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杆已经提升——读薛金升散文随笔集《向晚短笛》
杨占平
《向晚短笛》是我的大学学兄薛金升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随笔集。前几年他的第一部集子《苍苔屐痕》出版后,我曾写过一篇评论,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这部作品集既是对他以前散文写作的一个小结,也是他今后继续在文学创作上大有作为的开始。”金升兄用事实证明了我的这句话说准了。这几年,他把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科学,既尽到一个爷爷和姥爷照顾孙辈的责任,又经常去国内外多处地方旅行,最突出的是还写出了上百万字的小说、散文随笔作品,除了这部《向晚短笛》,长篇小说《红魔》在台湾出版,多部中短篇小说问世,确实是在文学创作上“大有作为”了。
由于《苍苔屐痕》的文章,都是金升兄老老实实把自己心底的真实情感坦露给读者,因而,赢得了朋友们和读者的认可。他在后来一篇名为《笔蘸浓情写真我》的创作谈中写道:“这部书的出版,好比自己竭尽全力跃过的一个横杆,这样的高度在专业人士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但听到有人叫好还是使我感到欣慰。下一步,是如何将横杆再往上提升些。但我知道,每提升一毫米我跃过去都会格外艰难。”我在读完《向晚短笛》书稿之后,感觉到金升兄所说的文学创作“横杆”已经提升了,也就是说,这部作品集明显地超越了《苍苔屐痕》,主要表现在,原来有一点稚嫩或粗糙之处,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不光散文随笔所要求的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内涵深刻、文笔流畅等等基本要素,全部体现出来了,更主要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对不同性格人们心灵世界的深刻剖析,充满真情和率真的叙述语言,看似松散却又有紧密内在关联的文章结构。
金升兄能够把文章越写越上升,我理解,原因大致有几方面:首先他曾经是一个军人,后来又多年供职于大机关,让他形成责任感强烈,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努力。其次是他在大学中文系求学四年,写作前就阅读过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具备了基本的文学素养,并且虚心向别人学习,因此,他的写作具备了不断上升的空间。此外,现如今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业余作家能够坚持不懈地写作,必须有坚忍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的心态,金升兄就属于这类作家。正是有这么多因素,他写作散文随笔能够不断进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向晚短笛》写作的时间跨度比《苍苔屐痕》小,而篇数、字数都比《苍苔屐痕》多,说明金升兄写得更勤快了;形式上则由5辑增加为6辑,说明内容更广泛了。
第一辑“往事回眸”共24篇文章,主要述说了作者60多年人生历程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有怀念父亲一生如何做人处世的《农民父亲》,有回忆自己儿童时生活趣事的《拾麦穗》和读初中时勤工俭学的《我的勤工俭学》,有记述自己当兵经历的《老兵忆旧》,有讲述自己如何使用电脑写作的《我的“换笔”经历》,有追忆一起打乒乓球朋友的《忍看朋辈成新鬼》等等。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金升兄的一生虽然像多数人一样生活、当兵、读书、工作、健身,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正是这些人和事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第二辑“向晚随感”共40篇文章,是6辑中收文章最多的,自然也是本书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作者近几年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发表的感想,有谈论如何过退休生活的《顺其自然度晚年》等几篇,有表达平和心态的《心静如水》,有阐述对装修房屋观点的《家居应有书香气》,有诉说怎样对待生病住院的《住院有感》等,从这些文章中,能够读出金升兄对社会现象的直率看法,决不人云亦云,保持了一位知识人士的情怀。
第三辑“短笛横吹”共25篇文章,重点是突出作者从小事生发出来大问题的心得体会,比如《家居龙城》是表明对于环境保护这类关系人们健康的态度,《节日短信》则是对于社会文明程度快速发展的赞赏,《当外聘老师》强调做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愿魂归大海》是真切亮出自己对于人的生死的态度。从这些文章中,会让读者领略到比较深刻的人生道理,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制约。
第四辑“东游西走”共18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到各地旅行之后对所见所闻的感受,包括去宝岛台湾,去云南丽江,去青海湖,去绵山,去长岛等地。金升兄不像普通旅行者那样,只是看看风景而已,他能用一个思想者的眼光看待这些地方的人文社会特点,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相对深刻的结论来。
第五辑“灯下絮语”,共16篇文章,都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体会,从中可以看出金升兄的阅读,越来越有方向,越来越注重实效,能够与自己的写作结合起来。我个人认为,博览群书对于初学写作者是必要的,而对于像金升兄这样进入退休年龄的作家,就要有选择性和目的性,让阅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另一部分是创作谈,包括《苍苔屐痕》自序、《笔蘸浓情写真我》等,实际上这类文章是他文学创作观念的一种阐述,虽然不多,却比较有价值。
最后一辑是“含饴弄孙”,只有9篇文章,但其中的《我把爱心付于她——照看孙女薛婷文日记摘抄》占了较大篇幅。这些文章把一个老人对孙辈的亲情坦露无遗,其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读起来也特别温暖。
如果要概括薛金升散文随笔的特点,我以为,核心是真情实感一如既往贯穿于全部作品中。由于他是用心灵写作,所以,我们不能不被他的流畅叙述、他的深刻议论,以及他率真的文字感染。收录在《向晚短笛》中的132篇作品,不能说篇篇是精品,但绝大多数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尤其是第二辑“向晚随感”和第三辑“短笛横吹”两个部分的文章,展现了金升兄作为一个思想者,对于所经历的一幕幕社会人生景象,抒发了有别于他人的独到感受。应当说,他所涉猎的人和事,许多我们都是熟悉的;然而,他独到的体验和看法,都会让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道理,有一种跟着他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社会的感觉。金升兄文章的真情实感,是建筑在真诚的态度之上的,就像他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一样真诚。真诚是每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都应当具备的品格,尤其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更为重要。金升兄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到位。
近年来,散文随笔写作在文学创作中越来越普遍,可以说,不光专业散文作家在写,从事其他体裁创作的作家也都加入进来,队伍真的是十分壮观;随之而来的是理论上探讨散文写作的观点也不少。我个人的看法是:散文作家的写作手法、语言文笔,自然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过,写作态度上却一定要像文学泰斗巴金所倡导的那样,把心交给读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无论如何也难写出佳作来。事实上,我们经常读到的那些平庸之作、无病呻吟之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不到这一点。而金升兄能够避免了这个通病,他在这部集子中的每一篇作品,无论叙事记人,无论评说世态,都是像在跟读者坦诚交谈,绝没有把自己凌驾于读者之上颐指气使的做派,没有故作惊人之语或华而不实之词,没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陋俗。这样,使得读者阅读他的散文就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有味,并能获得一定的人生启示和社会知识。
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金升兄,人生旅途和文学之路,都走到了成熟阶段,凭着他丰富的生活体验,凭着他率真的性格,凭着他勤奋的态度,在以后的散文随笔写作中,必将继续有建树。
(杨占平:文学评论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