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05

第5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

价值系统与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各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体现这种目的、意义的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和取舍的态度和观点。具体而言,价值观总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价值观的影响,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价值理想的外化或对象化。从社会的运行到个体的行为,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因此可以说,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价值原则凝集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这些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理论形态。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人文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早在先秦,天人之辩便已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议题之一。在这里,“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因此,天人之辩即自然与人文之辩。通观中国文化史,正是自然与人文之辩成为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人文取向是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主要回答人在自然宇宙间的地位问题。中国哲学史上,除少数人之外(如《庄子·外篇》认为:“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视人为渺小不足道的、卑微的。),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人在天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儒家,是较早对这一问题作了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按照儒家的观点,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即超越自然的状态,以达到文明的境界。以孔子来说,他从“仁”的思想出发指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认为鸟兽是自然的存在,“斯人之徒”则是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文明化了的人,即具有道德属性的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文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在这里,对鸟兽与“斯人之徒”的区分,已包含着对人文价值的肯定,这与儒家的肯定人事、注重现实的理性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在儒家看来,“斯人之徒”是作为类的人。超越自然不仅表现在形成文明的群体,而且以个体的人文化为目标。对个体来说,自然首先以天性的形式而存在,而自然的人化则意味着化天性为德性,也就是使人具有社会性。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儒家,与注重群体的文明化相应,一再强调个体也应当由自然的天性提升为人化的德性。儒家认为,就天性而言,人与一般禽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本然的天性,则也就意味着把人降低为禽兽,而超越了自然状态的人就远非如此了。正因为如此,最早精辟清晰地指出人在自然中有着突出地位的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气”、“生”、“知”皆为一种自然的规定或属性,“义”则超越了自然而表现为一种人文化的观念,人之为人,并不在于具有气、生、知等自然的禀赋,而在于通过自然禀赋的人化而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正是这种人化的过程,使人不同于自我原对象而具有了至上的价值,从而“最为天下贵”。以上观点,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个方面,对人文价值作了双重确认,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这种理念,儒家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文明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何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一般认为,这是对“仁”的含义的基本界定,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当马厩失火被焚时,孔子所问的是:“伤人乎?”而并不打听火灾是否伤及马(《论语·乡党》。)。这里体现的,便是一种人道的观念:相对于牛马而言,人更为可贵。因此,失火时应首先关心人。当然,这并不是说牛马是无用之物,而是表明牛马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存在只具有外在的价值(表现为工具或手段),惟有人才有其内在价值(本身即目的)。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孟子由仁学引申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反对用暴力的方式来压服人。即便在具有神学色彩的董仲舒儒学体系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在的人道观念。董仲舒虽然将“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但同时又一再强调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最为天下贵”(《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他还认为,天地之产生万物,乃是为了“养人”。换言之,一切以人的利益为转移,在神学的形式下,人依然处于价值关怀的中心。

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固然存在着不少差异,但也有相近的一面。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状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动物,有羽毛作衣服,有水草作食物,故既不事农耕,也无需纺织。人则不同:“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生上》。)“力”泛指人的活动。在墨家看来,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为了使文明社会的程序得到稳定,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按墨家之见,社会之所以产生争乱,主要便在于社会成员不能彼此相爱,若天下之人能兼相爱,就可以消弭纷争,彼此相亲,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兼爱”观念所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人道原则。在注重人道原则这一点上,儒墨确实有相通之处。当然,儒家所强调的“仁”,是以孝悌为体,它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的“兼爱”则超越了宗法关系,它所体现的人道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更普遍的内涵。

儒家所揭示的人道原则,在已逐渐中国化的佛教那里也得到了某种回应。作为宗教,佛教认为天(自然)与人均虚幻不实,而视彼岸世界为真实的存在。不过,在论证成佛根据时,佛教常常强调人道胜于天道。人尽管也是宇宙中的一名,但其地位却高于其他的存在,在“六道”说中,人便被列于一般动物(畜生)之上。佛教的终极目标固然是要超越现实的人生,但这种超越本身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完成,所谓由“迷”到“悟”,便意味着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这样,作为实现终极目标的环节,广义的“人化”过程亦得到某种肯定。与以上趋向相联系,佛教提出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要求,这种教义尽管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其所慈、所悲的对象也相当宽泛,但是,其中无疑已添入了某种深切的人道观念,在对人的关怀上,它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显然有一致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慈悲观念既表现了对儒墨人道原则的吸纳与适应,又从一个侧面强化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道原则的传统。

以儒家为主干,融摄佛道智慧的理学,也强调人文化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解,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朱熹:《答余方叔》。)此种观点与荀子的说法大体上有相似的地方,不过荀子只是认为“义”是人之为人的关键性的标准,并不认为“义”是人之性。而朱熹则认为,只有人具有仁义理智信五常之性,人与禽兽不同,所以宇宙中“人为最灵”。在《四书集注·孟子》里,朱熹进一步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由此出发,理学家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念;“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张载:《西铭》。)。这里充满了泛爱的理想、人道的温情,人与人之间亲如手足,尊长慈幼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理学所津津乐道的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表现了同样的情怀。需要指出的是,理学尽管对墨、佛等颇为批评,但其“民胞物与”的观念却与墨、佛等展示了相近的文化精神,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佛家的“慈悲”等等之融合。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融合,传统的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具体的内涵,并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定势。

二、无以人灭天

相对于儒墨诸学突出人道原则,“道法自然”的道家在天人关系中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由此形成了一种异于儒墨的价值取向。

在儒墨的视域里,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状态,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认为自然只有在人化之后,才能获得其价值。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就对象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即自然过程是和谐而有规律的,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美。同样,最高的社会境界(“至德之世”)也存在于前文明的时代:“夫至德之也,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道家在这里称颂的自然,显然是一种广义的自然状态。儒家一再对人与禽兽之分作了严格辨析,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这一分一合,表现了不同的价值趋向。显然,在道家对前文明时代的赞美中,自然状态实际上被理想化了。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的过程不仅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认为一切人化的过程都是对自然之美的破坏。

人化过程不仅表现为驾牛服马(对自然对象的作用),而且展开于社会过程本身,对后者,道家作了更多的批评。按道家之见,文明社会带来的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民多利器,国家滋昏。”(《老子》第五十七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认为工具的改进,固然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但同时也诱发了人的好利之心,并导致了利益的纷争和冲突。文明的规范诚然使人超越了自然,但仁义等规范的标榜,也常常使人变得虚伪化。“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显然,道家之论在深刻中也显示出了片面性。历史地看,文明的发展往往是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展开,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常常带来某些负面的后果,道家的上述批评,多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由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而否定文明,显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自然的人化既然只具有负面的意义,因此道家主张从文明回到自然。《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命题已表现了这一意向,庄子更具体地提出了回归自然的要求:“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析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论议……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胠箧》。)在这里,一切人文的创造,从知识成果到治国手段,从度量工具到社会规范等等,都被列入摒弃之列,目的是为了回到一种天人玄同的自然境界。

道家将自然状态理想化,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环境,无疑表现了一种消极倾向。但从价值观上看,其中亦有值得注意之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道家主张无以人灭天,包含着一种尊重自然的要求: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不能偏离自然本身的法则。道家强调“法自然”,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对尊天理的注重。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庄子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庖丁解牛的过程,其一举一动、游刃有余的熟练技巧几乎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而庖丁之所以能如此,便是因为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人为完全合乎天道。在颇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魏晋思想家那里,这一观念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则天成化,道同自然”(《王弼集》,P626。),“故圣人达自然之恬,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王弼集》,P77。)。依据这种理解,天与人并不呈现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二者本质上融合无间。就天人关系而言,过分强调人化过程的合目的性,往往容易导致人类中心的观念,并且内在地蕴含着忽视自然之理的可能性,循乎天道的自然原则对于化解这种观念,避免天人关系的失衡,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nature)与德性(virture)的关系问题。儒家孟子一派认为德性即是天性的内容,荀子一派则认为德性是天性的改造。相对于儒家注重天性的改造,道家更强调对天性的顺导,所谓“无以人灭天”,亦意味着反对戕害人的自然本性。在道家看来,自然的本性体现了人的本真状态,人为地塑造则如同络马首、穿牛鼻那样,抑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并使人失去了本真的状态。作为文明社会的主体,人当然应超越天性而培养德性,但是如果将德性的培养仅仅理解为天性的否定以至泯灭,那么,德性对主体来说便会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并容易趋于虚伪化。儒家从主体存在的角度肯定了人文的价值,但过分地强调对天性的改造,又往往使德性的培养成为一个“反于性而悖于情”(《荀子·性恶》。)的过程,由此形成的德性,并不是真正健全的人性。德性作为人化的成果,属于当然。当然的外在形式是社会的规范(当然之则)。天性与德性的对立,往往导致当然对自然的否定,其逻辑结果则是使当然之则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后来理学家的所谓“天理”,便带有这种强制的性质。总之,自然的人化一旦等同于悖逆天性,则难免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当然之则的异化,而道家反对无条件的“灭天”,对于化解天性与德性、当然与自然的紧张确实也有一定意义。

同类推荐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间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这一切构成了人间仙境般的庐山。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这是一部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之书,在从容书写之间,极尽冲和淡雅之风度,书尽千年风骚墨事。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热门推荐
  • 晚糖终成宠

    晚糖终成宠

    是否你遇到过你心里的那一颗星星,那么你是否能让它一直成为你的白月光。
  • 书法纶贯

    书法纶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球王之王

    球王之王

    马拉多纳还是贝利?梅西还是C罗?球王?别争了。丁悦就是唯一的答案。这是一个扶摇直上的故事,这也是一个酸甜苦辣的故事。
  • 嘎小子认爹

    嘎小子认爹

    寡妇领着孩子改嫁,俗称“拖油瓶”。在卧虎岭、盘龙河方圆百里这疙瘩这块儿,叫“带葫芦”,骂人话“带犊子”。龙河村的满仓嫂还没改嫁,儿子有根就沾上了“带葫芦”和“带犊子”的浑名外号。有根这小子不是挨熊受屈的主儿。别看他才十三四岁,平时蔫头蔫脑地梗梗着脖子、蔫声蔫语地撇撇着嘴,那可是不吃一点哑巴亏。无论大老爷们儿、半大小子,谁拿他开心取笑耍着玩儿,他就跟谁叫劲儿对着干。不管咋被折腾、咋挨搓磨、咋受欺辱,他也不认输、不告饶、不服气。瞅冷子得下把下把,得下口下口,不是朝腿肚子猛踹一脚,就是抓手腕子狠咬一口;再不从背后冷丁推一把,把耍弄他的人推个大前趴子“狗抢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霍少掌心宠:甜妻,么一个!

    霍少掌心宠:甜妻,么一个!

    这是一部小白兔被大灰狼看上后逐渐进化成小母狼的心酸奋斗史。-男人笑得邪肆,将女孩圈入羽翼,“你觉得快?我怎么觉得够慢了……”他说得漫不经心,目光幽深地盯着垂涎已久的猎物,女孩惊得花容失色,“半年,最少半年!”男人神态慵懒,悠悠伸出长指,女孩涨红小脸,“一个月?”他摇头,“最多一周。”女孩气极,“臭不要脸!”男人目光宠溺,“默默,我们折中可好?”女孩如捣蒜般点头。“你说一月,我说一周,那就半月吧。”女孩:“……”(本文甜宠诙谐,原名《桔梗不绝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骄纵

    骄纵

    严纵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严纵什么意思,严于律己,纵情恣意!身世凄惨?噢上帝。白莲妹妹?呵呵哒。后母欺凌?你确定?作为N市圈子里最为凄惨的严家长女,管她是圣母白莲花还是清纯绿茶妹,单挑吗?端的就是高调任性!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末圣启示录

    末圣启示录

    我醒来,看向懒散的人群:魔法,并不神秘?王位,暗潮汹涌?教会,权势滔天?真主,神祇之上?正常的人在笑,疯狂的人在哭。庆贺吧,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