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7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让孔子这个可敬可爱的老师复活

我们现在讲学习型组织,其实2000多年前孔子搞的民办学校,许多做法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很接近。如果读者不相信,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围绕问题的学习。整个一部《论语》,大部分不是孔子问别人问题,就是别人问孔子问题。孔子强调学习要会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带着问题学,从而让学习变得更高效。孔子鼓励学生向他提问题,林放向孔子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称赞是“大哉问”;樊迟向孔子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称赞是“善哉问”。学生问问题问得好,孔子马上给予表扬。孔子也经常向他人请教问题,向他人学习。孔子的学问很大,孔子的老师也很多,有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比孔子强,孔子都虚心请教。孔子甚至也向学生学,孔子有一次跟子夏讨论完问题,就说子夏启发了他。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那么深入和全面,因此要“不耻下问”。

研讨式学习。孔子的教学不是灌输式的,而是研讨式的。何以见得?因为整部《论语》之中,没有孔子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基本是和学生或者官员、学者的对话,是讨论问题。《论语·雍也》里记载,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老婆南子,因为南子有“生活作风”问题。学生子路怀疑孔子的动机,看到会面回来的孔子就一脸不高兴,最后孔子只得赌咒发誓。可见孔子这个老师是没有架子的,什么都和学生讨论。孔子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还经常把学生们聚在一起闲聊,问学生各自的志向是什么,还会做出相应的评价。而孔子的学生往往也会问孔子很多问题,也会问孔子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孔子研讨会的经常还有社会各界人士,他搞的研讨常常是“跨界”的。

“教练”式的老师。孔子喜欢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喜欢启发式教学,他的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是说,不到学生心里很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时,孔子就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时,孔子就不去启发他;给学生讲出一个道理,他不能推导出类似的三个道理,孔子就不再重复教导他。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化,而且很注重点化的火候和技巧,这有点像后来唐宋时代的禅宗老和尚的教学方式。孔子还教导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在学习上,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孔子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以学习为乐的人,所以孔子的教学是充满乐趣的。

“共享”式教学。《论语》中的许多对话是在教学场所,孔子总是当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讲出来,让大家实现知识共享。因为学生很多,孔子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看来他也不喜欢用一个教室给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那么孔子是怎么教学的呢?他一般情况下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一些问题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二是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比如,《论语·颜渊》里记载:樊迟向孔子问问题,孔子给予了回答,但是樊迟还有迷惑。樊迟因为对于老师的解释不太懂,就去问子夏同学。子夏同学就用举例子的方法,让樊迟理解了老师的话。孔子的很多思想也正是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而呈现出来,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这种共享式的教学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之间也收获了同窗情。

活泼的教学方式。孔子多才多艺,擅长弹琴、唱歌,而且由于出身武将世家,又善于骑马、射箭等等。在陈国和蔡国边境上,孔子的游学团队被军队包围了,三天吃不上饭,孔子不但照常给学生上课,而且为鼓舞学生的士气,还给他们唱歌。今天的人们可能以为孔子这个大圣人,当时在学生跟前一定是很“装”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师生相处很平等、很自然,《论语》里多处对话,都诙谐有趣。《论语·阳货》记载:有一次,孔子来到他学生子游当主管领导的武城这个地方,听到琴、瑟的音乐和歌唱《诗》的声音,孔子就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疑惑地说:“老师您不是主张用礼乐教化民风吗?”孔子马上说自己刚才是在开玩笑,子游说得对。其实,孔子看到自己学生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当领导,可能真是觉得小题大做或者说搞形式主义了,就开了个玩笑。但是对礼乐的小题大做总比不做好,所以孔子并没有真的否定这种做法。孔子调侃子游的这个经典片段总是让人百读不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学生对老师学问的信奉,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可爱与可敬。

个性化教育。孔子的学生很多,各种出身、各种职业都有,有的在学习期间还在兼职做事。读过《论语》的人可能对孔子的这三个学生印象深刻,一个是率直威猛的子路,一个是温和、好学的穷学生颜回,一个是富有、通达而又风趣的子贡。孔子的学生大多都来自鲁国,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教育学生的时间也最长。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每到一处,孔子主动拜访著名学者,请教学习;很多当地人慕名求学于孔子,成为孔门的学生,即所谓“三千弟子”。所以书中说孔门简直就是一个“联合国”学校。对于这么多学生,孔子对他们的个性和优缺点了若指掌,而且教学、谈话的方法很有针对性。最后许多学生成为了不同领域的特殊的领军人才,也就是所谓的“七十二贤人”。

带学生游学。孔子一生主要在办民办学校,而且后半生基本是带学生到处周游,边游边学,一边还兼着给各个小国领导人搞咨询——他们一般向孔门咨询国家治理、怪异事件和社会礼仪。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国君大多会隆重接见他,给他安排讲课的场所。很多时候,孔子及其弟子由于交通不便,是行走在山水间的,这些时候孔子往往也是随时讲课和讨论,估计树荫下、山坳里都是当时的教室。所以,我们在《论语》《孔子家语》中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在山水间跟学生讨论问题的场景。

上面讲的孔子教学的特点,每一个方面都是和今天的学习型组织理念是一致的:围绕问题学习、研讨式学习、共享式学习、跨界研讨、“教练”式教育、个性化教育、活泼的教学方式、游学等等。

学习型组织是信息化时代的理念,是这个时代为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和高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今天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和过去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已经搞了今天的学习型组织,而是说好的教育模式、学习模式是相通的,我们今天一定要知道孔子这个好老师那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上面实际上是我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的内容。那是2014年春天,我的老朋友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出席清华大学的一个活动,我应邀参加。演讲之后,彼得·圣吉和研究学习型组织的人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有朋友希望我把这些观点写出来。

其实这本书已经酝酿数年。说实在的,我最初的起心动念是由于阅读钟道然《我不原谅》一书的书稿引发的。他在批判中国今天教育的时候,书中提到古代孔子、鬼谷子等人的教育,并称他们为“孔老师”“鬼老师”,讲到中国文科考试的标准答案最早来自朱元璋——要求以朱熹对四书五经的解读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此书所用“孔老师”的称呼,既有90后对神圣的解构与反叛,也有对孔子这位老师的亲近与赞赏。也许这正是我们对孔子应有的态度。其实孔夫子的“夫子”二字,在古代就有老师的意思,古代人本来就是叫他“孔老师”的。钟道然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引起了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本书在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上,都受到《我不原谅》一书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让今天的老师们读一读,与中国2000多年前的教育对比一下,看一看孔老师有多么可亲可爱,中国古代的教育多么生动活泼,以期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片面看法上打开一个突破口。

说到这一点,我还想提一下中国古代的和尚们,他们简直就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优秀继承者,而且有许多更好的更精彩的发挥。这样说可能有人不信:和尚不都是耷拉着眼皮、面无表情的苦行僧吗?错了,唐宋时代的和尚并非如此,至少禅宗的和尚并非如此。如果不信,你就看一下禅宗的公案。什么是公案?就是通用的教学案例。实际上通用教学案例并不是今天的哈佛大学才有的,中国古代和尚那里早就有了。这些案例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老和尚和小和尚之间讨论问题的对话;第二类是用来启发小和尚开悟的故事;第三类既是对话又有故事。读一读这些对话和故事,好多让你忍俊不禁:和尚的教学真有趣!

就连和尚的教学都是生动活泼的,那么中国这么好的教育怎么后来就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了呢?这是因为历史上一次次政治事件(相当于政治运动),使教育的自由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明朝朱元璋那里,中国教育被彻底“搞死”了。

朱元璋这个皇帝,对社会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控制手段,律法森严(如规定人必须穿什么衣服、什么发型),安排的特务和告密者遍地,而且他还要把人的思想彻底管住。他挖空心思地寻找一种可以利用来控制臣民思想的理论,最后确定为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朱熹的学说。他规定对于四书五经的解释,必须以经过删节的朱熹版本为准,考试文章必须写八股格式。而且他下旨把国子监给老师贴大字报的一个学生杀头,并且把人头挂在当时的国子监(专门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加国家行政学院)大门口的旗杆上,长达160多年。之后,朱元璋还进一步制定法律,规定学生必须听老师灌输,学生如果“诽谤为师者,凌迟处死”,甚至规定学生不能议论食堂饭菜质量问题,不能在校园里随便溜达。于是,孔子留给中国教育的活生生的气息彻底没有了。后来清朝大体上继承了这些窒息教育的规矩,并且长期延续下来。

对于孔子这个好老师来说,最为可悲的是,中国的教育的每一次严重扭曲,都是和抬高他的“圣人”地位同时进行的。以致中国人在痛斥中国教育压制人性的时候,首先被诅咒的就是孔子,认为他是始作俑者,罪责难逃。那么我们要问一句:他何时何地主张过哪怕一点点这种没人性的灌输式教育呢?

孔老师何其冤!他头顶上的“圣人”之名,在很大程度上简直是为人栽赃的罪名;他被高高地抬起来,其实是在为和他的教育主张完全相反的朱元璋、朱熹这些人来承担世人的骂名。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我相信他会落泪的,为自己,更为后来直至今天灌输体制下中国的学生们。

了解孔子吧!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曲解了他。例如他讲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说的并不是上层社会人的智慧和底层老百姓的愚蠢是不可改变的。而是说,一般的人可以改变,但最智慧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是难以互相转变的。再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长期以来,被理解成老百姓只能被驱使,不能让他们知道道理。其实,这是断句错误造成的,这句话加上标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家说的意思是:当民意可以利用的时候,要顺从民意;当民意不可以利用的时候,要了解民意。为什么要作这种解释?因为孔子从来是主张教化老百姓的,主张“有教无类”的,怎么会说前一种话呢?孔子这样被误解的地方太多了。

技术性的误读只是小误解,政治性的扭曲则是面目全非。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直至文革的批判,由于今天的人对于经典基本不了解,就更加断章取义,想当然地把本来和孔子无关的东西加在孔子身上了。朱元璋、朱熹等“灭人欲”的、与人性为敌的主张没有受到足够的、应有的批判,相反充满人性与人情味儿的、主张个性化教育、进行研讨式教学的孔子,却被当作无人性教育的代表来被“打翻在地”,真是极其荒唐的颠倒。这种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批判,其实是在对文化的扭曲甚至犯罪。想到这些,不禁为我们的民族而感到悲哀。

了解孔子吧!别把他当圣人,要把他还原成为一个老师,从而会看到一个可敬可爱的真正好老师。对比我们今天教育的种种令人不堪的问题,太需要这样的好老师复活了!

孔子复活,才有中华文化的复兴。

钟国兴

2016年2月

同类推荐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本书高度浓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人们的智慧精华,从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均能找到相应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全书分为“小故事大道理”等4部分。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孟子七讲

    孟子七讲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
热门推荐
  • 仙月图

    仙月图

    前世,同为移海境,姜绯败给了林鸾,被废天赋,随后又因为身世被废去族谱;闭眼睁眼间,她又回到了年少,姜绯冷笑,这次,修炼依然是我心中执念,只是,却不再是为了什么世家之首的位置;本该是纠缠一生的生死之敌,她却是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相救;被她利用的王爷,手掌一国军权,却是为了她一再屈尊降贵,她也欠他越来越多;难道,她想站在大陆武道巅峰的念想终究无法实现,而是为了他,身居皇宫,去母仪天下……
  • 刺客信条:异端

    刺客信条:异端

    一场无尽的冲突。一桩古老的错误。一个新的启示。圣殿骑士内殿团成员,西蒙·海瑟威带着冷静的头脑和超然的态度走上了他的新职位:阿布斯泰戈工业公司历史研究部主管。但西蒙也有着永不知足的好奇心,他对于通过他的祖先亲身体验历史的想法非常着迷,他的祖先加布里埃尔·拉克萨尔曾与传奇的圣女贞德并肩作战。当他进入新设计的阿尼姆斯,开始执行它的初始项目时,西蒙赫然发觉他对自己发现的秘密毫无准备:圣殿骑士与刺客之间的冲突究竟有多么深厚、他的祖先愿意为他深爱的女人做些什么。随着他慢慢揭开过去的秘密,一个最危险的真相也摆在了西蒙面前:谁才是异端……谁又是真正的信徒。
  • 重生之嫡女天命皇后

    重生之嫡女天命皇后

    她叫北秋,她叫伊克拉,她们本来是同一个人叫做常秋,是异灵界的小公主,几千年前一场意外令灵魂一分为二,落在两个不一样的时空,造成了时空混乱!后一次意外,让平行时空的伊克拉来到了异行时空,代替了北秋,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 躺着思考不如站着行动

    躺着思考不如站着行动

    文中的小故事如一股清泉,浇灌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开出幸福之花、智慧之花。这些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委婉动人,有的极富哲理,相信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某些共鸣,并能引发孩子们对成长的深层次思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帅气校草别太拽

    帅气校草别太拽

    一名高中女学生,生性活波,却被一位,高冷校草所潦到男主:什么,你说什么,大声点我听不见女主:我说我也喜欢你。我答应你
  • 旧杂譬喻经

    旧杂譬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Painted Bird

    The Painted Bir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5, The Painted Bird established Jerzy Kosinski as a major literary figure. Kosinski's story follows a dark-haired, olive-skinned boy,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during World War II, as he wanders alone from one village to another, sometimes hounded and tortured, only rarely sheltered and cared for. Through the juxtaposition of adolescence and the most brutal of adult experiences, Kosinski sums up a Bosch-like world of harrowing excess where senseless violence and untempered hatred are the norm. Through sparse prose and vivid imagery, Kosinski's novel is a story of mythic proportion, even more relevant to today's society than it was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 第十一只金乌

    第十一只金乌

    (本文快穿)每只金乌继承神位前都会渡劫,有的是情劫,有的是生劫。颜子靖摔!为什么他的劫数是万世劫?渡万世劫,遭千种罪,品味百态人生。面对数不清的艰难困苦,颜子靖迎风洒热泪,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可脚下全是坑,稍不留神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云端风景无限好,只是高处不胜寒。噫!不若御风还家去!本文无cp,男主逗比中二无节操,精分腹黑无极限。【昏君是怎么炼成的(完)】【奇幻校园大冒险(完)】【末世人鱼篇(完)】【民国战地记者(ing)】
  • 八荒神女录

    八荒神女录

    这是一个讲述一群少年人在乱世中的故事。他,孕育三年,衔玉而生,是大夏三太子,出生之日即背负了整个王朝的未来,他叫宋玉。他,出生便为奴隶,却不甘命运的安排,终成一代练气大士,他叫东方白。她,身份未知,实力未知。在宋玉眼中,她是天上的神女,她是生死恋人,她是血海仇人,她又是……常言道:仙侠仙侠,有仙的地方就有侠。长生长生,不心系苍生如何得以长生。仙与侠,长生与苍生,这群少年又将作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