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6400000006

第6章 币制改革(3)

赞成虚金制的提议,到了民国之后还是没放弃。民国元年(未具月日)财政总长陈锦涛,向大总统“条陈整顿币制本位计划并检呈币制纲要六条”(《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页1-6),其中的第一条明示:“中华民国币制用汇兑本位制”(即虚金本位制)。同年秋间,财政部设置币制委员会研究此事,发表一项报告书(全文另见同书页67-71),分两部分:一论银本位之利弊,二论虚金本位实施之问题。此项报告的立场是倾向于采虚金制,在结论中所陈述的理由是:“要而言之,我国改革币制,与其用银本位或金本位,不如用金汇兑本位(即虚金制)。至金汇兑本位之主要问题,则以轻值银币代表金单位,似比银行兑换券较易实行。金准备之数目,须足以应付汇兑并偿还外债及国际清算之负差,方为稳固而无意外之虞。金银比例,则须伪造与熔化双方兼顾。银价抬高,既不宜太大,亦不宜太小。此讨论之大略也。”

这项结论虽然主张采虚金制,但所表达出来的诸多困难与迟疑语气,让人觉得此事不易落实。这是一项报告书,而非政策性的宣示。翌年春再议此事,主要有三说:一主精琪之金汇兑本位,一主金本位与银本位暂时并用,一主沿用银本位(即张之洞派的意见)。

结果是:“秋间委员会撤,移其议于国务院会议,卒定纯银本位之制,此即民国三年二月八日所颁之《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是也。”(页55)从1903-1904年赫德与精琪的虚金制提议起,经过10年在多方的争议下,终于在1913年决定中国要采银本位制,放弃虚金制的提议,张之洞派的主张最后获胜。看过对此事的正反意见后,现在回来看梁的立场、主张与政策。

2.1.5梁的立场

梁先后写了两篇长文拥护虚金本位制, 第一篇是《中国货币问题》(1904,16:98-124)。他写第一篇文章的基本立场是:(1)中国货币体制不得不改革,若要改革则当以虚金制为尚,“所争者,改革之权在我与在人耳”(16:99)。(2)他主要的驳斥对象,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见解:“又顷见《上海时报》载有鄂督张氏驳斥精琪案一折。其论权限问题,吾固表同情,若其论原案之缺点,则未达生计学学理,一派门外汉语。……读者试两勘之,勿徒为谰言所蔽也。”(16:124)又:“文中多引张文襄说而折驳之,非好揭文襄之短,但借其言以反示真理而已。盖文襄之言,实代表国中大多数人之意见,至今犹然。而此等谬想不除,则良法恐无实行之日。吾非好辩,不得已也。”(22:29)梁写《中国货币问题》的动机,是因为“精琪氏至北京,为中国货币问题有所策画,草定条议十七则,附以解说数万言。……顾其所根据之学理颇深邃,非研究斯学者骤读竟难索解。虽有汉译本,然诘鞠为病,伪谬至多,读之更坠五里雾矣。乃撮译其大意,附以鄙见,旁参近世生计学者所发明之原理,博引各国改革货币之故实,以证其立案之所由。……幸勿以其艰深辽远而置之”(16:98-99)。

若连梁都觉得译本难读、学理颇深邃,恐怕中国境内能充分掌握者亦不多。梁的这篇长文,兼具解说与辩驳,对非专业读者应有相当的帮助与说服力,但他的论点也有可驳辩者。

此文分3章, 第1章析述问题之起因与精琪原案之内容, 第2章对此案作补充说明,这两章各占三四页,是背景与解说性的文字。全文要点在第3章,是对原案的批评,内又分5节细论本案的重要议题。在此不拟摘引背景与说明性的文字(即前两章),而把要点放在梁个人的论点上(即第3章的5节的内容)。唯第1章内有一项明显的错误应指出。此章的内容是梁“照原文直译”精琪草拟的圜法条议17条,梁的第6条译文是:“中国应亟铸银币若干圆,通流本国。该银币应有相当之模范,其大小约照墨西哥洋圆,其与彼单位货币之比价定为三十二,设法维持。”(16:100)墨西哥洋圆亦是银币,中国银币无与之维持32∶1之理,这是明显的误译,正确的说法是如第2章内第6条所说的:“政府当设法维持金银定价,使常为金一银三十二之比例。”(16:103)

梁赞成中国采虚金本位的基本论点相当奇特,是从币材的进化观来立论。“历览数千年来货币史之变迁,大率由铁本位进为铜本位,复进为银铜复本位,复进为银本位,复进为金银本位,而归宿于金本位,此其大较也。”(16:105)这种观点是从金属价值的排序(金、银、铜、铁)来看,但却违反了几项基本事实。第一,历史上虽有铁钱,但出现的时期比铜钱晚,存在期也比铜钱短,并不是如梁所说的“由铁本位进为铜本位”。第二,人类币制的变化,也不是如梁所说的,由铜本位进为银铜复本位,复进为银本位,再进为金银复本位。要采哪种本位,端视何种贵重金属的可获得量而定,世界上有多少文明的币制,是沿着梁所说的路线来演变?梁的要点其实很简单,他要说服国人:金本位是比较文明的币制,中国现有的银铜本位已经落伍了。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演化论来支持他的金本位论:“自齐太公迄今垂三千年,犹濡滞于铜本位时代而不能自拔。嗟夫!吾羞言之。”(16:106)

而中国若要采虚金本位,最基本的困难是如何取得所需的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国当初要改行金本位时,所靠的是普法战争后的法国赔款;日本也是在甲午战争后,靠中国赔款之助才得以改行金本位。若这两国尚需外援,中国何以能独力而成? 第二项困难,是“内地细民每日庸率不过铜钱数十,易铜而银犹惧不适,而况于金”(16:107)。张之洞主张在此时期应先确立中国为银本位(在此之前银铜杂用,币制混乱,无本位制可言),但梁的反驳亦有理:“今日币制问题之动机,本以银价低落迭受亏累为之原,改制而仍用银,则奚救焉。”(16:107)

用银本位的好处是:银价既贬,外人用金来买国货则廉,有利出口。缺点在进口成本会因贬值而增加,此其一;较严重的问题是如梁所指出的:“以金银比价涨落无定之故,故致从事国际贸易者,皆有所惮而裹足不前,……两害相形取其轻,用银之利不足以偿其害明矣。”(16:107)若金银皆不可单独用为本位,是否可采金银复本位制?世界潮流已弃此复本位而采金本位,中国有何条件逆行?再说,中国已穷敝,何处得金来行金银复本位?此议不可行明矣。银本位、金本位、复本位既然皆不可行,精琪为中国所拟的币制有何新意?显然,梁在1904年撰此文解说虚金制的特点时,对此制的精要并不够理解。

2.1.6理解不足

“精琪氏此案,则亦金本位、亦银本位、亦复本位,非金本位、非银本位、非复本位,一奇形怪状不可思议之币制也。……金银双存,以法律之力,强定金一银三十二之比价,故曰亦复本位。虽双存而不并行,绝无受格里森原则之影响,致正货流出国外之患,故曰非复本位。准是以谈,则精琪氏此案,所以斟酌于三种本位之间,可谓良工心苦。”(16:108-109)梁这段解说,不但没说清楚虚金本位的本质与特点,反而展现了两项认知上的不足。

首先,虚金本位制的特性,是在于对外行金本位,对内仍行原有的货币体制(不论是贝壳或是铜银),定义很明确,不是梁所说的“一奇形怪状不可思议之币制也”。其次,中国境内金银币值之比,精琪建议定为32∶1(1904年时的国际市场行情是35.7∶1),目的是在定为32∶1之后,不论银价涨跌,金价和中国银币的价值一律以32∶1折算。这项比例是否恰当是另一回事,但这是一个换算上的关系,不能因而称之为本位制,所以梁所谓的“以法律之力,强定金一银三十二之比价,故曰亦复本位”,是误解了。

再回来谈32∶1比例的问题。梁因为理解不足,而在之后的几页间(例如16:113),反复讨论一个问题:如果银价再跌,跌到40∶1,既然法律规定32∶1,所以民众可持一两黄金到市场换40两白银,然后拿32两去向政府换1两黄金,岂不大赚?政府怎堪赔累?正确的解说仍是:虚金本位制在中国的情况,是对外用金对内用银,两者之间的法定比价是32∶1。这是用黄金来计算中国银币价值的方法,是一个虚悬的标准,政府无义务像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的国家一样,在金银之间有相互兑换的义务。梁的疑虑是只看到字面而误解实意所致,这项误解耗掉梁好几页的篇幅。接着来看32∶1是否恰当的问题。国际银价在20世纪初的十年变动很大,精琪在1904年定此比例是依当时的行情,梁的文章中也说“日本现行之制,亦为一与三十二之比例,精氏从之,庶为近矣”(16:114)。所以这基本上是在反映国际行情,可争议之处不多。

虚金制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只是梁初见此制,又无内行者为他解说,所以难免误解。他花了相当的篇幅,向读者解说其中的主要概念,以及国际汇兑的往来原理,而他也不隐瞒他在某些理解上的困惑,在态度上是诚实的。他对精琪的提案,虽然有理解上的失误,但基本立场是主张中国采此新币制。他最主要的保留,是执行此制的主导权问题:“其司泉官所以必用外国人者,……则以此事于赔款问题有关涉,不可不求诸国之同意也。……综观五端,则其职权之重大何如,是不啻举户部及各省藩司之权而握其半也。……就此点观之,谓精琪之造此案与各国之赞成此案,非有野心存乎其间焉?吾所不能信也。”(16:121-123)

2.1.7极力主张

梁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提出三项结论: 第一,“中国不改革币制,则生计界永无发达之期。……蚤一日得一日之益,迟一日则受一日之敝”。第二,“中国不改革币制则已,苟改革,则其大体势必采用精氏原案。……而其争辩者乃在虚定金价之一着。此着则印度行之、荷兰行之、日本行之,皆无所窒碍,而岂其中国而独异是?故精氏案之必可行,吾保证之”(16:123)。第三项谈主权问题,在此不引。第一项是原则问题,应无人反对。要点在第二项:首先,梁在此文内并未确切说明“势必采用精氏原案”的理由,而突然下此结论,说服力不强。其次,何以印度、荷兰、日本可行(其实只有印度行虚金本位,荷、日所行的是金本位)?印度有大英帝国支撑,而中国币制混乱,改革困难,不知梁根据哪些条件,保证精琪的提案在中国可行?

中国是否要采虚金本位制,正反意见都有,相持不下。此时国际银价回升,伦敦每盎司白银在1903年时是24.75便士,1904年涨到26.38便士,1905年27.81便士,1906年30.88便士,1907年30.19便士。过去是因为银价下跌才有采虚金制之议,现在危险暂时解除,清廷决议不采精琪的提案。1907年9月,光绪帝下谕令:“……中国财政紊淆,币制亟宜厘定。欲以实金为本,则巨本难筹;若定虚金为本位,则危险可虑。自应先将银币整齐画一,然后稳慎筹措,徐图进步,将来行用金币,可望妥实无弊。”(引自卓遵宏,1987:69-70)

这项谕令等于宣布中国要采银本位,而这正是梁所最反对的。

1908年起,银价又开始大跌到每盎司24.38便士,1909年23.69便士,1910年24.63便士,过去的危机又重现了。梁在1910年写了另一篇长文《币制条议》(22:1-29),主张应急颁新币制。他先用10页的篇幅(22:1-10)说明这项理由,内容相当杂琐。其实更重要的信息,是他用了20页的篇幅(22:10-29),重申他的虚金制主张,论点和6年前的《中国货币问题》相仿,主要的差别是在1910年的这篇文章中,梁确切深入地说明了他极力主张虚金制的两项主要理由:

第一,“夫国于今日之世界,万不能复行银本位制,至易见也。……吾所主张者,实为度支部前此所拟定之虚金本位制。……凡行虚金本位制之国,其国际汇兑虽以金计算,而国内所行用,仍以银代金。……且欲行虚金本位制,仍必须于施行前之数年,先立银本位以为之基础。”(22:4-5)梁对虚金本位制的基本观念,在几年之后终于有正确的认知了。既要先行银本位(因为中国对外虽号称行银本位,其实仍是银铜币混杂,且无全国通用的统一标准币值),就要先确定银币每枚的重量。梁对此事着墨甚多(22:4-10),因与虚金制本身的关系较间接,不细论。

同类推荐
  • 趣味经济学100问

    趣味经济学100问

    经济学并不意味着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演算公式,也并不仅仅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本书帮你找到了通俗易懂、简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全书用生动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解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突出趣味性,以简洁明了、幽默风趣的方式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本书将为那些希望轻松学习经济学的读者提供愉快、轻松的阅读体验,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学会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扼要介绍现代与当代五十本西方经济学代表性论著,涉及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发、制度经济学等六个主要领域,内容包括作者简历,主要思想、学术贡献等。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论述其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我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经验,阐述了若干个企业“两化融合”实施的典型案例,并对宁波地区的“两化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我们深入思考了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战略问题,重点探讨了“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世界如此危机

    世界如此危机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八六七年日记

    一八六七年日记

    这是第一次用俄语出版保存下来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日记的全文:第一本和第三本日记是U.M.波舍曼斯卡娅翻译的,她准确再现了速记原稿的内容。第二本采用的是保存于俄罗斯国立文学艺术档案馆里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以下简称安.格.陀)本人的翻译稿。
  • 至尊妖帝

    至尊妖帝

    大苍世界,种族林立。这里,不仅有中土神州这样的人类净土,也有十万大荒这样的异兽肆虐之地。这里,不仅有海族称霸的五大海域,也有漠北极寒之地的神弃魔疆。看古风成为人族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复活被神族封印的十三名大圣,利用万化妖灵的便利,肆意猎杀神族,不断壮大自己的战力,终于,在神都一役,灭杀神帝无忌,成就至尊妖帝。
  • 海贼王之金色的光

    海贼王之金色的光

    他是光,是世间最温暖的金色光芒。“我的梦想?是守护想要守护的人啊……”嘴角微扬,蔚蓝的眼眸中却蕴藏着哀伤。浪花激荡,海贼船扬起船帆,戴草帽的骷髅旗飘扬,伴随着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驶向梦想的尽头,那温暖的光芒一直伴他们身旁。直到有一天,铺天盖地般的黑暗袭来,将他推向毁灭的深渊。恶魔的呢喃,水晶球的预言,被诅咒的命盘里开出了血色的花。黑暗吞噬了光芒,那个温柔笑着的少年消失了……呐,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吗?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落到地面破碎成光点。逐渐消失的身影,含泪绽出了依旧温柔的笑容,几乎微不可闻的话语被风吹散了。“抱歉,我再也无法守护你们了……”
  • 狐妃之冷面王爷请放手

    狐妃之冷面王爷请放手

    说好的只是去报恩,怎么会被这个冰块王爷盯上了,为了还债,红冉熙被迫成为天盛四王爷的御用、贴身侍女..
  • 无间劫

    无间劫

    现实很残酷,正如学生终究要毕业,人终究要长大。终究有一天,要体验那些是非善恶、爱恨情仇。读过这个故事,经历世间种种,愿你还是当初,那个仗剑闯天涯的少年。江湖如无间地狱,每个人都在挣扎。主角端木铭心在磨难中成长,在地狱里成佛。
  • 白棉花

    白棉花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从一个八岁乡村男孩克俭的视角。描绘出抗日战争这幅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片段。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从天而降的“白棉花”,一位叫“夹克”的美军飞行员,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少年,一群淳朴善良的乡邻。寻找、呵护、相识、相知、别离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援救和保护。一段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催人落泪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谱写了历史的悲歌。
  • 唯愿情深不负你

    唯愿情深不负你

    苏妍和闻斯宇离婚了。苏妍用尽全身的力气,只为回到从前。闻斯宇心里有她,却迟迟不肯接受。直到那一天……兜兜转转,我在原地等你、爱你如初。失而复得,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在知识如此迅速激增、变化和老化的今天,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当然是学习,爱学习了。不学习者就会停滞不前,迟早丢掉饭碗。一个懂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会学习、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因为知识是获得生存能力、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李嘉诚也曾经说过:没有学习就没有未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我们更厉害的人还在学习。学习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当你可以学会你想学的人和东西时!让我们把学习进行到底吧!
  • 重生竹马很难搞

    重生竹马很难搞

    淳箬若是一名资深读者,最近她迷上了一本书,她深深的迷上了这本书的男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挂了,并重生到这本书的女主身上,好啊,终于可以去守护自己的男神了,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这暖男男二从一开始就崩了人设,变成了一座冰山……从此,淳箬若就踏上了自己的追夫之路……本文女主角穿书,男主角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