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62800000022

第22章 盛极而衰,北魏也不能幸免

南方齐梁两朝交替的时候,北方是北魏宣武帝在位之时。

宣武帝名叫元恪,是孝文帝的次子。元恪的即位,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首先是大哥因为反对父亲的汉化政策被诛杀;其次是孝文帝在南征的途中突然死亡。元恪是在一片混乱中被群臣拥立为新皇帝的。

拥戴元恪的大功臣就是彭城王元勰。彭城王元勰和任城王元澄是孝文帝晚年最信任的两个宗室。任城王元澄是孝文帝的叔叔,坚定支持汉化政策。元勰是孝文帝的弟弟,是孝文帝南征时的得力助手。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孝文帝在南征途中病重,元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掌握了实权。第二年,孝文帝在弥留之际,想将政权托付给元勰。他对元勰说:“嗣子幼弱,社稷就只能倚重你了。”元勰却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不愿意在政治上涉入太深。他苦苦推辞,说自古以来托孤的重臣也好,大权在握的权臣也好,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元勰更不想以皇叔身份辅助幼主了,认为这是“取罪必矣”。他举例说:“昔周公大圣,成上至明,犹不免疑,而况臣乎!”孝文帝说服不了弟弟,叹息几声,不再勉强他了。元勰还主动求退,孝文帝就任命他为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

孝文帝随即驾崩,元勰主持了南征军队的撤回,还坚定地拥戴侄子元恪登基继位。之后,他主动处于退休状态,都没去定州办过公。

元勰辞让后,孝文帝指定了6个顾命大臣。他们分别是:广阳王元嘉、任城王元澄、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和两个汉族大臣王肃、宋弁。其中,元嘉是太武帝的孙子,是皇室中的老长辈、老好人,他在顾命大臣班子里的象征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宋弁进入班子没几天就去世了。所以,真正主事的是任城王元澄、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和王肃。

这四个人之间,矛盾重重。元禧和元详是亲兄弟,都是孝文帝的弟弟,自然抱成了一团。王肃是归降的南齐大臣,在孝文帝时期深受信任,提出了不少汉化主张。但他在北魏朝野的根基很浅。孝文帝死后,王肃失去了最大的政治靠山,立刻受到了鲜卑贵族们的排挤。任城王元澄是个忠厚长者,但他对只动动嘴皮子、没几年就和自己并列为顾命大臣的王肃很不服气。恰好此时有一个投降的南齐人诬告王肃是南方的奸细,一直和南方暗通情报。元澄不核实情况,就草率地上表称王肃谋反,并且不等皇帝诏令就软禁了王肃。这一下,事情闹大了!咸阳王元禧等人很快查明王肃并未谋反。元禧对功勋卓著、资历深厚的堂叔原本就心存畏忌,如今迅速抓住元澄陷害王肃的机会,以“擅禁宰辅”的罪状让宣武帝元恪罢了元澄的官,外贬为雍州刺史,赶出了京城。事件的另一主角王肃也被外贬为扬州刺史,镇守寿阳。王肃在寿阳郁郁寡欢,于景明二年(501年)去世。

至此,元禧和元详两兄弟掌握了北魏的实权。这二人才能平庸,对国家大事没有什么贡献,却热衷于享受。景明二年(501年)初,元禧派家奴找到领军将军(负责捍卫皇宫的羽林军)于烈,要调羽林军官兵充当自己的仪仗队。于烈直摇头,说这是“违制”的行为。皇帝的侍卫官兵怎么能去给一个王爷当仪仗队呢?元禧不甘心,第二次派人找到于烈,态度强硬地说:“我是天子的叔父,我的话同诏书没有什么区别。”于烈倔强得很,就是不同意。元禧大怒,调于烈当恒州刺史。于烈干脆请了长期病假,闭门不出。

表面上看,元禧赢了。殊不知,于烈虽然官职低小,却在羽林军系统有不小的势力。他早早安排儿子于忠掌握宣武帝的宿卫亲兵,长期跟随宣武帝左右。被元禧“修理”了以后,于烈授意儿子劝宣武帝“亲政”。皇帝一旦亲政,就不需要顾命大臣了。元禧自然就失权了。

宣武帝元恪已满18岁了,正是血气方刚,期盼大展拳脚的年龄。他也觉得顾命大臣碍手碍脚,想要亲政。北海王元详和元禧意见不合。他看到皇帝有亲政的念头,选择跳出来揭发元禧“专横不法”,希望给侄子留个好印象,争取亲政后自己能“失权”不“失势”。

于是,请了长期病假的于烈突然有一天全副武装起来,带上宫中卫士六十多人,“宣召”在京城的元勰、元禧、元详三位王爷进宫。元禧措手不及,只得乖乖被押解入宫。宣武帝元恪宣布亲政,调整三位叔叔的官职。元勰被客客气气地解除职务,反正他也一心求退,所以叔侄双方都没有意见;元禧“升任”太保,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实权,元禧敢怒不敢言;元详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元恪对他的主动揭发很满意,重用了他。一场权力之争,和平地谢幕了。

我们来看看亲政的元恪的个人素质。元恪大体上还过得去,算是一个认真工作(没发现他荒废朝政的记录)、关心百姓疾苦(正史上有不少他赈灾救民、警诫贪腐的诏书)的正常皇帝。《魏书》还记载了元恪射箭能射一里五十步,可见他的身体素质也不差。

元恪亲政后,做了一些好事。比如他拒绝鲜卑遗老们返回平城故里的建议,扩建新都洛阳,继续父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对外政策上,元恪趁南齐末帝萧宝卷统治荒唐造成国家动乱,频繁南伐。北魏陆续占领了扬州、荆州等地的重要城镇,疆域进一步扩大,拉开对南方的军事优势。但是,元恪也遭遇了两次对梁朝作战的惨败,导致北魏军队元气大伤。(详情见下一节“南北方又打起来了!”)

《魏书》称赞元恪“幼有大度,喜怒不形于色。临朝渊默,端严若神,有人君之量”。喜怒不形于色、在朝堂上沉默不语,这些特点说好可好,说坏可坏。皇帝的确要端着架子,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有很多皇帝沉默不语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对大臣们的争论没有准确的判断。元恪就属于这类皇帝。他对军事、历史、政治都能说上话,但对人心善恶、对政治的微观操作了解甚少,感觉很迟钝。这就造成元恪虽然能留下不少冠冕堂皇的诏书,却很少有切实的政绩。相反,北魏在他统治时期走上了下坡路。

却说元恪亲政后,让北海王元详做了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又信任左右亲随茹皓、赵修等人。这几个人都不是好东西:元详能力平庸,整天不干正事,就知道贪污受贿,聚敛钱财;茹皓、赵修等人暴得富贵,头脑发热,仗着元恪的宠信在外面弄权用事。他们一起将北魏的政治越弄越糟。

咸阳王元禧失势后,也不消停。自古权臣失势,免不了要抄家灭族。元禧很担心自己的命运。原来聚集在他身边的一帮人,本想仗着元禧谋取荣华富贵,如今看主子失势了,就怂恿主子孤注一掷地造反。元禧的亲信常常向他传递一些“宫中的消息”,今天说皇帝如何不喜欢元禧,明天说哪个大臣主张诛杀元禧。元禧为了自保,联络小舅子李伯尚、氐王杨集始等人商议造反。当年五月,宣武帝元恪到洛阳郊区的北邙打猎。元禧乘机紧闭城门,商议起兵,并派长子元通到河内起兵。在政变的节骨眼上,一帮人却在具体细节上争论不休,意见不一。元禧当断不断,竟然决定暂不起事,让大伙先散了,“从长计议”。参与谋反的杨集始见状,觉得如此造反绝不可能成功,一出元禧的家门,就跑到北邙向元恪自首了。元恪闻讯,不打猎了,调动兵马围捕元禧去了。元禧身边并无军队,被于烈派几个卫士就轻易逮捕了。元恪亲自审问后,责令元禧自杀,并诛杀参与谋反者十多人。咸阳王长子元通被河内地方官杀死。

元禧造反,对宣武帝元恪的刺激很大。“亲叔叔都会谋反,我还能相信谁呢?”他亲政前就对宗室诸王没有好感,如今更加疑忌宗室,进一步依靠身边亲信赵修等人,同时提拔母系外戚作为新的依靠力量——父亲的亲属不能相信了,就只能信任母亲的亲属了。

宣武帝的生母高氏,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遵照鲜卑族“子贵母死”的传统,在儿子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被迫自杀了。她的兄弟亲属散落民间,默默无闻。元恪即位前从来没有与高家的人见过面。现在,元恪在民间找到了母亲的两个兄弟高肇、高显和一个侄儿高猛,都封为公爵。其中高肇被封为渤海郡公,最受元恪倚重。

高肇兄弟子侄三人,之前都是帝国底层的小百姓,如今突然被召入连想都不敢想的皇宫大内,一则惊恐万状,二则不知礼节,闹出了不少笑话。可在元恪看来,这却是母系外戚纯朴敦厚的优点。这又是小皇帝想当然的地方。土得掉渣的人不一定就纯真老实。高肇“数日之间,富贵赫弈”,变成朝廷大红人后,心理也变了。一个人从底层突然跃升为顶端权贵,往往带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要掩饰自己的自卑,同时要抓紧享受,并且聚敛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来缓解内心的不安。高肇知道高家在北魏朝廷没有根底,本家又人丁稀少,就选择勾结朋党、招降纳叛来壮大实力。对于主动依附投靠的人,高肇竭力拉拢、保举,让他们几十天内就升官;和高家过不去的人,高肇就百般陷害,必欲除之而后快。他把社会底层那一套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流氓伎俩都搬到了帝国朝堂上来,朝野群臣们还真不是对手。在财富上,高肇进一步败坏风气,大把大把抓钱。咸阳王元禧伏诛后,王府的财物、珍宝、奴婢、田宅大多入了高氏的私囊。

宣武帝越来越倚重高肇。高肇的势力膨胀得很快。当时,宣武帝的头号亲信是散骑常侍赵修;朝廷的实际主政者是北海王元详。高肇决心扳倒二人,取而代之,让势力更加壮大。

赵修出身卑微,是元恪当太子时期的侍卫。元恪非常信任赵修,登基后一路将他提拔到散骑常侍的高位。赵修在家中设宴,元恪都会亲自参加,还招呼许多王公贵族官僚一同前往。赵修小人得志,顿时忘乎所以。他仗着皇帝宠信,在外面胡作非为,欺负同僚。父亲落葬时,赵修毫不悲痛,宾客在送葬路上竟然掳掠奸淫民间妇女,甚至把人家的衣服剥光取乐。对于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角色,高肇对付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他大义凛然地揭发赵修的罪行。赵修早已犯了众怒,大家见高肇挑头,纷纷跟进,争先恐后地控诉赵修的罪状。宣武帝就是想袒护赵修都不行了。景明四年(503年),宣武帝元恪不得不把赵修公开审问,判决鞭打一百下,发配敦煌充军。高肇是要取赵修性命的,所以安排了五个五大三粗的壮汉轮流鞭打赵修,实际打了三百鞭。不想,赵修出身侍卫,身体素质过硬,吃了三百鞭竟然没有死。虽然没死,赵修也伤痕累累了。高肇紧跟着让人把赵修绑在马后,赶马飞跑。可怜赵修重伤得不到休息,又被马拖着跑,跑了几十里地就血肉模糊,死了。

几个月后,高肇又告发北海王元详与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四人谋反。元恪已经不信任宗室亲王了,而茹皓等四人都是元详推荐到元恪身边的。他把两者联系起来一想,越来越觉得高肇的告发有道理。元恪迅速抓捕茹皓等四人,第二天就处死;派羽林军将元详押往华林园软禁。宣武帝召集高阳王元雍(元详之兄)等几个宗室商议如何处置。大家的处理意见是将北海王元详废为庶人,严加圈禁。元恪很可能是想留元详一条性命。不想,北海王府的几个家奴策划劫狱,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连累元详被杀了。

元详“谋反”事件,让宣武帝元恪进一步猜忌宗室诸王。高肇猜透元恪的心理,劝他加强防范宗室诸王。元恪派出禁军驻守各王府邸,名为保护,实际上将各位王爷当做囚犯看守了起来。彭城王元勰劝谏元恪,说国家分封诸王就是为了让诸王拱卫皇室,如今形同囚禁,怎么让诸王发挥作用?万一皇上出事,谁来保护?可惜,元恪不听。元勰心中苦闷,干脆自我封闭起来,不与人来往了。

宗室诸王集体失势后,元恪自然更加倚重外戚高氏。高肇的气焰日渐嚣张。他出任了尚书令,主持朝政,又娶了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做妻子,还送侄女进宫做了贵人。不久,于皇后暴亡(很多人怀疑是高肇下的毒手),高贵人就升格为了皇后。高家的权势多了一层保障。至此,高肇阴谋得逞,成了北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元恪暗于识人,不擅微观实践,却有很高的佛学修养。他喜欢在宫中召集名僧,亲自讲经论道,带动佛法在北方的报复性发展。

皇帝醉心佛法,方便了高肇在外面任意胡为。史书很不客气地说他“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为了显示才能,高肇特别喜欢“改革创新”。他修改了大多数的先朝旧制,又不能制定成功的新制度,造成了政务的混乱。其中,改革涉及现任官僚、贵戚们的勋位、封秩,高肇都进行了削减,造成官场上民怨沸腾。他将自己置于非常重要危险的地位了。

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宣武帝的叔叔、彭城王元勰的弟弟)在信都称帝,公开造反了。促使元愉造反的原因很强大:他和侄子宣武帝有矛盾,宣武帝曾经逼死他所爱的女子,逼他迎娶高氏女子;他对高肇的大权独揽很不满,又担心朝政被高氏败坏;他自己也想过过当皇帝的瘾,等等。可惜,元愉造反的实力却很弱小。朝廷镇压的大军很快就到达冀州。元愉只抵抗了一个月,就在逃亡途中被擒。在元愉被押解往洛阳的半路上,高肇派人把他杀害了。(元愉生前没当成皇帝,日后次子元宝炬成了西魏皇帝,他在九泉之下被追尊为了皇帝。)

元愉造反事件,被高肇利用来向彭城王元勰开刀。元勰才华出众,声誉很好,被北魏军民公认为“贤王”。之前,孝文帝有意让他主政,元勰主动推辞的事情,被传为美谈。高肇就觉得元勰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他之前多次诬告元勰,元恪都不相信——毕竟,元勰对元恪有拥立的大功。这一次,元勰推荐的长乐太守潘僧固被裹挟参加了元愉造反。高肇又一次诬告元勰,说元勰不仅暗通元愉,还联络南边少数民族,参与谋反。高肇还收买元勰旧部魏偃、高祖珍做证人,一起诬告元勰。在种种似是而非的证据面前,宣武帝元恪又一次做出了错误判断,无奈地接受“又一个叔叔谋反”的事实。

于是,元恪设下酒席,召高阳王元雍、彭城王元勰、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四位皇叔,以及广阳王元嘉和高肇赴宴。散席之后,元恪安排各位王爷分别择地休息,然后派人带着武士给元勰送去毒酒,逼他自杀。元勰不肯喝,力辩清白,大喊有人诬告,再三要求和告发者对质。来人不肯传达,拔刀相威胁。元勰大呼:“冤哉皇天!忠而见杀!”最后饮毒酒自杀。来人担心元勰不死,又命武士补上了一刀。天亮以后,元勰的尸体被一床被子包裹着,送回彭城王府。宣武帝对外宣布彭城王“醉酒而亡”,还假惺惺地痛哭流涕,赐彭城王谥号“武宣”,企图掩人耳目。(元勰的儿子元子攸后来当了北魏皇帝,追尊他为文穆皇帝。)

高肇又一次阴谋得逞,又一次升官,当了车骑大将军、司徒。如果按照这个状况发展下去,高肇会加速蚕食北魏的实权,说不定还会成为第二个王莽。不过,朝野百官暗中早已对他心怀怨恨,恨他为人歹毒。特别是元勰遇害后,军民们普遍同情元勰,认为高肇“屈杀贤王”,是幕后黑手。鲜卑贵戚们更是对高肇恨之入骨。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宣武帝元恪突然病故,享年33岁。太子元诩即位,年仅6岁。

元恪一死,宗室诸王和不满高肇的大臣们立即策划反击。依附高肇的官吏也纷纷“倒戈”。前一年的十月,高肇以司徒出任大将军、平蜀大都督,领兵进攻益州,刚好不在洛阳。于忠当时担任领军将军。之前他被高肇“修理”过,处于受压制状态。如今,他调动羽林军,控制局势,又与侍中崔光等人商议,请出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主持朝政。

新领导班子用新皇帝的名义,召高肇回京。高肇得知洛阳的变故,知道不妙。这时候,不学无术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他竟然想不出摆脱危局的方法,只得乖乖回京。高肇进宫对着元恪灵柩痛苦哀号。高阳王元雍和于忠早已埋伏了十多个武士,等高肇哭完先帝,就把他拉出去杀了。高肇专权之祸,终于解除。

高肇对北魏命运起了恶劣的作用。原本平庸的元恪带着北魏缓慢前行,高肇就像是一股催化剂,引着大家走上了下坡路。他的揽权胡为,加剧了北魏朝野的贪腐之风;他的改制乱为,恶化了北魏帝国的政治运作;他的诬告陷害,打开了北魏内部倾轧的大门。这些加上同期北魏对南梁作战的两次大败,使得整个帝国由盛而衰,不复孝文帝时期的强盛。

同类推荐
  • 大宋烽烟

    大宋烽烟

    大宋官家的好色风流,士大夫们争权夺利,贼配军贪生怕死,老百姓们水深火热,梁山泊的替天行道,好一番末世景象。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会给这个时代这片大地带来怎样的变数,且细细看来。
  • 毒舌小地主

    毒舌小地主

    经历过末世的绝望,深知人生不易,功名利禄皆是过眼烟云,重活一世,不求高官厚禄权倾一方,只求小富即安,醉卧花丛间。因为活的通透明白,受不的闲气,谁让我不爽,我让谁全家都不爽,练就一张毒舌,怼天怼地怼空气
  • 三国村通网

    三国村通网

    他看着不远处巍峨的荆州城墙,发了个动态。你的好友有了新动态。“刘备,人已到汉水,不出来,三小时后到你家门口!”曹操、许褚、周瑜、张辽等人觉得很赞。一个偷家种田和三国诸侯聊天打屁的故事。
  • 众生三千相

    众生三千相

    “老头儿,二两银子,打听个事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先交钱后打听,唬不到你不要钱,说吧,啥事儿啊?”“天文地理人和?那成啊,听仔细了!”“月初九,潜龙上用,彗星贯日,何时兵戈几日宁静?南三里,蛟龙下海,北漠出蜃,何地成皇,哪处长安?户部尚书常敬之,贪了几钱几两几分银啊?”“哐当——”(砸人声)“哎呦——”“你个小兔崽子,敢来砸老夫的招牌!”……这是纷争的年代,是生,是死,是一盘棋,是山海为锋,众生为局。唯不负,凌盛踏碎众生相,归来仍是少年行!
  • 大汉王朝3

    大汉王朝3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帝国又如何转危为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是什么让血管里流淌着血性与勇武的刘氏家族构建起的汉帝国轰然崩塌?……
热门推荐
  • 戴眼镜的道士穿靴子的猫

    戴眼镜的道士穿靴子的猫

    什么是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道?透过眼镜,看到是世界的真实,还是假象?内心反复挣扎的,究竟是已经明确的,还是不断动摇的?这条路走了那么长,放下,需要勇气,可是拿起,岂不是要肩负更多?这世界上的道,究竟是没有坎坷的通天大道,还是说处处都是需要转向的路口?有谁,又能够知道?
  • 太子妃生成记

    太子妃生成记

    “烟儿,莫要胡闹,你是天族的太子妃。”龙王指着若烟说道。“生生世世烟儿只与他相伴,我愿削去龙籍,与他长相厮守...”若烟离开龙宫。“你会后悔的。”龙王大怒。......“我记起来了,我什么都记起来了。轮回之台是你逼我跳的,滨海之水是因你而跌入的。父王,烟儿后悔了。”若烟跪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你闯入我的心,却亲手将我推入深渊。我恨你。”若烟对着无痕喊道。“对不起,我爱你...”无痕虚弱地躺在地上说道。“你到九幽之域去忏悔吧...”
  • 女皇陛下请饶命!

    女皇陛下请饶命!

    女皇威武版简介: 扶熙国风雨飘摇,先皇一命呜呼, 年仅十岁的公主云葭,被靖安将军推上了王座。原以为是一只楚楚可怜的小白兔,没成想竟是天生的女皇。自此,扶熙国内不时传出大臣们的哀嚎:“女皇陛下,请饶命!”执手天下版简介: 现代女重生古代,从小国公主一路成长为强国女皇。多年后,女皇立于巍峨的皇城之上,对身旁人感慨道:“朕能有今日荣光,皆是靖安将军的功劳。”身旁人微微一笑,道:“难道陛下不该称臣为爱夫么?”PS:实际上是女皇成长史加将军升职记,高甜1V1。
  • 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本丛书分为五个分册,分别为《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为读者提供了在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制度范例和工作流程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清晰、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规范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细节都作了全面、科学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科学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我们深知企业管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应该是昕有成功企业必须研究的第一课题!
  • 浮生若梦道茫然
  • 纸上河流

    纸上河流

    散文集《纸上流河》收录了作者十几年来创作的的散文、随笔等作品166篇,分为米兰流香、眸中流情、康王流景、生存流影、思想流韵、道边流溪、空间流畅等章节。倾注了作者对矿山的一情一景以及矿区人文环境的细致观察、深层思索和倾心赞美,其中不乏对人生、社会的思索和领悟,是一部启迪心灵、怡情怡志的文学集。
  • 哥谭疯厨子

    哥谭疯厨子

    哥谭市,最危险的城市,不仅肮脏而且充满了疯子。罗生作为一个厨子穿越到这里,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他算是明白了,这个鬼地方就得成个疯子!(故事位面为电视剧版哥谭。)
  • 锦衣仵作

    锦衣仵作

    师父惨死,仇家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成为悬案,穿越成一个仵作的法医楚轻,一路破案,一路烂桃花不断。那个谁,别以为你是皇帝就了不起,后宫为妃?不去!女提刑?这个倒可以考虑看看!他是最年轻的帝王,个性冷漠,生性凉薄,却被一个“男子”吸引,他一路提携“他”成为左右手,封官重用,却一朝发现,“他”竟是个女红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宠倒追妻

    爱宠倒追妻

    “慕筱,你给我滚!”他冰冷的声音,带着无情的字眼,将少女所有的梦都打碎了。他们本是青梅竹马,本该两小无猜,奈何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她总是追逐的那一个。一颗玻璃般纯粹的心,无怨无悔的追逐,恋了十五年,追了十五年,她却从来都不知道,原来那人是那样的厌恶自己!“瑾哥哥,我恨你!”一颗玻璃心破碎,她决绝的冲出门外,却从未曾想过,原来因为自己的错爱,她受到的惩罚有那么重!失去太多,身心俱疲的她涣然醒悟,她才知道原来自己错的离谱!累了,卷了,想要放弃了,可是那人却如天神般降临,用从未有过的深情看着她:“筱筱,嫁给我,让我照顾你!”只是物是人非,她没有力气再爱了……注:此文男主是专情,痴情的绝世好男人,女主甜美,善良,此文乃披着虐文外衣下的宠文,喜欢的亲们,欢迎收藏,~\(≧▽≦)/~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