你到底行不行

    当叱咤风云的佣兵大佬带着前世的心腹兼闺密重生成小孩子,还意外的没有穿越?!不仅没有金手指也没有异能法术,还有烂桃花的招黑体质?!许诩:说好的平静的生活呐?!
  • 做人要放下“架子”

    做人要放下“架子”

    从一定意义上讲,放下“架子”,就是自己解放自己,就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个人真正放下了“架子”,就会真正正视现实,在人生道路上就能多几分清醒,就能给自己带来缘分、带来机遇、带来幸福!放下“架子”即智慧,放下“架子”即欢乐,放下“架子”即财富。欧阳吉强所著的《做人要放下架子》以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请放下“架子”!
  • 苏珊·米勒:2012-2013跨年星运密码

    苏珊·米勒:2012-2013跨年星运密码

    《苏珊·米勒:2012-2013跨年星运密码》作为苏珊自己认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里面到底揭示了什么呢?2012年早已经拉开序幕,在上半年里,你是否已经感应到变化?这一年各个星座都将面临挑战!接下来的各个星座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呢?2013年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苏珊将在本书里一一道来。2012-2013是对每一个星座来说,都是最为考验的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