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2600000042

第42章 一个为共和国诞生而背了30余年黑锅的老地主(6)

走进华西村,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这里的农民真的是天下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们住最宽敞、豪华的住房;家家停放着一至三辆轿车;吃,基本不用花钱;穿“仁宝”等自创的名牌服装;老人有丰厚的退休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每家每户少不了百万、千万的存款……这日子让美国、欧洲来的客人都异口同声:“华西村的农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如果允许,我宁愿上这儿当一个村民”--这话新加坡的客人说过,美国的国会议员说过,德国的政府部长说过。

2004年,我国政府曾经宣布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美元,这一数据的诞生昭示着中国从一个落后的贫困国家,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当我来到华西村,才知道今天的华西村农民的人均收入其实已经过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里的各种福利补贴,他们的人均收入实际已超过10000美元。我们因此毫不奇怪在华西村随时可以听到建设“中康”奔“大康”的话语。

说这话最多的,还是老支书吴仁宝。

可以这样认为:而今的华西村已经基本全面“中康”。但明天的华西村的“大康”究竟是个什么样呢?或者说50年后、100年后的中国是个什么样,我希望能在已经走在别人前面几十年的华西村得到某种感受和体验,并期望从吴仁宝的嘴里得到答案。可是这位充满睿智的老人没有直接回答,却把我带到一排在绿荫花丛和小桥流水间巍然矗立的新建筑面前,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18栋年底前竣工的“总统别墅”是以后让村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轮流享用的。

“让村民享用‘总统别墅’?”我有些不解。

吴仁宝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释,建“总统”别墅,一则是为了迎接更多的外国贵宾,二则也想让华西村民们享受享受“我们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质文明”。

听其一言,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吴仁宝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华西村的农民福气太大,大到他们能享用到连我们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可能也难以享用的居室内有游泳池的“总统”别墅!真正的总统其实并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具有总统物质待遇的农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支配自己。吴仁宝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他要让自己的农民兄弟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境界,他把一个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全部贡献给了他的百姓……

“华西398号”是吴仁宝的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相信在农民们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这位缔造中国富甲神话的“村主”竟然与自己老伴俩人依然住在华西村70年代的旧楼里--听华西村民说,这样的楼现今多数租给那些外地来的“打工者”。

吴仁宝在“作秀”?一个大大的问号跃入我的脑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支书在70年代华西村成为‘中国农村首富’时就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老支书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越好,就越觉得对老支书过意不去……”村民黄永高--一个残疾的农民,他拐着双腿毫无顾忌地领着我来到他正在装修的新别墅,一边看一边跟我说着老支书的事。黄永高说他先前不是华西村的,是相邻的华明村人。他在两岁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腿,因为家贫没有钱治,结果落了个终生残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维系生活的黄永高蹲在华西村一个厂子的门口给人修鞋,当时天下着雪,黄永高蜷曲着双腿,蹲在地上干活,那双缝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啦?”黄永高一看是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赶忙如实回话。

“那你愿意到华西村来工作吗?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宾馆……”“我?能行吗?”“我看行,你能吃苦。”黄永高看着吴仁宝慈祥真诚的目光,不禁热泪滚滚而下……从此黄永高这位残疾青年落户华西村。几年后,黄永高不仅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还在38岁时与一位比自己年龄小一半的同在宾馆工作的四川籍姑娘产生了爱情。要结婚了,黄永高将喜讯告诉吴仁宝时,老支书欣喜若狂,亲自为黄永高操办了5桌酒席。之后,又给黄永高分了一套3层楼房。

“老支书对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时,他考虑到我儿子也上中学了,又给我调了这套450多平米的别墅……”黄永高为了让我感受一下老支书给予他的关怀,楼上楼下地带我好好参观了一番。好气派!地面是锃亮的大理石和进口木地板,铝合金钢窗闪闪发亮,全套红木家具和应有尽有的电器家什……你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是华西村一户收入相对属于中低水平的残疾农民的家庭。

“老黄,你家可比老支书家的房子气派多了!”我一句随口而出的话,竟让黄永高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是啊,老支书家的条件有我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错了,我一想这,就觉得特别过意不去……”黄永高说的是实话。就在几小时之前,我进过吴仁宝的家,在那栋二层旧楼里,我印象中最深的有3样东西:一是满屋子的照片,那是主人在各个时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人及外国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墙皮;三是那张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旧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这3件东西,便概括了主人吴仁宝的基本生活状态:朴实无华,落后旧式,普普通通,与华西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差3个时代。

在常人眼里,吴仁宝是华西这个“天下第一村”的“皇上”,有巨大的权力,有无限的财富,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可吴仁宝没有当“皇上”,他只选择做一名为民造福的公仆。

“人活着为了什么?活着的时候是得有点钱、享点福。可人不能仅仅为了钱才活着,为了享福才掌权。为国家、为人民多作点贡献,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满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在华西村采访的一个星期里,吴仁宝与我有过3次直接接触,而其中有两次他说过这样的话,使我印象特别深。

在华西人过着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时,我们随便问一位农民,他们一谈起老书记都可以给你讲一段关于老书记如何关心他们的感人故事,而且谈到动情处,总会热泪盈眶。村民们对吴仁宝如此深情,那么在吴仁宝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给你讲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吴仁宝在我提问后,神情一下变得凝重起来,“那年组织上让我当江阴县委书记,我思想上没准备,感情上也不愿离开华西村。可这是组织决定,我得上任去。

那几天村上的人都想我这一走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天天跟大伙儿在一起了,他们以各种方式来向我道别,其中一个叫吴荷英的姑娘给我送来一双她亲手纳的布鞋时说了一句话特别让我感动的话,这孩子说:‘吴书记,是你的恩情给了我工作、给了我家,我们当百姓的什么都不盼,就盼你这样的干部不要离开我们,要不我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当时我接过她送的鞋,又品着她的话,眼泪一下掉了出来。这孩子的情况我一清二楚,她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只能靠拐杖,15岁了还只能在家吃闲饭。在农村,这么大的姑娘摊上个残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一辈子只能过苦日子了。孩子的父母着急,我看得也难过,心想一定得让孩子有份事做做。后来我到镇上的一家皮带厂,请厂里的领导帮吴荷英找个皮匠师傅。人家答应了,我就摇船把小荷英送去了。

一年后,我又把小荷英接回华西,让她进了村上的服务组,专为村民做鞋、修鞋、钉掌和补补缝缝。这孩子心灵手巧,不仅村上的人喜欢她,连邻村的一个小伙子也看中了她,后来俩人产生了爱情。小荷英结婚时,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还特意批准她的新郎贡祥兴到我们华西落户。现在吴荷英一家过着幸福生活,一儿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专、大学后又在华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满满。小荷英的变化,和她送我一双鞋时说的话,对我触动很深,所以有时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层,他们的冷暖幸福,如果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再不去过问、再不去帮他们一把,那他们还会有啥好日子过嘛!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又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啥用?所以说,是党员的、是干部的,你的全部责任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的人民和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吴仁宝的话并不深奥,但却折射了深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即共产党人的全部责任,就是为了人民谋幸福。

华西村从20世纪的5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之所以始终走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前列,这里的老百姓能够过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领头人吴仁宝始终如一地把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扛在了肩上,并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倾注在这份责任之中。

至此,我相信读者和我一样终于明白了吴仁宝为什么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代、第五代别墅后,他仍然不肯搬出20世纪70年代盖建的旧房子,也明白了他为什么将明明白白可以放进自己口袋里的5000多万奖金一分不剩地全部留给了集体。

这是因为,他内心认为百姓们的幸福生活还要继续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后,我们还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我们去建设创造。

这是因为,他内心认为:共产党人和当干部的这份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永无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结束之后还有一个留给后代什么样的精神遗产的问题。

这是因为,他这样做可以为下一代全面富裕后的华西村的党员、干部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永远不能丢失的本色。

像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时就告诫中国共产党人进城后不要忘了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教导一样,吴仁宝在华西村刚刚成为全国农村“首富”时就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村党员、干部立下一条又一条“规矩”,这些“规矩”其实是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话语,在村民和世人面前作出的庄严承诺--比如他早期所说的“三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这“三不”是当年吴仁宝给自己立的“规矩”,几十年来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这份无形的榜样力量,如今在村里担任重要职务的吴仁宝的几位子女也都做到了。

2004年,他的二儿子按照承包责任书所规定的个人效益奖金近亿元,但吴仁宝的二儿子最后只拿了一个零头,几千万元奖金全部归到了集体。有人做过不完全的统计,仅吴仁宝一家,在这近5年中,光他们应得的个人效益奖金归给了集体的数额至少有两三亿元之多!华西村民知道,凭吴仁宝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祖孙三代的整个家族迁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过海”,但吴家26口人至今无一人不是留在村里的,而且现在连吴仁宝的外孙女婿也从日本留学回到了华西。

比如吴仁宝为了告诫党员干部们(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把自己一句常说的话,刻在村头最醒目的地方。这句话如今不仅成为村里党员干部们的座右铭,就连普通村民也能熟记熟背:“家里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比如他要求党员得有“党心”、“公心”和“良心”。这“党心”就是党的先进性和原则性,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在“为官之道”上,吴仁宝以“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百姓信任”为原则,他给自己的日常生活约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众家饭桌。

在华西村采访时,有一位地方领导曾经对我说了这样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吴仁宝能把华西带成今天这个样,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给了这里的百姓。”在这句朴实的话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村支部书记,用吴仁宝自己的话说,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当过,“小劳模、中劳模、全国大劳模”也都当过。可就是一样他没做过,那便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他没有离开过华西村。即便是在当县委书记的5年里,除了继续兼任村支部书记外,每年他给自己规定不少于100天的劳动时间里,多半是在华西。至于村里有事,起早摸黑赶回华西处理更是“家常饭”。这也就是那年他由于意外原因落选党代表、从县委书记的职务上能够很自然地重新回到华西村、心甘情愿做一个农民的原因。

吴仁宝如今已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可华西村许多人跟我说,老支书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干劲却始终像小伙子一样。他每天依旧四五点钟起床,然后开始“走村串厂”,一直到傍晚九十点钟才回家。如果遇事开会时间就更晚。老伴怕他年岁大了,起早摸黑会出意外,所以总想跟在他后面“盯”住他,可最后准是连个人影都找不见。村里后来派一位年轻人“盯”他,结果被甩掉的还是那位年轻人。

“老书记的脚步,谁也赶不上。后来我们只好随他去……”村办公室的秘书告诉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吴仁宝管理的华西村如今早已是个庞大的工农文政一体的联合体,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当家人的工作一点不夸张,可这位秘书告诉我,吴仁宝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办公室。“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埂、托儿所的小板凳和农民的家里,就是他的办公室。老支书处理事情都是在现场,几十年如一日,因此养成了他从不要固定办公室的习惯。”“那保镖、秘书呢?”似乎现今的一些“老大”都缺不了这些。于是我悄悄问。

“嘁!那是更不可能的事。”华西人嘲笑这样的问话。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真实”的吴仁宝。机会有了,主人要请我和几位陪同的当地领导同志吃饭,老支书说好是要来的。宴席比较丰富,老支书吴仁宝真的到场了,可他笑眯眯地拿着装白水的杯子过来跟我们一个个碰杯,然后抱歉地说:“我不能破规矩,你们自己丰衣足食吧!”见老人淡出宴席,感动之余我仍悄声问一旁的服务小姐:“老支书在隔壁吃什么?”“一碗清汤面。他最喜欢吃的……”服务小姐脱口而出,然后示意我上那边的门缝里往里瞧一下。我凑过去迅速扫了一眼,可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他的“清汤面”,桌上再没有其他任何碗盆……

吴仁宝的心全扑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风风火火的脚步,是华西村追赶时代的战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华西村民晨醒晚眠的乐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华西新的一天的幸福前奏……

同类推荐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新文化运动的结晶——最美的自由新诗。新诗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它不是没有形式,而是有着与古典诗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自由就是它的形式;它不是没有节奏,自然就是它的节奏,它与现代人的呼吸节奏相呼应,与现代人的情绪起伏相合拍。新诗是生活化的,是“言文一致”的产物,日常话语和书面话语在新诗这种文体里找到了最大的交集。新诗又具有最为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最大程度的穿越和嫁接,我把新诗的这种宽广想象与表达比喻为神奇的“穿越术”。这就是新诗的美学奥秘。囊括了郭沫若、卞之琳、徐志摩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和艾青、臧克家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现代散文精萃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现代散文精萃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 在时代的痛点,沉默

    在时代的痛点,沉默

    面对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本书为汇聚中国知识分子的访谈集,所涉主题聚焦当代生活,钩沉往昔历史,省察社会现实,彰显公共关怀。作者在其十年的职业记者生涯,遍访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探究他们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和个人之思,重现他们对重大公共问题的自由发言。本书记录时代风云,呈现社会变迁,是一部集结中国知识分子的洞见之书。如果亿万人只用一个脑袋思考,真辜负了造化孕育了这么多的万物之灵。我想要写出我自己经历的那个时代,我的视力所及,这个历史是什么样的,我就怎么样写。——崔永元。
  • 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

    当你孤独时,你要干些什么

    这是一本能对抗孤独的书,有趣味,有意思。通过孤独的人分享彼此的状态和语录,让读者找到平衡与有乐趣的地方。通过了解这些人在孤独的时候干什么,来增加对孤独的理解,达到消遣孤独的目的,让自己“不再孤独”、“更有力量”。这本书告诉每一个在忍受孤独的小伙伴:孤独既不是礼物,也不是惩罚。我们每个人都会孤独,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谁是老板要找的人?

    谁是老板要找的人?

    在一些公司里,我们不难看到,一此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并没有在工作是取得很大的成绩;出没有赢得升或加薪的机会;更没有受到老板的欣赏。相反,他们还遭到被解聘的厄运。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不具备现代企业需要的那些优秀员工的品质,即:1、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工作;2、具有创新精神;3、积极行动,不要只想不做;4、高效的时间管理;5、崇尚团队合作;6、信心如同高贵的名誉一样重要;以上这些是人成为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也是世界500强企业衡量心目中理想员的标尺。如果你还不具备以上的品质和能力,就不妨从《谁是老板要找的人》一书中去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老板要找的员工。
  • 桃花三千,爱你成执

    桃花三千,爱你成执

    简介:那年他们无约而遇,只想对方也许只是自己茫茫岁月中的过客,怎想这一过,竟是朝夕暮时,相濡以沫。他本是天地之主,却因一次意外,身负重伤,她将他捡了回去,从此三百年未曾离开她,他们之间迷离的情,何时才能道破。她想,我们之间的桃花三千,纵然朵朵灼华,却终有凋零的一天,所以,你饮下忘情,无痛而终,我守着我们的爱情,再等灼灼桃花。可终究爱入了髓,就忘不掉了。
  • 有趣的动植物故事

    有趣的动植物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
  • 日本童话集

    日本童话集

    本书中的童话和传说故事来源众多,其中数篇选自日本神话集《古事记》,另有多篇记载着每代人的童年时光,由保姆或学生凭着依稀记忆诉说而成。书中诸多人物已成为日本艺术舞台上倍受欢迎的形象。在本书完成汇编前,多篇童话已被译为英文,经由多种形式流传。其余童话可能较晚进入英文读者的视野。格雷丝·詹姆斯,作家,1882年生于日本东京,1965年卒于意大利罗马。作品以儿童文学及日本民俗为主。除了《日本童话集》之外,还著有《约翰与玛丽》儿童冒险系列。
  • The Nature Faker

    The Nature Fak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鬼坡

    半鬼坡

    在阳世和阴间的交界处,有一个天、鬼、人三不管的地方,叫做“半鬼坡”。这里年分五季(比阳世间的春夏秋冬多出一个“冥季”),人鬼杂居,阴阳互市。人无生老病死之忧,鬼不受地狱轮回之苦……想知道那里的人和鬼是怎样居家过日子,又会有什么样的奇闻轶事吗?那就请听老阴天乐给你慢慢道来……
  • 梦想是岁月静好

    梦想是岁月静好

    命中注定处在纷争中心的人,却只想岁月静好,一杯胖胖的奶茶,一口胖胖的甜点,嘛……自我麻痹的话这种人生目标实现起来也并不难嘛。
  • 流辰九月

    流辰九月

    阮流辰这半辈子有一信一问他坚信这辈子都会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不知道为什么打小跟在自己身边的小厮如此视财如命在第N次发现自己的行踪被出卖后他愤怒道:“本少爷的行踪就值这么点银子?就不能有点出息卖个好价钱!”九月一直以视财如命为己任九月的愿望是有一座房子,里面的床是金子做的,地是金子做的,桌子是金子做的,总之一切都要是金子做的当有一天身边的小厮变成了可爱的丫头曾经发誓的人垂头丧气的扶额道:“好吧,看来爷这次只能倾家荡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