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凳”坐在树下,侧着头,闭着眼养神。坐了一会儿,只见他用手指在脑壳上敲了三下,计上心来,霍地站起来说道:“有了!有了!”他走向墙弄,信口嚷道:“卖蚤药嗬!蚤药要买否?”一声未了,只见前边墙弄的后水门伸出一个头来,叫道:“喂!卖蚤药的,这边来!”“石板凳”立刻走过去,见是一个中年妇女,便说道:“阿嫂!你要买蚤药吗?有!有!有!”那是个春上三月天,春蚤发旺,夜里咬得人睡不好觉。听说有蚤药,妇人正求之不得,忙说:“多少钱一包?你快拿出来呀!”“石板凳”说:“阿嫂!不瞒你说,出门人灶头没打在脚肚子上,此刻我还没吃中饭哩!我想我给你蚤药,不收你钱,只求你弄碗点心充饥,不是两得其便吗?”那妇人想:只要晚上能睡好觉,一碗点心又何妨,反正自家拿得出。就马上答应说:“使得!使得!”女人立刻动手弄点心。
“石板凳”坐在外间,勉强提起精神说:“我的蚤药,是名医传授,三代相传,良药合制,具有特效。一用上我的蚤药,无论怎样猖狂的跳蚤,都能立即一扫而光。因此,我的蚤药,远近闻名,人人说好。”一席吹嘘的话,说得那妇人心里欢喜,便尽心弄好点心,犹如接待上宾。
那妇人手脚麻利,不一刻就捧出满满一大碗点心来,放在桌上,说道:“客人你快吃。”“石板凳”一看,是碗雪白的大米面,内杂咸肉蛋丝和白鲞,再加葱酱喷鼻香。“石板凳”恰如饿狼,狼吞虎咽地几口就把这碗点心吃完了,连肉骨鲞刺也夹带着吞了下去,伸了几下脖子,连连说:“好点心!好点心!”那妇人见他这副酸样子,差点笑出声来,连忙用手蒙住嘴巴。
“石板凳”的肚子填饱了,精神充足了,抹了抹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地只顾说笑话、拉家常,他说:“阿嫂!你的手段这样高明,要是到闹市去开爿点心店,准是食客满座,生意兴隆。”那妇人给他说得心里痒痒的,以为确是一条很好的生路。“石板凳”又说:“阿嫂!你这碗点心弄得真好吃,配料又多,滋味又适中,这样好的点心,我有生以来,只有年轻时做新郎,丈母娘给我吃过呢!”那妇人听了,心想,天下哪有这样的“十三点”,不禁“嗤”的一笑,连忙别转身去。“石板凳”又说:“阿嫂,你家共有几个人?你男人做什么行业?你家的生活条件大概很好吧!”“石板凳”的屁股像胶漆似的贴在板凳上,若无其事地只管说,却不提蚤药。那妇人实在听得有点厌烦了,就说:“客人!你别说这些了,快给我蚤药吧!”“石板凳”这才说道:“喔!喔!我倒忘记了。你把昨夜咬你的那些蚤一个个都抓来,拉开蚤嘴巴,让我把蚤药塞进去,哪怕它不死个精光!”妇人听了一惊,说:“怎么?我若会把蚤全都抓来,怎么不会把蚤捻死,还买你的蚤药做甚?”“石板凳”说:“既然你有把蚤捻死的本领,那就不必买我的蚤药了,又何必耽误我这么多的工夫呢?”说罢,拔脚就走了。那妇人只气得目瞪口呆,想追出去咒骂他几句,转念一想,一碗点心,买个丈母娘做,也就算了。
后来一打听,才晓得他是附近龙宫村有名的“石板凳”。从此,蒋家山的这位大嫂每次见到“石板凳”都以“丈母娘”自居,而“石板凳”自知理亏,也心甘情愿地被“丈母娘”差遣。
此事被后世传为笑谈。
搜集整理:陈杨廉
1985年8月
五世同堂
龙宫村药店道地堂上挂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五世同堂”匾,这方匾额讲述了陈状漠祖上五代人同吃同住、同耕共种,共同发家致富,一起开办药店,为民义诊,始终不分家的故事。
陈状漠祖上并不富裕,第一世想分家,当时,屋分不得一间,田分不到一丘,药店拆不开,于是想等到能有一间完整的屋,各有一亩田时再分家。兄弟、子侄们为了能有一个独自的家,齐心合力,共同奋斗。
到第二世成家时,家里已有薄田几亩,宅院三合。兄弟、子侄们都认为大家庭的经营方式好,分工合作,没有里外,浪费少,效力高,于是就没有人提分家的事。
到了第三世成家时,已是子孙满堂,人口二十有余,家庭也较富裕了。于是,孙媳间难免就有了分家之谈。祖父察觉后,在一次饭后叫大家聚在堂上商议家事。他说:“我们这个家,从无到有,从穷到富,全来自家庭集体的力量。如果像他人一样分家单干,那就开不出成畈的田,盖不起成片的房,筑不起水坝,买不了山。现在虽然家大,但业还小,希望大家同甘共苦再干几年,等家大业也大了再分家。但分家是常理,也是必然,所以叫大家商量,是早分,还是迟一点?”儿孙们经过一番分析,觉得小家经不起风雨,成不了大事,祖父治家有方,处事合理,于是,大家纷纷表示不愿分家,愿在祖父的带领下兴家立业。他们伐木烧炭,盐料造纸,开山辟田,经过数年的努力,已是龙宫村有名的富户。祖父还经常教导他们做人要“孝为先、勤为本、和为贵”,经常给孩童们讲“兄弟齐心,黄土变金”“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难断”的故事,家族成员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兄弟齐心,妯娌团结,家庭和睦,成了龙宫村尊老爱幼的模范。
到第四世成家时,家里已拥有良田一百多担①,四合院一座,药铺一家,人丁兴旺,家业繁荣。太公坐堂义诊,医术上传下承,药铺价格公道,平价义举成家风,声名远播,美誉盛赞。家族所居之处本无名,四乡八邻来客多了,相问相托无可叫,但医生有名,药也有名,于是,老百姓就自然地叫它“药店道地”;家庭店本无牌,由于看病准、用药灵,病人提议叫“延康斋”,于是药店挂起了牌。自此,龙宫村里就有了“药店道地”和“延康斋”。此时陈家已是家大业大,住着拥挤,生活不便:蒸的饭不够吃,堂前就餐坐不下,分工难免有轻有重,办事自然有难有易。太公觉得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于是想分家,可是自老至幼无一人提议,到五世陈状漠太公时还未分家。后来,太公年高谢世,二世祖接管家业。二世祖觉得药店道地已容不下这个大家庭了,于是,在外店再造一个道地,硬将一房分居到外店。
可是,大家仍旧坚持分居不分家,药店道地照样热热闹闹的。中药飘香,笑语满堂,老少有乐,互敬互爱,其乐融融,人们羡慕之余不禁发问:“你们如此大族,为何分居不分家?”家人们每每回答:“祖上经常教导我们,同贫共富是家风。陈氏义门居江州时合族同居332年,成为天下第一家,名载青史。前有好榜样,后人当传承。”
五世同堂全国少有,好事出门,美名传千里。县内官吏闻知龙宫村有如此典范,经实地走访确认,奏报朝廷,朝廷钦命浙江学政予以表彰。宁海县令胡瑞兰——当年震惊全国的“小白菜案”中的贬官,来到龙宫体察实看之后十分感动,于是凝神运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四个大字——“五世同堂”,并准陈状漠家两个道地同挂此匾,所以“药店道地”与“外店道地”就有两块一模一样的“五世同堂”匾。现在时过境迁,人故匾犹在。
搜集整理:陈宝相陈杰林男1958年出生农民
2015年5月
求雨与行稻
宁海北乡民间有“求雨”与“行稻”的风俗,龙宫村较为突出。据考,该风俗起于元、明,盛于清朝和民国,已逾六七百年历史。活动费用大半是村里开明的富户出,小部分由各户自愿捐助,族长当首,热心者参与。
求雨
每遇久旱不雨,龙宫村都要举行求雨迎水活动。据传,龙王菩萨派龙行雨解旱,新昌罗坑山龙潭的龙王与龙宫村有缘,故有求必应。
求雨活动那天,一般凌晨三点左右出发,步行五六十里路,到目的地——新昌罗坑。在龙潭口摆上供品,道士穿上道服,戴上道帽,手舞宝剑,口里念念有词,跪拜天地,祈求施雨。道士将宝剑插入潭中,水就向上满,并且冒出水泡,好像潭中有庞然大物要浮上来,等“圣”(龙的化身)现身,然后回村。
有时,村民十分着急,就到溪坑里寻找,许久,找到了所谓的“圣”(龟)。把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水桶里,再在水桶里放上毛竹脑做成的“龙身”,然后置于轿内,抬回村。路经各村,村民夹道欢迎,路边还摆着茶水点心等,供过往人享用,他们也要分享活动的。
同时,迎水编队出村,顺序是先请纛旗,再是“肃静”“回避”硬脚牌,接着是金灿灿、银闪闪的无比精湛、蕴含高超艺术的銮驾队,随后是四人抬着“龙王爷”出村二三十里迎接。在这大队人马里,尤为引人注目的有八男八女(入选的均为英俊的男子与美貌的姑娘),女坐轿,男骑马。再接着是彩旗队,每房头十二面带队的是高大阔面的帅旗。彩旗队后是鼓亭队,按族规依房头次序排列,顺序为:大份—小份—里三份—四份—秧田—东庵……每一杠鼓亭都有四人抬,两人拉琴,一人把鼓,一人敲五面锣,还有两至四位伴唱人。鼓亭调优美动听,如《大圆门》《小圆门》《文武圆门》……再接着是火铳队,铳杆头系着红布,火铳分一联铳、二联铳、三管联铳,有八十余杆。
迎水队每到一个村,还有艺人献艺,如有人将十余斤重的大寿字烛台扎进手腕皮肉内,举平手前行;也有人用牙齿咬着箩线绳,悬着满满一箩谷前行……还有三锣鼓、腰鼓队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表演渲染着迎水的隆重氛围,表达了村民久旱求雨的迫切心情。
“水”取来了,待到雨后,将“龙”送回龙潭。
行稻
水稻春播后,耘田、灌水、施肥、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工作十分辛苦,等到收割,大约要120天。为了有一个好收成,村民每到秋初都要“行稻”,用这种方式祈祷上天风调雨顺。“行稻”就是将庙里的土谷神(管庄稼的菩萨)请出来,坐在轿子里,抬着去田畈巡视,保佑稻谷丰收。
“行稻”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早上到庙里上香烛、上供品;再以清道旗领先,两面有小圆桌面大小的大锣敲着开路;接着是火铳队、彩旗队(三角镶曲边大旗配银白色旗头,七八十杆)和乐队随行。
“行稻”的巡游路线一般是从东到西,从岙里—洞桥—三皇岭(铁岭),在铁岭庙第二次作供;再绕过三溪湾到东畈—高桑树—花五斗—后坑,在石明堂第三次作供;然后经上山—竹家大坵—九十弯—蒋家岭脚—大木枯庙,进行第四次作供;后经乌溜—铜岭庙,第五次作供;再转铜岭塘—大水坑—田岙坑—西畈—大畈,最后回村,菩萨进大殿后,作大供结束收尾。
巡游人员全天都在翻山越岭,非常辛苦,但村民都乐而为之。晚上集体用餐,谈笑风生,和和美美,隔时鸣炮,非常热闹……
“行稻”活动结束后,村民继续田间劳作。到了收获季节,田畈一片金色,稻浪滚滚,村民喜出望外。在开镰前,各家各户还要请“田公姆”,再祈祷“田公姆”保佑来年丰收。到收割时节,男女老少齐上田畈。这正是“八月无破箩,家堂无太婆”。
搜集整理:陈东贤
2015年5月
·故事里的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