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浙师大物理系63届同学的一次小聚,何永锡提起他们同班同学夏亿谦,说老夏的夫人陈宝珠(“文革”时改名陈一兵)刚过世,他一个人独处着,大家都想到金华浙师大去看看他。由于何永锡的新居正在装修,抽不出身;周松林说他现在外出不过夜,古人云“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饭”,要当日回来。一时难以一致,只能将赴金华的提议搁一搁,待春节以后再议。
岚岚考入浙师大,她的第一个寒假要到1月31日开始,她的爸妈打算开车到金华接她回家,计划1月30日下午动身,在金华住一晚,第二天将女儿接回家。这个消息让我想搭他们的便车去浙师大探望夏亿谦。其中也有接岚岚的意思,这只有岚岚与我心中明白了。
听岚岚说,浙师大好多学院的学生早已放假回家了,她那个学院的学生还得留下来,用一星期时间制图,是机械制图课程的作业。快到春节了,大家渴望早点回家过年,犹如“状元归家马如飞”,于是老师顺从学生的意愿,改变了教学计划,提前一天放假。这样,我们的行程也得改变:1月30日早晨7时动身,到金华吃中饭,饭后让岚岚的爸爸休息一下(他要开车),下午2时整起程回宁波。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了3小时就抵达了金华浙师大。1965年~1970年的5年中,我在浙师大工作,每年总有2~3次来回于宁波与金华之间,我得起个早,坐火车到萧山,吃餐中饭再转车,到金华已是下午6点多了,从金华城里到高村已无公交车,我得徒步出义乌门急急匆匆赶路去学校,路过荷花塘附近的小山坡时已过下午7点钟,天空早已拉下灰暗色的帷幕,回校是赶夜路了。小山坡上有一座坟墓,据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被下属暗算,死后葬于此,周围是起伏的红土丘陵,“文革”时许多屈死的红卫兵和解放军战士的坟墓也在附近,无形中给昏暗的夜晚增添了恐怖感。如果有“剪径”的歹徒,我得倒霉了。于是加快脚步,心跳加速。虽是初秋或隆冬时节,汗水会从身上渗透出来,赶到学校还心神不宁。现在可不一样了,那个小山坡已耙平,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若有宁波到金华的直达铁路,动车组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这不是假想,而是还未执行的建设计划,稍等时日,即可实现。
这次去金华的心情与过去大不一样,过去是返校,这次是访友。40年过去了,最大的变化还是时代进步了,国家发展了,随之,我们也老了,真是“岁事一新人半旧”。年轻时一整天的旅途并不觉得疲劳,现在车到嵊州(约1小时),大腿就微微抽筋,在东阳休息区休息一下,走动走动才恢复正常。
我们到浙师大时才上午10时许,岚岚的爸妈去岚岚的宿舍,我直奔教工住宅区的丽泽花园,夏亿谦骑着自行车来接我。
丽泽花园是浙师大新建的教工住宅区,比我在时的家属宿舍不知要大了多少倍。依照夏亿谦的级别(副教授、总支书记,属于处级干部),他的房子有200来平方米,室内的装潢和陈设完全现代化了。可是陈宝珠走了,女儿另有住宅,偌大的家显得空荡荡的,缺乏人气。
老夏向我讲述了他那半年多艰苦的岁月。陈宝珠患的是肺病(结核病),过去是不治之症,现在有特效药(雷米封),不算是疑难之症。陈宝珠的个性太强,不遵医嘱,住过3次医院,未根治就要出院,也不按医嘱服药,病情反复多次加重,病入膏肓,最后咯血而亡。
陈宝珠是青田人,毕业后为照顾她与夏亿谦的关系,在金华三中教物理,工作是不错的,他们毕业于1963年,我做过他们班一年的班主任。夏亿谦是班长,毕业后留校,教学专业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夏亿谦是浙江丽水云和县人,为人正直,做事一板一眼,从无小心眼。好事的给他起了个绰号——“乔老爷”(取自当时一部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我们只差两岁,关系一直很好,所以也是好朋友。
夏亿谦的命运属于悲剧型的,他们有一子一女。儿子是搞建筑设计的,在金华建筑设计院工作,不幸骑自行车被两辆大卡车夹在中间,后不治身亡,这对他俩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纪念心爱的儿子,陈宝珠在儿子的卧室里设了灵堂,每天上午摆供品,这样持续了好多年。从此,陈宝珠变得痴痴呆呆,学校为照顾他俩的生活,特地将他们唯一的女儿从杭州调入学校。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丧子之痛才慢慢抚平,可陈宝珠旧病复发,最后撒手人寰,离夏亿谦而去。虽有女儿在身边,但女儿已成家,也有孩子,不可能与夏亿谦待在一起,他基本是孤家寡人,独自生活着。
已临耄耋之年的夏亿谦,已失去当年英俊的风采,头发花白而稀疏了,微微发福,面色红润。可他的失子丧妻之痛,在心里是永远不会抹去的。
这次母校之行,还会见了老同事李鹤年,他还是操着浓重的杭州腔侃侃而谈,不失当年那股潇洒倜傥,可惜未能与冯家显相见。
2016年初,夏亿谦告诉我,他有了一个老伴,是金华某单位的财务科长,年龄相仿,各方面条件不错,我祝贺老夏老来有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晚年生活。
草于2015年2月7日
成稿于2016年9月8日
给我小学恩师的信
王(银花)老师:
新年好!
1月5日,您的来信我收到了,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您给我少年时代的温馨又回来了。您也知道,我从小缺失母爱,已到耄耋之年,看到孩子们得到母爱,我也为之动容,我羡慕他们。所以从孩提时起,我只要得到慈母般的关爱,不仅受宠若惊,且永生不忘。我们虽然在横溪中心小学相处时间不长,但您给我的爱,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铭记于心。我盼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重聚,让我再感受一下您对我的关爱。我计划在近几年,有一次沪上之行,来拜望您老人家。
过去的一年,我做了小结,这是友情丰收的一年,我与许多同学、朋友和老一辈恢复了联系,其中最难得的是寻找六十来年的您!故乡横溪,我一年中去了四次,最近一次是今年的1月10日,我在老乡的陪同下,找到了故乡的许多旧迹和我熟悉的邻里、同学,又勾起了许多童年的回忆。可惜小学时的母校横溪中心小学,您工作过的地方,已无旧迹。我想在完成《中国古代热学思想与实践》之后,慢慢地把它们写出来,暂时定名《春到田野百草青》,届时定寄老师一阅。
现在正是隆冬时节,江南的气温变化大,加上环境的严重污染,雾霾严重,对老年人,尤其是患支气管炎者来说,威胁颇大,请您务必注意身体,穿暖,适当活动,多喝白开水,每天吃点水果。学生祝您健康长寿,安享幸福的晚年!
顺致
福安!
学生 徐日新
2015年1月11日
附:王银花老师的信
日新同学:
你好!
春风敲响了新年的大门,春雨滋润了新年的雄心,在新的一年里祝你与你的爱人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