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2012年,龙宫村来了两批美国客人。他们到了龙宫,走遍墙墙弄弄,拿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比比对对,在村里比对完,又到集福院比对,比对好了以后找到村委会,用不流畅的中文跟村主任说:“我们的爷爷是抗日盟军飞行员,落难时曾经得到你们村里一位先生的救护,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爷爷吩咐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位先生或他的后人表示感谢,并将友情传承下去。请帮我们查找一下,谢谢。”接着,拿出了一张老照片。这就引出了一段陈名成救护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1942年,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由于没有陆地机场,只能从航母上起飞。在一次轰炸准备就绪时,航母舰队被日军提前发现,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盟军司令部决定飞机执行轰炸任务后降落中国机场,要求中国抗日军民做好接应准备。有一天,果然,一架美国飞机迫降于奉化日占区内,机组人员破坏飞机之后被当地群众隐藏了起来。当时宁波专区抗日司令部设在龙宫村。急报飞来,专员司令俞济民思前想后,庞大的两个机关就是无人可派,上峰再三电令,急得团团转。此时,地方名流陈名成得知了此事,急赴司令部请缨(他叫俞济民为老板)说:“俞老板,美国与我们同盟抗日,它的飞行员在我们国土上落难,理应相救,义不容辞。你派不出人,我去;你派不出兵,我不要一兵一卒。我保证把美国飞行员完好无损地带到你面前。”俞济民闻言大喜,因为他知道陈先生(俞一直叫陈为先生)在宁波、上海都能如鱼得水,与各方势力都有交情,各国租界都奈何他不得;地方上一呼百应,对他唯命是从,再则桃李遍天下,处处有能人相帮,于是嘱托他快去快回。
当日,陈名成经过一番打扮,头戴平沿礼帽,脚踏锃亮的皮鞋,戴一副金丝眼镜,着一身纺绸长衫,手执文明棍,带两随从(自卫队员)挑箱挎包匆匆成行。他们过梅林到峡山,租得渔船一艘,渡过象山港,星夜兼程,不到天明就赶到了接头地点。他先向中方人员亮出身份,再由中方人员引见美国机组成员。他用流利的美式英语跟他们交谈片刻,从箱里拿出准备好的衣衫让他们换好。此时,美机组成员个个如见亲人一般,五人拥抱着,连说:“Thank you,Thank you!”一番欣喜和亲热之后,陈名成领着五名美国飞行员登上原船,返回峡山。此时,日寇早已得悉美机迫降奉化,于是出动了大批军队搜寻,并向下陈、西店等地派出敌特暗访截杀。殊不知陈名成智破敌谋,乔装打扮,暗渡象山港,不用一兵一卒,早已从从容容、悄无声息地把飞行员安全接到了龙宫。
到了龙宫后,俞济民用尽赞美之词,连连夸奖,比如什么“先生料事如神仙,计谋赛诸葛”等等。美国飞行员定下心来,换上飞行服,拉着他合影留念。照片洗出后每人一张,以便作为以后相认的凭证。在龙宫的几日,他们同吃同住,以英文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护送飞行员到衢州的任务还是由陈名成完成。这一路更使他们的友谊增添了一份深情。只可惜陈名成先生作古过早,没有见着朋友们的子孙,但经过寻找,陈先生的家人找着了,照片也完全对上了,双方子女欢天喜地,圆了上一辈的愿,续了下一代的情。照片虽然发黄,但友情不会褪色,中美友谊地久天长。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现在由先生的子孙珍藏着,但故事藏不住,到处在流传。
搜集整理:陈宝相
2015年2月
抗日英雄陈扬道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热血青年陈扬道年方二十,出于对日寇侵我中华、占我国土、蹂躏百姓、残害同胞的义愤,怀着一份守土抗战、杀敌报国的责任,毅然参军,投入俞济民部下当兵。参军后,他刻苦训练,摸爬滚打、擒拿格斗、投弹射击样样优秀,成了他所在连队的特等兵。
一天,他的连队在奉化横溪河遭遇日寇,经过一番激战,由于兵力装备悬殊太大,只得且战且退。当退到横溪岗时,部队由于成员受伤过多已无法坚守。这时,陈扬道发现日军已经快要对横溪岗形成合围,如果不赶快突围,势必全军覆没,于是积极报告长官,提议组织突围。长官说:“突围势在必行,可总共才这几个人,谁来阻击?”这时,几个重伤员说:“我们伤重,突围只会加重负担,留下我们阻击吧。”陈扬道想,几个伤员怎能阻挡日寇,只会使敌人很快占领山头,一旦山头被占领,敌人居高临下,突围必定失败。于是自告奋勇,提出由自己来坚守,他对长官说:“请把伤员的枪支弹药留下,我枪法好,投弹准,我来掩护你们。你赶快带领部队突围,为我们部队留下点种子继续抗战,我誓死掩护你们突围成功。再见!”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摆枪排弹,长官带着陈扬道的战友与伤员往山下突围而去。日寇向山上蜂拥而来,陈扬道一个人独守山头,这边几枪,那边几枪,接连击毙几个日寇后,日寇攻势放缓。这时,他本可以趁机突围,但他想,自己多坚持一分钟,战友们就多一分安全,于是抱着必死的信念继续坚守。他滚到这边投两弹,滚到那边放几枪,硬是不让日寇占领山头。但毕竟弹药不多,很快耗尽,这时,日寇已向他合围过来。他宁死不屈,拿起刺刀高喊口号“宁为抗日死,不做亡国奴”,冲向日寇……一阵枪响,陈扬道身中十数弹,倒地身亡。
陈扬道死后,日寇搜遍山冈,发现只有他一具尸体。一个人能阻挡日军那么长时间?继续搜寻,还是只有他一具。日寇十分羞愧,觉得有损皇军神武,于是割去他的口舌,分解他的四肢,手段十分残忍。国民政府为表彰陈扬道的英勇,追认他为烈士,他的父母也得到了抚恤。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事迹编为故事传颂。
搜集整理:陈宝相陈永标男1933年出生农行主任退休
2015年2月
神枪手陈三岳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国人多数是爱国的,纷纷起来保家卫国,参加义务兵团。龙宫村也有很多人报名参加,其中有能说会道的陈三岳。陈三岳胆略超群,还有一手好枪法。当时,龙宫是宁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村,县批准龙宫成立自卫队,陈三岳任第三中队第三分队第九班班长。
有一天,接到通知,调陈三岳带兵分驻长街海防,因为当时草寇多,海匪也多,经常入村抢劫财物,扰乱社会治安。一天,海匪果然来了,三艘匪船进入了陈三岳调集的20对①船的包围圈。匪徒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晕头转向,无法应付,想掉头逃窜。自卫队奋起直追,打死了好多匪徒。事后,陈三岳奉调回县城,受到表彰,并升为中队长。
民国廿三年(1934),有一天,宁海白县长(新昌人)与副司令张于尘到深甽召开里七庄有关人员会议,会后返县,委派陈三岳带兵保卫。途中,行至山下村前“撞缸岩”地段,有人发现河中大石上有只大鳖在晒太阳,报知县长。县长说你们中谁能打鳖?士兵们异口同声地推举陈三岳队长打。县长当即命令:“老陈,你打!”陈说:“试试看……”举枪射击,枪响鳖死,一个士兵忙下河去捞,捞上来一看,不偏不倚,正中鳖颈。这时路人会聚,观看热闹的人齐声喝彩,“神枪手”“好枪法”……县长、副司令都夸赞陈三岳的枪法好,“真年轻有为”(当时三岳仅22岁)。
从此,“陈班长打鳖”的故事就在各地传开了。
口述:陈三岳整理:陈杨茂
1995年8月
义开药方医病的陈永表
话说深甽镇陈氏义门龙宫,有位退休老干部叫陈永表。
陈老现年82岁,虽则头发苍白,满脸皱纹,而精神饱满,行动灵敏,显得十分清健。
他1964年参加工作,在20年的工作生涯中,以及退休后的10年岁月里,一直从事中药临床研究,掌握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和治病的理论,之后,就怀着一颗博爱的心治病救人,其仁义之名流传在广大人民当中。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当中,请他看病、开方的最多有1000多人次。如果按照普通的挂号费计算,都能建造一座新洋房了,但他宗旨是“收钱不看病,开方不收钱”,看病、开药都是奉献。
一次,宁波人徐某患病,四处就医,不见痊愈。后来听说龙宫陈老先生的大名,经过三次查访,终于来到龙宫,找到了陈老先生。陈老听了他说的病情,看了其面色,摸了摸脉络,诊断为“劳动过度,脱力体亏”,立即开了三帖中药,叫他一星期后来电话告知,谁知还不到五天,已药到病除。一天,徐某特地到陈老家,拿出一沓钞票放在桌上,以表示谢意。陈老笑道:“我是收钱不看病,看病不收钱!”谢绝了他的好意。西店团堧病人林菊凤,患了严重的肝病,用了四万余元仍没治好,被宁波医院退了回来,家里的人已做好坟,买了棺材,为她准备好后事了。但陈老只用三帖中药就把她救回来了,可见“四物汤加五苓散,吃下毛病马上散”。由于对症下药,起到了“起死回生”的妙用,林女士高兴地赞扬道:“陈老先生看病不收礼品不收钱,品德优异,医术高明,不愧是我们的好先生。”
上湖病人胡林生实际上是暴食柿干伤身,却被医生误诊,后经过陈老实病实医,开方吃药,又活了十多年。类似的情况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这次,中央电视台四套在龙宫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时,记者实地采访:“陈先生,能否谈谈你为大家看病开方不收钱,这是为什么?”他从容不迫地说:“男女老少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医生是他们健康幸福的催生剂,我是名党员,尽义务是应该的,何况这也是我们祖宗的传统,不能收他们的钱!”
陈永表老先生的优秀品德是龙宫义举的典型。人们有诗歌颂他:
龙宫有位陈永表,上下三村都知晓。
看病开方不收钱,“义”字当头世上少!
搜集整理:陈志清
2015年2月
陈贵法力保集福院
龙宫集福院,位于村西九马莲花童子拜观音的灵山宝地之中,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距今已有620余年的历史,1963年,龙宫集福院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宁海县古建筑史上重点文物保护的一朵奇葩。
1967年,双湖公社为破除迷信,拆除了李化庵、太阳山庵,然后准备组织大队人马来龙宫拆除集福院。且说,龙宫有位陈贵法,是说书老艺人,为人公正,好歹分明,平时爱好讲故事、说传,在村里几个坐堂人多之处,总能听到他讲述《三国》《水浒》、笑话、民歌传说、忠义仁孝等故事。由于他讲得声情并茂,大家也听得入神。
一次,陈贵法正在桥栅讲“好媳妇背公婆”的故事,突然,有人前来报告说:“公社上要来拆集福院,你还讲什么故事!”他听了,猛然一惊,马上约同几位老友,赶到集福院调查情况。慧品师父丧气地说:“公社同志已上来几次,这样说的,暂保前庭,其余一概拆除!”
事不宜迟,他决定向上级政府请示。他先向公社、区里反映情况,然后至宁波七塔寺请教有才师父的看法,最后赴宁海请示。陈贵法提出三点意见:“先祖用心血、汗水换来的一个禅院可以拆否?一座古老的名胜庵可拆否?地地道道的县文物保护名庵可拆否?如果可以拆,我用一副老骨头再向上级上诉!”
志因事立,事立则志立;事由志成,志成即事成。陈贵法的观点,赢得了县领导的支持,集福院终被保护了下来。
1979年,陈贵法离开人世。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闪现着老人一颗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心。
搜集整理:陈志清
2015年2月
梁丽丽的故事
“龙灯打到里三份,里三份人真热情,豆芽炒炒馒头蒸,大家吃得笑盈盈。”这是龙宫村对里三份梁丽丽热情待人的高度评价。
梁丽丽今年67岁,17岁从深甽来到龙宫,与里三份陈福宏结成连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好媳妇
梁丽丽十分孝敬公婆,总把公婆大人放在首要地位。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天、三餐茶饭、出外行走、平时病痛,以及其他生活方面,她都把老人们侍奉得很周到,使老人们眉开眼笑的,没有一句怨言。
婆婆是陈福宏的后娘。常言道:“六月日头,晚娘拳头。”但梁丽丽对待婆婆比对亲娘还要亲,婆婆也比亲娘还要亲地来关爱她。一次,宁海越剧团来龙宫演戏,第一夜是《薛丁山三请樊梨花》,婆婆听到后十分高兴,原来,她最爱看越剧,特别是《三请樊梨花》这本戏,但她转念一想,自己脚小,又跌伤了,行走不便,便只好唉声叹气地坐在椅子上。
戏开演时间将至,梁丽丽忙说:“婆婆,戏快要做啦!我背您看戏去!”婆婆阻止说:“算了,福宏不在家,你又大肚,不去看就是了。”丽丽忙解释道:“去看看我们宁海越剧团的表演怎么样!”说着,不由分说地背起婆婆就走。到了剧场,戏刚开演,梁丽丽这才放心地抹去额上的汗珠。
梁丽丽孝顺公婆有始有终,尽责尽力,直到老人归西,成了“好媳妇”的表率。
好邻居
古人说得好:“邻舍好,好靠老。”梁丽丽总用这句老话来激励自己,时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