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300000006

第6章 秦,第一个封建皇朝

1.百年奋斗,十年“初并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占了七国原有的土地。后来又有所扩展。它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基本上置于一个政权之下,形成了自商周以来最大规模的统一局面。战国时期,七国都对局部地区的统一有所贡献。秦又在七国局部统一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这不只是秦武力征服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政治组织能力不断上升的结果。

秦原本是西方的小国,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与戎狄奋战,逐渐强大。

西周孝王,曾封予养马人非子一块土地,地名秦(今甘肃清水县),在戎狄间。宣王封非子曾孙秦仲做大夫后,他攻西戎而亡,子孙都戮力攻戎,国势进取渐盛。秦仲孙秦襄公因为救幽王有功,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而拥有了西周故地,成为西方强国。

秦当时仍旧承续戎狄法律及文化,虽成大国,却被东方华夏诸侯所轻视,使它不能参与盟会。

秦君之主,多有作为。秦文公设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为远见卓识,招揽了天下的贤士,起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接着又灭诸戎,开疆千里,成为春秋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两次变法。他奖军功,禁私斗;鼓励个体小家庭的生产,发展了封建经济;普遍推行郡县制;推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重措。变法,使秦国增强了军事实力,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加快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向统一的封建国家演变的进程。

经过惠王、武王的艰苦经营,到了昭王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最。这一切,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发动了吞并六国的决战。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前后只用了十年,已“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秦的统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十年之快,可谓神速,但也曲折。秦伐楚时,秦始皇问李信需用多少兵力,回答不过20万;又问王翦,回答非60万不可。秦始皇错误地判断王翦人老胆怯,李信年青勇猛。于是便命李信、蒙恬率20万众伐楚。初始时,李信、蒙恬两路并进,节节胜利。但不久,却被楚军打败,秦军伤亡惨重,仅都尉就阵亡7人。

秦始皇后悔轻信李信,便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秦始皇几经谢罪,而王翦却毫不让步,无奈之余说:如果一定要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闻后,不但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出发时还亲临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带60万兵,“坚壁乘隙”,趁楚军撤离将楚军打败。此例,可见秦始皇立业用人之浩荡,十年不灭六国,实在难矣。

灭齐可谓不战而下,但还是有人想用齐的兵力,利用三晋及楚的流亡贵族,抵抗秦兵,并袭取三晋、楚的故地。秦灭六国,就是在最后的时刻,也并非一帆风顺。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社会逐渐陷入了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战国年间,更是“并大兼小,暴政经岁”,“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秦王政,承秦孝、昭王以来,向外拓展,结束了过去“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混战,一改长期以来的“国异政教,各自独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局面,这一切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也迎合了大众的心愿。秦之《泰山刻石》中,道:“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之罘刻石》中,也道:“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当时,即使还达不到“莫不宾服”,为数众多的百姓也当是归服的。正如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在《新书·过秦》中所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又见《史记·平津侯主父传》,秦灭六国之后,西汉中期的严安也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这些都异口同声地道出了秦“初并天下”以后的大好形势。

2.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秦王嬴政面对这个空前的局面,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尊贵的称号。他决定自己的称号是始皇帝,他的子孙继承帝位的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认为,这样传下去,可以万世无穷。他还规定了皇帝的命令及皇帝自称的专门用语,不准别人使用。

秦皇朝建立以后,为了强化统治和维护封建国家多民族的统一局面,秦始皇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重要措施。

在秦代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为“王”,商、周的君主均称为王。战国年间,王室衰落,七雄并立,于是包括秦国在内的一些诸侯国君也都自称为王,其实称“王”已达百余年之久。秦王政灭六国后,面对如此巨大的胜利,继续使用“王”号,已远远不能显示他的威严。他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颁布了“议帝号”令。其中,秦王政先概述了他兼并六国的经过,紧接着便着重指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这是秦王政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这标志着他建立秦皇权的开始。从此,“皇帝”便为秦王政的称号,由“始皇”开端,随后被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秦始皇如此做法,显然不单单是为了更改称号,更重要的是为他自己建立至高无上、主宰天下一切的权力——皇权。

为了建立和强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后,紧接着还规定了皇帝专用的称谓,规定了玉玺的制度,废除谥号。秦始皇采纳王绾、李斯等的建议,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己称“朕”。过去人们均可称“朕”,“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自从秦始皇有了这一规定,“朕”便成了皇帝的专用称词,除皇帝之外,决不许任何人再用。而玉玺,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自西周中叶以来,开始有谥法。当时,王及诸侯国的君臣等死了以后,后人便依据其生前行为与表现,给予相应的谥号。由于行迹有是非之分,所以谥号也有善恶褒贬之别。这种后议其先、下议其上的做法,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的意愿是相抵触的。他明确宣布:“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秦始皇希望除谥法之后,能够“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当然这是秦始皇的个人意愿。

秦始皇推行很多加强和神化皇权的措施,如严格避讳制度,制作皇帝专用的冠服乘舆,修宫室以象“天极”,等等。看来,秦始皇为了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真是煞费心机。

3.《秦律》与“三公”、诸卿

秦始皇建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的政治体制。朝廷上设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处理全国政务;设太尉,管军事;设御史大夫,管监察。

地方上,把统治地区分为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郡的下级行政区划是县,县设县令、县尉、县丞。郡县的这三种官吏的职责,是跟朝廷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相一致的。县以下的基层单位是乡,乡设三老,管教化;设啬夫,管司法和税收;设游徼,管治安。乡以下,还有以十户编成的什和以五户编成的伍。户是指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这一套政治体制好像一座宝塔。朝廷坐在塔尖上,把统治权力一直贯彻到什伍。什伍是封建朝廷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基层,是劳动力的编制单位,是粮源和兵源的组织细胞。秦始皇很重视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生产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因而他把“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作为自我颂扬的重要政绩。

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更为缜密的《秦律》,并颁于全国执行。

《秦律》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严禁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当时的田地是有地界的,并作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标志,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如果有人私自移动田界,都被认定是侵犯所有权,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判以“赎耐”,强制其出钱以抵耐罪(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在秦简中有关于征收田租的《田律》和《仓律》的记录,也有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徭律》《傅律》《敦表律》和《戍律》的记载。

《秦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反秦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的秩序。

秦始皇倚仗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无论如何,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因此,在他议帝号、立皇权时,相应地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封建朝廷,并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诸卿,“三公”之下,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诸卿”(或称“九卿”,实际并非九位)。其中,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秦朝建立之初,首任丞相为隗状、王绾两人。此后,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丞相既为文官之长,又居三公之首。秦始皇独揽一切,丞相职掌范围内的一切政务也要听皇上的,决不能自理,也无决策权。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秦作战都是以丞相、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领兵,并无太尉。战毕这些人当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皇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太尉。这自然与秦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关,特别是与秦始皇强化皇权,意欲直接掌管军事、控制兵权的实意是一致的。御史大夫,由秦始皇始置。御史本出自周代,当时只是低职下官。到秦初,为了抑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置御史大夫,擢为尊官。御史大夫,一为承转皇帝诏令制书,并兼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任;二为监察百官,“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辅佐丞相,协理国政,仅次于相位。但他实际上又取得了皇帝的信赖,常充当皇帝的耳目,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以“三公”、诸卿为主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始皇专制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庞大强权的国家机器。

4.实行郡县制,稳定秦皇朝

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郡县制跟西周封国制不同,一般说来,第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县的首长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第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却不一定。秦推行郡县制,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要求而采取的行动。这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有长久的影响,但秦始皇究竟把郡县制推行到什么程度,记载不详。例如在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后12年才被废,这就说明郡县制不会于短时期内在各地都施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召集公卿大臣们进行商议,以全国范围内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为议题。

当时,以丞相王绾等为代表的群臣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请立诸子”,以建封国。秦始皇下议于群臣,都以为秦始皇有20余子,理应效法周制,封邦建国,以藩皇室,大都赞同王绾的建议。然而,当时只有廷尉李斯不同意,一定坚持“废分封,置郡县”。在他的表述中,既回顾、总结了历史,又具对现实政状的思考;既安置“诸子功臣”,又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筹谋与措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普遍推行县制,后又增加了郡县,到秦始皇13岁继位时,已经每占领一个地区,就要设郡。事实上,当时秦已累计置郡十多个。因此,对于李斯所议,秦始皇大加肯定,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当时李斯为廷尉官位)议是。”

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整套的统治机构,这表明了秦皇朝的完全建立。

5.实践法家的思想

李斯,秦始皇的丞相,原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省)人,是一个属于法家的人物。他很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视,是在秦封建皇朝建立过程中起到决策作用的人物。

李斯,约生于公元前284年,秦始皇病逝后,于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被害而死,终年约73岁。李斯从政的一生,基本上实践着法家的思想,以卓越的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史记·李斯列传》中载,李斯年轻时,为郡里掌管文书的小吏,职位低下。他决不甘心,时刻想着升迁。一天,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走过时,就受惊而逃。后来,他走进粮仓,看到那里的老鼠吃的是粟米,住着大屋,没有人或狗的惊扰。李斯感叹道:“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他就来到齐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拜思想家荀子为师,学习君王如何治理天下的学问。当时,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学成之后,便从政,为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247年,战国末,李斯由楚西行入秦。那是秦庄襄王去世之时,他便请求当了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由于吕不韦与李斯同来自社会下层,吕不韦就很容易地接纳了他,并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理国事,免去了吕不韦的相职,而重用了李斯等人。李斯从此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能下狠心完成一番大事业。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王的英明,能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李斯又见秦王时,“献利用时机,灭诸侯以成帝业之策”。秦王听了李斯离间各国君臣的计策,便“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秦王不久就任命李斯为长史,采用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显要人物进行物质收买;不被收买的,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死。同时,秦王还派了良将随后攻打不从之国。秦王接连得手,又任命李斯为客卿。李斯那时献策的实际情况不详,但这些计策对加速六国灭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秦从事间谍活动。当郑国的计谋被发现后,秦宗室大臣乘机攻击客卿,并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当然外来的李斯也在驱逐之列。此时,李斯上书申述逐客的不当,此为著名的《谏逐客书》。他认为客卿对秦国强盛的贡献重大,并回顾了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人并非生于秦,而被秦穆公重用,成功地吞并了20多个国家,并在西戎称霸。再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因此国富民强,百姓愿意为秦效力,其他国家也就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安定强盛。又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收复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至今。又秦昭王得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如蚕食桑叶一般,吞并了诸侯的土地,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上例四位君王,都是依靠了来自他国的客卿的力量。难道这些客卿辜负了秦国吗?李斯又对各国的物产和文化逐一追述,强调了对于秦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诸多贡献,从而得出结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听取了李斯的上书,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不久他官升廷尉。秦王又听从了李斯的计谋,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策略,从而秦20余年后并天下。

李斯,废分封,置郡县,是秦代政治体制上重大的变革者。

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人称道封国制的优点。丞相李斯认为,这些读过古书的人对皇帝的决定持不同意见,有损人主的威信。他建议:史官所藏不属于秦国所记的历史材料,都要烧掉;《诗》《书》、百家语都要交地方官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过去的事例非议当前政治的,杀全族;焚书令到达30天以后,不依令烧书的,处四年徒刑。秦始皇同意了李斯这种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建议。但这并不能根绝人们的议论。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发现有人议论他。他认为这是诽谤,派人严加追问,把有牵连的儒生活埋了460多人。

秦始皇“焚书”,是经历了关于郡县制度的两度争论后采取的严厉措施。在这两次的争斗中,李斯立场鲜明,舌战群儒,并提出了拟定的禁令,得到秦始皇的批准而实施。

李斯的禁令: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徒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从私藏《诗》《书》、百家语,到偶语《诗》《书》,再到以古非今,分别处以“黥为城旦”,以至弃市和族的重刑,可见这一系列禁令的严厉,也可见当时争斗的激烈。孔门的信徒们最不满的,是烧《诗》《书》。李斯所定禁令中的“学法令,以吏为师”是同过去的“学诗书,以儒为师”相对立的,同时也与后来的转化相顺应。《诗》(《诗》中的部分民歌除外)以及同《诗》《书》有同样重要地位的《礼》《乐》,原来是奴隶主贵族的经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们的法典。这些东西也是作为官学,而由官府掌握的。经过东周以后的动乱,这些东西才散失出来,成为儒家称颂“先王”“周礼”的依据,成为诸子百家论议的资料,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了。秦始皇批准了李斯拟定的禁令,以法令代替诗书,以吏代替儒生,是以法令维护巩固秦的统治,以“新圣”代替“先王”。

“坑儒”也同“焚书”一样,受到一些人的强烈抨击。“焚书坑儒”是春秋以来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旧社会制度、势力以及政治思想阵地的争斗。当然,以暴力解决的办法,过于简单,而又不可取。这些主张除了破坏、阻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其他什么好处,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书焚了,秦的事业衰落了,秦始皇也死了,不久刘邦项羽这些原来不读书的人,却起兵把秦打垮了。然而“秦焚书,带来了自己的衰落与灭亡”,这种说法是生拉硬扯,是错误的。焚《诗》《书》,跟秦末农民起义,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农民起义并非突然发生,这是农民与秦始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矛盾的上升与激化的结果,这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已是一个半世纪了。伴随变法后封建关系的发展,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间的矛盾必然存在,但暂时还不是主要矛盾。灭六国以后,这种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秦始皇及李斯是决然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在灭六国之后,幻想销毁各地的兵器就可能预防反秦的活动。他们根本看不见人民群众在他们取得胜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看不到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帝业可能起到的摧毁作用。秦始皇晚年使用的过度的劳役,大量地践踏了人民的生产力和生命。这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秦始皇刚死不久,反抗奴役的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就起来了,秦皇朝像座纸糊的庞大房子,一下子就被反抗之火燃烧而倒塌。

李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在秦皇朝大统一之后,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在巩固统一、政权建设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建立帝号,设置官制、实行郡县,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对李斯的这些作为,应予以充分肯定。即使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完全执行者。

李斯对于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鲁迅推崇李斯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于文字,则有殊勋。六国之时,文字异形。斯乃立意,罢其不与秦文同者,画一书体,作《仓颉篇》七章,与故颇不同,后称秦篆。”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这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相称。李斯便对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当时,他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曾推行全国。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不仅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文章。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元代陈仁锡在《陈评史记》卷八七中道:“先秦文章当以李斯为第一,太史公作传,载其书五篇,绝工之文也。”

李斯可称秦之文学家也。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令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的《琅琊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残片,这些刻石虽已严重残损,但它们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

李斯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

李斯下场悲惨,并非同于“少正卯以有进步的言论而被杀;吴起因变法而被射死;商鞅也因变法被车裂而死”。秦始皇死后,李斯因为个人得失,上了赵高的圈套,制造宫廷政变,促使秦皇朝走向衰亡,而他本人为赵高所害,历史的教训更为沉痛。不过,后来赵高也并没有什么好下场。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杀了赵高,同样也诛其三族。

李斯对秦的功绩是很大的。司马迁为李斯立传,说秦王撤回逐客令后,“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又说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以及“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为了有利于统治,秦始皇命令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前者便于官方的行文,后者便于官方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等的计算,而它们也为文化、生产和交易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秦始皇采取各种措施以镇压反抗和防止可能发生反抗的力量。他把各地的兵器收集起来,加以销毁。他消除了可资军用的险阻,甚至连一些城郭也破坏了。他迁徙各地豪富12万户于咸阳,因而削弱了地方上的旧有势力,也加强了朝廷对他们的控制。他还多次出巡,以到齐楚两国旧土的次数为多。他的出巡,带有很大的示威的性质。

战国时期,在秦、赵、燕等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名叫匈奴。三国跟匈奴不断有军事上的冲突,因而各修了一条长城。秦始皇把这几处的长城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更大规模的长城。长城修好后,也并不能阻挡匈奴的南下,但长城本身作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成为古时候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同类推荐
  • 三国人臣

    三国人臣

    水镜先生:曹操不敢称帝。曹操:朕呸!朕就称帝了。孙权:朕靠,朕也称帝。刘备:本来我也应该称帝的。汉献帝:朕还没死,你等逆贼竟敢称帝!张爱卿,给朕削逆贼。张起:陛下息怒,臣去去就来。
  • 穿梭在晋朝

    穿梭在晋朝

    主人公是一个青年医生,穿越到平行空间的晋朝后,以一己之力避免了悲剧性的“八王之乱”,并逐步引导,发展出了可匹敌现代的科技水平。同时,让大量华夏移民跨越白令海峡,开发了大部份美洲,扩展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而且,到后来新世界的科技水平甚至超过了现世界,以至于反过来向现世界输出技术,特别是提供了能源、癌症等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 三国之名将终结者

    三国之名将终结者

    三国是个将星云集的时期,能人异士层出不穷,可是有很多名将却死的默默无闻,比如江东吕蒙,鲁肃病死家中,陆逊被孙权逼死,张飞死于小人之手等等。为将者当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荣,而不是死于阴谋和病痛上。
  • 大家小书:史学要论

    大家小书:史学要论

    作品源于作者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第一部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重要史学理论著作。书中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其产物的文化;而人类的历史,乃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广大的活动。本书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当时主要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影响极为深远。本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精华,对原著中的书目做了适当删减,对标题做了重新提炼,撷取了一些在为人处世、才智谋略、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帮助读者开启通往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堂之门。
热门推荐
  • 今天也为娘娘疯狂心动

    今天也为娘娘疯狂心动

    许萝儿穿越了,并且成功穿越成了一名皇后。熟读宫斗小说的许萝儿准备大展身手,和嫔妃们斗个你死我活。但嫔妃们好像无心与她斗,今日李才人找她叨叨家长里短,明日玉美人找她哭诉深宫寂寞,后日肖昭仪拉她聊皇帝睡觉打呼噜的事……说好的宫斗呢?这和谐的气氛未免太过诡异了吧!嫔妃们三天两头就往她这里凑,有事找皇后,无事也找皇后,直到有一天皇帝找不到人侍寝,亲自来到皇后宫中要人。与众嫔妃同躺在睡榻上的许萝儿看见找上门的皇帝,当场石化。许萝儿:陛下!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性别女,爱好男,对你的嫔妃们不感兴趣!皇帝:呵呵。
  • 嫡女在上

    嫡女在上

    21世纪金牌整容师竟然穿越成古代村妞?没银子没爹娘也就算了,居然还嫁了个傻子!傻子身材劲道,眉眼勾人,无奈脸若猪头!不怕,小娘子妙手回春,一记还我漂漂拳,傻相公变成超级大帅哥。什么……原主真实身份竟然是相府嫡女?门不当户不对怎么办?不怕,傻子其实超级官二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皇

    星皇

    他狂妄自大,他杀人无数,他天生魔君,他几乎无所不能。穿越之前他是华夏族王子,是血龙裔神的唯一继承人。魂穿之后,他来到了星界之地,带着王子的记忆和性格,手握龙族至宝——血龙珠。这片天让他踩踏,这片地任他驰骋。这里没有法律,只有暴乱;没有怜悯,只有杀戮;没有友情,只有金钱。要么变成强者,要么被杀死。
  • 活地狱

    活地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f Commerce

    Of Commer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复仇公主回家路

    复仇公主回家路

    你又没有想过让一切重新来过,你不想去争取一次吗。月时:“我……想过。”这次让我来守护你吧你也要学会偶尔依赖我一下。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七面钟之谜

    七面钟之谜

    几个年轻人来到这里度假,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恶作剧:用八只钟表吵醒那位似乎永远都会迟到的同伴。清晨,八只钟表依次响起,但这位可怜的同伴却再也无法苏醒。更令人吃惊的是,钟表居然只剩下了七只,有一只被扔出了窗外!紧接着,有一位同伴离奇死亡,而他的遗言竟然是:“七面钟……”“烟囱别墅”的主人邦德尔小姐决心找到真相。而那位在女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的、足以令人信任的巴特尔警官,似乎并不愿意帮助这位好奇的姑娘。
  • 各种变异的丧界

    各种变异的丧界

    丧界网游,100%拟真度。各种异变的丧尸和变种,各处的生存探险,极大难度的生存。城市,医院,学校,森林,草原,大海,游轮,飞机,沙漠,郊野,雪地,湿地......齐平将会征服这些地方!
  • sms舍子花(三)

    sms舍子花(三)

    被岁月消磨的棕色外皮,束缚不住逃离的木质纤维,在表面上形成了张牙舞爪的小小树林。这个树林所包裹着的老旧的石英钟,如同随时都会告离人世的老人一般,发出朽木拉车的残破之声。空洞的机械声,在房间之中回响着,既没有古贺水素,也没有古贺紫衣。幽静的房间之中,只有崇宗,蓦然地站着,与这台尚能发出声音的古旧机械做伴。狭小的屋子,将他的身形剪得瘦削,屋顶下是看不穿的黑,地砖上铺着浸透人心的寒。角落里,堆放在地上的杯面盒,搭建成了一座小山。在小山的周边,还有一次性的罐头,用作速食品拌料的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