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芬说,龙潭水流湍急,利于发电。村里为了修水电站,不小心把岩壁和龟岩破坏了。这是发展的代价,让土生土长的村民们感到惋惜。
这可是唐代大诗人罗隐为之倾倒的景观啊。
龙潭,位于村西海拔近千米的山壁之中,原名“石龙窦”。潭深水碧,相传有龙于此出入,故曾有“龙潭山清水秀阴阳分明,宫庭人杰地灵日月艳辉”之说。
当年,诗人罗隐善山乐水、遍访名山。初到龙宫村,满目的青山翠屏已让他连连惊叹,想这毓秀之地必有更令人惊艳的风光。
于是,他顺着龙溪,沿着汉代古道,一路向前。拐了个弯的工夫,壮观的峡谷两岸,赫然屹立在眼前,犹如鬼斧神工般切开两面山,这便是传说中的龙潭了。
罗隐见此情状,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
“泄瀑百尺涌白雾,崖高千仞触蓝天。抬头仰望苍穹小,俯前脚下溪河宽。”
为龙潭作诗的,绝不止罗隐一位。还有一首不知名的小诗:“百尺龙槽势蜿蜒,钓徒曾向此间眠。山高亭舞无天日,只听涛声起耳边。”
在巨石上呆立了半天,回去的路上,罗隐还是不过瘾,伴着龙潭水的低吟浅唱,旋即又写下:
“飞瀑击潭洪鼓擂,回音激荡钟声响。流水低吟泉轻唱,山风软语叶细言。”
后来,那块罗隐站立过的巨石被人们命名为“罗隐岩”。
如今,我们站在罗隐当年伫立过的地方,似乎能感受到他当年的诗情与呐喊,穿过幽深的时光与潭水,回荡在耳畔。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古村落是数千年才形成的“根”的文化。到了现代社会,人类已从自发文明逐渐转化为自觉文明。地处深山的龙宫村是一座深山古村落,村庄四围高山,民居集中于中心台地,经历过无数次山洪暴雨,因天造地设的蓄泄功能,竟未受水旱之灾,可谓藏风得水、避凶化吉。这座古村,千年之前不足十几人,到1980年已有近600户,约2000人。现代文明进入深山后,不少村民外迁,村中人口不足千人,且多是老人。龙宫村就靠这一批老人守护着这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近年,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之后,村委正在筹划对古建筑逐步修缮,恢复旧貌。目前,村中已经有了小型饭馆,来龙宫村探胜怀旧的人也愈来愈多,走进龙宫村的外来人都能感受到村民投来的善意的目光。因此,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来人,都希望龙宫村的古村落能得到更完好的保护,对此寄予更多的希望和深情。
来源:《东南商报》,2015年04月27日
宁海龙宫村将亮相《走遍天下》节目
本报讯(记者林海宁海记者站陈云松通讯员胡志汉)11月12日上午9时许,宁海县委宣传部在深甽镇龙宫村陈氏宗祠的古戏台前举行了简短的开机仪式,央视四套《走遍天下》节目组在该村开始走街串巷拍摄专题片。据了解,这得益于龙宫村今年3月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同样被列入央视此次拍摄计划的还有宁海前童镇的前童村。
龙宫村坐落在离宁波市区80多公里的大山之中,数百平方米的陈氏祠堂内,一座古戏台静静地矗立着。据介绍,陈氏宗祠布局与众不同,仪门与倒座各自独立,中间相隔一个小天井。此外它的雕饰件也比较特别,如仪门平板枋上代替斗拱的圆雕八仙和金鸡,也是其他宗祠所没有的。陈氏宗祠的古戏台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遍龙宫村的街巷,你会发现,村里的道路没有十字路口,全是三岔路口,这是龙宫村的特色,更让人称奇的是——三岔路口的地面一定会有一小块圆形的石头存在,使整个路口看起来像一个大写的‘义’字。”浙江省社科院专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员赵福莲说。
这个大写的“义”字是陈氏一门的独特记号。宋朝以后陈氏被分流到天下290多个村,陈氏后人见到这个记号,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会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对于龙宫人来说,至今仍然把‘义字当头,仁行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之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赵福莲说。
据了解,此次拍摄结束后,龙宫村将和上周摄制完成的前童村一起作为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百集系列片《记住乡愁》的其中两集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个百集系列片节目将于明年1月1日起每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每集时长约30分钟。
来源:《宁波日报》,2014年11月15日
宁海:好乡亲讲好故事
记者:谢晔县委报道组:陈云松
2月15日下午,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文化礼堂人头攒动,雕梁画栋的戏台焕然一新,300多位村民坐在台下,等着“好故事”开场。春节将近,宁海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踩着春节的步点,上演“好乡亲讲好故事”的好戏。
踏着开场锣鼓,50多岁的村民陈泽民登上戏台,亮开嗓门,讲述了清朝末年一位嫁到龙宫村的新娘,在连遭不幸的困境下,尽心帮助小叔子成才的故事。随后,村民陈艳讲述抗日战争时期,龙宫村乡亲不畏日寇淫威,机智勇敢地营救5位跳伞逃生的美国飞行员的故事……一桩桩乡土故事,一件件仁人义举,从记忆深处被挖掘梳理出来,展现在村民面前。
“常听老辈人讲,我们龙宫村自古就讲仁义、重气节,今天这些故事对教育后代十分有必要。”56岁的村民陈国芬带着孙子,听得兴致盎然。在台下专心听故事的不乏年轻人,来自上海的驴友戴先生告诉记者:“龙宫古村名声在外,听了故事后更觉得古村人文底蕴深厚。”
陈超今年刚满30岁,是讲故事“好乡亲”中最年轻的一位。为讲好故事,她准备了好几天,把村里的人文历史温习了一遍。陈超说,学讲故事,就是一次学习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我会继续讲下去。”陈超说。半天时间,6位村民登台讲故事,年龄最长者60岁,最年轻的则是“85后”。龙宫村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整理了50多个好故事,当天讲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6个。而从15日起,全县“好乡亲讲好故事”将在全县369个行政村全面推开,持续半年。活动包括挖故事、征故事、编故事、展故事、讲故事、播故事、演故事、评故事、传故事等9个环节。“优秀传统文化对村民来说是最亲近的文化,最能唤起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挖掘这些本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恢复工程,也能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来源:《浙江日报》,2015年2月17日
“生态文化古村行”环保志愿者探访宁海深龙宫村
记者:徐文杰
“这里的生态为什么保护得这么好?”探访龙宫古村的小志愿者一副沉思状。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前行,山间一会儿云雾缭绕,一会儿又豁然开朗,绿树红花。前往龙宫村的路,是一幅慢慢舒展的卷轴画。
4月26日,商报和市生态办、团市委、中国宁波网联手举办的第九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系列活动之“生态文化古村行”的16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环保志愿者,探访了宁海深甽龙宫村。
地名档案
龙宫村原称龙溪村,建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记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因称水潭所在之溪为龙溪,并以龙溪名村。后以石龙窦怪石峥嵘,呈宫殿状,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称“龙宫”,并沿用至今。
龙宫古村略呈长方形,坐东北朝西南。村内有七条街巷,三纵四横,多以“丁”字形交会。小巷幽深,纵横交错。龙宫古村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保留了一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古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由西北向东南渐低。
古祠戏台雕梁画栋
龙宫村全村98%以上的村民姓陈,是家族村落。祠堂是乡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族人凝聚情感的精神圣地。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三座完整的陈氏宗族祠堂——陈氏宗祠“星聚堂”、陈氏新祠“崇德堂”、陈氏支祠“三之堂”。
陈氏宗祠位于龙宫村口,祠堂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入祠堂仪门,门前有对联“襟狮山带龙溪地灵人杰,自剡南迁缑北派别支繁”;门顶悬有陈氏始祖陈桂山尚书匾。额枋上刻有八仙、双金鸡的木雕,色彩艳丽。环保志愿者们被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所吸引,发出阵阵惊叹。
宁海深甽镇的宣传委员胡志汉介绍说,祠堂中的古戏台是最精华的部分,戏台通面宽6.4米,通进深4.7米。台面离地1.5米。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结,枋头交结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用飞椽。为单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飞檐角脊饰卷草镂空雕件,纤丽中见庄重。戏台台底悬空,由四根石柱沿四角边固定,同台顶联成一体;三方敞开,无栏。额枋上施平板枋,各设平身科四攒,内外出假昂三跳,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檐下桁枋挂落雕刻精美,以回纹分隔人物故事图案。戏台藻井圆形,呈八卦盘香式,叠涩盘筑,用连拱板为联络材,以异形小坐斗设拱昂相续承托,井内口层层收缩,翘昂逐级相连,刻成龙凤状,共16条,其中8条升至井顶结点,其余皆停留在井中部。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整个构件规正精致,富丽纤巧,堪称高山深处的艺术瑰宝。
2006年5月,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宅墨香家风犹存
撑着雨伞,踩着鹅卵石,走在龙宫村的老街巷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街巷两旁的店铺和宅院让志愿者们流连忘返。
这里的商铺和宅院一般是四合院造型,“香烛道地”是临街卖香烛的店铺,“中药道地”是卖中草药的商铺,而“众星拱北道地”则是小巷深处的民居。
志愿者杨静波小声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叫四合院而叫道地啊?”胡志汉说:“古代,人们有了什么矛盾,不许在屋子里说,要到这院子中间讲道理,让大家都知晓是非对错,这就是道地的由来。‘众星拱北道地’的特别之处在于无正门侧门之分,体现了这个家族内部的平等。”
巷子的尽头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前边有一棵枫杨,如巨龙腾空而起,覆盖了溪边的埠头。
走过石桥,志愿者们进入了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宅——“三串堂”,三幢房屋和三块道地连串在一起,前有福字照墙,后有天井、花坛、水井,显示出建筑的恢宏气势。
在三串堂后房的木屏风上,家训墨迹犹存。“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胜。居家戒争讼……”志愿者姚勋杰读着其中一扇屏风上的文字,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家训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龙宫村居民陈国芬有些遗憾地告诉志愿者,这些屏风原来有8块,现仅存6块。古人已逝,家风犹存,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龙山龙溪处处有龙
龙宫村,处处以龙为名,如龙山、龙溪、龙潭、龙树等。
村前的山蜿蜒曲折,如蛟龙盘踞,人们称为龙山。村南的大泄潭,峡谷陡峭,50多米高的瀑布飞泻,雄伟壮观。曾有诗描述:“百尺龙槽势蜿蜒,钓徒曾向此间眠。山高亭舞无天日,只听涛声起耳边。”潭口出处的岩洞硕大无比,可藏数百人。相传上游石窦潭的蛟龙经常到此潭栖息。蛟龙出山,必经村前的大溪,该溪亦称为龙溪。村后溪边有株450余年树龄的枫杨树,虬枝苍劲,形状如龙,号称龙树。
陈杰宝介绍说,村西南还有一条龙宫大峡谷,幽深绵长,鸟鸣谷幽。置身于此,仿佛来到一个原始而充满野趣的世外桃源。
有这么多龙的美称,是祖先对大自然造化的赞美。
来源:《东南商报》,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