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8800000019

第19章 夜月方州瞰金城(1)

一轮明月,以永远皎洁的眸子俯瞰着芸芸众生,估计在她经天纬地的视线里,地处川北的古方州首善之地金城山充其量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而她在方州人的眼里,则是那么高远,那么圣洁,她如玉的光辉不仅丰富了方州人的长夜,也装饰了金城山的风景。

于是仪陇的古八景中就有了这样一道仰望千年的绚烂——方州夜月。

“天汉高无极,隆城一望收。”月儿高高地悬挂于苍穹之上,方州静静地坐落于金城之巅。就在月与山、山与城的互为对视间,历史的藤蔓与古往的枝叶便在时间不断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肥沃中,悄悄地爬满了金城山崖,月光一样的清晰,月色一样的朦胧……

大山的金城

据史载,早在春秋时期,仪陇即有文明开发的先声。而后来的金城山,因其上平下耸,其势甚隆,先人始称隆城山。又因其外形方正如玺,陡峭如屏,县人亦称方城山。环顾其四周,更有众山环向,形如雉堞,使一山突兀独傲,巍巍之中霸气毕露,呈易守难攻之势,显固若金汤之威,故又名金城山。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承接有唐大统,并开启开元、天宝盛世。著名诗人杜牧的祖父——唐中叶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在其用了三十五年完成,并开创了新体裁的《通典》中,为避唐玄宗名讳,将隆城山改称崇城山,而原来仪隆之名也成了仪陇。

金城山之奇,在于险峻。有县以降,共有东西南北四道寨门,均建于悬崖石仞之间,十分险要。1933年,一代名将许世友率红军攻打此山,三天三夜竟未克敌。最后不得不趁夜突袭,智取险胜。据史料记载,从前的金城山,只有南寨门可直通山顶,寨门刻有楹联,联额均用隶书阴刻入石。上云:

金城天险魏晋桃园,

石壁云封神穴地府。

横联为:

隆城冠冕。

此联将金城山比作世外桃源,神穴地府,当是对金城山胜景的真实描述。1915年秋,仪陇名士乐九成陪同驻防仪陇的爱国名将冯玉祥登金城而览众山之际又得一联,联云:

扼营巴三百里要冲,屏障东南,截断半空壁垒固;

镇阆苍数千年门户,云烟西北,展开一幅画图工。

该联虽是后来之作,但名将与名士的笔力却并不输于前人,字里行间将金城山的险要、俊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金城山之美,在于灵秀。山若峨顶,可博乌冠。又似印台,可驭地方。双月池、凌虚楼、阆仙门、邀月亭、三义阁、张爷楼、林荫方州牌坊等亭阁星汉一样散落山间,给满目青山缀上了酣畅淋漓的文化气息。登山极目,朝晖夕阴尽在长天一舒,方州夜月在上,金山文塔在前,古楼晓云云卷云舒,峰峦烟雨如诗如画,可羁行旅脚步,可留文人翰墨。那些留存下来的诸如“树影玲珑斜入幕,山容浅淡半笼烟。风清鸟弄檐前竹,地白人归镜里天”“秋入莲池霜满地,香堆金粟露无声”等写景状物的吟哦,无疑都是对金城山风景这边独好的绝妙点睛。

造物多情,自然钟灵毓秀。在岁月的某个时段里,金城山山顶曾有一圆形高耸的石峰,光滑似玉,同风雨雷电共存,与朝霞晚照并辉。大清乾隆三十二年,仪陇兴办书院,选址金城山下,时有一文人指着山顶的石峰说:“这个山峰很像一粒金粟,它象征着人杰地灵,文风蔚盛,日后必出贵人。诗圣杜甫不是有‘天开金粟藏,人立广寒宫’的名句么,山峰就叫金粟堆,书院就叫金粟书院吧。”

一山既在,别名多多。隆城、金粟也好,崇城、方城也罢,作为金城山别名,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了仪陇一方又一方的历史图章。南朝梁天监元年,统治者始置隆城郡及仪隆县,实行郡县同治,治所位于金城山山顶。仪陇的政治文明由此滥觞。唐武德三年,李渊置方州,州治与仪隆县治也在金城山上。仪陇的别名方州由是而来。1933年,工农红军设仪陇县苏维埃政权,政府设在金城山腰。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播下了可以燎原的革命星火。新中国成立后,设仪陇县,县址依旧在金城山麓。新旧更迭,薪火相传,并最终成为仪陇在21世纪继往开来的桥头堡。

方州、隆城、仪陇、仪陇县苏维埃、金城……名称的变换中,一千五百余年匆匆而过。悲欢离合的人文场景,大起大落的时代更迭,鲜为人知的小城故事,可歌可泣的地灵人杰,形散神聚的民风民俗,固若金汤的攻守城防……也许已被风吹雨打,也许会被史册遗忘,但曾经过往的雪泥鸿爪却在夏花灿烂过秋枫也飘落过的时令岁序中深深地浸润了这山之沃土与石之裂隙。这片时间流逝、时代更迭的土地一直在这个山峦之上撒播着她生生不息的种子,汇聚着她浩浩荡荡的灵气,并以与日俱增的历史积淀不假时日地在历史长河中惊涛拍岸,卷起与时俱进的千堆之雪。伫立金城山麓,阅尽千景皆不是,唯有毛主席诗词在眼前: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宗教的金城

都说天下名山僧占尽,但最先在金城山“舍筏登岸”的却是道教。东晋时期,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于晚年不远千里流寓仪陇,在金城山南麓陡崖下一方自然生就的石洞中隐居修行。其洞之名,即以其著作名《抱朴子》号之,曰抱朴洞。洞前崖外百余米处,曾筑有一茅庵,若芙蓉出水,似木秀于林,信手而拈之,天然无雕饰。彰显着葛洪钟爱学问、清静无为,且“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恬淡心境。相传他在仪陇的时间并不长,且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祛祸之事,总结晋代前守一、行气、导引等神仙方术,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作《抱朴子》,也是在其隐居地罗浮山最后收官的,但我想这部皇皇巨著里一定有金城山的影子与仪陇水土的情结。

抱朴子走了,但他给金城山题写的五言绝句却穿透时光,至今仍在:

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抱朴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飘逸,还给金城留下了仪陇古八景之一的“抱朴遗踪”。“古洞千年在,金丹不可寻。天留还朴字,人悟学仙心。”任人千古凭吊。历代不少文人雅士曾在此流连忘返,清末仪陇地方官陆曾有诗云:

东晋名贤此地仙,结庐高隐在山巅。

台叽曾解丹砂味,井灶空余绿草芊。

炼就神楼人已去,养成胎息榻已穿。

琅琊卖药传千载,惆怅斯民未有缘。

而另一地方官彭鹤龄笔下的“金堆仙迹风流似,勾漏功名雪爪存。大寅鸡犬分明在,世上遥看古洞尊”,更是将对“抱朴遗踪”的尊崇表达到了一种极致。

抱朴子走后约又两个世纪,佛教来了。北周武帝年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的佛教相中了金城山,在金城山西麓建起了一座禅院。因地处西边,俗称西寺。相传昔日西寺古木参天,有奇花异草,潺潺泉水,浓荫掩映,鸟语花香。寺后佛龙洞侧绝壁处为摩崖造像群,雕琢数座佛龛,寺前山门旁的丈圆巨石上,亦雕刻数座佛龛。庙堂巍巍,圣院峨峨,建筑十分雄伟,院内有高塔一座,取名金塔;寺内有一卧佛殿,佛像长丈许,用铜铸成,重三千余斤。卧佛侧身闭目,一手撑头,双脚直伸,神态安然。卧佛两侧铸有十二尊铜像,称为“十二圆觉像”。这是密教崇奉的著名菩萨群体。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十二位菩萨向佛祖请问修行法门时,佛说大乘圆觉清净境界修行法的情景写真。金城高耸,佛法西来,香火蔽日,成为当时川东北佛教圣地。

唐武德、贞观年间,西寺再修大雄宝殿,正殿屋脊梁书有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监修题记。今天的史料已无从考证这位大唐名将为什么要对西寺宝殿亲自监修,他戎马倥偬的身影是否亲临过仪陇,但他与秦叔宝一道作为门神的形象却为世代仪陇子民所熟稔与景仰。

大雄宝殿完工后,两侧又新建了钟鼓二楼,西寺从此有了暮鼓晨钟。唐肃宗上元年间,又于寺之东侧增建供奉二十五尊圆通菩萨的圆通阁,恰逢书法家颜真卿因言事忤君,惹得龙颜大怒,被贬官蓬州为长史,在游历仪陇时,他亲书了“圆通阁”匾额以赠庙阁。至此,寺庙开始走向了它的鼎盛时期,规模宏伟,殿阁层叠,前殿、正殿及左右配殿星罗棋布,相互拱卫,相得益彰。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赵恒赐西寺名为“崇福禅院”。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崇福禅院新铸大铜钟一口,重约千斤,钟腹嵌银八锭,世称“八银神钟”;又铸铜佛一尊,头绾螺髻,两耳平肩,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左手置胸前,右手下垂做指地状,袈裟斜裹,袒右肩,丈六金身,赤足伫立于仰覆莲座上,左臂镌“永镇崇福”四字,皆为当时佛教界艺术珍品。

元至元十三年,崇福禅院重修大雄宝殿,这座重檐歇山式梁柱形建筑,通高十三米,面阔二十米,进深十二米,大殿两侧,重建有六边形的钟楼和鼓楼,“八银神钟”就挂在钟楼里。龙神殿、火神殿、雷神殿、文昌殿、瘟神殿、送子观音殿等配殿分列大殿左右,每殿皆供有一尊主体神像,既气势恢宏,又肃穆端庄,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川东北佛教王国。

明万历年间,仪陇知县廖敦在金城山东侧崖畔修建观音阁。阁内画有圣像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卧莲观音、水月观音、众宝观音等众多不同主题的观音壁画,人物栩栩如生,莲台如花盛开,柳枝净瓶在手,普度芸芸众生。清嘉庆初年,观音阁不幸被红莲教烧毁,观音圣像也面目全非。时任仪陇知县陆成本着手了重建工作,在他撰写的《重修观音阁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嘉庆戊辰夏,予承乏兹土,凡文武庙及诸署之倾圮者,悉振新之……窃思大士素著灵应,而庄严宝像为风雨所剥蚀焉……乃累石三级,竖阁三层……廊腰回抱,檐牙高啄,夫非仪之壮观哉!

重修观音阁后,仪陇名士伍生辉撷录晚唐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中的两句作为观音庙楹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佛佑众生久,禅院越千年,但最动人的传说却是一件袈裟。

明崇祯年间,大明虽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但朱由检并没有停止在全国选妃。金城山下一位田姓美女被选入北京,成为崇祯之宠妃。这本与禅院无关,但传奇的是,每日当崇福禅院的僧侣们于暮鼓晨钟之际诵经礼佛之时,远在紫禁城深宫之中的田贵妃的心房都要为之跳动几次,虽关山万里,日日如是,风雨无阻。田妃感其故乡神灵呼唤,许愿要亲手刺绣一件千佛袈裟敬献给西寺神灵。在家乡坐绣楼时,田妃就是女红高手,一件蜀绣袈裟自然难不倒她。她用红缎裁成田字格的僧袍,用五色丝线绣出了一千个均约九厘米高的小坐佛,并用自己头上的青丝刺绣佛像的眼珠,将一个红尘女儿对佛的膜拜传递到了极致。袈裟绣成之后,崇祯钦命官员专程送达崇福禅院。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崇福禅院有此镇寺之宝,名气陡然大增,不但香客日众,远远近近的大小僧人莫不以一睹此袈裟为快,日思之,夜梦之,心向往之。这种空前朝圣的局面,反倒使崇福禅院生出了诸多不安全的感觉来,于是自清以降,袈裟被历代住持小心收藏,秘不示人。

民国二十年(1931),四川军阀田颂尧驻防阆中、南部、仪陇一带,偶闻崇福禅院有贵妃绣的千佛袈裟,价值连城,便四处游说袈裟本姓田,应认祖归宗,意欲据为己有。当时住持本秋法师为护守宝贝,不得不带着袈裟东躲西藏。意欲夺宝而不得,使后来成为国民党陆军上将的田颂尧不禁恼羞成怒,一面四处追捕本秋法师,一面放出话来说,如果崇福禅院不交出袈裟,将焚毁寺庙,屠杀僧众,没收庙产。如果交出来,则可保全僧众与庙产,免交庙产粮税,并许诺维修庙宇,重塑金身。本秋法师无奈,不得不矮檐低头,将袈裟拱手送给了田颂尧。

田颂尧当然不会稀罕一件袈裟,他看重的是袈裟本身的含金量,得手后自然不会沐浴焚香,顶礼膜拜,只不过是在成都去换取了一笔钱财而已。

20世纪30年代,千佛袈裟曾一度现身成都少城公园的文物展览,后来辗转流入成都名刹文殊院,并成为该院“空林八观”之一的“田衣绚彩”,至今犹在。

历史的隧道太长,总是会走失太多的东西,从北周一路走来的崇福禅院也不例外,经历千年的沧海桑田,它满身疮痍,并最终在20世纪的“文革”时期踪迹全无。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崇福禅院、圆通阁与供奉观音的观音阁,不过是20世纪末仪陇对当年寺院的重建而已,胜景已不再,但抱朴子的道与西来的佛之精髓却与山融在了一起,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念想与精神。

书香的金城

人类进步的阶梯表述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文化人。在历史的走廊里,金城山的某一片断注定是蒙昧的,而她后来的钟灵,恰恰在于书香的浸润与文化的武装。

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源流太远,难以让我们竭泽而溯,这也许是让我们勉强把追寻的目光投放到近现代的理由吧。

同类推荐
  •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由杨志学和唐诗两位博士诗人主编的〈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已经由我社连续出版了6年,取得了较大影响,已渐成品牌.本书遴选本年度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的优秀诗歌300余篇,收入约200位新老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在表达手法上也力求创新.所表达的情感都符合正能量的原则,有益于读者陶冶身心.从中可看到本年度诗歌发展风貌,也为相关专家研究中国新诗提供样本.
  • 桥是

    桥是

    桥是河海的走廊。取消舟楫以后,桥与船便成了天然的敌人。在山与山之间,桥架通的是路,在岛与岛之间。桥联接的是船,在水与水之间,桥铺排的是车。始于童年,我的印象中路桥是飞越的彩虹,岛桥是循环的船,永远行动在水的皮肤之上,只有水上的浮桥,才是真正陆地上的车。写下一个桥字,船、车、舟、路、筏,如同水的私生子联袂诞生,于是我理解的桥才能真正成为陆地与大海的摇篮。站在桥上,背后有大陆,海,或者山与岛。面对面,我们只能选择路,才有出发,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前庭,它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只有桥的联通,世界才能成为整体。
  •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精美散文,或细致入微,或深刻感人,如微微泛波的河面上漂流的一叶小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散文将多彩感情、生活小事等方面的描写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闪亮语丝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精美散文之后都有回味和咀嚼,为其中的“精”所吸引,为其中的“美”所折服。"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 民国清流

    民国清流

    从2015年起便陆续迎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百年纪念热潮,一个世纪前,由一代文人学士引领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推动着中国迈入现代化进程。民国六年至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活跃、文化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在风云激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共同擎起中国文化的苍穹。
热门推荐
  • 灵介者

    灵介者

    两个相碰的宇宙,在之间诞生的空间,会产生什么呢?
  •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历史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本书为你讲述中国历代帝王的故事。
  • 杂纂三续

    杂纂三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仙国大剑督

    仙国大剑督

    想当年,月拂美人蔺潇夜断长菱而绝红尘,隔恋人于陌路,归心佛门日,拂雨斋泽润神州千年;无名僧绝域单骑当蛮兵七万,舍身成佛之夜,大雪漫神都,小青川自此为天下佛首;秋宫城花落三千丈,一代剑圣柳长河横空出世,遍扫仙界三十九洲,从此宫城花开寂寞人;细柳巷燕归故宅处,千秋兵将崔如林破尽机关,华夏国势吞山河万里,成就不世之功;落花阁空怀春梦后,白妍冰云夜采腊梅,化琴音成飞雪,得为姑瑶仙子,世间花月风流自此始;南岳国苏明太子代王勤政三十一年,呕心沥血,终得无为大道,澜海城齐云而观,万剑飞天,成就道门盛事。千年之后,仙界江湖风云再起,诗剑书生毕兰生转世为李逍遥,执掌仙国青龙殿,剑督天下。
  • 倾城追梦之光

    倾城追梦之光

    一群来自国际而又隐姓埋名大企业家中的孩子们齐聚路阳中学,有几个学生因兴趣相同而结伴同行,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等到大学毕业后,齐聚社会,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努力,并且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心人,并且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 穿越之妃常闹腾

    穿越之妃常闹腾

    天下十大传闻榜首,人称‘冷面阎王’的南楚靖王是妻奴?天下人摇头,绝对不可能!事实是,南楚靖王一声吼,天下颤三颤,南楚靖王妃一声吼,靖王颤三颤!谣言不假,南楚靖王,就是妻奴!魂穿而来的江明月,只想做个米虫,恣意江湖,无奈人人口中纨绔不化,有伤风气的她,却被靖王捧进手心,死抓不放!人生哪有坦途?后院争宠,阴谋设计,朝堂政事,天下角逐,她无心,他人有意,只能,崛起!帅府嫡女江明月,南楚靖王正妃,无德大小姐,公孙贵族里众小姐引以为戒的典范。君玄奕,南楚靖王,杀伐决断,冷血无情,无坚不摧,是敌人心目中最难对付的存在。只是当江明月不再是江明月,无坚不摧的君玄奕,有了别人利用的软肋!没关系,夫妻联手,鹿死我手!【宫斗+宅斗,1v1甜宠文,欢迎入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虚实掩映之间

    虚实掩映之间

    《虚实掩映之间》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探讨“虚实”范畴,述其流变,析其意蕴,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既对“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全书层层推论,逻辑清晰,可读性很强。
  • 逆天神颜:国民男神是女神

    逆天神颜:国民男神是女神

    她,世界第一杀手,意外重生在一位名字叫华灼的少年的身上,自此,那个有自闭症的华灼不见,出现了一个国民男神:华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