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6800000040

第40章 我在四中学习的时候

明年是北京四中建校八十周年的纪念。在八十年内它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我作为四中的学生于1916年至1920年度过一段值得怀念的青少年时期。那时,四中正从它建校后的第一个十年进入第二个十年,与八个十年相比,可以说是十分辽远的往日了。而且四年的学习,时间也是短促的。但在那既辽远又短促的时期内,国家、学校,以及我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1919年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转捩点,这是众所周知的,无需在这里多说。我只想谈一谈学校和我个人的变化。

四中建校于清朝末期,名顺天府府立中学。可能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改称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我于1916年暑假考入四中,学校里房舍一部分还保留着封建官府的格式。走进高台阶的黑漆大门,坐北朝南是一座两明一暗的大厅,隔开的一间是校长办公室,打通的两间是教员休息室兼会客室。厅前花木茂盛,这大厅与其说是办公室,倒不如说像是某某官府别院里的一个花厅。还有位于校内中央的一座小亭,亭上匾额写着“漱石”两个字,我一看见那两个字,头脑里便发生疑问,石头怎么能在口里漱呢?后来才知道这是《世说新语》里记载的晋朝士大夫们故弄玄虚、强词夺理的一种坏习惯,说什么“漱石枕流”,分明用水漱口,却要用石,分明可以枕石而眠,却要头枕流水,而且还说出一番道理。后世有些自命“风雅”的人士,不问根源,不顾实际,只觉得把石和水的作用一颠倒,便意味无穷,引人“美感”,于是按照附近有石或有水的不同情况,在园林中亭阁的匾额上题写“漱石”或“枕流”等字样,这是屡见不鲜的。四中的这座小亭,想必是顺天府府立中学初建时的建筑,“漱石”二字,我后来虽然知道了它的出处,但它对于中学和中学生有什么意义,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日久天长,我对它也就不加理睬,它好像丧失了它的存在。

一排几大间单调而呆板的课室,半中不西,充分显示出清末民初时毫无风格的建筑“风格”。还有两排分割为三四十间的宿舍,里边住着家属不在北京的教师和来自外省外县的学生。我前三年住在亲戚家里做走读生,很羡慕住宿同学的生活比较“自由”,经过一番努力,我在最后的一个学年也迁入学校。使人难以忘却的是课室南的校园,那里春秋两季每天清晨是一片读书声;课室北有高大的槐树成阴,因而学校里当时唯一的一个课外组织叫作槐阴会。学校在十周年纪念时,曾以槐阴会的名义举行过一次盛大的游艺会,招待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槐阴”虽不像“漱石”那样不切实际,但它没有时代特点,也体现不出任何教育方针。这个会,我不知它始自何时,也不知它终于何日,大半在五四前后它不言不语地自行消逝了。

五四前,我在四中学习的三年内,国外的大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国内是军阀混战,中间还穿插了一幕张勋复辟的丑剧,学校里则静如止水,教师和学生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开学放假,对那些事件不曾有过什么显著的反应。教师大都朴素无华,按照课本讲授,我从中得到一些应得的知识,但他们不能使我对他们所教的课程发生更大的兴趣,有时还感到沉闷。与此不同的是教数学的黄先生(黄自修先生。)和教国文的潘先生(潘云超先生。),我们上这两位先生的课时,精神格外集中,课室内的气氛格外活跃。黄先生讲解数学,浅近易懂,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难题而且要求加强速度,使我这一向对数字感觉迟钝的人对代数、几何也有了爱好。潘先生,我在回忆性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过他,这里我还要重复几句。潘先生评文论事有独到的见解,他有中国正统思想以外的一种反正统精神,他讲《韩非子》时,批评孔子,讲《史记》时,反复发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句话的意义。他常嘲笑《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如今回想起来都有些过分。他并没有当时已经问世的《新青年》所传播的进步思想,但是他在我的头脑里为我在五四后接受新文化铺设了一条渠道。

五四运动一起始,静如止水的四中立即掀起波澜。1919年的5月4日是星期日,第二天星期一我走进校门(那时我还是走读生)便看到全校沸腾,气象一新。“打倒卖国贼”、“废除廿一条”、“收回青岛”等等的小条标语转瞬间贴遍了墙壁和树干。紧接着是走出校门,宣传讲演,自动地成立学生会,派代表参加学生联合会,罢课游行,跟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斗争。

暑假后学校开学,教师却有了变化,我们最尊敬的两位先生离开了我们。潘先生因为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被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判处一年徒刑,黄先生调往北京另一个中学去当校长,他们介绍了两位教师来接替他们。黄先生介绍的,据说是他本人的老师,可能姓陈,我记不清了;潘先生介绍的是他的学生,姓施(施天侔先生。)。我当时想,黄先生的老师必定比黄先生有学问,不料这位老师,不善于教学,上课就讲,对学生从不发问,跟学生毫无联系,他在讲台上讲他的,学生在下边干学生的,使我这对于数学有了爱好的学生又恢复了迟钝。我上了一年“三角”课,也买了一本《盖氏对数表》,结果是茫茫然不知“三角”为何物。如今我真难以想象学期结束时,这门课我是怎么考试及格的。可是直到现在,还常梦见自己对“三角”一无所知,便无可奈何地走进考场,最后是从焦急中醒过来,才算是得了救。与“三角”课相反,是施先生的国文课。施先生向我们介绍西方文学的流派,讲解《庄子》,扩大了我的眼界,活跃了我的思路。他年轻,却很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他常说写文章要简洁,不要拖沓。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力求“简洁”,自以为一定会得到好评,想不到作文簿发下来后,打开一看,有这样的评语:“写得上气不接下气,什么事催得你这样忙。”我一时真是大失所望,再转过来看一看这篇力求“简洁”的文章,才渐渐认识到这样的评语是份所应得的。因此我对施先生更增加信任。这两位先生教学效果的不同,在我中学临毕业时解决了将来“学文乎、学理乎”的问题。

一些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纸杂志,在五四前我们连名称都不知道,这时都不胫而走地进入了宿舍和课室,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过去不懂得的道理,也获得不少从前难以想象的知识。这些道理和知识虽然还有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狂言谬论,但我们只要阅读后略有领会,便如大梦初醒。当时一些醒了的青年,觉得既然醒了,就不仅要读要听,而且要说要做,全国各地的新文化刊物便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北京的中等学校中,高级师范附属中学出版了《少年》,赵世炎烈士曾经是这刊物的创办人之一;北京师范学校有人组织“觉社”,也出版一种刊物。我和同班的几个同学看到这种盛况,跃跃欲试,经过几度商量,在1920年寒假后也决定办一个小刊物,命名为《青年》。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只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不愁没有文章,最大的困难是印刷费从何而来。我们都是穷学生,怎么省吃俭用,也拼凑不出印刷费用,虽然每期只需要十几元钱。唯一的办法是拿着募捐簿向教师们募款。我们先找校长,校长写下了四元,这就等于给应捐的数目定下了“调子”,随后找各位教师,一般都写二元,也有写三元或四元的。我难以忘记的是一天晚上,我和另一个同学走到施先生的屋里,向他说明了来意,他毫不迟疑,拿起笔来在簿子上写了“十元”。施先生只教我们一班,教师中他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他这样做,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我们很受感动。

刊物出版后,其内容的幼稚、浮浅,自不待言。但那时有一种风气,只要是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的刊物,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管刊物的水平高低,彼此都亲如同志,因为面前存在着极为浓厚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把《青年》寄往全国各地新刊物的编辑部,在封面印上“请交换”三个字,各刊物便源源寄来。我们收到的刊物,质量不知比《青年》高出多少倍,这是名副其实的抛砖引玉。但有时也招来一点麻烦。有一次收到河南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几个同学的来信,大意说,他们办的刊物也叫作《青年》,出版在我们的《青年》以前,为了避免发生误会,要我们改换刊名。我们的刊物已经出了两期,不便改变名称,只好在《青年》下边加上了“旬刊”二字。许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开封二中《青年》是曹靖华和他的几个同学创办的。

我们效法《新青年》,在一般性的论文与文艺作品后,每期写有几条随感录,批评社会上或学校内不良的风气。批评社会,没有人反对,有时还受到称赞;谈到校内时,便有人提出质问,“你们办刊物是专来骂人的吗?”这使我懂得了一种“世故”,批评的对象越带有普遍性,人们越觉得与己无关,只要略微触及具体的人或事,就会有人受不了,给以责难。《青年》出了四期,便因经费告竭停刊了,它思想浅薄,文字幼稚,一无可取,至多不过是在新文化战场的边缘上起了点摇旗呐喊的作用。可是它在我的思想里播下了一颗以办刊物为乐事的种子。

《青年》停刊后,我四年旧制中学的生活也接近尾声,经过了一段不太紧张的毕业考试之后,我不无留恋地离开了第四中学。

如今四中早已不是我所描绘的当年的容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于历届师生的努力,它的教学成绩在北京享有盛誉。最近又建筑了新的教学楼,增添设备,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匾额“漱石”的小亭和简陋的教室想已不存在了。可是我只能按照个人的经历谈那既辽远又短暂的四年内的一些往事。虽然如此,这也可以说明,在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有些教师怎样勤勤恳恳地教学,给学生以启迪,有些青年是怎样向往光明,五四运动是怎样神速地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我已年过八十,我写这篇回忆,设身处地,好像还怀有在四中做学生时的心情。人们常说,写回忆是老年人面前无路可走的一种征象,我这时却觉得,回忆可以使人再现青春。

祝四中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永葆青春!

写于1986年4月13日

同类推荐
  •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

    《词源》,张炎著。两宋词学,盛极一时,其间作者如林,而论词之书,实不多观。张炎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究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乐府指迷》,沈义父著,沈义父工词,以周邦彦为宗,持论多为中理,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
  • 有心插柳

    有心插柳

    本书是作者出版的一本散文、随笔和诗歌集,共包括五部分。第一辑散文《沙滩人语》;第二辑评论文章《不说不快》;第三辑经济专栏《经济漫笔》;第四辑随笔《“海”边观察》;第五辑诗歌创作《云起堂诗抄》。
  • 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经典的文学评论,伴随着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有阅读的必要。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作品,问世三十年来,关于它主题与艺术手法的研究评论文章不可胜数。一九七六年结集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其作者欧阳子作为与白先勇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并共同赴美留学的同窗好友,有别人不易追赶的优势,由她来评论《台北人》,也是文坛的一道风景。欧阳子采用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方法评论《台北人》,通过系统化的归纳,以“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等主题命意来讨论其含义和意象。三个主题互相关联,互相环抱,共同构成串联这十四个短篇小说的内层锁链。
  • 时间的弧度

    时间的弧度

    他用诗行圈起了一道道的生活藩篱而蒙养着自己高尚的品格,他的诗情充满一种自然的力量,渐渐地在这沉寂之中喷溅而出,格外引人注目。
  •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集结,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在自序中,作者释题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热门推荐
  • 谢谢,我最好的爸爸

    谢谢,我最好的爸爸

    老柏是个童话小说家,写作之路不顺,多年来不温不火。好不容易熬出头,被一家出版社重视,却不想……(不是一般的丧尸文,结尾有亮点哦!)
  • 鹤(辰良安歌纯文学)

    鹤(辰良安歌纯文学)

    这是一部有关美丽苏州的长篇小说,也是一个家族横跨二十世纪三个时代的命运之书。小说围绕着三代人为了保护江南著名藏书楼,通过主人公许宝珠与丈夫陆书鸿、初恋男友彭一涛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引发了一段悲欢离合的命运交响曲。小说以时空跳跃闪回的手法,从人物命运出发,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试图写出爱情、友谊、家庭对抗黑暗的持久力量。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在古老和现代的苏州之间,在历史沧桑与个人命运之间,作者用她那沉静如玉的笔,讲述了一个爱情和艺术如何而来,以何为生,以及怎样长久的传奇故事。
  • 永恒仙元

    永恒仙元

    生死一瞬间。我命由我不由天。神魔鬼妖仙。一剑荡平清浊天。
  • 长生文其二

    长生文其二

    余历世深矣,今仍觉不悔。余避世久矣,今仍知吾道。生未逢时,只恨天仙不死。又常有长生何益,不如今日朝饮夕唱,放身世俗之感念。此夜记起百余年前,曾应人邀约述记经文。而今故人已死,唯我独留。是故愿为我道发声,一一述于纸上,只望后人飞仙之时,敢问苍天,余生如何不如仙!——《通德经·序》
  • 踪迹

    踪迹

    《踪迹》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五篇散文:《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风吼证道录

    风吼证道录

    一个小和尚魔幻修道,为拯救濒危佛道,弘扬全新成佛心法,率领一支独一无二的强大的佛僧军团,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场风云……
  • 小子,你是我的

    小子,你是我的

    QQ群:107583527本群有爱,欢迎来驻【敲门砖】璇文任意小说人物名字!“不准你看除了我以为的女生三秒,不准说别的女生漂亮,出门的时候你要时时刻刻拉着我的手,要宠我,爱我,包容我,保护我,一辈子都不准作出伤害我的事……”霸道的小公主拎着某人的衣领,大声的宣誓着……某人无奈,只能狠狠的将她抱在怀里……当豪门小公主撞上草根校草……他们的撞见一定会是火星撞地球般精彩……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替身使者必不可能死

    替身使者必不可能死

    我叫七条下城,是个急救科的小医生,我只想过平静的生活。直到我在某天接到了一个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