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2400000043

第43章 参禅悟道(1)

干支飞转,仿佛在踱步之间,又已到黄叶秋风之际。

五台山秋高气爽,望断南飞燕。天蓝如镜,青山如翠,河清见底,石碧如玉。极目北台,能望见清清佛寺,隐隐佛塔,迢迢佛路,飘飘佛幡。

正是文殊菩萨道场最美、最显灵的时候。四大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的最北。倚北缶,向中缶,靠太行,面渤海。云烟之中,可登山望海。佛陀愿意,立佛教化,修行锻炼,脱离苦海,悟道成佛。佛陀之悟,皆缘清凉,清凉世界乃佛之世界;美好的净土世界,皆在清凉。枯燥苦难之彼岸谓曰清凉,佛即为清凉。文殊菩萨不愧为大智菩萨,智慧的化身,他选择的道场是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山之台。

五台山佛名清凉山,佛山也。山中有河,滹沱河水清清澈澈,潺潺涓涓,不图昼夜,四时有声,仿佛僧人诵经,磬声不断。数百年前,河水在山间汇成不大不小的海子,夏入伏后,竟有莲花朵朵,盛开如盘,清风吹过,叶动花摇。每当此时,清凉山的僧人都拜伏在海边,虔诚地诵经,因为佛陀当年降生之时,百鸟群集,鸟声相合,四季花木一起绽放。最令世人感到奇妙的瑞象就是池塘中瞬间开满大如车轮的莲花,佛陀降生之时,七宝莲花盛开承接佛足。从此佛陀安坐莲花台。莲花和佛有缘、有情、有意、有理。据记载,每当五台山大小海子莲花绽放时,僧人齐诵《妙法莲华经》,常常天上有飞云,飞云四方涌,云之相聚竟成莲花台,于是经声齐诵,鼓磬齐鸣。

五台山有座几乎和洛阳白马寺同时代的大寺院——显通寺。显通寺的大门上有副对联:慈光接引,緇素共入莲花嘉会;愿筏载归,圣凡同登净土法门。显通寺观音殿中供奉着一尊“不肯去观音”。据记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法师从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渡海回国,但船到普陀山和路珈山之间的海面上,突遇惊涛骇浪,把船又打回到普陀山,慧锷大师领会到,原来五台山的观音留恋普陀山这海天仙岛,不肯远渡重洋,就在普陀山上建寺修殿,供起这尊“不肯去观音”,普陀山从此成南天佛国。依此而论,显通寺观音殿应为普陀观音之始祖也。这说明五台山佛国之名声鹊起应在唐朝鼎盛时期。

现在依然有两座当时的寺院:南禅寺、佛光寺。其中南禅寺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久远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透过那厚厚的积尘、斑驳暗淡的彩绘,透过那幽暗的光束,你端详那佛国的世界,那就是遥不可及又近在眼前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佛世图。

佛陀圆鬓方额,高鼻深目,眉眼细长,耳郭垂肩,嘴角上翘,宽肩伟躯,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做拈花印,神情既威严又可亲,气度既恢宏又睿智,举止既庄严又自然。佛陀两侧分立菩萨、天王、弟子、金刚、仰望童子,各个面形丰满滋润,立有威,生有望,敬有姿,拜有相,栩栩如生,如诵经诵文,又如问经问佛。足见大唐时期佛教盛行的华贵庄严,足见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一端。

佛教在大唐王朝传播的范围之广,流传之远,影响之深,涌现的高僧大德之多,无以复加,宛如晴日夜空,繁星满天;千里之江,涛声不绝。而那个时期影响最大的,从大唐的皇室到千家万户的百姓最为信仰的,乃佛教中的禅宗。

将佛教传播到中国的开山始祖当推东汉明帝刘庄。刘庄的“神遇”不是传说是史记,没有刘庄的“梦游”,印度的佛教何时才能传入中国尚不可断言。史料记载汉明帝夜里梦见一通身金色的神人,慈祥而宽慰,庄严而端正,项有日光,右手握双箭,左手持弓,身轻如风,时隐时现,似隐似现,骤然飞临殿前,光耀四方,惊醒刘庄。明日早朝,刘庄以此梦问群臣,求解。殿前大臣付毅出班对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号为佛,神通广大,随意虚空。汉明帝决定派遣使者去西域请佛。据说汉朝遣臣蔡愔等出行十分隆重,送之国礼,代表皇帝东去西迎佛来。

蔡愔一行不辱使命,不负重任,三年后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终于把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请到洛阳城,并用白马驮回佛像经卷。汉明帝大喜,他的梦境如此之灵,佛之意在其梦中授,于是在印度两位高僧下榻之地修白马寺。自此,中国所有的庙宇皆称为寺,白马寺当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被后世尊之为中国佛教的“祖源”和“释源”,这一年也被定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土之年。汉明帝功不可没,他应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我曾经请教过五台山的大和尚,难道梦中悟觉也是悟吗?和尚答曰:佛法无边,佛意无限,不分昼夜,不分梦里梦外。我问为什么只传播给汉明帝?难道佛看人分高低贫贱?和尚明言:万众一心,不分彼此,是谁能悟到,悟到以后谁能执之,执之以后谁能恒之不舍。佛意不是强求的,不是刻意的,亦非学习的,当为悟到的。

和尚说得禅语连连,禅理凿凿。但我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直到鸠摩罗什法师把佛教传入长安,翻译了大量梵文的佛经,佛教都还在象牙塔中,还没有走出寺院的围墙。佛教的真正中国化在于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到了禅宗广泛传播信仰时期,佛教才彻底完成了中国化,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所崇拜,所信仰。而禅宗发达、影响最盛时期正是大唐王朝时期,正是五台山佛教兴旺时期。

我问五台山的大和尚,禅宗的始祖达摩法师为何由南向北,北行止至河南的少林寺而没有上五台山呢?禅宗在六祖慧能于公元713年圆寂以后,形成了南顿北渐的流派,五台山作为佛山,当时是中国最大最集中的庙宇群地,高僧云集,是“南顿”还是“北渐”?

我见过菩提达摩的石刻像,也多次看过这位释迦牟尼传至二十八代的大和尚。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佛教传到菩提达摩,在印度的传播从此终结,菩提达摩东行中土,亲自把佛教传到中国,佛教终于在印度开始渐微,而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

我初见菩提达摩大师时怎么也和佛联系不上。达摩大师魁梧英达,圆头大脸,高眉重须,两目圆瞪,宽额光头,脑后留有一圈浓黑的披项发,连腮胡须浓密丛乱,且有胸毛,披封挂带,背负水壶,背挎草帽,肩荷一柄禅杖,禅铃上挂着一只罗汉草鞋,两目远望,初看更像一位凶悍的行者。菩提达摩大师是也!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阿弥陀佛!

佛陀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考察自己的弟子,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佛经的奥妙。佛陀问弟子:人的生命在何之间?一弟子答:当在旦夕之间。佛陀言:你尚未得道。又一弟子答:应在一饭一食之间。佛陀亦言:你亦未得道。另一位弟子言:人之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方才微微颔首:你得道了。

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大弟子有十位,真有些像中国儒教创始人孔子先生。佛陀和弟子们相互切磋之间就是考察传授。他们讨论的有些题目也是很尖锐的,比如佛陀和五百位和尚讨论涅槃的问题。生与死即是凡人的话题也是佛门的议题,人生永恒的主题。问佛陀:你尚未涅槃,焉知涅槃为常乐呢?佛陀应答:我亦问你们,天下众生苦哉?乐哉?皆答:众生是苦,苦海无边,普度众生。佛陀又问:为何苦?答曰:我等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苦难难熬,故知死苦。佛陀言:你未死便知死之痛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涅槃常乐。

当年佛陀在灵山法会上,“以心传心”,拈花示众,众高僧大德皆默然,不理解佛陀意如何,意在何。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有灵犀,积淀而成,佛陀就把佛法传授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乃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著名的苦行僧,头陀行第一。

我请教过数位名寺中的大和尚,包括五台山寺院中的几位法师住持,我问的问题是佛陀在考察摩诃迦叶做接班人时是经过几十年的培养、教育、磨砺,才在灵山拈花而定,那么至第二十八世传人菩提达摩,又是如何考察而定名的呢?我只知道菩提达摩和佛陀皆印度诸侯国中的王子,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那第二十七世传人是如何把佛法传给达摩的呢?佛书上只是如此记载:一天,第二十七世传人般若多罗找到他的弟子菩提达摩,言己尘缘将尽,由彼接任为西天第二十八世禅宗传人,并言之在未来六十年中的中土将有禅宗的法运,命他择机东渡,弘法中土,普利众生。

菩提达摩真神人。真神乎其神也。

和五台山寺院的大和尚谈论起菩提达摩,但见这些品高德达的高僧皆合十向心,无限虔诚,无限崇拜,由不得俗民槛外人不肃然起敬。

公元520年初秋,达摩秉承师傅的遗命东渡中土,登陆广州,又来到金陵,当时正值南朝梁武帝当政。梁武帝可能是中国做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梁朝起于兴于武帝,竟然也败于亡于武帝,这恐怕也是中国皇帝中唯一的。梁武帝最崇信佛教,从大殿到皇室,从皇城到民间,几乎无处不烧香,无处不供佛,无处不起寺。杜牧有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武帝问达摩:我一生造寺度僧,崇信佛教,弘法布施,请高僧明示,我有何功德?菩提达摩道:无功德。梁武帝又问:如何才能有真实功德?菩提达摩直言不讳:功德是清净微妙的空智,执着浮相的世间法哪能求得?梁武帝感到和这位面相不善的西方大和尚有些言语不投,感到语言相碰,话不入耳,又转换话题云:何为圣贤之标准?菩提达摩应声答道:四下一片空寂,哪来什么圣贤?梁武帝忍受不了菩提达摩,他毕竟是梁朝之皇帝,便厉声厉语道:那么站在朕面前的是谁?没想到菩提达摩竟然若无其事地说:我不认识。话不投机,机缘不到。菩提达摩辞别梁武帝风雨兼程北上。而梁武帝把他和印度粗莽和尚的对话像讲笑话似的告诉给他崇敬的国师志公大和尚,没想到志公大和尚一听竟然大惊失色,他赶快告诉梁武帝切勿妄言,此西土大和尚绝非一般游僧,更非言不顾及的昏和尚,此乃佛陀的使者,来东土传佛授法,若失之相见,失之授法,失之礼貌,失之传心,想一生一世之大憾,终身悔之,与真佛失之交臂。梁武帝似梦似醒,似懂似觉,急派兵马狂追。临到长江,已远远望见菩提达摩。谁想这位西土来的佛陀传人果然佛法在身,不同凡人,竟然顺手折下一苇叶投入江中,然后纵身一跃,跳上苇叶,破浪而去。一叶渡江便成了佛家经典。说得也玄也神,我是凡人俗夫,我之理解,当为偶遇一叶扁舟,登舟渡江,飘然而去。

曾在五台山拜访显通寺老住持清佛大和尚,问之,菩提达摩佛也?神也?人也?一叶渡江恐难理解。清佛大和尚说,向上望即佛,向天望即神,向前望即人。释迦牟尼曾说,天下人皆可成佛,佛和人只有一缘之差。但释迦牟尼未说天下人皆可成神,神非人也。人之愿佛为神,望神如佛。阿弥陀佛,也是,也是,极是,极是。

燃起三炷清香,望大雄宝殿中的三世佛,香烟袅袅之余,磬声微微之末,再看那佛就如看人。清佛大和尚果然佛法深远。

菩提达摩只身北上,穿山过林,直走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没有人能明白他的一举一动——菩提达摩竟然不投寺内,不设坛讲经,而是在少林寺附近的一个石窟中面壁打坐,一人不见,一言不发,深入禅定,一动不动。周围有僧人所见亦不理解其怪行,多责怪其怪哉,以为其有痴,名其为“观壁婆罗门”。石壁有何观?有何看?有何吸引力?菩提达摩一坐坐九年,一观观九年。亦曾问五台山的大和尚,有说此功课是佛之意愿,面壁如面佛,看观如听诵,观壁如读经;亦有说菩提达摩观壁九年,在履行佛祖释迦牟尼的二十七世传人般若多罗交代的要事,六十年中中土将有禅宗的法运,佛教的禅宗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菩提达摩已过百岁,他在等着传人的来临。正可谓“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静清大和尚对我说,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我在几十年前就常说这句话,谁知道竟是一句偈语。我有时工作累乏之余,想起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之事,不知不觉中恍恍然竟累解乏消。佛法无边,阿弥陀佛!

菩提达摩为何北行止于嵩山而未临恒山?为何止于少林寺而未到五台山寺院?为何在石窟山洞中面壁九年而未进寺院?请教一百多岁的本焕大和尚,大和尚言,止于嵩山而不再北上是佛意,菩提达摩观山望日觉此地即可,是佛意使然。菩提达摩停在何方,即是他随意而定,也是佛之早有意。五台山盼佛佛未至也是缘未到也。

黄昏时节,五台山的寺院渐渐安静下来。寺院静静,古树参天,佛门重重,众佛蔼蔼,香烟冉冉,梵音依依,空门无埃,净地有禅。

我在黛螺顶上的旃檀殿上举目望台怀镇中的寺院,确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望着立在当院的乾隆御碑最后的两句题诗,让人有感:“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和五方文殊殿的大和尚喝茶谈佛,真乃陶冶心胸,洗涤五腹。旃檀殿有茶香,黛螺顶上的空气亦清香,松涛阵阵,磬声阵阵,晚经诵声阵阵。大和尚随口念一佛家偈语:

如山泉清,如银雪净。

如圆月光,如空山静。

我似懂非全懂,似明非全明。我问大和尚,佛陀《金刚经》不过五千多字,而几乎与他同时代的老子所著《道德经》亦五千多字,难道圣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吗?大和尚又念出一首偈: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同类推荐
  • 拉美西斯五部曲4:皇后之爱

    拉美西斯五部曲4:皇后之爱

    《皇后之爱》:在卡迭石之战取得胜利后,拉美西斯决定采取和谈策略,希望给埃及和赫梯两地带来和平繁荣。在拉美西斯的生命里,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他对大皇后的爱,法老决定送给妮菲塔莉一份最伟大的礼物——在阿布辛贝建造两座神庙,象征他们永恒的爱情。而此时摩西重回埃及,要求带领希伯来人出走,拉美西斯不想破坏昔日的友谊,但为了国家和人民,这场战争已无法避免。
  •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的确是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东捞一把,西摸一下。如果有条件,古代史我也敢碰。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没有家法,也就没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但是,对于五四,我却一直没有热情,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认为五四跟太平天国一样,下手的人太多,大鱼早都捞没了。
  •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只是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出自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名人佳作,等你来领略。
  •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那些肩负着教化异教徒使命的传教士们,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词典,承担起“白种人的使命”。东方的亚洲人也派遣使者来到西方学习,这些人不仅对政治、宗教以及文学颇有研究,而且他们还精通我们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国家的人民。
  •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是“独立文丛”之一。《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作者杨献平的很多文字,是他在巴丹吉杯沙漠生活、幻想、品尝、践约与撤离的产物。也有短暂外行的某些见闻及发现,当然还有对生身之地、少年往事、乡村现状及熟稔事物的描述和追忆。
热门推荐
  • 拳镇山河气势酣

    拳镇山河气势酣

    这是一个兽人与人共存的大陆,种族之间的战争永不停息,生于残酷的年代,秦昭和踏上了漫漫军旅。这同时也是一个背负着复兴家族昔日荣光的少年和一个志向登上大陆第一剑道宝座的少年相遇一起成长的故事。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

    热剧《鹤唳华亭》原著小说,罗晋、李一桐主演。吴绫蜀锦,绮年玉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幼失所恃,兄弟阋墙,父子相忌,君臣倒戈。权力之下,何枝可依?离恨之间,何情可托?遇上你,并非我之所愿。既已遇上,就请你点一盏灯来,为我照亮这丛锦绣地狱。到那时,也许我可以同你,在暮春时节,携手登上南山。 去看杂花生树,去看群莺乱飞。去听那鹤唳的声音,看它们蹈碎琉璃般的水面,振翅飞入青天。
  • 偷心恋人(全本)

    偷心恋人(全本)

    男主:司少卿女主:宋词六年前,他被爱了七年的女友当众侮辱抛弃。六年后,他邪佞乖戾,撒下漫天情网只为偷取前女友妹妹的心❤。他的游戏规则就是:当你无法自拔地深爱他时,就是你被抛弃的时刻。六年前,她成了孤儿,但她依然独立自强。六年后,她被司少卿设计,她身边所有的事都变了,青梅竹马的朋友消失,同窗四年的室友兼死党与她见面却不相识。读了四年的A大也没了她的档案,没有校友认她。每个人都在告诉她,她是司少卿的爱人,在一起三年的爱人。每件事都在让她相信她真的就是司少卿的爱人,直到有一天她真的爱上了他并怀了他的孩子,他却冷冷地告诉她:游戏结束了。他对她演戏,演的深情款款,他与她亲热,吻得逼真而动情。直到有一天她知道真相离他而去,仅是一个一年之后,他无法相信地看着她跟别的男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无法接受她把关于他所有的记忆都抹除的事实,再次,他满脸含笑地闯进她平静的生活中……《撒旦的恋人》完本加番外《奉子成婚》楚天VS徐若熙他是魅城暗地里的领主,她是楚城领主的掌上明珠,一个桀骜强势,一个本性纯真,两人却因不为外人道的可耻原因发生了关系有了孩子,于是,奉子成婚。婚后,他美女左拥右抱,她茕茕孑立一日更胜一日地思念自己的恋人。终于当他第无数次拥着美人从她身边经过时,她甩手递出一纸离婚协议,忍了三年的无爱婚姻宣告破裂。他随手推开怀里的美人单手挑起若熙纤小的下颚,笑意沉沉,轻言快语,“离婚?好!明天我就娶她进门。”她不可思议地顺着他的眸光望过去,美人脸上一片受宠若惊,她冷笑,心里没来由痛到无以复加,但脸上的笑意更加深浓。这笑成了楚天心上的一根刺,眼一沉,离婚协议顷刻间化作漫天飞舞的纸屑。http://m.pgsk.com/a/182865/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女人就是要嘴甜

    女人就是要嘴甜

    爱哭的林黛玉独自衰怨地荷锄葬花,而嘴甜的王熙凤风光地作面威风。可见,嘴甜才是女人最厉害的武器,惟有嘴巴甜一点,幸福才能多一点,嘴甜不用花成本,但很管用,养成时不时美言别人的习惯,无论是人生还是爱情,都将会得到千百倍的正面回馈!
  • 风华

    风华

    晓华的散文作品,别有一种韵味和境界。看似“闲情偶寄”,实则寄慨悠远。或叙事,或述志,或缘情,或铺彩,或素描,或穿越,都是“走心”之作,都有一份“真性灵”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功利,也没有病态的呻吟;没有另类的乖僻,也没有大众的喧嚣;没有二次元的虚幻,也没有自恋式的卖弄。她对生活的感悟是细腻的,对时代的讴歌是真诚的,对自我的解剖是坦然的,对未来的追求是热烈的。无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烦恼,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一地鸡毛”,她总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块晴朗的天空。理性与激情,在段晓华的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 爱你,我有罪

    爱你,我有罪

    他说他爱我,但我却不得不因为他的爱而远走他乡,如果可以选择,我这辈子都不要认识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针王

    神针王

    方寒乃九阴绝脉之体,入尘世寻找下部《黄普针经》以求自治,却阴差阳错下成了医科大学的一名保安。
  • 空中客车:一个真实的故事

    空中客车:一个真实的故事

    《空中客车——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民机行业的小兄弟一跃成为行业翘楚这一奇迹背后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公司如何克服多国合作伙伴之间的体制矛盾和政府压力,展示了公司在世界民机市场上挑战强者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全书可以说是欧洲民用航空工业整合的发展简史,是欧洲航空工业与美国航空工业的竞争简史。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