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200000005

第5章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

1.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历史文献学在明清时期大有发展,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文献目录学

明清时期官私藏书甚富,故著录图书的目录著作亦多。明代除了官修的《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外,尚有私家目录书《古今书刻》(周弘祖撰)《千顷堂书目》(黄虞稷撰)等10余种之多。另有明代官修的《宋史·艺文志》,这是史志目录。清代的目录著作,官修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撰)《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编(敕撰);私撰的有《也是园藏书目》(钱曾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毛康撰)等近10种;史志书目则有《明史·艺文志》,以及卢文弨撰《补宋史艺文志》《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撰《补元史艺文志》等。

《四库提要》是明清时期目录著作的代表作,也是古代目录学之集大成者。清乾隆间,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分别为著录及存目的1万多部书籍撰写提要,其中包括作者介绍、本书内容和流传情况,并论述书中得失,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初由馆臣分别撰写各书提要,后由总纂官纪昀修改定稿,汇集为《四库提要》200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部有易、诗、书、礼、春秋、孝经、五经正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四部之下列类,类之中有子目。各部有总序,各类有小序,类后有跋语,子目有按语,论述学术流变及分类旨趣。这部目录学史上的空前巨著,在区分类别及论述学术源流、评价各书优劣等方面,条目分明,间有新意;而尊经崇儒,或有粗糙之作。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四库提要》多所补正。

清末张之洞在缪荃孙的协助下,编撰了一部《书目答问》,共著录图书2200余种,约为《四库提要》的五分之一;但“此编所录,其原书为修四库时所未有者十之三四”。此书著录,注重实用,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又重视通行的版本。它为读者从浩瀚的文献中了解若干种基本读物,提供方便,便于参考,故流传较广。近人范希曾继之,撰有《书目答问补正》。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缪荃孙(1844—1919年),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我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33岁时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事编撰校勘10余年。

章学诚撰《校雠通义》,对我国目录学的传统进行总结。他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歆)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这就是说,目录学的任务,不只是甲乙丙丁地排列书目,更重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起到指导读书治学的作用。他对编目的体例,也有论列。《校雠通义》在目录学上很有创见,值得重视和研究。

(2)版本与校勘

自印刷术发明后,书之版本日益增多,校勘工作大有进展,于是版本与校勘两门学科随之发展起来。

对版本的著录与研究,南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已发其端,到了清代有所发展。清代学者治学多重视版本,校勘古籍时,尽力搜集古本、旧本、善本作为校勘的依据。《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编,著录古籍1000余部,以版本时代分类,将宋版、明版、影宋版、抄本分列,并对刊刻时代、地点、收藏者和印章题记做了考证。于是,版本的研究兴起,版本目录著作日多,版本学中的版本源流、传抄经过、纸地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装潢式样等问题都提了出来,并有所争论。但明清时期始终未有系统性的版本学著作问世。

对于校勘,宋人有一定成就,明人则无显著成绩。清代校勘大盛,超越前代。惠栋、戴震、王念孙、段玉裁、阮元、孙星衍等都是校勘名家。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都是校勘名作。清代有许多专门从事校勘的学者,在校勘工作上取得很大成绩,还因工作重点与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形成两种流派。卢文弨、黄丕烈、顾广圻等一派,注重版本依据,强调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更改。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一派,主张广泛搜集各种版本及其他异文材料,加以分析考证,勇于订正勘误,改正误字。前者重版本,侧重对校,后者重义理,侧重理校,各有所长,可以互补,对校勘学做出了贡献。

(3)辨伪与辑佚

辨伪与辑佚,都是为了揭示或恢复原书的面貌。这种工作,明代以前已有之,至于明清更为发展。

明代的辨伪,以宋濂和胡应麟为大家。宋濂的《朱子辨》,继承了宋元学者的辨伪之学,以年代的先后、思想与事实的异同、文体的风格三方面,来考辨古书的真伪和时代,辨别了周秦以来40部子书的真伪,是一部以辨识伪书为内容的现存最早的专著。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所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辨伪书70余种,他在叙论中分析伪书的情况,把造成伪书的原因归纳为“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袭取于人而伪者”“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等20类。又在卷末提出审核伪书的八条方法,即“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这书把辨伪的方法和经验条理化,对辨伪工作大有促进作用。

清代的辨伪,大家辈出,名著继踵。万斯同撰《群书疑辨》,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做疑辨。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共辨经、史、子三类书八九十种,书后还附“有真书杂以伪者”“有书非伪而书名伪者”等五例。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引经据典,揭出《古文尚书》的种种矛盾,列出128条证据,确切而有力地证明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判明了长期以来的一大疑案。胡渭著《易图明辨》,有力地考证了宋代道学家所宣传的《太极图》《河图》《洛书》是宋初佛道教中人拼凑出来的,跟周公、孔子全无关系。这样辨伪的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两部书的真伪,而且还直接动摇了儒家和道学家所崇奉的经典读物的神圣性。

姚际恒(1647—1715年),字立方,一字善夫,号首源,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历14年而成《九经通论》,另著有《尚书通论》《礼经通论》《诗经通论》《好古堂书目》等。

阎若璩(1638—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渭(1633—1714年),初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及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辑佚工作,清代以前成绩不大,至于清代才有显著的成就。清初,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等都是辑佚之作。乾隆时,采取朱筠的建议,自《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512种。仅《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不包括存目)的就有385种,计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共计4926卷。《四库总目》著录之书总共3000多种,辑佚书却占了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史部著录的辑佚书,如东汉刘珍等撰的《东观汉纪》24卷,宋熊克《中兴小纪》40卷,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王益之《西汉年纪》30卷,吴缜《五代史记纂误》3卷,都是很重要的史书。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也主要辑自《永乐大典》。至于嘉庆,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1936年影印出版题为《宋会要辑稿》),共366卷,分17类,是宋朝典制史的重要资料,内中多有《宋史》及其他宋代史书所未采录的材料。

清人还从唐宋大型类书及各种古籍中搜找材料,做辑佚工作,成绩也很可观。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雷学淇等辑《世本》,朱右曾等辑《竹书纪年》,汪文台等辑众家《后汉书》,汤球辑《汉晋春秋》,都有益学林。黄爽的《汉学堂丛书》和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都是辑佚的巨编。《汉学堂丛书》收入经解86种,通纬56种,子史钩沉74种。《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入经部444种,史部8种,子部178种。但这两丛书所收书,一部分是转录别人已有的成果,有些是两三条、数十字就算一种。

(4)注解和考证

注解和考证,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古籍或弄清史事。学者对此也很重视,并有很大成就。

古代注家多注解儒家经典。汉时说经者多。唐代有《十三经注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宋元至明,注经者尚空谈,佳本很少。清人经解甚富。《清经解》和《清经解续编》接近700册之多。清人经解之单行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陈立的《公羊义疏》、焦循的《孟子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郝懿行的《尔雅郭注义疏》,都是佳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长期以来附属于经部的《说文解字》注解中的一部名著。

清人注解,还有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孙诒让的《墨子闲诂》、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也可称为名作。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颇有研究,又有考证的功力,故其注解多翔实可靠,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但也不免有烦琐之失。

考证(又称考据),是文献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古时早已有之,明代有尚考证者,但到清代才突出起来。清初,顾炎武著《日知录》,注意考证史实,但旨趣在经世致用。而乾嘉学者崇尚考证,一方面有学术发展的必然性及个人治学旨趣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压,学者为了保身免祸,于是为考证而考证,脱离了实际生活。但他们通过考证,对于古籍的整理,对于旧史的补表、补志、补注,以及对于史料的搜集、考订、辑佚、辨伪、编纂等工作,做出了不少成绩,有益于后人对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顾炎武(1613—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对于清代的乾嘉考据,郭沫若是这样评价的:“乾嘉时代,考据之学虽或趋于烦琐,有逃避现实之嫌,但罪不在学者,而在清廷政治的绝顶专制。聪明才智之士既无所用其力,乃逃避于考证古籍。此较之于埋头八股文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不可同日而语,欲尚论古人或研讨古史,而不从事考据,或利用清儒成绩,是舍路而不由。就稽古而言,为考据。就一般而言,为调查研究。未有不调查研究而能言之有物者。”这个评论,对前人是公允的,但也说明考证对于治学虽有必要,却不应搞逃避现实的烦琐考证。

2.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史学盛极一时,名家甚多。钱大昕、崔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钱大昕,字晓徵,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号竹汀居士,清代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生于雍正六年(1728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享年77岁。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昕经皇帝面试诗赋,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举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后来历任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等官。先后奉旨参修《热河志》《续文献通考》《一统志》《续通志》等书。累次出为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又充会试同考官,还奉命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还乡,停住苏州,再不出仕,先后主讲江宁钟山、太仓州娄东、苏州紫阳等书院。大昕一生,主要从事于文化教育工作,专心治学和著述。

大昕结交很广,学问渊博,著述甚多,有《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著作,后辑成《潜研堂全集》。《廿二史考异》(以下简称《考异》)是其史学代表作。他反对“陋史而荣经”的看法,认为史与经同样重要,故他毕生的主要精力是治史,主要成就也在史学方面。《考异》100卷,是考证自《史记》至《元史》22部正史(不包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和《明史》)的文字和内容的正误。列出原书纪、表、志、传的标题,于标题下写出所考的原文,然后进行考证。

大昕考证之法,主要是三点:

一是取证。汇集和考辨大量的材料,主要是“正史”的记载,加之以谱牒家乘、稗官野史作为参考,还运用一些金石文字作为佐证。

二是比较。对于众多的取证材料,先排比其现象,继而比较彼此的异同,再观察先后的联系,以求历史的真实。然后断定史籍记载的正误与是非。

三是专题考索。把材料整理出头绪,弄清所考的问题有无价值,再按所考问题的大小与价值写成一条专文,有的条文实是专题研究,如《侯国考》即是。

查《考异》内容,除一些考文字正误的条文外,主要是考证官制、地理、氏族等方面的问题。大昕自言:“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又说:“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这是明确交代他的历史考证是以官制、地理、氏族等为重点。

在官制的考证方面,大昕知道“沿革迭代,冗要逐时”的职官制度,考证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他对秦汉的尚书与中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辽金元复杂的朝廷与地方的官制,都做过探讨。有的记于《考异》,有的载于《养新录》和《文集》。如言元朝之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与中书省任职之关系问题,《考异》卷99《元史·程巨夫传》条,谈得较为简略,而《文集》卷34《答袁简斋第三书》所谈就具体些。

在地理的考证方面,大昕很注意“今昔异名,侨置殊所”的难题,对秦汉的郡国、晋宋的侨置州郡、唐宋元的地方建置,都有所探讨。如《考异》以两卷之数(卷88、89),列举《元史·地理志》之谬误疏漏,考证元代一些地理问题,指责“明初修史诸臣,昧于地理”。又如《考异》卷19《晋书·地理志(上)》,指出《晋志》“叙江左侨置州郡,多不可信”。因《晋志》往往于晋时侨置州郡上加“南”字,而大昕经过考证,指出“晋时侨置郡县,皆无‘南’字”,侨置州郡的“南”字,“皆永初以后所加”,即刘裕称帝之后的事。

在氏族的考证方面,大昕对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与谱系,对辽金元的族、姓,乃至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姓字、籍贯、年龄等,都有过研讨。他对元朝氏族尤为注意,曾作《元史氏族表》。元朝尊重蒙古、色目人,平时称名而不带姓氏,故史籍中同名者多而姓氏不明。大昕广泛地搜集有关元人族姓材料,加以考证分析,著成《元史氏族表》,使读者得以了解蒙古、色目人的族姓与支系。后来《元史新编》《新元史》多承袭之。

大昕于历史考据之中,偶发议论,对廿二史及其撰者多所批评,反映出一定的史学思想,但因力戒空发议论,故思想并不突出。

大昕博学而有所侧重,重点是在元史,“生平于《元史》用功最深”。他以为廿二史中《元史》最陋,《考异》以15卷的篇幅加以考证纠误,《考史拾遗》《养新录》和《文集》也多有考证元史之文。所著《元史艺文志》和《元史氏族表》,更是补《元史》之不足。他注重元史资料,搜罗元人诗文集、小说、笔记、金石、碑版,撰写《元史纪事》。他曾着手重修《元史》,据他的弟子黄钟说,“稿已数易,而尚未卒业”。可惜书稿已失传,但他对元史的官制、地理、氏族以及元代文献学的深入研究,实开元史研究的新天地,对近百年来元史学影响很大。

钱大昕确是“一位博学而又精专的考据学者”。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享年77岁。

崔述继承家学,志于经史,颇有学识。他认为,中国上古史,几千年来越搞越糊涂,《六经》所载本来较为真实,但经过战国以来的传记注疏多次曲解误传,弄得面目模糊,必须推求本末,考其真伪,才能说清史实。于是,撰著《考信录》,其中有前录2种(《考信录提要》2卷,《补上古考信录》2卷);正录5种(《唐虞考信录》4卷,《夏考信录》2卷,《商考信录》2卷,《丰镐考信录》8卷,《洙泗考信录》4卷);后录5种(《丰镐考信别录》3卷,《洙泗考信余录》3卷,《孟子事实录》2卷,《考古续说》,《考信附录》2卷);另有翼录4种(《王政三大典考》3卷,《读风偶识》4卷,《古文尚书辨伪》2卷,《论语余说》1卷)。还有其他著述。崔述的门人陈履和曾刊《考信录》。近人顾颉刚汇辑崔述著作,名曰《崔东壁遗书》,刊行于世。

我国学者治学,数千年来有其传统的学风,其中有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尚博、好议,即喜于博学,好发议论;一是贵精、务实,即追求专精,致力实学。这在清代也有明显的表现。崔述对传统学风采取批判的态度。他正是对尚博和好议的学风持批判态度,吸取了教训,而作《考信录》的。同时,还对专精、务实的学风予以批判继承。

崔述治史的考信态度是:“平心考核”“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他对于“附会”曲解、“以今度古”“先有成见”“心粗气浮”等错误的治学态度,严肃批评,引以为戒。自言“平心考核,辨其真伪”“平心以求其一是”。他说:

“谚云:‘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纹’与‘问’同音,故假借以讥人之过细而问多也。然余所见所闻,大抵皆由含糊轻信而不深问以致偾事,未见有细为推求而偾事者……况于《考信》一录,取古人之事历历推求其是非真伪,以过细讥余者当更不知几许。嗟夫,嗟夫,此固难为世人道也。”

这是表明,反对粗心态度,主张“细为推求”。《考信录》就是对古人之事“历历推求其是非真伪”的。这是认真的历史考据精神,值得肯定。同时,崔述主张考证“贵于持平”,求之适当,不可随意抑扬。

崔述的考信方法,很值得注意和研究。他考古史,辨古书,基本的方法是三点:一是具体分析,辨明真相。所谓“分别观之”“考其原本,辨其是非”“究其本末,辨其同异,分别其事之虚实而去取之”;所谓“类而辑之,比而察之”“参互考订而归于一是”。就是分类细析,比较研究,弄清源流,考明史实。如,他说:

“先儒相传之说,往往有出于纬书者。盖汉自成、哀以后,谶纬之学方盛,说《经》之儒多采之以注《经》。其后相沿,不复考其所本,不但以为先儒之说如是,遂靡然而从之……余幼时尝见先儒述孔子言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稽之经传,并无此文,后始见何休《公羊传序》、唐明皇《孝经序》有此语,然不知此两序本之何书。最后检阅《正义》,始知其出于《孝经纬》之《钩命诀》也。”

这是抓住所谓孔子“(吾)行在《孝经》”之语,探究本末,考明真伪,终于揭露其不见于经传而出于纬书的真相。就是这样的具体分析,才考证出一些古代史事和古书之是非真伪的。

二是考察文体文风的时代印记。所谓“文必因乎时”,就是说文章著述必有时代烙印。崔述说:

“唐虞有唐虞之文,三代有三代之文,春秋有春秋之文,战国秦汉以迄魏晋亦各有其文焉……非但其文然也,其行事亦多有不相类者。是故战国之人称三代之事,战国之风气也;秦汉之人称述春秋之事,秦汉之语言也。《史记》有录《尚书》《春秋传》之文,而或不免杂秦汉之语,伪《尚书》极力摹唐虞三代之文,而终不能脱魏晋之气,无他,其平日所闻所见皆如是,习以为常而不自觉,则必有自呈露于忽不经意之时者,少留心以察之,甚易知也。”

意谓文字、语言、文风必有时代特点,而且一定透露出来;抓住它们“呈露”的东西,仔细分辨,就可考定其书之真伪,记事之是非。崔述正是用这种办法,辨析《古文尚书》《论语》等书的真伪纯杂的。

三是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测。所谓“凡事不见于《经》者,度其不类此人之事,则削之而辨之”,就是对于一些传记注疏所说之事,既与《六经》无可考信,就只能依据传记或情理“度”(推测)其是非真伪。

崔述这种考信方法,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朴素的治史之法,基本上可以肯定。

正因为崔述考信的方法较为得当,故其《考信录》依据经书,清理了一些关于古史的传说,澄清了一些古史上的事实,揭示出战国以后一些传记注疏的“传闻异词”及“沿讹踵谬”,揭露了一些伪书伪篇,说明了一些传说的演变,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古史。

但崔述信《经》崇儒,卫护古圣贤,有其局限性。今治古史,《六经》仍可参考,然不能仅仅“考信于《六艺》”;既要尊重儒家的历史地位,也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

钱大昕、崔述等人的历史考据,对近代史学有一定的影响,至今仍然有之。

同类推荐
  • 回到战国当国君

    回到战国当国君

    郑骏意外穿越到了战国初期,成为了郑国国君郑繻公郑骀。此时郑骀君权旁落,郑国弱小。且看郑骀如何夺回君权,如何使郑国强大。。。。。。读者交流群:652321972
  • 大唐皇二代

    大唐皇二代

    在这个拼爹的世界里,身为李世民的嫡子李治有个好爹,于是他成了长安城中首屈一指的纨绔,吊打各路纨绔...
  • 五胡乱华之雄霸天下

    五胡乱华之雄霸天下

    西晋末年,先经过了永嘉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两脚羊,米肉,这是两个称呼,一个是胡人称呼汉人的,一个是一部分汉人对另一部分汉人的称呼。那个时期,就是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人吃人的时代。两个男人,一个男孩,穿越而来,三个男人,激情四射的求生之路。
  • 我在大秦做大官儿

    我在大秦做大官儿

    黑色的旗旌,从升起,就不会再落下……炎黄血,将在黑色的旗旌下,流淌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 大唐青云路

    大唐青云路

    意外穿越到大唐,竟然成了陇纪李氏的一员,李渊是他的堂爷,李世民是他的堂叔,原本该是逍遥快活的皇亲国戚,只可惜,摊上的便宜老爹,却是史书上最不堪的庐江王李媛!武德九年的六月,距离李媛掉脑袋的日子还有几日,身在幽州的李昊,拍着额头唉声叹气!
热门推荐
  • 在他乡0a

    在他乡0a

    改革开放,一场轰轰烈烈的民生运动应运而生,我做为普通的一个民工,为了生活,来到一个叫永联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 所以和助理恋爱了

    所以和助理恋爱了

    将来有可能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被分配给了一个来公司实习的小经纪人,小经纪人还兼职他的助理?大明星表示自己不想要,小经纪人表示,要吧要吧,我保证会努力把你带红的,听说小经纪人的梦想是成为星娱第一经纪人,不知道大明星在心里吐槽,这是不知道又想祸害多少个艺人,考虑考虑,要不要为民除害?
  • 漫漫仙途之战神别跑

    漫漫仙途之战神别跑

    看着旁人家的姑娘,一个个安静貌美,乖巧听话~~再看看好吃懒做的自家姑娘~不好好修行也就罢了,竟然还爱凑热闹~爱凑热闹也就罢了,竟然还爱捣乱~爱捣乱也就罢了,竟然还瞧上了战神·····
  • 重生废柴升级系统

    重生废柴升级系统

    所谓气运,相辅相成,而天地万物,莫不应气运而生!掌握了万物的气运,便掌握了万物之本源,财气,贵气,灾气……相克相生……
  • 我把系统安排了

    我把系统安排了

    “第一个系统,可以全自动托管,让你一路躺着成为创世神,价格88888,后面的零自己数……”“第二个系统,能让凡犬,变成天狗,月亮是神马,好吃么?价格6666,后面的零比前面的少几个。”“第三个,你买回去既不能用,也不能绑定,更不能装备,但是价格无限。”“咦,这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前面那两个系统都喊它爸爸。”
  • 穿越田园:农家小酒娘

    穿越田园:农家小酒娘

    莫名穿越,不怕!家徒四壁,不怕!被阿爹抛弃,还是不怕!咱可是有手艺的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将军喝了都说好宋逸:上次那酒不错,再来一壶?江溪傲娇地别过脸去:你果然还是更加爱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石破天惊荆山玉

    石破天惊荆山玉

    和氏璧重现人间,一场腥风血雨难免。游历祖国大江南北,遍寻天下,终得见和氏璧真容!
  • 凡骨仙家

    凡骨仙家

    【宠文爽文】某男勾勾修长有型的手指:“乖,过来!”某女紧张地左脚绊右脚摔了个小跟头,某男一把扶住。某女:“你,你要干嘛?”某男:“你脸上有个饭粒。”某女:“……!”贱渣男,白莲花?很好!本姑娘专业虐渣很多年!滔天灵力,丹药在手,姐要开创凡仙大境!美人会武术,谁都挡不住!等等,有个帅哥正在靠近,容我切换成病娇俏美小白花一枚~
  • 斩仙诀

    斩仙诀

    道义,一个至地狱归来的青年,携逆天功诀与血海深仇,踏上了一条血浴之路,展开了一段霸道人生,誓完成一段逆天之旅。一人一枪,独挑九界,斩仙魔,屠神圣,只为成为那万古流传的亘古一帝——混元无极太上圣帝!【热血仙侠风,暧昧请绕道】
  • 豪门主母

    豪门主母

    *程牧初见陶夭。灯光流转,觥筹交错,她在跪舔别人的裤腿。程牧再见陶夭。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别人在跪舔她的高跟鞋。程牧一笑,“丫头片子有点能耐。”边上有人促狭道:“二爷,听说那姑娘在圈子里拜了个干爹。”程牧:“呵。”*陶夭说:“生活就像吃屎,无所谓今天吃,还是明天吃,不吃得饿死。头颅仰得太高,没用,不如低眉顺眼先活着,活着活着,一只狗也保不齐活出人样了。”不曾想——她将自己当成狗了,某位爷愣是想将她捧成角。角是那么好当的吗?人前,她像花瓶,香江程二爷重金打造。人后,她像抹布,二爷花样太多,总将她拧成各种形状,晚上白天,死去活来。她不想干了,肚子里多了个小祖宗。得,豪门主母这位子坐定了。*奉子成婚。陶夭小腹微凸,高调入豪门。婚礼上,她眼瞅着对面一向冷峻深沉的男人勾唇含笑,有点眼花,无语道:“您到底图我什么呢?想给您生孩子的女人手拉手能绕香江两圈了。”程牧低笑,俯身在她耳边,一字一顿,“日、久、生、情,这种事,栽了就认了。”陶夭翻个白眼,“无耻。”程牧看着她一脸酡红,笑而不语。他懒,这辈子所有的精力,用来调教一只小野猫已是不易,哪有闲情,再去招惹其他?*世人只知他程二爷在香江一手遮天。却不知,他乐意遮的,从来只有她头顶那片天。他庆幸,他看见了她的好。*本文又名《影后成名史》,《男主强取豪夺》,《男配统统想上位》,一对一结局和,清冷倔强百折不挠型女主,权势滔天冷漠腹黑型男主,豪门婚恋,娱乐圈元素,欢迎跳坑。(*^__^*)……*推荐阿锦完结暖文已出版:《影后重生之豪门萌妻》,出版书名:《献给亲爱的邵先生》待出版:《重生娱乐圈之名门盛婚》,出版书名待定。《豪门暖媳》,出版书名待定。搜索【作者其他作品】或者直接在书院搜索作者名、书名均可见哈。*新浪微博:浮光锦_,求关注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