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800000032

第32章 艺术(17)

天池石壁图元代山水画,多以点、线来构成物象,点、线的组合方式多样,变化多端,方、圆、粗、细、长、短、燥、湿等相互交织,看上去似乎无从捕捉,但却极富笔墨趣味。从元代绘画开始,画作要表现的形象已经是次要的东西了,线条、皴墨本身却目益成为人们所欣赏的对象。《富春山居图》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它萧疏简淡、清雅宜人的文人风格外,还在于那些横竖不一、浓淡相间的点线组合之中,积淀着浓浓的生命意趣与情感,足以使观赏者驻足流连。黄公望山水画杰作还有《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

倪云林这样称赞黄公望,“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画风。黄公望虽受赵孟頫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源、巨然风格,水墨纷披,苍茫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并最终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

追魏晋风神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宋人首倡书画“尚意”之风,主张不拘常法,追求性灵之意趣,强调自出新意,叛逆传统。但自苏、黄、米、蔡之后,书风渐渐空疏荡逸,直至元代的赵孟頫奇峰突起,书法方始进入一个新境界。

赵孟頫(1254—1322)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他博学多才,善于诗文、考据学,精通音乐,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当时已如大厦将倾,他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他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是元代当之无愧的书坛盟主。他推崇简约的书画风格,其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其“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丘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10卷(附外集一卷)。

赵孟頫一生与书法为伴,曾反复学习与临摹过钟繇、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智永、褚遂良、李邕等人的作品,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更是情有独衷,临写过数百本。在广泛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赵孟頫的书法遂能集晋韵、唐法、宋意于一体,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是篆、隶、楷、行、草样样精通的书法大家,其晚年创作的集中了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的《六体千字文》长卷便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这其中最具有创造价值和影响力的当属楷书和行书。

赵孟頫创立了楷书史上独具特色的“赵体”,与唐楷的欧体、颜体、柳体并列为楷书四体。赵体不像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而是字形偏于扁方,结体宽绰而不失古朴;也不像颜体、柳体那样比较注重横轻竖重或提按等传统程式,而是用笔圆润,结体娴雅。这种楷书吸收了行书的一些成分,点、横、撇、捺之间动静相宜,流美动人。同时,其用笔不拖泥带水、不含糊暖昧,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都十分清晰,使学书者易懂易学。与唐楷三体相比,赵体楷书既得晋人风流倜傥之神韵,又具唐人法度端严之雍容,读其字,会感到他既能从容不迫地掌控线条,又能在平和澹定之中时露锋芒。就书法风格来讲,如果说欧体险峻遒劲、颜体雍容大度、柳体骨力劲健,赵体则闲雅秀逸,是文人书卷风流气质的典型代表。其楷书代表作有《胆巴碑》、《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如《赤壁赋》,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堪称书法传世经典之作。

在赵孟頫的各体书艺中,传世最多者当推行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书信和题跋。他的行草从各个方面汲取了二王精华,同时又融入己意,秀美潇洒,风流俊赏。传世名作有《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洛神赋》、《赤壁赋》、《七绝诗册》等。晚年行书《七绝诗册》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借用了唐代李翱向禅僧问道的故事,据说黄药禅师指点李翱当学在天之云逍遥自在,或如在瓶之水恬静淡然。赵孟頫用此语也许正是以之与自己的人生相印证。此帖短短五行大字,字形由收敛而渐趋舒展,由小渐大,最后一句,墨色亦由浓而淡,就如书写者的心境,渐渐在书写中会意升华,洇开一片慧心禅悟。

赵孟頫之于书法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异彩纷呈、精妙绝伦的书迹,更在于他以自己的书法实践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北宋四家后,世人追捧“尚意”书风,标举个人性情,但却日益忽视书法技艺层面的积累与练习,从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粗率单薄、疏野浅露的怪圈。赵孟頫之所以力尊古体、追摹晋唐,显然是看到了这一弊端。赵之一生几乎遍临名帖,对各家书法都了然于胸。综观其书作,钟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入其笔端纸墨。如果没有如此深厚的艺术积累,就不可能成就这样一位书法大师。如果说晋唐书法给予赵孟頫的是风韵与法度的双重熏陶,那么,宋代书法给予他的就是推陈出新、率性而为的勇气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赵孟頫既是宋代“尚意”书风的纠偏者,又是最好的传承者;既是晋唐书风的尊奉者,又是最全面的发挥者。因此,后人评他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整个元代书法几乎都笼罩在他的荫庇之下,明清许多著名书家也多从他处受益。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烦的字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元代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新风尚,使文人画走向全面成熟。首先。在创作心态上,赵孟頫作画显得轻松自如,不像他之前的宋代画家那样绘画如视劲敌,不敢有丝毫疏忽。因此,他的绘画形象简练概括,很少细节描绘,而注重整体气势。作为文人画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以书入画。作为一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用不同笔法表现不同世象,比如石以飞白笔勾勒,竹以八分,而水用篆体。他所独创的荷叶皴,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他还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也就是以古为门面而创造新意。赵孟頫的古是与工对意的,工指南宋以来院体画“用笔纤细,敷色浓艳”的风格。赵体画在工细中见简率,其画风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跳出工艳琐细之窠臼而别开质朴自然之生面。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一幅佳作,描绘山东济南郊区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遛遥相对。本图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鼓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故多而不繁,疏朗有致。作者用写意手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法意趣浓厚。山峦皴法细密,青绿晕染。房舍人畜、芦荻舟帆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他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观全图,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诸多景物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很客观地评价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赵孟頫儒雅安详的书画姿态也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的夫人管道昇能书,善画墨竹梅兰,笔意清绝。儿子赵雍也精通书画。据说赵孟頫欲置妾,曾作词试探调侃管道舁:“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而管道舁则作《我侬词》以答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通篇情重意浓、入骨化血。据说“松雪得词,大笑而止”,从此再未提过纳妾之事。赵孟頫仕途彷徨时,还是管道昇以《渔父词》箴其归去:“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赵孟烦有此才情远见的妻子,也是他一生之大幸。

宋朝灭亡后,赵孟頫躲回家乡潜心书画,后被元世祖请到宫廷。赵孟烦气宇轩昂,风度卓然,才高八斗,诗书画俱佳,深得元世祖的赞佩。此后,赵孟頫一直留在元世祖的身旁,其排位甚至在右丞相叶李之上。有一次,赵孟頫骑马从宫墙外走过,不小心竟连人带马掉到护城河里去了。元世祖知道后,立刻命人将宫墙朝后移两丈,将道路放宽,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虽然元世祖对赵孟頫的才华推崇备至,政治上却并不授以重任,其中的苦楚和欢乐也只有赵孟烦自知,他更是寄情于书画之中,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身为赵宋宗室后裔,赵孟烦却入仕元朝,宦海一帆风顺,使其一生毁誉参半。“清初第一写家”傅山最执于“人品高书品自高”,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渗透着孤高品格和崇高气节,“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画征录》)。傅山“一生重气节,以圣贤自许”,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而痛诋赵孟頫、董其昌之书,评价其作品柔靡轻弱、不足为法。这样“以人论书”,显然有失公允和偏颇。平心而论,赵孟烦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他浸淫于魏晋风度之中,其风雅精致的气质和洗练简凝的技巧,为元明书画开一代先风。傅山也不得不承认赵孟頫墨迹“圆转流丽”,并甚爱之。以人论书的非难使赵孟頫屈沉艺史几百年,但他仍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苏东坡、明代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扬中外,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舁,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为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篇章。

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梅兰竹菊

中国文人善于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梅兰竹菊因其风骨韵致而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明代程明政著有《岁寒三友图赋》,黄凤池又辑《梅兰竹菊谱》,于是约定俗成,有了“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说。清张潮语:“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自宋元文人画勃兴以后,梅兰竹菊便成为绘画界最受青睐的题材,在绵延几个世纪的艺术源流中,梅兰竹菊也成为中国文人独有的一种审美意象。

中国古代士子愿意以梅兰竹菊比况,主要缘于它们傲霜凌寒、孤标自赏、不畏严寒的本质,符合士子所追求的高洁品格。梅兰竹菊这四种花木其实早在宋元以前,就分别被中国文人视作品格的象征。如屈原在《离骚》中就借兰来自况,晋代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王献之更是不可一日无竹,陶渊明醉心于菊花,王维、李商隐等都留下过咏梅的佳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

而梅兰竹菊真正成为绘画艺术的主题是在宋元时期。宋代文人画中,四君子题材开始成型并普及开来,文同、苏轼的竹,僧仁仲、扬无咎、赵孟頫的梅,杨宠的菊,赵孟頫、郑思肖的兰等都为时人所称道。其中又以墨竹、墨梅最为知名。文同是宋代墨竹的代表,他是苏轼的从表兄,苏轼称他诗、词、书、画四绝。他的墨竹清新自然,形神兼备。如《墨竹图》,自画面的左上角倒垂下一枝竹梢,这在构图法上称为“折枝”,画面竹叶纷披,竹节与竹叶都表现得十分逼真,新叶踏雪寻梅图与旧叶的差别清晰可见,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竹枝。而是因风起势的风中之竹,画家的观察之细、体验之深可见一斑。在技法表现上,文同首创竹叶的画法,他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层次分明,纸上之竹生机盎然、清韵斜逸。苏轼对文同画竹赞赏有加,说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胸有成竹”的成语即出于此。说明文同对竹极为熟悉,作画时不是对竹临摹,而是将脑中清晰鲜活的竹影直接写于纸上。与此同时,文同画竹是身与竹俱化,将全部的人格性情都附着在了写竹的一笔一画中。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是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说的正是这种人与竹合而为一的创作状态。从文同的《墨竹图》上,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画者的清雅之风。

与文同相比,苏轼的墨竹写意特征就十分明显,也十分符合他自由率真的个性。《枯木竹石图》画一盘曲的枯树,一块顽石,石后二三小竹参差伸出,枯树、顽石的形状扭曲怪奇,自石至树,一气呵成,似乎蕴含着一股郁结不平之气。画作并不重视形似,而是以意驭笔,竹、石、树收纳于苏轼胸臆之间,散出人性的芳洁气质。

扬无咎擅画梅花,据说他在居住之地曾“植梅数本”,每当开花之时,就睡于梅树下,月夜看到梅枝疏影映于窗上,即执笔写影。由此深得画梅三昧,其墨梅图也名重一时。前人所画梅花花瓣是用墨晕的画法,梅花是黑色的,扬无咎则加以变化,他以墨线勾勒出花瓣的轮廓,这样梅花就转黑为白,既在外形上肖似,又能表现出梅花清气逼人的特性。现存《四梅图》为其代表作,绘写梅花含苞、将绽、盛放、衰残的四种状态,表现了梅花自含苞至凋零的全过程,每枝梅枝上,花朵都不多,有疏瘦之韵致,新枝挺秀,用直线一笔写成,粗枝峻拔,用飞白法皴擦,富有质感,画面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画意孤傲清高。

在四君子题材勃兴的过程中,南宋宋伯仁创作出了第一部木刻梅谱《梅花喜神谱》。“喜神”是宋代俗语,意指画像。在这部梅谱中,宋伯仁共画了一百幅梅图,将梅花生长的全过程包揽殆尽。而且每幅图都配有一个标题、一首五言绝句。诗书画相结合,呈现一派文人画风。

南宋郑思肖的墨兰独具一格,宋亡后,他居于苏州,常借诗画表露亡国之痛。他画墨兰,从不画土,并独创“露根兰”画法,即把根画出,原因是“土为番人夺去”,这是典型的借物寓情。纸上墨兰寄予了画家无限浓厚的故国情思。

同类推荐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说孟子

    说孟子

    《说孟子》是许仁图先生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说孟子》全书探究孟子学说,重视孟子的好辩。许仁图先生认为,要贴近孟子思维,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应该学孟子,好好跟孟子辩说,才能体悟孟子哲学的要义。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本书论述了推动宁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措施、科学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宁夏文化建设跨越性的发展,体现了宁夏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宁夏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热门推荐
  • 不曾想象过的未来

    不曾想象过的未来

    兽人崛起,人类逐渐消亡。偶然活下来的一个人类在没有人类的世界里面醒来。这是一个人类努力在各种兽人的身边活下去的故事。
  • 天下为聘:摄政王爷请接招

    天下为聘:摄政王爷请接招

    “此事若是敢说出去一个字,哀家就叫你死!”
  • 精忠岳飞

    精忠岳飞

    全书以北宋末年和南宋开国宋金之交对抗的历史为大背景,并以岳飞抗金、皇帝赵构的心路历程和金国的崛起为三条主线,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全景式描绘那一场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的一场战争并写出下层人民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命运,将给读者展现一幅活生生的宋代社会生活画卷。为读者塑造了诸如岳飞、秦桧、赵构和金国开国君臣等一系列血肉丰满、可观可感的人物形象。在旧小说或者话本中,岳飞给读者的感觉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一尊神。而在本书中,英雄的岳飞与普通人的岳飞做到了有机结合。一方面,他是为完成“驱逐胡虏,中兴大宋”的理想而百折不挠的英雄;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 明伦汇编交谊典欺绐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欺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谁家千金

    重生之谁家千金

    林姑娘的上辈子过的太凄惨,前半生在爹娘打架的夹缝中生存,后半生因为全家被流放吃尽了苦头。一眨眼,又活了一辈子,于是林姑娘决定,这一次一定不能活的那么悲催了,至少,要做个名副其实的千金。
  • 脑洞奇谈外星人奇遇记

    脑洞奇谈外星人奇遇记

    哎,朗朗晴空,作者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悲哀啦?哦不,只不过是生命太多奇迹罢了。哎,落日余晖,作者又一次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孤单啦?哦不,只不过是人生本该如此罢了。哎,夜黑风高,作者再一次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多幻想啦?哦不,只不过是……与外星人的不约而遇而我……
  • 西雅图睡不着

    西雅图睡不着

    西雅图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海洋性气候和高纬度内陆季风巧妙平衡下,成为一个水气丰盈,却无潮湿之害的美丽城市。依山傍水的地点在亚热带国家也许是乏人问津的居家之处,但是在西雅图却是炙手可热的好地点。西雅图的浪漫非比寻常,诚如作者所说,对西雅图的感觉是绝对需要人来分享的,否则一个人承受不了!
  • 人之废除

    人之废除

    《人之废除》是英国作家C.S.路易斯于1943年在杜伦大学的演讲稿,于同年出版,副标题为“从高中英语教学出发反思教育”。
  • 修仙是个屁

    修仙是个屁

    一个,小小孤儿。从小被父母,丢弃。却被,一个农夫,所捡到。后来,飞来横祸,农夫,为救主角而死。从此,踏上修仙之路。不知,修仙之路。有多少艰辛。断剑重铸,复活重生。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炼丹,练器,无所不能,凤凰重生。最终成仙。
  • 九世鬼缘

    九世鬼缘

    孙昭:原是天界第一武神龙奇第十世的转世之人。当年龙奇因犯错被天帝责罚,不得再位入仙班。前九世的结局皆为妖魔在其二十岁时所害,第十世是否可以力挽狂澜呢?吴朋:孙昭的好朋友,与孙昭共同打击妖魔。其实吴朋也并非普通人,他的前世也不是池中之物。周毅:茅山法术传人,收了吴朋当徒弟,是第一个救助孙昭的人。也是第一个说出孙昭是龙奇转世的人。龙米:龙奇的妹妹,当初与龙奇一同受罚。在遇到孙昭之后,便与孙昭一起对抗妖魔。赵陆:钟馗的凡间名字,先是在冥界帮助孙昭,然后受地藏王菩萨之命陪同孙昭一起降妖伏魔。怪皇:孙昭等人费尽艰辛要消灭的妖怪,也是一系列发生在孙昭身上的幕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