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9400000024

第24章 王大楠(7)

好车配好路,皆为文明史上的伟大贡献,但两者的组合无论多完美,也只是工匠的活,就像骑士时代的铸剑师,纵有盖世神功,也担当不了主角。前总理施罗德曾经宣称:“德国是一个司机之国。”此话千真万确,鼓捣汽车是国民的日常事务,驾车、维修车、改装车和造汽车都可得到普遍嘉许。尤其开车有建树,还当得上民族英雄。譬如德国的体育界,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但在老百姓心中的天平上,比起“车王”舒马赫,别的大牌都不够分量。看过一篇报道,说舒马赫有次边开车边调收音机,不慎追了尾。受害者一看居然是“车王”肇事,乐坏了!签个名就行,赔偿就不必了。至于受损部位,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修复是否明智?相信他不会草率。

德国人爱车,也名声在外。听外国人惊叹:“德国人对车辆的品牌或车辆本身有很高的忠实度,不会轻易更换。”有位中餐馆老板对此却有另一种解释:“在这里很难推新菜。德国顾客第一次来吃了什么菜,以后再来,永远只点那道菜,连座位都不肯变!”看来德国人对商品的忠实度不仅限于车。

这种忠实度还造成一个结果,人们以车的品牌,划分成了一个个圈子。以高档车为例,开“奔驰”的,一般是稳重的董事会成员、会计师、医师和大律师。严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高级白领,通常青睐“奥迪”。娱乐和体坛明星等高调人群,以及文化素养不高、性格也不够含蓄的有钱人,更喜欢“宝马”的轰鸣声和拉风感。人们以车分类,很少跨界。会计师芭芭拉女士,某天就高兴地告诉我,她刚把开了多年的“雷诺”换成了“奔驰”。“为什么不换‘宝马’呢?”她承认更喜爱“宝马”,无奈那车与她的“身份不符”。还听过一位开出租车的老头愤愤抱怨:那辆“奔驰”让他感觉“老了十岁”。可见德国人心中,车是有气质的,且与车主的个人气质大致是吻合的。

初次拜访德国客户,对方常常送我们出门,还不顾劝阻,坚持要送上车。这并非西方常规礼仪,所以我们深感荣幸,以为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后来才知道此为德国特色,他们是想看你的车,以便对你做出基本判断。很遗憾,初来不懂民俗,我们买的是“宝马”,更不着调的,还是一辆七系的大“宝马”!

总而言之,德国人对车的感情是独特的。在这个国家,要想被社会接受,会开车是必须的。不会开车的德国人,好比是不懂足球的巴西人,负面影响相当大。而且在德国人眼里,凡是关系到车的问题都是严肃的,像政治家看外交一样。前不久,默克尔总理坦言:当年在东德考驾照,曾给考官行过贿,送了一瓶红酒;还有,她买车的时候钱不够,于是便放弃了心仪的“迷你”,买了“高尔夫”。有英国记者调侃:不知德国男人听了此言会做何感想?的确是个问题!假如上述言论发生在竞选前,连结局都将成为未知。无论如何,在男选民的观念里,这两个想法都非常错误!

家乡菜

遇到过一件尴尬事,要我做一桌菜!还必须是川菜!!

这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居住在汉堡的一帮老乡,有留学的、做生意的,全都是单身,每到周末就爱聚在一起,自己动手做家乡菜。然后边吃边谈感悟,评头论足,谈天说地,乐在其中。为了公平起见,还规定轮流做东。

我这人口味不挑,川菜粤菜中餐西餐南粥北面来者不拒,而且充满好奇,还善于发现长处,难怪那么多人请我。掌灶却不行,厨艺有高下之分,哪里是随便一个人都上得了台面?像我这样,从幼儿园开始一路吃着食堂走来的,就更不在行了。实际上,从买菜到洗碗差不多每个环节,我都因为缺乏想象力没少挨批评。

好在都是久居他乡的人,在饮食上凝聚了太多的家乡情节,吃家乡菜已不再挑剔技术功底,主要是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对烹饪技术态度包容。还有,他们发的议论虽然高调,使用术语也十分专业,在内行听来其实都不靠谱,不会往心里去。

宽松的氛围给了我信心,于是就操刀上阵了。除此之外,我还有两样“独门暗器”壮胆——从家乡带来的郫县豆瓣和花椒。以我的见解,只要放上这两味,那就毫无疑问是川菜了。

当年下乡,也曾做过菜,不好意思说,因为当年对象不一样。八年时间里,主打茄子南瓜卷心菜,每样一吃就是几个月,天天不变,年年重复,而且没肉少油,吃法单调。那时的人,只要遇到活物,几乎见啥吃啥,人人皆神农转世,个个都胆大包天,恨不得生吞活剥。有朋友来访,办个招待,做菜是不讲章法的。

与之相反,眼下这帮人要年轻得多,没有实质性地挨过饿,肚子里油水是过剩的。进起食来也不赶,有品味道的闲暇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样的食客,岂可以随便打发?

所以安排菜单颇费思量。想以我拿手的,蒸鸡蛋炒鸡蛋煎鸡蛋卤鸡蛋,最后上个鸡蛋汤。对了!那个越南人开的杂货店,说不定还买得到高邮咸鸭蛋。名字都想好了,拼凑一桌“混蛋席”。但是的确不敢,怕被人当作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稳妥起见,还是做复杂的吧。最起码主菜得有点样子。

掂量再三,买来鸡胸脯和蘑菇。油煎豆瓣,再爆炒鸡肉,然后加上酱油花椒焖烧,最后放入蘑菇煨一会儿,一道“蘑菇烧鸡”就做出来了。搞定主菜,配菜就好办多了,清炒西葫芦,加豆瓣;蒜茸炒西芹,加香醋;鸡蛋还是要蒸几个,很抱歉;再拌一根糖醋黄瓜;外加一道得意之作——四川泡菜。

在德国做泡菜是我的发明,萌发这念头,是思念家乡菜。要说四川家常菜,泡菜最具代表,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做泡菜。那时候子女多,往往还几世同堂,比比皆是大家庭。一户人家通常有若干个泡菜坛,长期短期,分门别类。吃泡菜很经济,蔬菜的下脚料,菜帮菜秆萝卜皮,洗净晾干,泡入坛中,物尽其用。多吃泡菜,可节省开支办大事,故有“泡菜坛里捞手表”之说。虽然夸张,却记录了一个事实,泡菜曾经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顶了半边天。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泡菜也渐渐淡出了餐桌。但我老为泡菜鸣不平,世事变迁,泡菜也遭遇到了不公正对待。敬佩韩国人,将泡菜提升到了那么高的文化层面,甚感慨也!

于是想做泡菜。但泡菜并不好做,以我仅有的见闻,就知存有如下难点:首先,容器就很有讲究,坛口得有檐,以盛放坛涎水,保湿隔热加密封,一专多能;其次,起水更考技艺,据说以山中雪水为最佳,还得加进许多香料,像秘方一样;还有,泡菜极体现个性,微妙差异,尽在舌头上。胖大嫂小媳妇,不同的手出不同的活,每家风味各有千秋。天晓得经我的手之后,出来的是不是那东西?

有天在超市,看见有大瓶装的腌黄瓜,瓶底堆积厚厚一层,全是香料。我常买腌黄瓜,以前都买小瓶的。何不买一大瓶,吃完黄瓜就着这水泡泡菜?那玻璃瓶足够大,富含香料的水也可以改良。腌黄瓜的香料可能产自南亚,是欧洲的传统香料,我看不懂。但做泡菜究竟该放什么香料?我也同样不懂,不妨试试看吧。于是我就在腌黄瓜的水中,加些盐、生姜、花椒、辣椒,没有醪糟浮子,倒点白葡萄酒代用,泡了些萝卜。三日后试吃,居然有点意思!听人说过,玻璃瓶只能泡“洗澡泡菜”,要领是“勤捞勤泡”,水就会越养越鲜。我照此办理,终于取得了成功!因为香料的路子野,专家品尝,肯定感受得到一股“异域风情”。

这么一桌菜操持出来,自己认为质量还行,客人的反应也符合预期,尤其那泡菜最出彩。出于对我的肤浅了解,对这顿饭他们事先都没抱希望,更想不到能学知识。从此以后,本人的泡菜就在当地四川人中普及开来,掀起了一阵“泡菜热”。结果不出所料,迫使我一再告诫自己要正确对待,学生超越老师,是历史的必然。

深层思考,泡菜受欢迎原因有二:一是现代食物中的高蛋白和高脂肪需要调和;二是泡菜能唤起怀旧情感,使人浮想联翩。

难能可贵的是,轰动过后,我仍然保持一分清醒,入口之物博采众长,坚持“五湖四海”,并不盲目抬举家乡菜,不讲原则。

认识一位阿拉,老家宁波,酷爱家乡美食“沥汪”(音)。此乃浮游生物,薄薄一片,半透明,滑溜溜的,退潮后附在礁石上。采集下来,趁着新鲜蘸酱油生吃,唇齿留鲜。关键词是“新鲜”,时间稍长,蛋白质就迅速分解,像死虾一样。此时吃它,味道打折,还拉肚子。“沥汪”运到上海难以保鲜,可他坚决要吃。吃完必拉,拉完再吃,百折不挠!我并不感动,这叫“为嘴伤身”。

常听人吹,家乡菜如何了得,有意无意贬低了他乡菜。家乡菜谁都爱吃,但不可狭隘。须知,你津津乐道的,别人未必当回事。见过一位印度客商,被请吃川菜大宴,神态拘谨。主人讲解每道菜的独特内涵,博得满堂喝彩,唯独他心不在焉。菜肴中蕴含的文史信息、经典元素、人文情怀等,他全然不感兴趣,吃起来更是面相痛苦,难以下咽。在他看来,只要没放咖喱,就算不得菜。

还结识过一位日本人,同吃了一餐料理,感觉味道清淡,没吃出个所以然。他却激动万分,饱餐之后,遥望星空,目光虚无,发出了一声感叹:“做一个日本人真幸福啊!”犯不着与之争辩,其实只要有吃的,每个民族都很幸福。

“厨师”莫卡

同类推荐
  •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周汝昌、叶嘉莹等所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
  • 未来的圆满,靠自己成全

    未来的圆满,靠自己成全

    该书是年轻职场女性的指南读本,是增强女性魅力的一本魔法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在生活的迷雾中找到出口,提高情商,提升自信,做自己的女王!
  •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1938年生人。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诗词丶收藏丶书法丶艺术刻字丶民间工艺。柳公葫芦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诗集出版。
  •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

    从古希腊戏剧时代到近代戏剧,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阴谋与爱情》,在低吟浅唱中回顾东西方戏剧走过的道路,戏剧经典的产生,上古戏剧发展的近代戏剧的历史等。本书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划分,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展现出杰出的剧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探索,奉献出的一台又一台别具特色、精彩绝伦的好戏。
  • 幺幺的地震

    幺幺的地震

    她就是汶川大地震中那位最有名的“总理让路女孩”。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右腿,她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孩子。但是,在社会爱心的滋润下,她已经一步步地从灾难的恐惧中走了出来,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梦里又开满了鲜花……作家巧妙地借用她的一双泪眼,生动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汶川在地震……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和书之帝国夙愿

    和书之帝国夙愿

    风云变动,天下大势一念之中,携夙愿之火,成燎原之势,于诸多选择中优胜劣汰,灿然铸权,浑不知天地为何物。但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被放弃了吧,家事国事天下事,皆系于人心之上,何不放下黎祚,以仁爱之心教化九州?正是因为是一张白纸,所以最容易被抹黑,为王者,不可以心慈手软,不是因为君主所以一直手持刀柄,也并不是因为臣子所以始终手握刀刃,世间万物,唯制衡不破。抬眼望,这旭日与夕阳,竟分不清是黎明还是黄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叶魔万道

    叶魔万道

    三年前,弃子叶尘被当做祭品送入魔界,以此唤醒十圣器之一的霸王面具。三年后,逃离魔界,重回叶家。
  • 职场智慧

    职场智慧

    不管你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人精”,总会为或大或小的问题苦恼,本书模拟现实案例,用实话动人,亲手教你玩转职场潜规则。
  • 千颜天下

    千颜天下

    身为北冥国的九公主,夜楚菲上有父皇母妃宠,下有一个皇姐七个皇兄护,后来有又了南楚三皇子的保护,正是所谓的团宠,然而这个团宠,常年一人在外闯荡,杀贼除妖魔,回宫时间少之又少,而忽然决定待在京城,却又风波不断,不得一日安宁。谁又知道?她前世之经历正是在风波中一点点回忆起来,她们背后有一只手在操纵着一切,到头来,原来夜楚菲根本连人都不是,她与夏侯君天都不过是棋子罢了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无限之列车人生

    无限之列车人生

    普通人叶天踏上了一列诡异的列车,通过列车竟然可以进入各种影视剧情位面,我是传奇,灵魂列车,倩女幽魂...凭借海贼王中的沙沙果实的能力,叶天在各个位面中奔走,艰难的挣扎求生,力量爱情友情团队之间的他该如何抉择
  • 情悦若愚

    情悦若愚

    孟若愚,既大条又心细的矛盾IT男,贱起来让人想抽他,认真起来自己都害怕,谈起恋爱来哟,还挺man的。封擎月,除了姓还是自己的,什么都不是自己的,有时候觉得连自己都不是自己的。性格是:没有人性。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没了人类最基本的性格。当两情相悦,到底谁才是大智若愚的那个?——————狄狄很早很早很早……写的小文,纯温馨治愈系,无渣无虐无极品,没有恢弘场面,只有沁入心田的暖~喜欢的可以看着玩儿,当送给大家消遣的礼物(o^^o)谢谢大家支持狄狄的《重生90之全能痞女撩霸少》么么~(o^^o)
  • 花都开好了

    花都开好了

    《花都开好了》由饶雪漫编写。饶雪漫,很多的时候,被人们称作雪漫。在电波里,这是一个很亲切的名字。所有爱我的人,都这样叫我。曾有人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我说:聪明。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聪明地工作,聪明地写作,聪明地活着。所以我快乐,并懂得拒绝一切的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