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04

第4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2)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中国哲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根本目的,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处于哲学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一命题最早集中出现在《易传》和《中庸》中,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就是当时这一思想的明显表现,指出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面对严峻的自然界,人们不得不思考大自然的意义和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中国并未上升为认识本体,人始终是主要的,人的道德始终未发展成为神的宗教。古代思想家以人为中心,探求宇宙和人生、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合一关系,最终使客体人格化、物的世界伦理化,并将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等伦理道德原则,超越出人道范畴,上升为世界本体,从而成为自然、人、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

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儒家以人为中心,讲性命之学,认为性善来源于天命,所谓“天命之谓性”,把天当做人性的最终保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际上是把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为人性之源。道家则把天看做自然,人只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并效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虽各有不同,但在讲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方面却是相统一的。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把人的属性强加于天,用“天”——实质上是人格化的天,证明人性就是天道,用主观解释客观,以“人道”解释“天道”,又用“天道”证明“人道”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从而证明“人”与“天”都共同遵循着伦理道德原则。

“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也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把伦理道德作为自然、人、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认识的客体对象变成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探求也转变成主体自身道德观念的反省,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推广到自然界,就要求人们对自然界的行为符合这种原则。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强化了伦理本位的特色,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且把天、地、人看做统一整体,从全局考虑,不执著于一偏,表现出浓厚的整体观念,并在天人协调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高扬主体意识,注重发挥主体的能力。

二、刚健有为

《易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

与自然宇宙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人的思想精神也应当生生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人的活动也应当敬法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余年,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其刚健、自强不息的观点,为全社会所接受,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在民族兴盛时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民族危难之际,总是激励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息奋争。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句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崇高的人格和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生动写照,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表现出强烈的自强精神,集中体现了为崇高理想和民族强盛竭力奋斗的不懈追求。

中国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是中华民族愤然前行的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贵和尚中

注重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具有人文传统的中国文化把协调天人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西周末年史伯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只有“和”,才能“生物”,收到“丰长而物归之”的效果。春秋时期,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而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就必须“尚中”,通过对尚中原则的认识实践,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道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因此“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对“中庸”的解释,宋明理学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中庸集注》。)其核心就是思想行为适度和守常,反对偏激,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建立等级分明的礼治秩序。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中道观,主张小心谨慎,反对盲动冒进,“不为天下先”。

儒道两家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正轨,这种思想既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又迎合了宗法社会的伦理情感需要,从而成为民族情感心理的共同原则。其表现施之于政治,则是裁抑豪强,均平田产、权利,从而扩大农业社会——宗法社会的基础;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温良谦和的君子之风(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贵和尚中思想作为普遍的思维原则和心理品质,使人们注重和谐,维护整体,谦让宽容,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的和平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竞争观念和道德的生长,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求实务实

中国文化由于具备人文传统,因而它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精神。

中国先哲指出:“华而不实,耻也。”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以及文化传统中的伦理特质,抑制了宗教的泛滥,使中国文化面向现实,重视人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求实精神的反映;荀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知识才能养成的重要性,这是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著《神灭论》的王充,对厌弃人生追求来世的有神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更是重实事、疾虚妄的表现。道家虽大力宣扬虚无缥缈的“道”,但仍不失求实精神,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析万物之理”,都体现了道家的求实精神。后来的黄老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的法家,反对“前设”,注重“参验”,针对乱世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而非用空洞说教训导人,这也正是执著于现实的求实务实精神。

求实精神必然表现为务实态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就源于求实务实精神。传统史学坚持信史直录,如刘知几“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不惜牺牲生命而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不乏其人,也是中国文化求实精神的表现。人们从日常生活和伦理关系以及政治活动中表达自己意愿,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不切实际的清谈玄想。古代中国,王权高于神权,神权服务于王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求实务实的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心理,造就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稳重踏实的性格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求实务实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独立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但也应该看到,求实务实精神长期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缺乏实证科学精神,偏重实惠和功利,忽视对自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第一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 中华礼仪文化与文明北京

    中华礼仪文化与文明北京

    《中华礼仪文化与文明北京》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角度,探索了北京文明的历史文化基本要素,探索了现在和未来文明北京建设的基本问题,探索了引领文明北京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礼仪素养,进一步增强文明北京创建的历史使命意识、示范引领意识、公民践行意识。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本书作者在武汉纺织大学工作了5年时间,其间游历了中国23个省60多个城市。本书即是作者对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观感和思考的记录,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基本上是片段式概述,并不具体深入地谈论一个方面或问题,并且多是对于中国的赞美之词。武汉纺织大学的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已对原著进行了删节。
热门推荐
  • 狐妖之出山

    狐妖之出山

    让我想要爱的是你,我只想要的也只有你。一世一魂,九世的时间,足够让我学会如何爱一个人……(拆原著CP,不喜勿喷。请手动返回,女主前期没有名字,她身边有一只鸟,男主是东方月初)
  • 人族尊严

    人族尊严

    人族衰落,妖魔主宰世界,人类,只不过是妖魔的苦力和血食而已!长江河畔,少年觉醒,前世记忆重现,誓要重拾人族之尊严!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等待的你无名栀年

    等待的你无名栀年

    【甜宠无虐!!!偶保证!】人总要经历一些世俗的东西,才懂得世俗的规律,才能去懂得什么值得珍惜。只是大海潮汐,留下的又是什么?也许人生总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平,但是终会有一个人,在你狼狈不堪,伤痕累累的时候出现,小心翼翼的在你的身后守护着你。片段:“江暖,可不可以……以后试着真正接受我对你的好?”姜辰尧紧紧拥着江暖,语气里满是小心翼翼。过了半天,姜辰尧暗自苦笑了下,抱着江暖的手也渐渐松了下来,可谁知怀里的人儿伸手搂住了他的腰,说出了让他觉得幻听了的话。“姜辰尧,你很好,我爱你……”【甜】
  • 楚仙绝

    楚仙绝

    修心见性,知理明心。修道不是与人争生死,而是修得己身之道。这个仙侠世界并不会是一言不合,生死相争。也不会是坐而论道举霞飞升。红尘之事,爱恨情仇尽需诸君评鉴
  • 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未婚妻每月伸手索要生活费,拿着我的血汗钱钓金龟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阳仙君

    九阳仙君

    纪元终结,天道清算,星域崩塌,神死魔灭。一座宝塔自崩碎的宇宙星空中而来,砸中了一名地球少年。从此,少年踏上了修行之路,参大道,寻长生,修不灭仙。横断阴阳,君临九天十地。
  • 神荒武纪

    神荒武纪

    纵横天地玄黄,逍遥宇宙洪荒!被废的天赋武魂者林荒,忍受九年武魂噬体之殇,重凝荒古极凶饕餮武魂,陨落的天才武者撕碎废物之名,从此逆天崛起。风起苍梧,少年携饕餮之威,席卷紫灵大陆,冲上九天十地,吞天噬地证得无上大道。吾名林荒,封号神帝。吾为神帝,当镇压世间一切敌,开辟荒神纪元!
  • 我的NPC男友

    我的NPC男友

    穿越到女性向游戏中?遇四位男主!高冷小四:“命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本王希望你为自己而活。”傲娇小六:“本王发誓,定会竭尽全力护你周全。”腹黑小白:“背信弃义,情非得已,你告诉我,我如何能够拥有你?”邪魅小五:“早已尝尽人生得意,深知万世功名转头空,为了你,与世为敌又何惧?”
  • 我的天劫不正常

    我的天劫不正常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雷霆!这是一个一渡天劫就会被劈死的主角,挣扎求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