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2800000004

第4章 金屋暗藏娇

最先披露梅孟联姻消息的是天津的《北洋画报》,时间是1926年8月28日。当时,报上刊登的这篇报道更加引起了轰动,报道的标题为《关于梅孟二伶之婚事之谣言》。这标题听上去像是一则辟谣的消息,但看了内容就知道,与其说是辟谣,还不如说是预告梅孟二人的婚姻关系。报道刊登了梅、孟二人的照片,左边那张的注释是“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右边那张的注释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文中说,梅兰芳打算娶孟小冬,这个事情得到了梅兰芳的原配梅大奶奶的支持,目的就是为了打压梅兰芳的二太太福芝芳。

从今天的角度去看,这则报道就是一则明星八卦,制造噱头罢了。这样一来,梅孟之间的事便成了火爆新闻,世人皆知。后来,这事在报纸上愈演愈烈,居然成了一个话题,经常刊登。远在上海的杜月笙肯定知道,心里头自然不是滋味。不过,他没时间去想这件事。因为,有件生死攸关的大事等着他做决断。这件事不仅仅决定他的生死存亡,还决定着整个青帮帮会的生死存亡。

1927年前后,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动。

从1926年7月开始,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率领下,进行第二次北伐。

一路上,北伐军势如破竹,先灭军阀吴佩孚,后败军阀孙传芳,攻占南京,直逼上海。

北伐军、旧军阀、各类洋人,多种政治势力,都紧紧盯着富庶的大上海。大上海,即将面临重新洗牌。作为帮会势力的青帮,何去何从呢?老大黄金荣认为应保持中立,谁也不帮,谁也不得罪;老二张啸林认为过去靠军阀和洋人吃饭,现在军阀和洋人的势力依然强大,还得靠他们吃饭;老三杜月笙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北伐军势头正旺,得当作靠山去帮。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上海青帮三大亨达成共识,决定配合北伐军消灭旧军阀。照当时的形势来看,北伐军打旧军阀,鹿死谁手,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旁人了。可是,杜月笙就有这种判断力,他认定北伐军作为新兴势力,必定占主导地位。

果然,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北伐军夺取了上海。然而,接下来的形势发展,超出杜月笙他们的想象。蒋介石为了夺取政权建立独裁政府,阴谋发动清党灭共运动。因为当时还是国共合作时期,他不敢公开清党灭共,便在上海寻找代理人。

很快,代理人确定下来,那就是上海青帮的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大亨。在杜月笙他们参与的筹划下,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据不完全统计,在事变的三天中,惨遭杀害者三百多人,被拘捕者一千多人,流亡失踪者达五千多人。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借政变之机,在南京成立所谓的国民政府,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因为在这次政变中立下了大功,蒋介石给予嘉奖,委任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为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少将参议,颁发委任状和勋章。杜月笙很看重这个虚职,他高兴地穿着将军服,请来照相师拍了一张全身戎装照和半身戎装照。这个虚职,为杜月笙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机会。

杜月笙在上海演绎着一场场杀戮,孟小冬则在北京与梅兰芳秀着一幕幕恩爱。

春去夏来,蜜月期过了,孟小冬开始觉得不再上舞台的生活有点单调乏味。忽地,她想起了师傅仇月祥曾经反对她与梅兰芳结婚的话:“真是女大不中留!这些年你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赚,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再让你抛头露面出去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一年半载不唱,就前功尽弃,那样的话实在可惜!”

如今有了亲身经历,孟小冬方才体会到师傅的话一点不差。婚后不久,梅兰芳像往常一样演出,忙碌而又充实;而她呢,待在有着高大围墙的冯公馆里,终日无所事事,无聊空虚得很。

孟小冬生于梨园世家,因家学渊源,自幼便听父亲吊嗓子,潜移默化,竟然喜欢上了老生的唱腔,一发而不可收拾。六岁的时候,她跟父亲孟五爷学唱《秦琼卖马》;八岁时,她拜姨父仇月祥为师,开始卖唱;十二岁时,她随姨父去无锡搭班,一炮走红,成为名角。接下来的五年,她先后在上海、汉口、泉城、天津等城市演出。每到一个城市,她的演出都引起轰动效应,赢得戏迷们的热烈喝彩。到1925年,她进军北京,名震京城,被誉为“冬皇”,成为可以与当时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一争高下的名伶。

这样一个才艺俱佳热爱戏剧的奇女子,又生活在京剧最为火爆的时代,怎甘心当笼中鸟瓶中花?于是,孟小冬向梅兰芳提出,她想重返舞台。可是,梅兰芳不同意,劝她说:“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你现在自由自在多好,要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张脸往哪儿搁?”

梅兰芳这么说,孟小冬又怎好坚持自己的想法?逼于无奈,她只能继续待在深闺,尽心尽职地做着梅太太。就这样,花一般绽放的单纯女孩,没有经历风霜雪雨,不会去想梅大爷是因为爱他梅兰芳才爱她,还是因为爱她孟小冬才爱她?其实啊,梅兰芳如果真爱她,他就应该知晓舞台能带给她怎样的快乐,又怎么忍心以这个名义将她囚禁?

因为喜欢绿,陆蠡把爬在窗台上的常青藤囚禁了。然而,常青藤的尖端总朝窗外的方向生长。它是如此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不因为主人的喜爱而屈服。后来,陆蠡想通了,放了常青藤,让它成为自由自在的绿。连小小的常青藤都在为自由抗争,更何况鲜活的人呢?

孟小冬忘了江湖,江湖却无法把她忘却。突然之间,名震京津的冬皇在舞台上消失了,让戏迷们大惑不解,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虽然梅兰芳、冯耿光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可冬皇孟小冬藏在冯公馆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很快,就有戏院老板去冯公馆,想约孟小冬出去唱戏;更有一批冬皇的戏迷,为了能听到她的戏,也在冯公馆外吵吵嚷嚷。

不知道梅兰芳当时是怎么想的,面对戏迷们的热情,他居然不是去积极面对,安排小冬重上舞台,而是以安全为由,把她迁出冯公馆,藏到更为隐秘处。为了便于走动,新居仍选在东城,靠近长安大戏院不远的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里。这是一条闹中取静看上去不显眼的普通小巷,但巷内却藏着深宅大院,不为外人所知。

为了不让小冬感到孤单寂寞,冯耿光要夫人的妹妹比孟小冬小一岁的小姨也跟过去做伴,另外又安排一位秦姓老妈子烧饭做菜,一位男佣看家护院。而梅兰芳呢,他也特意为小冬新购置了一台手摇留声机及余叔岩新灌制的唱片,让她自娱自乐,作为消遣。对外,则高度保密,除了几位绝对可靠的挚友外,一律守口如瓶,不透露半点消息。

为了心爱的人,孟小冬接受了这种如囚徒般生活的安排。或许,当时的她不曾这样去体会,甚至还乐在其中。在那个如囚房般的院子里,她和他曾留下这样一帧照片:“梅兰芳侧身摆出手势,墙上留下投影。右上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左上方是梅兰芳的手书‘我在这里做鹅影呢。’”小儿女般的嬉戏,确实透露出你侬我侬的绵绵情意。有人据此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是幸福的,你看,她和他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其实啊,这只是一种表象。要知道,他们是有感情基础才走到一起的。新婚宴尔,还在蜜月后期,怎能不打情骂俏?但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生活才是婚姻的本身。日子长了,本该属于舞台的孟小冬,又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安排?

当然,梅兰芳还是想了法子的。为了让小冬安心,他还带着她去拜访须生泰斗余叔岩,想请他上门教戏。这是小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为她在家里反复聆听余叔岩的唱片后,十分仰慕,想拜他为师。而梅兰芳的意思,不想让孟小冬抛头露面,只想请余叔岩上门说戏。余叔岩当时的身体很不好,常卧病在床,无力收徒,更羞于上门为人说戏,但又碍于梅兰芳的面子,只得帮她介绍一位名教师:鲍吉祥先生。

上午跟着鲍老师学戏,下午跟着鲍老师排戏练功,累了可以在大大的院子里骑骑自行车,晚上则可以和夫君梅兰芳卿卿我我。似乎,孟小冬的芳心可以安定下来,她可以安安心心地过着金屋藏娇式的封闭生活了!

同类推荐
  • 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讲故事的人;阅读与人生;为官之典则;春寒中的法国人;北京碎事;谁能改写历史等。
  • 柳树井

    柳树井

    本书是以魏喜奎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运用曲艺的形式编演了一些带有戏剧成分的作品,起初冠名为“曲艺剧”。老舍先生看后感觉这个形式很吸引人,曾撰文描述这种曲艺剧是话剧、歌剧、京戏、评戏和曲艺掺合起来的东西,有点“四不象”。后来老舍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还建议曲艺剧把“艺”字去掉,干脆取名为“曲剧”,并为曲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柳树井》是北京曲剧的开山之作。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

    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

    捺钵,契丹语,皇帝及中央政府出行的居所,行宮、行在、驻跸地之意。是辽代皇家执政制度的专有名词。辽代帝王与中央政府、皇室成员、地方政要,在一年四季中逐水草而居,春水秋山,冬趋暖夏就凉地伴随着游牧渔猎交换着驻跸地。春捺钵,即辽帝及其中央政府春天的行宮与皇城。公元2009年,吉林省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取得了震惊世人的重大发现。在查干湖西岸的乾安境内,发现了四处辽代的春捺钵遗址。给考古界带来这一惊喜的,是乾安县文化局的局长马福文和县文物考古所所长王忠军。
  • 若不是荒野,我不会活下去:一个背包客自我疗愈之旅

    若不是荒野,我不会活下去:一个背包客自我疗愈之旅

    知名的旅游作家崔西·罗斯在书中展开了一场寻找与疗愈自我之旅。她以一贯充满视觉张力的笔触,在一篇篇状似自然旅记的行文间,带我们进入她最私密的人生故事,在一步步揭开继父对她造成的不可告人的伤害,及那一路走来斑斑伤痕的往事的同时,令人屏息的荒野美景仿若一副副缓冲剂,让游走毁灭边缘的心灵有了缓解与安慰。这是一本充满自然风情的疗愈系小说,崔西在荒野中找到救赎、止痛、重生的解药,跟随她的脚步前往荒野,或许你也会从中获得大自然的力量与感动,并发现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
热门推荐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十四行诗于16世纪初叶传人英国,随着文艺复兴思潮在欧洲的传播,很快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伊丽莎白时代涌现了一大批十四行诗人。西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它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上流行的三大十四行组诗”。
  • 最爱与最恨

    最爱与最恨

    一次旅游,让她和姐姐阴阳两隔,不找出凶手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于是,男女主开始了侦探的生涯,但是,虽然只是查案,但总是有一些不要命的来瞎晃,不收拾他们怎么能行?本文男美女帅,宠文加推理的短篇小说,欢迎入坑!
  • 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小萌新不喜勿喷写文业余爱好非专业人士谢谢!!!!一朝重生,她……
  • 拼图

    拼图

    早苗为在自己内部狂跳的心脏的跳动深深着迷。这个脏器和之前感觉到的其他脏器不同,它们都离自己很远,而心脏和自己却是一体的。来到这个世界,终于可以和脏器合为一体。早苗使出浑身的力气,像是要将其捏碎一般,体会着那跳动,而心脏则像要与之呼应般剧烈地跳动着。像是为了证明她和心脏是一体的,早苗的肉体开始对这个充满活力的运动做出了反应。自己的肉体眼看着就要活起来了。内脏的气味从嘴里喷了出来,全身流出了黏糊糊的汗水。
  • 我有一个加载器

    我有一个加载器

    冷酷吸血鬼为何惨死街头,血流一地?高傲杂货商为何频频被窃,到处牙印?修女会大门为何夜夜被敲,查无所获?暴虐的巨龙为何倒挂悬崖,头顶插剑?冰冷的幽魂为何面带恐惧,瑟瑟发抖?这是世界的混乱?还是虚空的阴谋?或是智慧的最后癫痫~癫狂!“嗯,说出来你们不信,我有一个加载器,可以加载神奇的模组,但它有许多弊端,其一,咳~就是需要用牙齿去咬才有可能获得模组~等等,别这样看着我,我不是吸血鬼~!真的!”这是一个男人得到加载器来到异世界所发生的故事。PS:作者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PS:等等,他留下一句话:游戏故事改编,切勿对号入座,还有,小说是严谨的,一点都不逗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牵个手,跟我走

    快穿:牵个手,跟我走

    (1V1)从不失算的疯子说,阿芜二十岁有死劫。果不其然,她死在了自己二十岁的时候。一朝绑定系统,穿梭三千世界。少年帝王,温柔舰长,肆意邪神,淡漠山神,清冷学霸,温润皇叔……不论是禁欲系高岭之花,还是闷骚系男神,亦或是病娇小哥哥,统统为她一人沉沦,甚至甘愿献上自己的灵魂。阿芜费劲力气,好不容易将某个冷傲强大的大佬灵魂给补启,却被人死死的扣在了怀里。那人声音嘶哑,面上是罕见的脆弱之色,“乖一点,别在离开我了。”
  • 向上的力量

    向上的力量

    会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在百年的岁月洗礼和世事变迁中,持续平稳地发展?又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自1987年被引入华文世界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 15 年获得全世界卡内基训练业绩第 1 名。黄皮肤黑眼睛的受训者,带着卡内基方法,排除焦虑,缓解压力,在更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进步和成功。
  • 养个皇帝当靠山

    养个皇帝当靠山

    她懂易经会八卦,能治病,能救命,可到底救不了也改不了自己的命。如今被送到这个架空的古代时空,以后她的命就由她自己说的算,没有靠山好欺负?看她如何养个小皇帝给自己当靠山。
  • 造梦宇宙

    造梦宇宙

    杜鹃莫疑春风吹,常恨佳人误。去了还来,多情声色,有情山水,笑我归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