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2400000043

第43章 参禅悟道(1)

干支飞转,仿佛在踱步之间,又已到黄叶秋风之际。

五台山秋高气爽,望断南飞燕。天蓝如镜,青山如翠,河清见底,石碧如玉。极目北台,能望见清清佛寺,隐隐佛塔,迢迢佛路,飘飘佛幡。

正是文殊菩萨道场最美、最显灵的时候。四大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的最北。倚北缶,向中缶,靠太行,面渤海。云烟之中,可登山望海。佛陀愿意,立佛教化,修行锻炼,脱离苦海,悟道成佛。佛陀之悟,皆缘清凉,清凉世界乃佛之世界;美好的净土世界,皆在清凉。枯燥苦难之彼岸谓曰清凉,佛即为清凉。文殊菩萨不愧为大智菩萨,智慧的化身,他选择的道场是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山之台。

五台山佛名清凉山,佛山也。山中有河,滹沱河水清清澈澈,潺潺涓涓,不图昼夜,四时有声,仿佛僧人诵经,磬声不断。数百年前,河水在山间汇成不大不小的海子,夏入伏后,竟有莲花朵朵,盛开如盘,清风吹过,叶动花摇。每当此时,清凉山的僧人都拜伏在海边,虔诚地诵经,因为佛陀当年降生之时,百鸟群集,鸟声相合,四季花木一起绽放。最令世人感到奇妙的瑞象就是池塘中瞬间开满大如车轮的莲花,佛陀降生之时,七宝莲花盛开承接佛足。从此佛陀安坐莲花台。莲花和佛有缘、有情、有意、有理。据记载,每当五台山大小海子莲花绽放时,僧人齐诵《妙法莲华经》,常常天上有飞云,飞云四方涌,云之相聚竟成莲花台,于是经声齐诵,鼓磬齐鸣。

五台山有座几乎和洛阳白马寺同时代的大寺院——显通寺。显通寺的大门上有副对联:慈光接引,緇素共入莲花嘉会;愿筏载归,圣凡同登净土法门。显通寺观音殿中供奉着一尊“不肯去观音”。据记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法师从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渡海回国,但船到普陀山和路珈山之间的海面上,突遇惊涛骇浪,把船又打回到普陀山,慧锷大师领会到,原来五台山的观音留恋普陀山这海天仙岛,不肯远渡重洋,就在普陀山上建寺修殿,供起这尊“不肯去观音”,普陀山从此成南天佛国。依此而论,显通寺观音殿应为普陀观音之始祖也。这说明五台山佛国之名声鹊起应在唐朝鼎盛时期。

现在依然有两座当时的寺院:南禅寺、佛光寺。其中南禅寺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久远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透过那厚厚的积尘、斑驳暗淡的彩绘,透过那幽暗的光束,你端详那佛国的世界,那就是遥不可及又近在眼前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佛世图。

佛陀圆鬓方额,高鼻深目,眉眼细长,耳郭垂肩,嘴角上翘,宽肩伟躯,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做拈花印,神情既威严又可亲,气度既恢宏又睿智,举止既庄严又自然。佛陀两侧分立菩萨、天王、弟子、金刚、仰望童子,各个面形丰满滋润,立有威,生有望,敬有姿,拜有相,栩栩如生,如诵经诵文,又如问经问佛。足见大唐时期佛教盛行的华贵庄严,足见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一端。

佛教在大唐王朝传播的范围之广,流传之远,影响之深,涌现的高僧大德之多,无以复加,宛如晴日夜空,繁星满天;千里之江,涛声不绝。而那个时期影响最大的,从大唐的皇室到千家万户的百姓最为信仰的,乃佛教中的禅宗。

将佛教传播到中国的开山始祖当推东汉明帝刘庄。刘庄的“神遇”不是传说是史记,没有刘庄的“梦游”,印度的佛教何时才能传入中国尚不可断言。史料记载汉明帝夜里梦见一通身金色的神人,慈祥而宽慰,庄严而端正,项有日光,右手握双箭,左手持弓,身轻如风,时隐时现,似隐似现,骤然飞临殿前,光耀四方,惊醒刘庄。明日早朝,刘庄以此梦问群臣,求解。殿前大臣付毅出班对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号为佛,神通广大,随意虚空。汉明帝决定派遣使者去西域请佛。据说汉朝遣臣蔡愔等出行十分隆重,送之国礼,代表皇帝东去西迎佛来。

蔡愔一行不辱使命,不负重任,三年后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终于把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请到洛阳城,并用白马驮回佛像经卷。汉明帝大喜,他的梦境如此之灵,佛之意在其梦中授,于是在印度两位高僧下榻之地修白马寺。自此,中国所有的庙宇皆称为寺,白马寺当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被后世尊之为中国佛教的“祖源”和“释源”,这一年也被定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土之年。汉明帝功不可没,他应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我曾经请教过五台山的大和尚,难道梦中悟觉也是悟吗?和尚答曰:佛法无边,佛意无限,不分昼夜,不分梦里梦外。我问为什么只传播给汉明帝?难道佛看人分高低贫贱?和尚明言:万众一心,不分彼此,是谁能悟到,悟到以后谁能执之,执之以后谁能恒之不舍。佛意不是强求的,不是刻意的,亦非学习的,当为悟到的。

和尚说得禅语连连,禅理凿凿。但我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直到鸠摩罗什法师把佛教传入长安,翻译了大量梵文的佛经,佛教都还在象牙塔中,还没有走出寺院的围墙。佛教的真正中国化在于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到了禅宗广泛传播信仰时期,佛教才彻底完成了中国化,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所崇拜,所信仰。而禅宗发达、影响最盛时期正是大唐王朝时期,正是五台山佛教兴旺时期。

我问五台山的大和尚,禅宗的始祖达摩法师为何由南向北,北行止至河南的少林寺而没有上五台山呢?禅宗在六祖慧能于公元713年圆寂以后,形成了南顿北渐的流派,五台山作为佛山,当时是中国最大最集中的庙宇群地,高僧云集,是“南顿”还是“北渐”?

我见过菩提达摩的石刻像,也多次看过这位释迦牟尼传至二十八代的大和尚。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佛教传到菩提达摩,在印度的传播从此终结,菩提达摩东行中土,亲自把佛教传到中国,佛教终于在印度开始渐微,而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

我初见菩提达摩大师时怎么也和佛联系不上。达摩大师魁梧英达,圆头大脸,高眉重须,两目圆瞪,宽额光头,脑后留有一圈浓黑的披项发,连腮胡须浓密丛乱,且有胸毛,披封挂带,背负水壶,背挎草帽,肩荷一柄禅杖,禅铃上挂着一只罗汉草鞋,两目远望,初看更像一位凶悍的行者。菩提达摩大师是也!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阿弥陀佛!

佛陀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考察自己的弟子,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佛经的奥妙。佛陀问弟子:人的生命在何之间?一弟子答:当在旦夕之间。佛陀言:你尚未得道。又一弟子答:应在一饭一食之间。佛陀亦言:你亦未得道。另一位弟子言:人之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方才微微颔首:你得道了。

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大弟子有十位,真有些像中国儒教创始人孔子先生。佛陀和弟子们相互切磋之间就是考察传授。他们讨论的有些题目也是很尖锐的,比如佛陀和五百位和尚讨论涅槃的问题。生与死即是凡人的话题也是佛门的议题,人生永恒的主题。问佛陀:你尚未涅槃,焉知涅槃为常乐呢?佛陀应答:我亦问你们,天下众生苦哉?乐哉?皆答:众生是苦,苦海无边,普度众生。佛陀又问:为何苦?答曰:我等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苦难难熬,故知死苦。佛陀言:你未死便知死之痛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涅槃常乐。

当年佛陀在灵山法会上,“以心传心”,拈花示众,众高僧大德皆默然,不理解佛陀意如何,意在何。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有灵犀,积淀而成,佛陀就把佛法传授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乃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著名的苦行僧,头陀行第一。

我请教过数位名寺中的大和尚,包括五台山寺院中的几位法师住持,我问的问题是佛陀在考察摩诃迦叶做接班人时是经过几十年的培养、教育、磨砺,才在灵山拈花而定,那么至第二十八世传人菩提达摩,又是如何考察而定名的呢?我只知道菩提达摩和佛陀皆印度诸侯国中的王子,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那第二十七世传人是如何把佛法传给达摩的呢?佛书上只是如此记载:一天,第二十七世传人般若多罗找到他的弟子菩提达摩,言己尘缘将尽,由彼接任为西天第二十八世禅宗传人,并言之在未来六十年中的中土将有禅宗的法运,命他择机东渡,弘法中土,普利众生。

菩提达摩真神人。真神乎其神也。

和五台山寺院的大和尚谈论起菩提达摩,但见这些品高德达的高僧皆合十向心,无限虔诚,无限崇拜,由不得俗民槛外人不肃然起敬。

公元520年初秋,达摩秉承师傅的遗命东渡中土,登陆广州,又来到金陵,当时正值南朝梁武帝当政。梁武帝可能是中国做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梁朝起于兴于武帝,竟然也败于亡于武帝,这恐怕也是中国皇帝中唯一的。梁武帝最崇信佛教,从大殿到皇室,从皇城到民间,几乎无处不烧香,无处不供佛,无处不起寺。杜牧有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武帝问达摩:我一生造寺度僧,崇信佛教,弘法布施,请高僧明示,我有何功德?菩提达摩道:无功德。梁武帝又问:如何才能有真实功德?菩提达摩直言不讳:功德是清净微妙的空智,执着浮相的世间法哪能求得?梁武帝感到和这位面相不善的西方大和尚有些言语不投,感到语言相碰,话不入耳,又转换话题云:何为圣贤之标准?菩提达摩应声答道:四下一片空寂,哪来什么圣贤?梁武帝忍受不了菩提达摩,他毕竟是梁朝之皇帝,便厉声厉语道:那么站在朕面前的是谁?没想到菩提达摩竟然若无其事地说:我不认识。话不投机,机缘不到。菩提达摩辞别梁武帝风雨兼程北上。而梁武帝把他和印度粗莽和尚的对话像讲笑话似的告诉给他崇敬的国师志公大和尚,没想到志公大和尚一听竟然大惊失色,他赶快告诉梁武帝切勿妄言,此西土大和尚绝非一般游僧,更非言不顾及的昏和尚,此乃佛陀的使者,来东土传佛授法,若失之相见,失之授法,失之礼貌,失之传心,想一生一世之大憾,终身悔之,与真佛失之交臂。梁武帝似梦似醒,似懂似觉,急派兵马狂追。临到长江,已远远望见菩提达摩。谁想这位西土来的佛陀传人果然佛法在身,不同凡人,竟然顺手折下一苇叶投入江中,然后纵身一跃,跳上苇叶,破浪而去。一叶渡江便成了佛家经典。说得也玄也神,我是凡人俗夫,我之理解,当为偶遇一叶扁舟,登舟渡江,飘然而去。

曾在五台山拜访显通寺老住持清佛大和尚,问之,菩提达摩佛也?神也?人也?一叶渡江恐难理解。清佛大和尚说,向上望即佛,向天望即神,向前望即人。释迦牟尼曾说,天下人皆可成佛,佛和人只有一缘之差。但释迦牟尼未说天下人皆可成神,神非人也。人之愿佛为神,望神如佛。阿弥陀佛,也是,也是,极是,极是。

燃起三炷清香,望大雄宝殿中的三世佛,香烟袅袅之余,磬声微微之末,再看那佛就如看人。清佛大和尚果然佛法深远。

菩提达摩只身北上,穿山过林,直走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没有人能明白他的一举一动——菩提达摩竟然不投寺内,不设坛讲经,而是在少林寺附近的一个石窟中面壁打坐,一人不见,一言不发,深入禅定,一动不动。周围有僧人所见亦不理解其怪行,多责怪其怪哉,以为其有痴,名其为“观壁婆罗门”。石壁有何观?有何看?有何吸引力?菩提达摩一坐坐九年,一观观九年。亦曾问五台山的大和尚,有说此功课是佛之意愿,面壁如面佛,看观如听诵,观壁如读经;亦有说菩提达摩观壁九年,在履行佛祖释迦牟尼的二十七世传人般若多罗交代的要事,六十年中中土将有禅宗的法运,佛教的禅宗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菩提达摩已过百岁,他在等着传人的来临。正可谓“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静清大和尚对我说,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我在几十年前就常说这句话,谁知道竟是一句偈语。我有时工作累乏之余,想起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之事,不知不觉中恍恍然竟累解乏消。佛法无边,阿弥陀佛!

菩提达摩为何北行止于嵩山而未临恒山?为何止于少林寺而未到五台山寺院?为何在石窟山洞中面壁九年而未进寺院?请教一百多岁的本焕大和尚,大和尚言,止于嵩山而不再北上是佛意,菩提达摩观山望日觉此地即可,是佛意使然。菩提达摩停在何方,即是他随意而定,也是佛之早有意。五台山盼佛佛未至也是缘未到也。

黄昏时节,五台山的寺院渐渐安静下来。寺院静静,古树参天,佛门重重,众佛蔼蔼,香烟冉冉,梵音依依,空门无埃,净地有禅。

我在黛螺顶上的旃檀殿上举目望台怀镇中的寺院,确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望着立在当院的乾隆御碑最后的两句题诗,让人有感:“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和五方文殊殿的大和尚喝茶谈佛,真乃陶冶心胸,洗涤五腹。旃檀殿有茶香,黛螺顶上的空气亦清香,松涛阵阵,磬声阵阵,晚经诵声阵阵。大和尚随口念一佛家偈语:

如山泉清,如银雪净。

如圆月光,如空山静。

我似懂非全懂,似明非全明。我问大和尚,佛陀《金刚经》不过五千多字,而几乎与他同时代的老子所著《道德经》亦五千多字,难道圣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吗?大和尚又念出一首偈: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同类推荐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是15位人气作者的暖心合集。《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精心收录了15位作者近年来创作的32篇精品故事。《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一书中有亲情、爱情与友情,有小说、励志与感悟,总有一款能够打动你的心!最好的,时光总会把它留在最后。在此之前,所有的等待与伤痛,只是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

    程浩的生命日记:这个少年,曾这样认真努力地活过……程浩去逝后,母亲给他整理的文字中,有一部十余万字的日记。日记写于2009年一次濒临死亡的状况后,记录了程浩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生命光影。日记中少有鸡毛蒜皮、人生琐事,多为对生命、对人世的反刍与思考,记录了无数让他内心激荡的段落和时光。之中有少年维特般的烦恼,有对人性的感慨,有对命运的嘲讽,有对自己严苛的鞭策……他在几年间,迅速成长成熟。本书几乎按照原貌收录了这部分内容,希望呈上一个完整的生命印迹。
  • 培根随笔精选

    培根随笔精选

    《培根随笔》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述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热门推荐
  • 月光有妖气

    月光有妖气

    一丝黑暗,便可泯灭希望。一缕毫光,也可万丈光芒!一个害怕异性,无法觉醒异能的废柴,在这强者为尊的异能师世界,应当如何活下去?这一切的一切,都随她而改变。九千年前的大门就此开启——光与暗,阴与阳;对与错,丹与草。她说,我等待千年,只为再看你一眼……(萌新发文,玄幻+都市,不喜勿喷。书友群:586989021?ω?欢迎各位读者大大。)
  • “城中村”的爱情

    “城中村”的爱情

    雯雯呀,你死哪儿去啦,快回来吧,你娘可不禁吓啊——一大清早,便听雯雯娘在丽景苑小区里到处喊到处叫的,犹如早年间村里人给受了惊吓的小孩子叫魂儿似的,声声凄厉,撕心裂肺;句句锥心,摇天动地,不啻搅扰了人们千金一刻的回笼觉,又把一桩本想藏着掖着都还来不及的家丑昭告了天下。因为啥,又是房子吗?不消说,这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早些年“攀高枝”嫁到城里去的秦雯雯,如今突然现身丽景苑,你说能是回娘家门上来走亲戚串门子的吗?旧村改造,她爹秦老根凭借一套趴趴屋的四合院,换回了三套洋气的新楼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晚明之武者风云传

    晚明之武者风云传

    大明王朝灭亡前夕,农民起义遍地烽烟,满洲铁骑肆虐中原,庙堂权贵尸位素餐,各镇藩王醉生梦死,人命贱如草!隐藏在皇道大势之下武林更是风起云涌,各路江湖门派纷纷出手,逐鹿中原!穿越时空的而来的唐笑降生位于巴蜀的落魄唐门,且看它风云变幻!
  • 左右脑销售

    左右脑销售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左右脑销售博弈的概念及其在销售流程、技巧中的运用等知识,并通过55个经典实战案例,生动验证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同时,作者旨在用详尽的案例分析,让每一位读者真正领会到本书的销售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 我的娇艳女总裁

    我的娇艳女总裁

    叶平安是个教练,白天教活人开车,晚上教死人开车。要是有人不服,嘿嘿,有本事你揍我啊!
  • 所有的骏马

    所有的骏马

    《所有的骏马》是当代名家邱华栋的一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手上的星光”、“环境戏剧人”、“空心人舞蹈”、“乐队”、“行为艺术家”、“闯入者”等8篇文章。这些作品大部分写于1990年代,勾画了北京城最近二十年巨大变化的那种现代、时尚、阔大和迷幻的影像,体现了作者对城市变化的紧密追踪,和城市新人的密切观察。
  • 虐渣攻略之仙途

    虐渣攻略之仙途

    「1V1」格斗、拳击、散打、武术样样精通。却一不留神穿越成仙门废柴,撞上了隐藏身份的魔界大佬。“把嘴给我闭上!”“好男不跟女斗!”“你怕是是想挨揍!”“不过倘若这六界之中,有人敢动你分毫,无论男女都得死。”如果努力没有用的话,不努力的你将永远没用;如果渣男虐了你,哭有什么用虐回去啊;如果反派是真爱,愣着干什么拐回家啊。
  • 祁连悲歌

    祁连悲歌

    马二忘记了竹妹身上还有枪,他也没想到他身后会响起枪声,他一点准备也没有,子弹在离他很远的地方飞过,响声在半天空炸开。训练有素的马二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回身扬了一下手,他的手没抖,居然一点也没抖。他没想到团长的枪会这么快,这么灵。他手中的枪也在顷刻间就响了。然后他就听见身后那个女人好像是轻叹了一声似的倒下了。
  • 石磴夏凉昭荔合

    石磴夏凉昭荔合

    一人捻手赋词,一人半躺凉椅。数世红尘同走过,如今却不复当年。“狐狸,这次怕是走不过这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