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300000006

第6章 秦,第一个封建皇朝

1.百年奋斗,十年“初并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占了七国原有的土地。后来又有所扩展。它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基本上置于一个政权之下,形成了自商周以来最大规模的统一局面。战国时期,七国都对局部地区的统一有所贡献。秦又在七国局部统一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这不只是秦武力征服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政治组织能力不断上升的结果。

秦原本是西方的小国,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与戎狄奋战,逐渐强大。

西周孝王,曾封予养马人非子一块土地,地名秦(今甘肃清水县),在戎狄间。宣王封非子曾孙秦仲做大夫后,他攻西戎而亡,子孙都戮力攻戎,国势进取渐盛。秦仲孙秦襄公因为救幽王有功,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而拥有了西周故地,成为西方强国。

秦当时仍旧承续戎狄法律及文化,虽成大国,却被东方华夏诸侯所轻视,使它不能参与盟会。

秦君之主,多有作为。秦文公设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为远见卓识,招揽了天下的贤士,起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接着又灭诸戎,开疆千里,成为春秋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两次变法。他奖军功,禁私斗;鼓励个体小家庭的生产,发展了封建经济;普遍推行郡县制;推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重措。变法,使秦国增强了军事实力,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加快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向统一的封建国家演变的进程。

经过惠王、武王的艰苦经营,到了昭王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最。这一切,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发动了吞并六国的决战。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前后只用了十年,已“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秦的统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十年之快,可谓神速,但也曲折。秦伐楚时,秦始皇问李信需用多少兵力,回答不过20万;又问王翦,回答非60万不可。秦始皇错误地判断王翦人老胆怯,李信年青勇猛。于是便命李信、蒙恬率20万众伐楚。初始时,李信、蒙恬两路并进,节节胜利。但不久,却被楚军打败,秦军伤亡惨重,仅都尉就阵亡7人。

秦始皇后悔轻信李信,便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秦始皇几经谢罪,而王翦却毫不让步,无奈之余说:如果一定要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闻后,不但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出发时还亲临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带60万兵,“坚壁乘隙”,趁楚军撤离将楚军打败。此例,可见秦始皇立业用人之浩荡,十年不灭六国,实在难矣。

灭齐可谓不战而下,但还是有人想用齐的兵力,利用三晋及楚的流亡贵族,抵抗秦兵,并袭取三晋、楚的故地。秦灭六国,就是在最后的时刻,也并非一帆风顺。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社会逐渐陷入了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战国年间,更是“并大兼小,暴政经岁”,“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秦王政,承秦孝、昭王以来,向外拓展,结束了过去“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混战,一改长期以来的“国异政教,各自独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局面,这一切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也迎合了大众的心愿。秦之《泰山刻石》中,道:“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之罘刻石》中,也道:“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当时,即使还达不到“莫不宾服”,为数众多的百姓也当是归服的。正如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在《新书·过秦》中所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又见《史记·平津侯主父传》,秦灭六国之后,西汉中期的严安也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这些都异口同声地道出了秦“初并天下”以后的大好形势。

2.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秦王嬴政面对这个空前的局面,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尊贵的称号。他决定自己的称号是始皇帝,他的子孙继承帝位的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认为,这样传下去,可以万世无穷。他还规定了皇帝的命令及皇帝自称的专门用语,不准别人使用。

秦皇朝建立以后,为了强化统治和维护封建国家多民族的统一局面,秦始皇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重要措施。

在秦代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为“王”,商、周的君主均称为王。战国年间,王室衰落,七雄并立,于是包括秦国在内的一些诸侯国君也都自称为王,其实称“王”已达百余年之久。秦王政灭六国后,面对如此巨大的胜利,继续使用“王”号,已远远不能显示他的威严。他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颁布了“议帝号”令。其中,秦王政先概述了他兼并六国的经过,紧接着便着重指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这是秦王政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这标志着他建立秦皇权的开始。从此,“皇帝”便为秦王政的称号,由“始皇”开端,随后被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秦始皇如此做法,显然不单单是为了更改称号,更重要的是为他自己建立至高无上、主宰天下一切的权力——皇权。

为了建立和强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后,紧接着还规定了皇帝专用的称谓,规定了玉玺的制度,废除谥号。秦始皇采纳王绾、李斯等的建议,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己称“朕”。过去人们均可称“朕”,“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自从秦始皇有了这一规定,“朕”便成了皇帝的专用称词,除皇帝之外,决不许任何人再用。而玉玺,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自西周中叶以来,开始有谥法。当时,王及诸侯国的君臣等死了以后,后人便依据其生前行为与表现,给予相应的谥号。由于行迹有是非之分,所以谥号也有善恶褒贬之别。这种后议其先、下议其上的做法,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的意愿是相抵触的。他明确宣布:“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秦始皇希望除谥法之后,能够“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当然这是秦始皇的个人意愿。

秦始皇推行很多加强和神化皇权的措施,如严格避讳制度,制作皇帝专用的冠服乘舆,修宫室以象“天极”,等等。看来,秦始皇为了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真是煞费心机。

3.《秦律》与“三公”、诸卿

秦始皇建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的政治体制。朝廷上设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处理全国政务;设太尉,管军事;设御史大夫,管监察。

地方上,把统治地区分为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郡的下级行政区划是县,县设县令、县尉、县丞。郡县的这三种官吏的职责,是跟朝廷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相一致的。县以下的基层单位是乡,乡设三老,管教化;设啬夫,管司法和税收;设游徼,管治安。乡以下,还有以十户编成的什和以五户编成的伍。户是指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这一套政治体制好像一座宝塔。朝廷坐在塔尖上,把统治权力一直贯彻到什伍。什伍是封建朝廷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基层,是劳动力的编制单位,是粮源和兵源的组织细胞。秦始皇很重视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生产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因而他把“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作为自我颂扬的重要政绩。

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更为缜密的《秦律》,并颁于全国执行。

《秦律》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严禁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当时的田地是有地界的,并作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标志,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如果有人私自移动田界,都被认定是侵犯所有权,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判以“赎耐”,强制其出钱以抵耐罪(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在秦简中有关于征收田租的《田律》和《仓律》的记录,也有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徭律》《傅律》《敦表律》和《戍律》的记载。

《秦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反秦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的秩序。

秦始皇倚仗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无论如何,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因此,在他议帝号、立皇权时,相应地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封建朝廷,并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诸卿,“三公”之下,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诸卿”(或称“九卿”,实际并非九位)。其中,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秦朝建立之初,首任丞相为隗状、王绾两人。此后,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丞相既为文官之长,又居三公之首。秦始皇独揽一切,丞相职掌范围内的一切政务也要听皇上的,决不能自理,也无决策权。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秦作战都是以丞相、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领兵,并无太尉。战毕这些人当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皇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太尉。这自然与秦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关,特别是与秦始皇强化皇权,意欲直接掌管军事、控制兵权的实意是一致的。御史大夫,由秦始皇始置。御史本出自周代,当时只是低职下官。到秦初,为了抑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置御史大夫,擢为尊官。御史大夫,一为承转皇帝诏令制书,并兼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任;二为监察百官,“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辅佐丞相,协理国政,仅次于相位。但他实际上又取得了皇帝的信赖,常充当皇帝的耳目,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以“三公”、诸卿为主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始皇专制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庞大强权的国家机器。

4.实行郡县制,稳定秦皇朝

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郡县制跟西周封国制不同,一般说来,第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县的首长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第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却不一定。秦推行郡县制,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要求而采取的行动。这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有长久的影响,但秦始皇究竟把郡县制推行到什么程度,记载不详。例如在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后12年才被废,这就说明郡县制不会于短时期内在各地都施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召集公卿大臣们进行商议,以全国范围内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为议题。

当时,以丞相王绾等为代表的群臣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请立诸子”,以建封国。秦始皇下议于群臣,都以为秦始皇有20余子,理应效法周制,封邦建国,以藩皇室,大都赞同王绾的建议。然而,当时只有廷尉李斯不同意,一定坚持“废分封,置郡县”。在他的表述中,既回顾、总结了历史,又具对现实政状的思考;既安置“诸子功臣”,又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筹谋与措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普遍推行县制,后又增加了郡县,到秦始皇13岁继位时,已经每占领一个地区,就要设郡。事实上,当时秦已累计置郡十多个。因此,对于李斯所议,秦始皇大加肯定,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当时李斯为廷尉官位)议是。”

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整套的统治机构,这表明了秦皇朝的完全建立。

5.实践法家的思想

李斯,秦始皇的丞相,原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省)人,是一个属于法家的人物。他很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视,是在秦封建皇朝建立过程中起到决策作用的人物。

李斯,约生于公元前284年,秦始皇病逝后,于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被害而死,终年约73岁。李斯从政的一生,基本上实践着法家的思想,以卓越的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史记·李斯列传》中载,李斯年轻时,为郡里掌管文书的小吏,职位低下。他决不甘心,时刻想着升迁。一天,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走过时,就受惊而逃。后来,他走进粮仓,看到那里的老鼠吃的是粟米,住着大屋,没有人或狗的惊扰。李斯感叹道:“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他就来到齐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拜思想家荀子为师,学习君王如何治理天下的学问。当时,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学成之后,便从政,为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247年,战国末,李斯由楚西行入秦。那是秦庄襄王去世之时,他便请求当了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由于吕不韦与李斯同来自社会下层,吕不韦就很容易地接纳了他,并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理国事,免去了吕不韦的相职,而重用了李斯等人。李斯从此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能下狠心完成一番大事业。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王的英明,能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李斯又见秦王时,“献利用时机,灭诸侯以成帝业之策”。秦王听了李斯离间各国君臣的计策,便“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秦王不久就任命李斯为长史,采用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显要人物进行物质收买;不被收买的,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死。同时,秦王还派了良将随后攻打不从之国。秦王接连得手,又任命李斯为客卿。李斯那时献策的实际情况不详,但这些计策对加速六国灭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秦从事间谍活动。当郑国的计谋被发现后,秦宗室大臣乘机攻击客卿,并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当然外来的李斯也在驱逐之列。此时,李斯上书申述逐客的不当,此为著名的《谏逐客书》。他认为客卿对秦国强盛的贡献重大,并回顾了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人并非生于秦,而被秦穆公重用,成功地吞并了20多个国家,并在西戎称霸。再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因此国富民强,百姓愿意为秦效力,其他国家也就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安定强盛。又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收复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至今。又秦昭王得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如蚕食桑叶一般,吞并了诸侯的土地,为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上例四位君王,都是依靠了来自他国的客卿的力量。难道这些客卿辜负了秦国吗?李斯又对各国的物产和文化逐一追述,强调了对于秦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诸多贡献,从而得出结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听取了李斯的上书,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不久他官升廷尉。秦王又听从了李斯的计谋,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策略,从而秦20余年后并天下。

李斯,废分封,置郡县,是秦代政治体制上重大的变革者。

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人称道封国制的优点。丞相李斯认为,这些读过古书的人对皇帝的决定持不同意见,有损人主的威信。他建议:史官所藏不属于秦国所记的历史材料,都要烧掉;《诗》《书》、百家语都要交地方官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过去的事例非议当前政治的,杀全族;焚书令到达30天以后,不依令烧书的,处四年徒刑。秦始皇同意了李斯这种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建议。但这并不能根绝人们的议论。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发现有人议论他。他认为这是诽谤,派人严加追问,把有牵连的儒生活埋了460多人。

秦始皇“焚书”,是经历了关于郡县制度的两度争论后采取的严厉措施。在这两次的争斗中,李斯立场鲜明,舌战群儒,并提出了拟定的禁令,得到秦始皇的批准而实施。

李斯的禁令: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徒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从私藏《诗》《书》、百家语,到偶语《诗》《书》,再到以古非今,分别处以“黥为城旦”,以至弃市和族的重刑,可见这一系列禁令的严厉,也可见当时争斗的激烈。孔门的信徒们最不满的,是烧《诗》《书》。李斯所定禁令中的“学法令,以吏为师”是同过去的“学诗书,以儒为师”相对立的,同时也与后来的转化相顺应。《诗》(《诗》中的部分民歌除外)以及同《诗》《书》有同样重要地位的《礼》《乐》,原来是奴隶主贵族的经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们的法典。这些东西也是作为官学,而由官府掌握的。经过东周以后的动乱,这些东西才散失出来,成为儒家称颂“先王”“周礼”的依据,成为诸子百家论议的资料,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了。秦始皇批准了李斯拟定的禁令,以法令代替诗书,以吏代替儒生,是以法令维护巩固秦的统治,以“新圣”代替“先王”。

“坑儒”也同“焚书”一样,受到一些人的强烈抨击。“焚书坑儒”是春秋以来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旧社会制度、势力以及政治思想阵地的争斗。当然,以暴力解决的办法,过于简单,而又不可取。这些主张除了破坏、阻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其他什么好处,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书焚了,秦的事业衰落了,秦始皇也死了,不久刘邦项羽这些原来不读书的人,却起兵把秦打垮了。然而“秦焚书,带来了自己的衰落与灭亡”,这种说法是生拉硬扯,是错误的。焚《诗》《书》,跟秦末农民起义,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农民起义并非突然发生,这是农民与秦始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矛盾的上升与激化的结果,这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已是一个半世纪了。伴随变法后封建关系的发展,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间的矛盾必然存在,但暂时还不是主要矛盾。灭六国以后,这种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秦始皇及李斯是决然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在灭六国之后,幻想销毁各地的兵器就可能预防反秦的活动。他们根本看不见人民群众在他们取得胜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看不到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帝业可能起到的摧毁作用。秦始皇晚年使用的过度的劳役,大量地践踏了人民的生产力和生命。这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秦始皇刚死不久,反抗奴役的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就起来了,秦皇朝像座纸糊的庞大房子,一下子就被反抗之火燃烧而倒塌。

李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在秦皇朝大统一之后,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在巩固统一、政权建设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建立帝号,设置官制、实行郡县,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对李斯的这些作为,应予以充分肯定。即使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完全执行者。

李斯对于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鲁迅推崇李斯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于文字,则有殊勋。六国之时,文字异形。斯乃立意,罢其不与秦文同者,画一书体,作《仓颉篇》七章,与故颇不同,后称秦篆。”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这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相称。李斯便对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当时,他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曾推行全国。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不仅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文章。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元代陈仁锡在《陈评史记》卷八七中道:“先秦文章当以李斯为第一,太史公作传,载其书五篇,绝工之文也。”

李斯可称秦之文学家也。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令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的《琅琊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残片,这些刻石虽已严重残损,但它们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

李斯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

李斯下场悲惨,并非同于“少正卯以有进步的言论而被杀;吴起因变法而被射死;商鞅也因变法被车裂而死”。秦始皇死后,李斯因为个人得失,上了赵高的圈套,制造宫廷政变,促使秦皇朝走向衰亡,而他本人为赵高所害,历史的教训更为沉痛。不过,后来赵高也并没有什么好下场。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杀了赵高,同样也诛其三族。

李斯对秦的功绩是很大的。司马迁为李斯立传,说秦王撤回逐客令后,“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又说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以及“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为了有利于统治,秦始皇命令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前者便于官方的行文,后者便于官方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等的计算,而它们也为文化、生产和交易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秦始皇采取各种措施以镇压反抗和防止可能发生反抗的力量。他把各地的兵器收集起来,加以销毁。他消除了可资军用的险阻,甚至连一些城郭也破坏了。他迁徙各地豪富12万户于咸阳,因而削弱了地方上的旧有势力,也加强了朝廷对他们的控制。他还多次出巡,以到齐楚两国旧土的次数为多。他的出巡,带有很大的示威的性质。

战国时期,在秦、赵、燕等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名叫匈奴。三国跟匈奴不断有军事上的冲突,因而各修了一条长城。秦始皇把这几处的长城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更大规模的长城。长城修好后,也并不能阻挡匈奴的南下,但长城本身作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成为古时候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战国

    我们的战国

    作品从数十位战国名人的第一视角出发,讲述了从1467年到1616年这一百多年的日本战国历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且加入了小说的写作手法,把战国时代的那些人物、故事进行了全景展示。作者放弃了原先战国历史中大凡采用的“信长,秀吉,家康”这三人为主线,作品中所描述的十多位主角的共同特性是“未曾统一天下,但却依然是历史大河中的弄潮儿”,历史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历史,战国也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战国,故而取名“我们的战国”。
  • 边城往昔

    边城往昔

    回望时,那暮色萧索中透着凄凉的古城,踏上未知的旅行时,以为就能远离当下硝烟纷扰的际遇。殊不知,又迈入了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更为复杂的南城。面对这交织着感情,兄弟,亲情以及各方势力之间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他该何去何从……
  • 唱彻盛唐

    唱彻盛唐

    一处清辉玉阁寒,半面敛容妆;相逢天涯闲话处,冷月寂如霜。此中人论,当时纷扰,黄昏黯后,离人独伤。流光已逝莫复问,点点滴滴是大唐。
  • 人文春秋

    人文春秋

    《看历史》创刊8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许多新观点,让读者获得新感受,受到新启发。杂志编辑部从几千篇文稿中进行精华筛选,并针对不同主题来展开作品的集结。《人文春秋》则是其中一辑。
  • 哀伤的皇权

    哀伤的皇权

    1583年,明朝万历十一年,大明朝廷在首辅张居正病死不久就相继爆发皇陵风水案、葵花金库案、漕运鬼怪案、内阁秘档案等四大悬案,朝廷各色人物深陷其中,不得不生死相搏,最终大明帝国人心离散,皇权悄然崩塌,播下了明帝国覆灭的种子。
热门推荐
  •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汉贾

    汉贾

    东汉末年,江山倒悬,人心离乱。有人卑俯世族乞助权贵,有人孤舟独钓蓑笠耕田。有人吟诗作对,唱建安风骨。有人执戟披甲,话群英荟萃。烽烟乱舞,江河滔滔。正此时,襄阳南市中,一名小小商贾从陋室中挑起了扁担,凭着一丝憧憬,一步步踏入商海,担起了山河,支起了社稷。
  • 无敌从继承百亿灵石开始

    无敌从继承百亿灵石开始

    “楚天我儿,老子要去仙界找你`妈了,先给你一百亿灵石玩玩。你我父子,仙界再见了。”楚天老爹飞升仙界,留下的所有财富全部由楚天继承。楚天的无敌之路,从继承百亿灵石开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九转纤诺传

    九转纤诺传

    神女穸湮,九转大陆的赋予者。终究逃不过劫数。第一滴灵泪,“太后,小东子的命是你的,我愿永远追随!”第二滴灵泪,“小诺,都是我的错,你醒醒好不好,只要你愿醒来,我以后就是你的哥哥,我再也不会丢下你了。。”那滴泪,“无论何时何地,我永远等着你,你不来,我便一生不离,直到本座白发人寰。”背叛泪,“纤诺,你为什么要背叛本宫,为什么!你难到就如此狠心!”殊不知,被点名者在悲寂的黑暗中自责而哭泣,她没有办法。......历经此劫,她尝遍人生苦短,悲欢离和,成为无与伦比的神尊。不死不灭却成了她的痛苦。樱花树上,那个少女坐在树枝上,笑若粉黛,“喂,你为什么那么好看?”【不喜勿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初恋超甜

    初恋超甜

    从稚童到年少,从校服到婚纱。时光荏苒,我们不散。【甜蜜小片段】幼儿园——李清苒:“石头,我想吃肉……”穆辰时:“好”。然而最后,他养了三年的小胖妞一声不吭的走了……九年后高中——某人死皮赖脸道:“我这样不明不白的跟着你合适吗?”李清苒:“?”穆辰时害羞小媳妇状,“我想要一个名分。”李清苒:……大学——穆辰时:“我们搬出学校同居吧!”李清苒:“不要,我爸不会同意的。”某人淡定道“可是你妈已经同意了,你爸还是得听你妈的。”李清苒抓狂,“你什么时候又给我妈打电话了!”(超甜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
  • 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情商高,就是把情绪控制好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有效控制情绪从而快速提高情商的实用书。心理学家发现,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提高情商,最为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绪。本书用大量案例详细分析因无法控制情绪给生活、工作带来的困扰,通过九个维度彻底帮你消除暴躁、紧张、失落、悲观的负面情绪,学会用平和态度和人交往、乐观面对梦想、积极地迎接未来,从而真正提高情商,拥有成功的人生。你和梦想的距离,只差一个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