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2100000020

第20章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3)

真正的无欲,是既不“喜欢”,又不“不喜欢”。

这是什么状态?

这就是“不在乎”的状态。

一个男的失恋了以后,如果见到前女友,还觉得心里别扭、讨厌,想要躲着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男孩心里还有她,还在乎她。你看吧,但凡姑娘有点热乎劲儿,男的还得陷进去。假如说见到前女友,这男的就跟没事儿人一样,该说什么说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俩人凑多近乎内心都平静如水。这俩人的关系才算彻底完了,男的这叫彻底不在乎,这才叫“放下”。

“放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在乎”,“不牵挂”。这是同时否定了“喜欢”和“不喜欢”,是更高级的无欲。

就像那个很流行的人生小感悟故事:说一老一小两个僧人出门,遇到一个姑娘不敢过河。老僧人背姑娘过了河。过河后两个僧人一路无话,过了很久小僧人突然问师父:“您不是说不能近女色吗?怎么还背她过河呢?”老僧人就说:“我身上的姑娘很早之前就放下了,你心中的姑娘还一直没放下。”

老僧人这是在教育小僧人说,你刻意“不喜欢”女人,也是一种欲望,还是修行不够。因为你看见女人还害怕,还像瘟神一样躲避,这正说明了你对女人还有冲动。如果你能像我这样,跟不跟女人接近根本不在乎,根本没往心里去,那你的修行就更精深了[19]。

老僧人这番话说的不错,但其实还没到最高的境界。

我们刚才说过,“空”是需要不断否定的,“空”这个字本身也应该被否定。对于“放下”也是一样。所谓“放下”,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比如有的人念念不忘“放下”两个字,一旦自己没放下,就痛苦,就难受,那这还是一种主观的欲望。如果对放不放下都不在乎了,那就又精深一层了。

这有点类似于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的思路。放在这里说,是跟您扯点闲篇儿,您看了就忘也没事。我们后面讲禅宗的时候还会慢慢讲。

前面,我们已经讲完了中观学的理论大意,最后再多学一个名词。

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佛学,又称为“般若学”。

般若是一个我们经常见到的词,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在佛教里特指“超越一切的智慧”,只有佛才能拥有的智慧。

佛教里,“般若”一词是“般若波罗蜜”的简称——就是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高叫着用来发动月光宝盒的那个咒语。“般若波罗蜜”直译是“智慧到彼岸”,意思是,通过般若智慧,就可以到达涅槃的彼岸,就可以完成修行了。

需要注意的是“般若”这两个字的念法,在佛学里,这两个字念作(bō rě)。大部分影视剧都念的不太准。国语版的《大话西游》里大致念成了(bō ruò),算是很不错了。

龙树的中观学是般若学的高峰,是般若学的代表。所以很多时候,“中观”和“般若”会被人们连在一起称呼,被称为“中观般若”。我们在本书里,说中观就是在说般若,说的是一回事。

最后再说一句。您不用对前面“空”的这一大段复杂解释感到头痛。虽然中观学的“空”的含义较真起来,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要注意它强调事物虚无的一面就行了。中观学在佛教中又称为“空宗”,就是因为它比较强调事物的虚无。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一提到“中观般若”,您就理解成,我们在强调,“一切事物都是虚无的,我们要破除掉,不要执着”的意思就可以了。

【四】

我们现在对事物的本质,对“空”有了新的理解。您或许会问,这个新理解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

学佛是为了解脱痛苦。我们之前按照因缘理论推理出,要想不再轮回,只要不造业就可以了。我们只要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不再执着留恋,不再有欲望,不就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了吗?

那这些内容最开始不是都说过了吗?我们这回讲了“空”的新概念,到底和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关系呢?

修行要涉及到神学问题,所以我们得回头去看一下印度佛教大小乘演变的历史。

上来得先说清一件事。

“大乘”和“小乘”这两个不同的佛教学派,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一次内部分裂。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并不分大小乘。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很多年,佛教徒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就管自己叫做“大乘”,管原先的学派叫做“小乘”。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在佛教中,大乘属于新派,小乘属于旧派。在这里,“新”和“旧”并没有褒贬的含义。这是因为固然在新派看来,旧派顽固守旧;但在旧派看来,自己才更接近佛法的原意。

所谓“大乘”和“小乘”的称呼,是大乘单方面取的,一大一小,对于“小乘”显然带有歧视性。小乘佛教在历史上的正式名称是“上座部”教派。如今,这一派在亚洲南部等地仍旧存在。因此在正式的场合,不应该称呼“小乘”佛教,而是称呼“南传上座部”等名。

不过,大小乘的说法流传已久,大众广为熟知。在有些语境里也失去了歧视的味道。而且本书中介绍的“小乘”佛学,都是历史上“上座部”的观点。不涉及今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现状。因此本书为了表述方便,照顾读者习惯,姑且还使用“小乘”的说法。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时刻记着这一称呼的局限,也希望觉得受到了冒犯的朋友能多多见谅。

大小乘在佛学上的主要一个分歧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区别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小乘各宗有不同的观点,有些极端的观点认为万物实有,有些认为万物是彻底的虚无。而大乘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一种不能正面描述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空”。

接下来说说大小乘在神学上的区别[20]。

一说到大小乘的区别,大部分人会想到的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帮助他人修行。

没错,这是大小乘的主要区别之一。而且大乘主张普渡众生,是有理论基础的。

按照佛教的轮回说,今天的每一个人之前都已经轮回过无数次。每个人前世的父母,也会不断地轮回成其他的生命。那么经过无数的轮回之后,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在前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儿女了。

因此《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基于这个理论,大乘佛教徒们产生了慈悲心。世间千百万的生命都和我们曾经有亲情关系,那么我们就不能光让自己超度,我们还应该让千百万的生命都超度。

顺便多说一句。佛教本来就禁止杀生,因为众生平等,今生我是人它是猪,前生它可能是人我是猪。所以谁也没资格杀谁。而大乘的推论把杀生的危害变得更严重了。《梵网经》说:“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说杀生就相当于杀前生的父母,这是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了。

我们接着说普渡众生的事。

小乘认为,人跳出六道轮回之后,会成为“阿罗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阿罗汉上面还有佛,这是凡人修行不了的。

大乘主张要有慈悲心。那么修行者就不能光让自己跳出轮回,他还应该让其他众生都修行解脱。对于那些修行到很高水平,又立志于普渡众生的得道者,大乘在阿罗汉之上,佛之下,增加了一位“菩萨”。

菩萨的特点是,菩萨都有大慈悲心,以普渡众生为己任。菩萨已经有能力成佛,但他们拒绝立刻成佛。而是许下一个心愿,叫做“本愿”,要等自己的本愿实现以后才能成佛。大部分菩萨许下的本愿,都是要让世间众生全部修行圆满。

佛经里记录了一些菩萨发过誓言,比如:“地狱未空,誓不成佛”[21],“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身上度去”[22]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

(顺便一说,在网上曾经看到一位大哥的签名是“冰箱不空,誓不成佛”,算你厉害!)

因为大慈大悲是菩萨的特点,所以我们俗语里常用“菩萨心肠”,来形容慈悲济世的人。

我们在前面说过,佛教有很多修行方法。苦行僧叫做“头陀行”,大乘发大慈悲心,立志普渡众生的修行者,他们的修行就叫做“菩萨行”。而那些只顾自己解脱,不愿意帮助他人的修行者,被大乘称为“自了汉”,是大乘反对的。

我们今天中国大部分僧人,修的都是“菩萨行”。

因为这个区别,所以大乘说,小乘佛教只度自己不度别人,犹如驾驶一辆只能自己乘坐的小车,所以叫“小乘”。而大乘自己呢,驾驶的是可以携带芸芸众生的大车,所以管自己叫“大乘”。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区别。

大小乘在神学上还有几个更重要的区别。小乘偏向于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普通人。也许有一些神力,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还是普通人,只是在涅槃后才成佛。

小乘又认为,普通人不能成佛。

佛教说,人灭除欲望,不再造业就可以跳出轮回,这就叫“涅槃”。那涅槃是什么呢?

小乘认为,既然是灭除欲望,不再造业,那么涅槃也就是消灭了一切思维和肉体,达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这其实和唯物观念中的死亡很像。

但以中观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涅槃观等于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境地,不符合“不生亦不灭”的不取极端的原则。

那么大乘中观的涅槃观是什么呢?

中观说了,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一切事物里,也只有“空”是永恒的,那么达到“空”的状态,才算修行完成,涅槃了。

但是,佛的本质也是“空”啊——因为佛是永恒的,说明佛达到了“空”的境界。

那么,涅槃的凡人和佛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乘说:没有区别。

只要达到“空”的境界,人就成为佛了。

既然每个人的本质都是“空”,那么也就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佛了。

前面说了,佛教认为终极真理就是“佛性”。

那么也可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人们领悟到了佛性,也就可以成佛了。

这个论证还可以更简洁地表达为:

众生和佛本质都是相同的“空”,所以众生经过修行,最终都可以成佛。

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被尘世遮住了心智,因为有“我执”和“法执”的念头,不明白“空”的本质,也就领悟不到佛性。佛经将这种情况比喻为,就如同穷人家里藏有宝藏,自己却不知道一样。

因此学习佛法的目的也就变了。学习佛法不仅仅是为了灭除欲望,不再轮回。更重要的是,学佛本身就是在追求永恒佛性。领悟了事物皆“空”的本质,领悟了佛性,也就相当于完成了修行,能够成佛了。

这还能得出一个神学结论。

小乘认为凡人不能成佛,世上只有释迦牟尼一位佛。

大乘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那么佛就不应该只有释迦牟尼一人,而是应该有无数佛了。

【五】

中观学的大意已经说完了。在这章的最后,我们讲点关于佛经的知识。

这章涉及到佛教不同宗派的问题。各个宗派在争论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佛经。

那么,佛经到底是什么呢?都是谁写的?不同经文之间的分歧是怎么产生的?

我觉得,佛经的来源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种:

第一种,释迦牟尼亲传作品。

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耶稣和穆罕穆德,他们三个人都没有留下文字,都是弟子将他们的言行集结成经文的。

释迦牟尼在活着的时候,只是口头向徒弟们说法。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们认为应该把老师的教诲固定成文字,以便保存教义。于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们就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把自己记忆中的佛陀教诲朗诵出来,一起收集整理,变成文字,这就是最早的佛经。

这种聚会叫做“结集”。结集进行了很多次,之间时间相隔很久。结集上也有一些争论,因此这些经文的内容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

第二种,印度佛学家号称来自于佛陀、仙宫的经文。

同类推荐
  • 天天学禅

    天天学禅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 人生的锦囊:真理

    人生的锦囊:真理

    本书分为人生的智慧、生命的真谛、开发自我、人我之间等四卷,着重谈论人生的探讨,生活的看法,个人的修炼及人际关系的修养等。全书文字通俗,讲述人生哲理,常引用生活经验与历史故事,对于劝人为善,戒除诸恶,有启发意义。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旋风少女4

    旋风少女4

    刚强坚韧的跆拳道少女戚百草,因为养父&师父旧时的比赛丑闻而一直受排挤,又因为揭穿全胜道馆馆主在表演时作弊的行为而被赶,失去居所的百草在好友的帮助下到了松柏道馆寄居,遇见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少年……用勇气淬炼坚强,用纯真磨砺爱情,在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上,百草以最单纯勇敢的心灵一步步成长,一路绽放她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异世尘界

    异世尘界

    你愿意做一个全身布满炫丽光环的强者?还是简简单单的普通人?强者!为什么?是为了获得那无上神力?追求那恒古不灭的不死之道?亦或者让世间众生对你俯首称臣?都不是!那又是为什么?我想变强不是为了改变世界的格局!而是不想为了适应世界去改变自己!
  • 宫墙戏

    宫墙戏

    前世宫墙凤,今生杨柳青。陇苏城南淮戏班子的班主女儿因长得像已过世的裕公主而一跃成凤被当今陛下看中,到底前世缘还是今生孽,且看书文道来。
  • 妖娆千金之逆袭

    妖娆千金之逆袭

    十年辛苦筹谋,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拼尽全力所爱之人,竟然一直当她是眼中钉,肉中刺,真心真意疼爱的妹妹,却在她面前和丈夫缠绵,心爱的弟弟也因为她锒铛入狱,一招清醒却是以丧子,丧弟作为代价,……她死前立下重誓:若转世投胎,她定要步步为营,定要让害她伤他之人生不如死,血债血偿,她定要护爱她、疼她之人周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妻来袭:爹地,我缺个妈咪

    萌妻来袭:爹地,我缺个妈咪

    相亲遇渣男,萌宝来救美!但是没想到这个眨巴眨巴眼睛的小正太也是个披着羊皮的小狼宝。“我缺个妈咪,爹地缺个老婆,一举两得。”陆夜白皱眉头,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本以为只是个哄小孩的游戏,却不想有人想假戏真做。
  •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轮船招商局在内外阻力中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新的一页。今天,沿承百年血脉的招商局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引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盛宣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5)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