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200000016

第16章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 (6)

关于关联词"为"字的来源,梅祖麟(1978/2000)认为来自于其表假设的用法,李崇兴(1990)、何亚南(2001)认为来自于系词"为",我们赞同李、何的看法。系词"为"字经常用在并列句中,进入疑问句,两个疑问句并列就形成了选择问句。最初"为"字系词性较强,表达判断较为明显,后来其表判作用弱化,联系作用加强,特别是其后出现谓词性成分时,"为"的系词性变弱,逐渐虚化成了关联词,看以下富有启发性的例句:

(7)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漏》)

(8)恩爱为乐?为忧悲乎?(《中本起经》卷下,4/160a)

(9)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我所说,为随佛法教耶?为有增减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八,8/468a)

例(7)"为"后是两个体词性成分,"为"的表判作用明显,作系词用。例(8)"为"后是形容词,"为"字可以看成是关联词,但是如果把它看做是系词,似乎也可以,这一例"为"处于过渡状态。例(9)两个"为"字后都是谓词性成分,"为"的联系性较强,一般不看做系词了。

中古时期"为"字虽然用作选择问句的记号,向连词大大迈进了一步,但它并没有虚化成一个真正的连词。据何亚南、张爱丽(2004),"为"字作为句法成分只能位于主谓之间,不能位于主语之前,而作为一个真正的连词是可以自由地出现于主谓之间或主语之前的,所以"为"字并不是一个彻底的连词,因此本书同意何亚南的看法,将其定性为"关联词"。

此外,中古时期"为"、"是"在汉译佛经中经常连用,"为是"作为一个词组一起虚化为关联词。如:

(10)昨夜光明普曜祇桓,为是帝释梵天王等四天王耶?二十八部鬼神将耶?(旧题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4/226b)

(11)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世说新语·贤媛》)[《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作:"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

(12)不审此偈为是如来神口所说?为是尊人知我心意然后说乎?(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八,4/760c)

(13)敢问答之为言,为是相对?为是相背?(《南齐书·礼志上》)

例(10)、(11)"为是"单用,例(12)、(13)成对使用。

(二)"为"字虚化为语气副词

中古时期"为"字还作为语气副词出现于各类疑问句中,先看以下例句:

(14)善温问曰:"何谓大宾?为是婚姻国节会耶?"(《中本起经》卷下,4/156a)

(15)帝问曰:"闻水底奏乐,为是君耶?"(《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16)帝问:"为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问耳。"(《世说新语·术解》)

以上"为"字出现于是非问句中。

(17)白世尊曰:"瞿昙师主今为所在?为依何人出家学道?恒喜说何法教?为从何来?为欲所至?"(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十四,2/618c)

(18)是时,彼人出舍卫城,在一华池水侧结跏趺坐,思惟世界:"此世界云何成?云何败?谁造此世界?此众生类为从何来?为从何出?为何时生?"(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一,2/657c)

(19)今亦不见儿,儿亦不来附我,为持与谁乎?(姚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拿经》,3/422c)

(20)王纳受已,问商客言:"此物甚好,为出何处?"(《贤愚经》卷七,4/398a)

以上"为"字出现于特指问句中。

(21)一切,阿难,无有生,为有老死不?(东汉安世高译《人本欲生经》,1/242a)

(22)亢旱以来,积三十年,归咎黥面,为相值不?(《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23)王问罪人:"......汝为见不?"罪人对曰:"唯然见之。"(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十一,4/668c)

(24)前敕种稻,为成熟不?(《贤愚经》卷七,4/400b)

以上"为"字出现于反复问句中。

另外,"为"字不但出现于一般疑问句中,还出现于反问句中。如:

(25)兽迹历兹而云不见,王势自在为不能戮尔乎?(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五,3/25b)

(26)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搜神记》卷一)

(27)诸葛恪对南阳韩文晃误呼其父字,晃曰:"向人前呼其父字,为是礼邪?"(《古小说钩沉·小说》)

(28)长以大散为和羹,弟为不见之邪?(《宋书·王微传》)

对于以上疑问句中"为"字的性质,学界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测度语气副词,有人认为是反诘语气副词,何亚南、张爱丽提出,"为"字本身不能表示某种特别语气,它在句中就是一个加强疑问语气的语气副词。何、张的观点可以据信,"为"字在这里是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至于"推测"、"反诘"等功能是上下文语义句法环境带来的。

"为"字的副词性质还有一组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

(29)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世说新语·言语》)

(30)又曰: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为是几艾?"邓答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世说》)

(31)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艾艾为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五"诙谐一"引《语林》)

(32)裴启《语林》曰:邓艾口吃,常云艾艾。宣王曰:"为云艾艾,终是几艾?"答曰:"譬如凤兮凤兮,故作一凤耳。"(《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四引《语林》)

《语林》是晋代裴启的一部志人小说,至迟到唐代已经亡佚了。《世说新语》的作者应该参考了《语林》。同样是记录邓艾口吃一事,《世说新语》中作"定是几艾",而唐代的类书《艺文类聚》引《世说》作"为是几艾"。宋代类书《太平广记》引《语林》作"为是几艾",而宋代另一部类书《太平御览》引《语林》作"终是几艾"。《语林》一书已经亡佚,原书原文究竟是什么很难考证了,但是我们根据这些异文现象至少可以推断:在唐宋人的理解中"为是几艾"、"定是几艾"、"终是几艾"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也就是说这里"为"的意义与"定"、"终"是相近的,它应该同"定"、"终"一样是个语气副词,这里表达"究竟、到底"的意思。

所以"为"字在以上疑问句中可以认定是一个语气副词,那么作为语气副词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认为它来源于系词"为"的虚化。

何亚南、张爱丽认为语气副词"为"字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根据何、张的观点,反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因此"为"字可以顺利从一般选择问句进入到反复问句,而带"为"的反复问句就是促动语气副词产生的直接动因,再进一步,反复问句句末否定词虚化,形成是非问句,于是语气副词"为"字出现于一般是非问句中。"为"字的语义基础来自判断词"为"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认为其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的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根据现有文献,不能证明"为"字由选择问到反复问,再到是非问发展的先后次序,"为"字几乎是同时出现于这三种疑问句中的。我们认为关联词"为"和语气副词"为"都直接来源于系词"为"的虚化,在选择问句中系词"为"字虚化,判断性隐含,关联作用突出,于是"为"字呈现出连词的特征;而在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反复问句中系词"为"字虚化,主要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于是呈现出语气副词的特征。关联词"为"和语气副词"为"在四类疑问句中的互补分布,恰恰说明了其有共同的来源。而不管是作关联词使用,还是作语气副词使用,"为"的虚化都不彻底,还具有系词的隐性特征,即只能出现于主谓之间,而不能出现于句首。

总起来看,"为"字作为语气副词主要在汉译佛经中使用,其使用寿命也有限,主要在中古时期使用,可以说"为"字由系词到语气副词语法化没有彻底完成便受到系词"是"的排挤而夭折消隐了。

(三)"为"字虚化为副词词尾

中古时期,系词"为"字有虚化为副词词尾的趋势。

程度副词"最"、"甚"、"极"、"尤"、"颇"等在句中可以修饰系词"为"字,帮助判断,这时"副词+为"结构中"为"是核心,副词是修饰成分,特别是"为"后是体词性成分时,"为"的系词性比较明确。如:

(33)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后来"为"后谓词性成分,特别是形容词增多,句子的判断性减弱,而描写功能增强,"副词+为"结构中副词成为语义核心,而"为"字虚化,成为辅衬成分,于是"为"字词性逐渐发生了由系词向副词词尾的转变。

"副词+为"结构后跟谓词性成分的用例在先秦时期较为罕见,两汉时期有了一些用例。如:

(34)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史记·燕召公世家》)

(35)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为逆无道,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史记·吴王濞列传》)

(36)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汉书·陈汤传》)

(37)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汉书·王吉传》)

(38)圣王莫过尧、舜,尧、舜之治,最为平矣。(《论衡·是应》)

汉代以后,用例更为多见。如:

(39)七宝挍饰,极为精妙。(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3/108a)

(40)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齐民要术》卷五"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41)至年七岁,端正聪黠,甚为可爱。(《贤愚经》卷一,4/356b)

(42)及出镇京口,听将扬州文武二千人自随,优游外藩,甚为得意。(《宋书·二凶传·始兴王浚》)

(43)惟伦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

(44)仲远专恣尤剧,方之彦伯、世隆最为无礼,东南牧守,下至民俗,比之豺狼,特为患苦。(《魏书·尔朱彦伯传》)

(45)于是令曰:"廷尉执处侯刚,于法如猛。刚既意在为公,未宜便依所执。但轻剿民,命理无全,舍可削封三百户,解尚衣典御。"刚于是颇为失意。(《魏书·侯刚传》)

(46)是时,雍州假王霸之号者六国,而赫连氏据朔方之地,尤为强暴,荐食关中,秦人奔命者殆路。(《魏书·天象志三》)

以上例句"极为"、"甚为"、"最为"、"特为"、"颇为"、"尤为"中,"为"字基本没有系词性了,只是帮助其前的副词实现副词的语法功能。六朝时期"副词+为"结构后附成分绝大部分是谓词性的,这种用法使用频率极高,"为"字可附于不同的副词后,据此可以判断"为"字在这种结构中基本上虚化为副词词尾了。

四、小结

"为"字是一个不太成熟的系词,它产生的动因主要在于弥补无系词句在降级使用时表意的不足,它由动词虚化而来,但具体的虚化途径不止一途。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在所有判断句中大概占百分之十几的比例,其使用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结构形式上,中古"为"字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为......",还出现了"......为......也"和"......者,为......(也)"两种扩展式,在个别文献中甚至还出现了使用两个系词"为"、"是"的错合句式。其次,在构成成分上,中古"为"字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既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也可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但体词性成分占有明显优势。系词"为"字的修饰语主要使用副词,有时也使用助动词。再次,在语义关系上,典型的"为"字判断句表示归类,另外,还可以表示解释、表示评价、表示列举等。

中古时期"为"字在其系词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虚化为关联词、语气副词和副词词尾。

中古"为"字作为系词与上古时期相比,使用频率没有明显增加,语法功能没有明显扩展。最大的变化表现在它向连词、副词、词尾方向虚化,这必须是在其作为系词经常使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发生的,说明历经千年的使用,"为"字作为系词在语法体系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由中古前期到中古后期,"为"字判断句也有一定的发展。首先,结构形式逐渐规范化,淘汰了一些不成熟的、缺乏生命力的形式。其次,语义表达灵活化、丰富化,主要表现为解说式、评价式判断句所占比重的增高,这类判断句的增加带来判断句主、谓语构成方面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的增高。

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受到新兴的、生命力强盛的"是"字判断句的压制,"为"字判断句在中古时期的发展还是极为有限的。

同类推荐
  •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及发展前沿问题探究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及发展前沿问题探究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相关概念的简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分析体系的发展现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转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创新以及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分析的实践研究等。本书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具体矛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政话语分析创新、转型的建议。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本书集合了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西方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研究;中篇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认同;下篇文化与社会视域中的新媒体研究。
  •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19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19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产物。本书以公开讲座为基础,上篇“新中国妇女研究”多与现实问题相关,从1980年代至今,可见中国妇女发展的具体进程;下篇“性别研究与基础教育”侧重学理讨论和学科建设,与西方女性主义对应并相互呼应,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中国妇女研究开掘本土资源。
热门推荐
  • 双生

    双生

    双魂少女换壳重生,挑战史上最鬼畜高校向阳高中!鸡飞狗跳的同居生活酣畅淋漓的竹马之恋。卖萌当道不是罪,推倒帅哥才是真!90后鬼马青春写手索妃爱,用爆笑和眼泪刺激你的阅读神经。不被征服,便被沦陷。陪你一起,学会爱。
  • 菩提醉了

    菩提醉了

    本书系作者刘醒龙的中篇代表作,收录了作者的中篇小说精品9部,包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百花奖获奖作品《凤凰琴》《白菜萝卜》《分享艰难》,“联合文学奖”获奖作品《秋风醉了》等。作品直面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社会现实,笔触老辣,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
  • 歪打正着的爱上你

    歪打正着的爱上你

    她好紧张,望着他离去的身影,鼓起勇气跑过去低下头“我喜欢你!”抬头一看!妈呀,表白错了!“那……那个,你就当我没说过吧!”脸色苍白的看着他,转身准备逃走,宽厚的手掌抓住纤细的手臂,在他手里就感觉一根火柴细。乔香柔惊愕地转过头,胆怯的看着他“咳……我……我接受”那‘红脸’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后脑,一脸尴尬的看着前面的可人儿。她要哭了……真的想哭了……望着乔香柔呆呆的模样,他以为自己说的不够清楚,感受到好友在旁的笑意,脸红的说“我……我接受……你的表白”乔香柔感觉自己要晕了,今天和她八字不合啊!
  • 神级职业宗师

    神级职业宗师

    游戏中的职业宗师,意外来到异界,成为了一名落魄贵族。家族衰败,被世人所嘲笑。血脉不畅,手无缚鸡之力。家有娇妻,却视他如仇敌。寄人篱下,惶惶不可终日。但是这些都不是事,小场面而已。魔能巨炮一发入魂,机械巨龙在天空翱翔,超级能量药剂即开即饮...我是职业宗师,我为全职业代言..
  • 快穿女神不外售

    快穿女神不外售

    【1v1双洁】在阿九的眼里,他的宿主永远都是一副淡漠的样子,她就像是看破世间的红尘,对所有的事都漠不关心。缪凉没有三魂七魄,也没有心。她在昏迷的时候失去了记忆,不记得以前的事,当她苏醒时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阿九******很久以后,缪凉回忆起一些事来,其中最清晰的就是在她昏迷时有人在她旁边忏悔,那个人说:“接下来的余生,我会用我的命来偿还给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戏子九色

    戏子九色

    民国时期,战乱纷飞,且看一届千金戏子与军阀大帅的爱恨纠缠(作者不太会写简介,请小可爱放心入坑^_^)
  • 恪星石

    恪星石

    恪星石,真蓝之石,这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未知结晶体被人类发现并开始利用,真蓝能源代替了过去所有的能源,包括电力和石油,但是这种高强度零污染的能源结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战争,为了和平,两大政权签署蓝色和平协议,禁止开发真蓝之石。但是背地里真蓝之石的走私源源不断,真蓝猎人应运而生。
  • 拂花异想录

    拂花异想录

    三千世界风云变,六界动荡不安宁。思来缘由是何故,恐是末法尽头时。自末法时代开始已过去无数万万年,六界动荡,灵气逐渐衰竭,上古大能所遗留的秘法谱卷也渐渐残缺不全。此时诸界突生异变,是吉?是凶?一切还未可知。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旷世才女,被胡兰成称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