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2100000034

第34章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1)

【一】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所学的:

中观学说的是,佛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空”)超越了一切理性概念。语言也属于理性概念,所以“空”是不能用语言正面描述的,只能用不断否定的形式描述“空”,例子就是“八不中道”。

天台和华严讨论的是,空间和时间概念也属于我们理性的产物,所以“空”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那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天台和华严试着用语言描述了一下。

复习完毕。

我们上一章只讲了天台和华严的教义,并没有说两宗的修行方式。这是因为两宗虽然在理论上语出惊人,但是在具体的修行方式上还很传统。所坚持的方法仍旧是传统的“戒、定、慧”三学。修行者还是要日夜苦读佛经、研究义理、多行善事、打坐参禅。就算经历了漫长刻苦的努力,也不敢有哪个修行者站出来号称“我修行完满了!”

这当然很好理解。仅仅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来看,人已经活了无数世,种下了无数业,这些业不消,就不能跳出轮回。光要消掉这些业,就需要极多世的努力,仅仅是一辈子的修行,怎么可能就完满呢?

有多长呢,举个例子。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只是来到我们世界普渡众生的众佛中的一个。在释迦牟尼之前和之后都还有无数的佛。

不过,同一个世界里同时只能有一位佛。释迦牟尼涅槃后就离开我们这个世界了,下一位来到我们世界的佛是弥勒佛,还要等56亿年才会来。由此可见,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两个佛中间间隔的时间是极长的。

佛经中有个故事,说佛陀见到了一只蚂蚁,对学生们说,这只蚂蚁修行了七世佛,还没有脱离蚂蚁身呢。我们想,两世佛之间距离的时间都要56亿年,七世佛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长了。这只蚂蚁修行了这么长时间还仍旧只是蚂蚁。

可想而知,修行成佛需要多么长的时间了。

这是佛教的传统观点。

但是,我们不是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了吗?

既然破除了空间概念,那么,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距离”?

既然破除了时间概念,那么,修行为什么还会需要“时间”?

既然事物之间的种种区别是人妄想的结果,那么,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区别”?

最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李治和武则天政权交替的年代。

湖北的黄梅县有一位叫做弘忍的禅宗法师。有一天,弘忍让坐下弟子作偈子,以考察他们的水平。

弘忍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先作了个偈子,写在墙上: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弘忍另有一位徒弟叫做慧能。他不识字,在拜入师门之后,只是被命令去磨坊干体力活。这一天慧能在别人口中知道了这首偈子,于是他也作了一首,托人写在墙上。偈子里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1]。

听到慧能的禅诗后,弘忍大惊失色。他半夜偷偷把慧能叫到自己的禅堂,向慧能传授了佛法,并传给他衣钵,将他定为本门的继承人。随后弘忍催促慧能速速离开此地,以免被奸人所害。直到慧能离开三天以后,弘忍才当众宣布已经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书中虽然没明说弘忍口中的奸人指的是谁,但可以推想应该是弘忍众多弟子中有希望继承衣钵的一个。很可能就是神秀。

这一传奇的故事,被记载在一本俗称为《六祖坛经》或者叫做《坛经》的书中。

慧能后来成为南禅,也是今天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因此这本记载慧能言行的《坛经》也就成为了禅宗思想的圣典。

《坛经》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佛教书籍。

这一方面因为禅宗思想在中国很受欢迎,《坛经》记载了很多意味深长地禅宗语录。另一方面,是该书里还有上文这么传奇的故事,颇有娱乐性。因此有很多畅销书都热衷转述《坛经》里的故事,在语录中挖掘出各种“哲理”。

对此,我说两点:

第一,待会儿会告诉您,禅宗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哲理”。

第二,《坛经》的史料价值很差。

史学界对《坛经》的研究非常丰富,主流的结论是,现存的几个版本的《坛经》都经过后人大量地删改。而且删改者主要是慧能的支持者。

这是因为禅宗有两脉。慧能是南禅的创始人,神秀是北禅的创始人。两宗在神秀、慧能的时代还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但是两宗的后人开展了一系列宗派之争,都声称自己一脉才是弘忍的合法继承人。随着时间流逝,北宗先于南宗衰落,慧能的后人也就有了任意加工史书的机会。《坛经》因此被不断的删改。

前面那个慧能夜半得衣钵的传奇故事,虽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但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比如由神秀一系的僧人撰写的《楞伽师资记》中,就说神秀才是弘忍的接班人。《大通禅师碑铭》中也说,弘忍曾感叹“东山之法,尽在秀矣”,把衣钵传授给了神秀。

其他史料也足以证明神秀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神秀在皇室中的声望远比慧能要高。武则天和李哲两朝,对神秀都待之以国师之礼。武则天甚至对神秀行跪拜大礼。神秀因此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在如此得宠的情况下,神秀还不止一次在皇室面前大力推荐慧能,还对皇帝说慧能“密受忍大师衣法”,这和上文中疑似谋害慧能的神秀相比,显然形象相距甚远[2]。

慧能本人的形象在《坛经》里也过于神奇,似乎是一个道德完美又无师自通的天才。如葛兆光先生所说,这些描写“可能慧能的门徒为了提高南宗的地位有所编造,也可能是慧能本人自吹自擂。”[3]

我们后文还会大量说“慧能说”如何如何,实际上只是在引用《坛经》里的文字,至于是不是真的属于慧能本人的观点,就不得而知了。

【二】

虽然这两首偈子的真实性很可疑[4],但它们除了给我们平添谈资之外,对我们理解禅宗思想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先用白话翻译一下这两首偈子。

在神秀的偈子里,他用“菩提树”来比喻众生的俗身,用“明镜台”来比喻人们追求的佛性,用台上的“尘埃”来比喻阻止人们领悟佛性的种种障碍[5]。所以他说应该“时时勤拂拭”,意思是,我们要刻苦修行,去消除挡在人和佛性之间的障碍,才能够成佛。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既然万物之间的区别、人对万物起的种种称谓,这些都是人由于妄想产生的错误概念,那么,当我们认为世上存在“菩提树”、存在“明镜台”、存在“尘埃”时,当我们认为“菩提树”和“明镜台”之间存在着区别时,这些思想本身不就是错误的妄想吗[6]?

所以慧能的偈子里说,这世上并没有“菩提树”、“明镜台”,也不存在什么“尘埃”。既然没有“尘埃”,也就不需要我们去“勤拂拭”了。

换句话说,当你产生了“我和佛性之间有距离,我需要修行”这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阻碍你成佛的妄想。修行的欲望、修行的行为,这些也都是成佛的阻碍。只有当你放下全部这些想法,心中既没有“佛性”、也没有“修行”等任何概念,达到了我们上一章中所说的,破除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状态后,你才能真正成佛。

这就是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

慧能的偈子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多附庸风雅的文章都喜欢时不时引上一段。比如武林高手正打得激烈,有个高僧跳出来念一遍“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些武林高手就停下手,喃喃自语好像悟出了什么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了,假如是一个完全没学习过佛法的人,不管再怎么认真听这偈子,也不可能领悟出有用的知识来。我们是先学过了般若学,学过了八不中道,学过了天台华严对八不中道的讨论,学过了应该破除时间和空间概念,最后才能明白慧能为什么要说“菩提树”和“明镜台”并不存在。

在那些不懂装懂的武侠小说里,武林高手一听这偈子,顿悟说:“原来我执着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啊!‘本来无一物’,输赢本来不存在,我何必自寻烦恼!”就放下了刀枪。表面上看,这似乎符合佛教看空世俗万物的主张。但其实在中观看来,输赢虽然“假有性空”,但并不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硬说输赢胜负根本不存在,这是犯了“恶取空”的错误。

同样,在慧能的偈子里,一般人认为慧能就是断喝一声“本没有尘埃,何必执着!”让人顿悟了算了。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对慧能偈子的正确理解。龙树说“不一亦不异”,只是说我们对事物的分辨、给事物起的名字、头脑中对事物产生的概念,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说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慧能并不说“佛性”、“俗身”、“尘埃”这些东西完全不存在。佛性当然是存在的,否则佛教也就不会存在了。俗身和尘埃当然也是存在的,否则的话,众生完全等于佛性,那么每个众生本身已经是佛了,佛教也就毫无意义了。连慧能那首偈子都显得多余:众生已然是佛,那你还写偈子有什么用呢?

慧能并不是说佛性、俗身和尘埃不存在,而是说,我们通过理性对佛性、俗身、尘埃产生的一切理解、概念都是错的,这些概念是不应该存在的。佛性是存在的,只是它不叫“佛性”,不叫任何一个名字,我们完全不能用语言和理性去谈论它。

这还不是什么新观点,讲中观学的时候我们就说过,真正的佛性是不能用语言直接描述的。

慧能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一切基于理性的、去追求佛性的行为,都是执着和错误。

说白了,所有传统的修行方式都是错的。

那么,到底该怎么成佛?

【三】

首先,慧能要破除传统的修行方式。

既然空间、差别都是虚妄的概念,那么人和佛性之间也就不应该有距离,也不应该有所谓的内和外。所以慧能反复强调,人们过去以为佛性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于遥远的彼岸,这些都是错误的概念。

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7]

兔子没有角,“兔角”是世上不存在的东西。慧能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并不存在于彼岸。

慧能又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8]“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9]

他说,佛性就在自己内心之中,而不在人之外。

禅宗有一个术语叫“回光返照”。我们今天用来形容临终的人突然有精神的现象。这个词在禅宗里是另一个意思,指的是我们不要只顾着对外追求真理,我们要把追求真理的“光”,返回来关照自己的内心。

慧能之后的禅师赵州从谂(shěn)说得更加激烈: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10]

说外面那些木雕泥塑的佛怎么能救你呢?佛就在你自己的心里。

还有一段类似的公案。

传说禅师大珠慧海找禅师马祖道一问佛法。

马祖问他:你来这里做什么?

大珠慧海回答:我来求佛法。

马祖说:你自己家里就有宝藏,你离开家乱走什么!

大珠慧海还是不明白,问:我家里有什么宝藏?

马祖回答:“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你问我的时候你自己已经具备了全部的佛性,何必要向身外追求呢?

大珠慧海于是顿悟了[11]。

以上这些禅师所说的,都强调佛性不需要靠外在修行来追求。

既然不需要外在的修行,那么出不出家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慧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12]

前面说过,僧人出家的主要标志是守戒。既然出家不那么重要,守戒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梵网经》说:“戒本源自性清净。”

说戒律的本质在于内心清净。潜台词是说:内心的清净比戒律外在的形式更重要。

南朝的志公禅师说得更明白:“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13]

意思是,如果内心清净,就不需要被外在的戒律限制,

因而慧能说:“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14]

只要能领悟佛性,外在的戒律就不重要了。

同样,打坐这种外在的修行行为,也成了修行的障碍。

——但有趣的是,禅宗的“禅”字,在佛教中原本指的就是通过打坐来领悟佛法的行为。

你可能听说过“菩提达摩”这个人。

禅宗是中国人创造的宗派。禅宗的后人为了抬高本宗的权威性,把禅宗的开山祖师安在了一位叫做“菩提达摩”的外国僧人身上。

历史上真有达摩这个人,他大约在南北朝时来到中国。但我们今天熟悉的所谓“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传奇故事,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都是禅宗后人编造的神话。

其中有一个传说,说达摩为了领悟佛法,在嵩山独自面壁九年,连石壁上都映出了他的身影。

作为禅宗初祖,达摩面壁坐禅成了禅宗的代表形象。

但是慧能却反对通过坐禅来领悟佛法。他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15]

而且慧能对坐禅的批评非常强烈,他说:

“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16]

他不是说坐不坐禅无所谓,而是说坐禅是“病”,是错的。

慧能又说了四句偈子: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17]

反对坐禅的立场非常明确[18]。

马祖道一进入禅宗,也和打坐有关。

传说马祖在刚接触佛法的时候,老师是律宗的僧人。所谓“律宗”,强调的是僧人要严守戒律,通过打坐等刻苦的磨练来完成修行。

有一天慧能的弟子怀让禅师看到了坐禅的马祖。

怀让问马祖:你坐禅做什么?

马祖说:我想成佛。

怀让听完,自己拿了一块砖头到庙前去磨砖。

马祖好奇,问: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回答:我想磨出一块镜子来。

马祖说:砖头哪能磨成镜子啊!

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同类推荐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如何渡难关:智慧

    如何渡难关:智慧

    本书分为思想津梁、退一步想、智慧之喻、教导后学四卷,重点讲述佛家的慈忍精神,而且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列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事物的两面、去除而后有、小不可轻、藏的大用等等。这些智慧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人们确实能增进生活信心和转化困境的勇气。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为克利亚瑜伽大师尤迦南达修习克利亚瑜伽的经过及其对瑜伽思想的感悟,首次于1946年出版。在本书当中,作者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一连串生动有趣真实的生活故事,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前往西方国家传播克利亚瑜伽的经历,写出了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位开悟圣人生平的体验及内在的感情世界。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热门推荐
  • 我在人群四处张望

    我在人群四处张望

    几个小故事,希望会喜欢。或许单调乏味,毕竟出于拙笔。见谅。
  • 妖孽帝王腹黑后

    妖孽帝王腹黑后

    她是尚书府来历不明的二小姐,阴沁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冥宫宫主,魅姬早已厌倦了前世的算计斗争,只想安分过活,却被他一手戳破很好,做不成闲人那就做恶人!阴谋,杀戮,争权,夺位,她一样不沾,暗地里却样样做尽他是与皇帝并驾其驱,权大于天的一字并肩王俊美如谪仙却无女子敢喜爱难得遇上心动的人,又怎么会放过?想要逃离他?下辈子吧!霸爱,诱宠,争风,吃醋,他全然不顾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片段:1、所谓的嫡姐好不容易做上了贵妃,高傲的得像只花孔雀,恨不得将她狠狠践踏。“凌王妃,见到本宫为何不跪?”“能让我跪的人要么死了,要么权力大于凌王。你占哪行?”“本宫……”“噢,错了。就算你死了,也没资格让我跪。至于想要权大于凌王,相信你永远没那个命。”2、“主子,阴后想要管国库库银。”“准了。”因为她总是说女人要掌管经济大权才有安全感。“阴后跟公主说不想要皇子……”“为何?”终于,他眸子里闪过一道凌厉的光。“额…她说生了孩子就会老……”“就算老,朕也爱她一个!”这是一个男追女,男宠女,女欺男,女做主的故事。本文一对一,存稿足,坑品有保证。欢迎跳坑!喜欢的话请点击【放入书架】谢谢!
  • 蛇美人:卯上极品男

    蛇美人:卯上极品男

    人生若必要追逐爱情,你是否希望遇到这样一个男人?——你负天下人,他为你还;若天下人负你,他拥你入怀,然后……冷眼天下,袖手旁观。◇她是蛇妖,他是凡人。她艳若桃李、歹如蛇蝎;他纯白若梨、高洁如雪。蛇妖七七,第一次见到方若梨就想吸干他的精元。如此飘逸脱俗的人,人间少见,他的精元等于仙丹,没有不吃的道理。可是,她突然想咬他的喉咙、喝他的血,却屡屡不得手。不是他有人神庇佑,而是她自己决心不定。原来,梨花林里,她已对他一见倾心。她对他处处挑衅,强要他的婚姻、他的爱情。他欲逃无路,或者,从没真的要逃?她原以为,相逢就是有缘。而她,强求了一段情。原来,相逢不过是彼此的意外,他们根本没有缘!而情太痴,强生出一段缘,生生改变了老天排好的命盘。她只是向他强要了名分,而他向天强要了一切。因为,桃花树下,他已一望成痴…….我觉得这个简介很带感啊!觉得不带感的童鞋就忽略了它吧,直接去看文。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精彩又感人的故事。
  • 此生不负情深

    此生不负情深

    她欢天喜地的奔向婚房,只以为男友要跟她求婚,却意外的目睹了奸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法师

    魔法师

    本书被认为是纳博科夫著名作品《洛丽塔》的前篇,作者本人也说“魔法师”这个名字预示了《洛丽塔》的“着魔的猎人”的主旨。这里,“魔法师”是一位好色的中年男子,他向一位寡妇求爱,为的是要接近她的女儿。但是,魔法师用他的魔法把欲望变成了童话般的梦,从而创造了和《洛丽塔》截然不同的结局。
  • 巷说百物语(全集)

    巷说百物语(全集)

    日本知名作家京极夏彦的妖怪小说代表作,其中《后巷说百物语》获第130届直木奖,《西巷说百物语》获第24届柴田炼三郎奖。巷说百物语系列文字典雅婉转、细腻妖娆,看似写怪力乱神,实则以鬼魅写人心。夏季夜晚,人们身穿青衣在暗室聚集,点燃一百支蜡烛,轮流讲述骇人怪谈,每讲完一则便吹灭一支蜡烛。相传,蜡烛全部熄灭时将引发异象,唤醒妖物。书生百介游历各藩国,收集妖怪传说。旅途中,他偶遇三名奇人:又市人情练达,极富魅力,人称“诈术师”;艺伎阿银妩媚婀娜,长袖善舞,精于操纵木偶;治平出身海盗,行事老辣,擅长乔装。百介开始卷入一连串鬼影绰约的怪事。他隐隐察觉,这些怪事都与三位新朋友紧密相关……
  • 听风铃

    听风铃

    每一首诗歌都会有自己的故事,诗人借诗抒情,而我,想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 斗破之韩枫

    斗破之韩枫

    韩枫被黑袍人送到斗破苍穹的世界,成为反派韩枫。没有杀掉药老,韩枫会有怎样的经历?重生归来的萧炎,是否能重新崛起?一切的一切将会在《斗破苍穹之韩枫》中为你解答。
  • 仙尊是个柠檬精

    仙尊是个柠檬精

    (甜文,养成,女主大概是错拿了男主的剧本。)赵弈臣本命绝对是个柠檬精,酸的很!长得可爱又超难带。祝舒柒以为她能教出个大杀八方的霸道人皇。谁晓得,这小破孩与同窗争风吃醋,和朝臣耍小心眼,更敢阻了她飞升的大道。于是她辣手摧花,灭了一朵朵赵弈臣的小桃花。呵!还敢与她斗。却不料正好掉进了他的圈套……
  • 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来到莫斯科,率领一帮恶魔大闹首都。青年诗人伊凡因为他们的恶作剧而被关入精神病院,结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其为大师。他写过一部关于本丢·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惊恐之下烧毁手稿,进了精神病院。玛格丽特到处寻找大师,遇见撒旦随从,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