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4800000006

第6章 灰色与短缺(1)

第一部

炎炎夏日,库尔斯基(Kursky)火车站的玻璃墙面赫然耸立,等车的人群挥汗如雨。车站候车厅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纪念盒,坚实而宽敞,光鲜而现代,甚至带着空想意味,设计风格透着前进步伐。好一个前进步伐!玻璃墙面映着旅游者和流浪者的身影,那是一群小商贩、讨生者、投机者和侥幸者,总之,他们是苏联“发达社会主义”下的奋力求生者。馅饼?啤酒?冰淇淋?活鸡?全都有,在玻璃幕墙跟前或远或近的地方,就摆放在车站和一列列待发列车之间的空旷站台上。从这里开始,一条条铁路线悠远地延伸到位于南部的偏远城市,抵达巴库、第比利斯和克里米亚。通勤列车(elektrichka)从首都出发,驶向一座座村庄、一栋栋乡村小屋和郊外度假屋。夏日来临,人们成群结队地乘坐通勤列车拥出莫斯科,纷纷前往夏季度假村和纳凉避暑地。

莫斯科的火车站大多破旧不堪,让人绝望。人们席地而卧,身下铺着摊开的报纸。候车厅就是一个个苦难区域,酒气熏天,烟气刺鼻。但库尔斯基火车站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重建,被改造成一座标志性建筑,远非各个苦难区域所能相比。它是一种制度的纪念碑,这种制度喜欢生硬而有形的自我庆祝。这样的庆祝遍布苏联各地,透着意识形态,带着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庆祝党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但在大多数匆匆走过的人们眼里,这些纪念碑不再耀眼,不再醒目,甚至不如一根灯柱或一棵小树。一如往昔,建筑风格硕大而壮观,但意义荡然无存。事实上,在库尔斯基火车站进进出出的人们,早已不再关注苏联所呈现的那些陈腐的标语和空洞的现代化。他们和国家之间有了罅隙。他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他们知道,尽管这个国家的制度声称自己十分伟大,但它早已停滞不前,从内到外腐朽不堪。人们花了半辈子精力,去努力克服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尽力弄到一块肉,或者是一双靴子。他们能活着,多亏了规模庞大且不被政府承认的第二套经济体系——灰色经济,好歹让艰难的生活有了一点缓冲。

伊琳娜·马卡罗娃(Irina Makarova)既知道现实,也懂得谎言。伊琳娜是一个年轻而活泼的教师,齐肩黑发烫成了时髦的发卷。她戴着墨镜,在库尔斯基火车站外喧闹的人群中穿行。她一只手拉着四岁的女儿,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鼓囊囊的红色帆布包。那是1985年夏季里酷热的一天,她对库尔斯基火车站现代化的外墙懒得理睬。她没有留意党中央的通告,新制订的五年计划,或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准备丰收的可笑的电视报道。那一切离现实生活很远。在家里,在厨房,他们曾经不停地谈论过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这位年轻人和新任总书记。但在此刻,她既没有停下脚步考虑政治,也没有担心未来。她担心的是水。

伊琳娜拉着女儿的手,走向喧闹的站外小广场。她强忍着恶心走向一台硕大的灰色售卖机。售卖机大得像一台电冰箱,人们共用一个脏兮兮的广口罐饮水。以前,这台售卖机号称配有真正的玻璃饮水杯,带小型独立凹槽,人们可在此洗漱,投入硬币,看着硫化净水流出。玻璃杯后来被偷走了。有人便换上了广口罐,这是一只装蛋黄酱的老旧广口罐,瓶颈处系着一根积满污垢的绳子。大家都用这个罐子喝水。她多希望能直接走过去,希望老想喝水的女儿别把她往系着污绳的罐子那边拽。

火车站里凉爽而阴暗。她找到了前往库帕夫纳(Kupavna)的购票队伍。那个小村庄遍布夏季度假屋,远离令人压抑的大都市莫斯科。库帕夫纳是他们的避难所,但要逃离城市并不容易。那意味着拼抢、推挤、程度不算严重的非法手段,逮着什么算什么。排队购买前往库帕夫纳的车票算是第一关。孩子们闹个不停,乘客们被挤着往前移动。大家紧紧地挤在一起,她甚至闻到了肥皂味儿。就是那种褐色的饼状肥皂,洗什么都得用它,衣服,碗碟。

售票窗口高得没法形容。不过,既没有人往里看,也没有人往外看。每个窗口都遮着一道褪色的、肮脏的百叶窗,只在底部留有一块兔子洞大小的拉板。当局不希望满肚子怒气的乘客往里看,因而用看不透的百叶窗将一张张疲惫的面孔挡在了外面。通过兔子洞大小的开口,伊琳娜看得见售票员的手,却看不见脸。两张前往库帕夫纳的票,每张十五戈比。

再来看看大门吧。候车厅十分宽大,天花板很高,玻璃墙很高,面积也很大。人们显得畏畏缩缩,仿佛一只手从天而降,扼住了他们的脖子。有四扇大门通往不同的铁轨,但三扇都紧锁着,于是人们从这一扇门里往外推挤。伊琳娜挤了出来,迎着明亮的阳光,走向那一长列等着上客的墨绿色火车。就在转向列车的同时,她看见了。

卫生纸!

一群人正挤得摩肩接踵。本能反应和多年的求生意识占了上风。伊琳娜早就知道,要在这样的日子里活命,必须见着什么逮什么。她看见有人抱着个敞口箱子在卖卫生纸。她没有犹豫,买了二十卷。就因为有人在卖。

她腾不出手来拿卫生纸。一个肩膀挎着沉沉的红色帆布袋,塞满了书籍和度假屋用得着的种种物品。另一只手拉着女儿。她把手探进袋子,找了一根绳子。她把卫生纸串在一起,毫不犹豫,她戴上了这条用卫生纸卷串成的项链。没有人觉得奇怪,那就是生活——见着什么买什么。她本想出门买鸡肉,没买成。她买了卫生纸。等她下次想买卫生纸的时候,也许买到的是鸡肉。

她们上了火车。木制座椅一排三张。车厢挤得满满当当。过道里放着一辆自行车,几条狗狂吠不止,有几个布袋里装着成捆的小树苗,座位上摞着几只大箱子,几个小孩东倒西歪。空气令人窒息。厚重的车窗紧闭,像一座墓穴,牢牢锁住纸袋里散发出的鲱鱼味、奶酪味和烟臭味。火车摇摇晃晃地开动了。

尽管车厢很拥挤,大布袋把手指勒出道道痕印,脖子上挂着一串卫生纸,但火车开动的时候,还是让她打起了精神。莫斯科的负累被抛出窗外,抛在身后。所有有度假屋住客莫不如此。他们在逃离,躲开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进入充满新鲜空气的私人保留地。

火车提速,城市后掠,电动马达的嘶鸣声越来越响,随后静了下来。庞然大物般的厂房,锈迹斑斑的吊车场,半拉子的水泥建筑骨架,在窗外肃穆后退。一场衰败的大游行。

伊琳娜是个幸存者,她在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社会里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学过英语,在一所特殊学校任教,尽管她从未见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共青团的会议上,她一贯虔诚地摆出虚假的面容,那是一层面罩,尽管她知道,这样的空虚做派没有丝毫意义。在大家的恳求下,她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共青团员。宣传共青团建设者的准则!但她清楚,这个制度正初现裂痕。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伊琳娜三十岁。与她处于同一时代的人,都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萎靡不振。那段时期被描述为经济停滞的岁月(gody zastoya)。不过,也有人称之为衰退期(marazm)。

苏联社会主义的衰退每天都向他们扑面而来。他们时常梦想着喝上带有黄色标签的稀有茶叶。这样的茶叶质量更好,切得更细,经过冲泡会变成深赭色。茶叶的黄色包装袋上印着大象图案。想必来自印度。但这种黄色包装的茶叶极度短缺。因为很难买到,也就没人知道,它是否真的来自印度。不过,要是让人碰见,肯定随时愿意排长队购买。

再来说说肉罐头。那是淘汰的军需品,大家都知道。但新鲜肉无处可寻。地方各州的人们已经数年没见过商店出售新鲜肉食。国家把军需罐头像倒垃圾似的倾销给了他们。要是有人看到二十听罐头,定会统统买下。人们在囤积;什么都囤积,只是以防万一。加了罐头肉的通心粉堪称美味。面条种类也不多;又厚又长呈灰色的那种烹煮费时。他们渴望买到印有大象图案的茶叶,罐头焖肉,也许还有真正的意大利通心粉。他们有时能弄到好一点的面条,跟那种来自意大利的精细面条十分相似。他们没法买到,但可以——花大力气——去弄。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尽管俄语有“买”这个动词,但他们更愿意说“弄”或者“搞”。他们会说:“我弄了一斤黄油。”你能“弄”到或“搞”到什么,并不取决于钞票,而是关系、运气和命运。

理论上,苏联作为国家几乎向大家提供一切——医疗、学校、交通、工作。国家计划委员会庞大的灰色总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马克思大街上,这个巨无霸一般的中央计划机构,在行政指挥经济的体制下,负责调拨每一吨钢材,发送每一颗螺栓,使用每一个齿轮。赫鲁晓夫曾经郑重宣誓,共产主义将在1980年超越资本主义。然而在80年代中期,伊琳娜那代人每一天的所知所感所尝,全是那个早年空洞的承诺。苏联社会主义供给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们只有靠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才能勉力求生。他们的生活充满形形色色的需求,并总在为此四处打探。

国营商店的东西从来不会扔掉。他们会照常出售给大家。伊琳娜见过好多次:店员把一听过期的鲱鱼罐头、馊臭的面包和一包大象茶叶包在一起。也许还有套着花里胡哨的红色袋子的面条。这叫作一单,学校、工厂、幼儿园,反正是各个机关,也许每个月都会给大家发上一单。没得选择:你想喝到印有大象图案的印度茶叶,就必须照单全收:馊臭的面包,过期的鲱鱼。

伊琳娜那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漫长而缓慢的周期短缺。当时的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军备竞赛,老百姓得到的却是卫生纸串成的项链和过期的鲱鱼罐头。短缺问题似乎正逐年加重。80年代初期,还可以买到奶酪、香肠、牛奶、人造奶油、砂糖、面包和一些必需品。不过,即便如此,当时的伊琳娜和她的家人还是不断抱怨,商店里买不到东西。他们会大声嚷嚷:“没有东西了。”意思是,他们想买火腿,但商店里买不到。他们想买啤酒,但商店里买不到。可悲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他们不敢想象,真的完全一无所有会是什么景象。

物品短缺挫伤着人们的感情。面粉袋突然摆上商店货架时,伊琳娜看到了人们眼里的热望。顷刻之间,排队的人多达五百,大家争先恐后地在手心里写上排队的序号。头一百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售货小姐还有耐心。接着,她开始咆哮。她讨厌眼前的这些人。人们会向她求情。求求你,卖给我两公斤面粉吧!

从前,炼奶上架的时候,几百个蓝色罐头在货架上摆放得有模有样。一年后,香肠没有了,只有奶酪和炼奶。又一年后,奶酪没有了,只有炼奶。再接着,炼奶也没有了!

从前,有面包,也许还有砂糖,可后来面粉买不到了。年复一年,货架越发显得空荡。某一天,货架突然堆满了——来自远东地区的海藻罐头,就像从前的炼奶那样,码放得整整齐齐。尽管没有人吃海藻,罐头还是很快就一卖而光。

再后来是苹果汁。孩子们老盼着能喝上点什么,可是只有苹果汁,质量低劣不说,还不能随时买到。装苹果汁的瓶子容量是三升,标签印得丑陋,贴得胡乱。因为盖子的缘故,果汁往往带有铁锈味。要用硬质开瓶器才能撬开盖子,可瓶颈通常会在撬开时砰然破裂。果汁一般用纱布滤着喝,为的就是挡开玻璃。

一天,伊琳娜的嫂嫂打来电话大声嚷道:“伊拉,快穿好衣服!索科尔(Sokol)地铁站附近有人出手儿童皮袄!赶快!”她用了“出手”一词,意思是“抛售”。伊琳娜的嫂嫂排在第875号,她帮伊琳娜拿到了876号。一连数天,她们每天都要往那里跑一趟,长队逐渐缩短。每天,在队列里站上三四个小时,没有时间理会别的事情。这耗光了她们的精力。等轮到她们,伊琳娜一口气买下好几件小皮袄,把两件缝成一件穿在自己身上。

20世纪70年代牛仔裤开始出现的时候,伊琳娜还记得同龄人表现得多么着迷。衣着很重要,因为尽管家里穷,那是唯一能让大家显得不一样的东西。人们宁可少吃几顿,也要穿得光鲜靓丽。他们知道,搬新房遥遥无期,不过总是买得起一两件让自己鹤立鸡群的东西。伊琳娜当教师的月薪是110卢布,但她花100卢布给自己买了一双冬靴。这还不够——她没有冬袄。等冬靴穿坏了,她才买到冬袄。等她买到褐色衬衫,却没有罩衫相配;等她攒够钱买到罩衫时,衬衣已经穿旧了。不管出席什么场合,大家脚上都是同一双鞋子。

在苏联,消费者发展出了品位。有关西方的所见所闻影响极大,人们渴望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但苏联没法及时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而牛仔裤正是他们都缺乏的标志性物件。一开始,苏联的经济计划部门并没有下达生产牛仔裤的批文,后来才生产了廉价的仿制品。不过,真正的牛仔裤也能买到,要么通过游客,要么通过黄牛党,或是在苏联精英们使用专供硬通券的特殊商店。伊琳娜和她的朋友们所属的年轻一代,看戏上班都穿着牛仔裤,到哪里都穿,一穿就是数月。

同类推荐
  • 供给侧改革十讲

    供给侧改革十讲

    本书选辑了贾康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极强,阐述深入浅出,形式活泼多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权威解读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理论创新和政策主张,对各界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具有帮助作用。
  • Copy Right!模仿如何激发创新

    Copy Right!模仿如何激发创新

    《Copy Right!》为你展现专利法案的另外一面,不同于我们对版权与专利的传统理解,这些版权意识薄弱的领域——字体、美食、橄榄球、数据库、单口相声……为什么没有被盗版侵蚀地日渐消逝,而是更加的繁荣。《Copy Right!》作者卡尔·劳斯迪亚与克里斯托夫·斯布里格曼将为你一一解开生活中的仿制经济学谜团。
  •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本书收录斯坦福经济学精品课程,并将课程中对当下市场经济最具指导性,与可操作的方法与案例予以最简洁的诠释,摒除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保留对创业者、店主、商家最具指导性的商业细节与规划,除了教大家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经济利益之外,还对企业如何保持基业长青,提供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独到的创业与管理思想,还是刚刚问世,理念非常新,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 国企变革

    国企变革

    本书编写的内容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从1999年到2011年改组改制的历史进程。编写方法采取“前重后轻”的叙事取向, 凡带有奠基性和创新性史实的事件均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黎明公司的改组改制之路放在大型国企改革脱困、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研究国企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供黎明公司领导干部及员工了解公司改组改制及发展历史;对于目前正处在改革脱困中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企业改组改制的案例。
  • 赚钱的艺术

    赚钱的艺术

    这本书向你推荐了二十条赚钱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到职业、消费习惯、学习和品质的各个方面。这些建议穿越百年的时光而来,历经岁月的考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下的生活依旧能产生启迪。P.T.巴纳姆是20世纪美国的传奇人物。按照当下斜杠青年的说法,P.T.巴纳姆就是最早的斜杠企业家,他是美国娱乐业巨子、节目经纪人、政治家、企业家和作家,也有自己的博物馆。25岁进入娱乐业,凭借出色的想象力和经营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他名下的美国博物馆和世界大马戏团,直到今年依旧繁盛如初。《人物》杂志把P.T.巴纳姆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之一。本书集结了他一生的智慧,献给渴望和勇于追求财富的人。
热门推荐
  • 海蒂

    海蒂

    《海蒂》作者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施皮里,自她的长篇小说《海蒂》问世以来,纯真、质朴、无邪的海蒂就激励着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成为孩子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动力。一百多年来,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每一种语言,发行量不计其数。如今,海蒂已经成为一个永久的神话。 
  • 宠妻倾城:拐个爸爸送麻麻

    宠妻倾城:拐个爸爸送麻麻

    光天化日,天上掉下个人便宜老公!哇塞,天底下居然有这般帅气傲娇冷艳绝伦加多金的金龟婿?没想到从此之后,麻烦不断!“想拐骗萌宝?”“不,本少想拐骗的人——是你!”“你不是喜欢男人吗?”“对,本少只喜欢一个女人,是你!”宠妻无度,追妻成狂,生生把一个百炼钢的女汉子变成了绕指柔的乖乖小白兔!(情深甜蜜加微虐,冰凌无心第二本,多多收藏,爱你们!)
  • 人性的改变

    人性的改变

    女主人公从小脸上有胎记,不受家人的喜爱,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双胞胎哥哥(弟弟),但却有奶奶的宠爱,奶奶的传家宝玉镯给了孙女,庇佑着孙女,直到奶奶去世,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生活不如意。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有超能力,有了些奇遇,原本不待见她的人都笑脸相迎了,是亲情?还是另有目的,人性的考验,能换来阖家团圆吗········
  • 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本书讲述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最大的损失,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才没有烦恼。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虛心缺乏智慧。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 老郑还是小郑的时候

    老郑还是小郑的时候

    “我过得不好!”陈美芬的目光咄咄逼人。“我知道。所以,我可以娶你。”陈美芬听到这话并不意外,小郑这两个月失踪的风言风语陈美芬知道,她只是不明白原来死活看不上自己的小郑现在为啥愿意娶自己?“你得说出为啥,我才能嫁你。”“因为你不嫌弃我。”就这样,一个月后,小郑迎娶了陈美芬。婚后的小郑做了陈家的上门女婿,大模大样地住进了陈家。小郑的人生又一次在陈美芬这里拐了弯。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会怎样,那时,他既没有幸福,也谈不上痛苦。
  • 天体密码破译(天文科学丛书)

    天体密码破译(天文科学丛书)

    《天文科学丛书:天体密码破译》主要包括天文、太空、天体、星际等存在的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琳凯之要不要和我在一起

    王琳凯之要不要和我在一起

    “我和她将会建立永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烈焰重生:这个影后有点拽

    烈焰重生:这个影后有点拽

    前世被妹妹陷害,家破人亡,惨死火灾。老天有眼让她得以重生,她醒悟,原来最爱自己的人一直在自己身边!这一世,她定要擦亮眼睛,将蛇蝎心肠的人都挖出来,好好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不过,怎么一不小心成了影后?“宝贝,你是最亮眼的星,也是我唯一的星。”男人深情告白。江清宁感动不已,这个男人不离不弃,他才是救赎自己的星。“沈慕白,我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疯魔世界传

    疯魔世界传

    老疯子:你是我所见最疯的徒儿!小疯子:你是最不要脸的师父!我若发疯,天下无敌!我若成魔,天下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