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4800000020

第20章 群体行为的逻辑(2)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一词,是一个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是由费斯廷格等人于1952年最先提出的。它主要研究个体在取消了个性特征之后的匿名状态下所发生的心理和行为。低识别性、无识别性、匿名化,是“去个性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关闭车灯,就是取消个性特征、实现匿名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不能被群众及周围环境辨认、识别的情形下,小偷才会把赃物扔出来。人在低识别或匿名状态下为什么会出现与平时相反甚至相悖的心理与行为,是去个性化研究的核心所在。

195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批评他们的父母。区别在于,一组具有高辨认性,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行为,学生们没有任何伪装,直接与自己的父母面对面;而另一组具有低辨认性,他们在一间昏暗的教室里进行这种活动,并且每个人都套上一件布袋装,把自己的面目掩盖起来,使他人无法辨认。费斯廷格假设,小组成员越是不易辨认,对个人的约束性就越少,去个性化程度就会越高,从而就敢于直接和大胆批评自己的父母。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低辨认组的被试者对自己的父母批评较多,且措辞激烈,而高辨认组的被试者对父母的批评较少,且言辞温和。费斯廷格认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197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继续对去个性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一系列先前的社会条件在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中变化,使正常情况下受约束行为的控制降低,从而表现出平常被压抑的行为。如欢乐、悲切、热爱等强烈的情绪感受,以及愤怒、敌视、破坏等反社会行为。他的实验对象是女大学生,观察她们在去个性化情景下以及可辨认情况下电击陌生人的行为。在实验过程中,每四个人为一组,有的在去个性化不可辨认的情景下作业,有的在可辨认的情景下作业。在可辨认的情景下,被试在胸前都带上标有名字的名片。进入实验室后,相互打招呼。在给她们讲解工作方法及过程时,研究者还有礼貌地称呼她们的名字。房间里光线充足,被试彼此看得清清楚楚。而在去个性化的情景下,每个被试都套上一件布袋装,只露出鼻孔和眼睛,相互之间也不做介绍,身上也没有姓名标签,研究者更不称呼她们的名字,而且实验是在昏暗的条件下进行的。被电击者是两位女性,在电击之前被试要听一段录音,这段录音是研究者与两个电击者的谈话。其中一个听起来是举止文雅、助人为乐的女人,她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迟钝的儿童,并且正在资助她的未婚夫攻读医科学校。另一个听起来是使人讨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并且她还表示她特别讨厌犹太学生。在实验阶段,每个被试通过单面镜可以看到被电击者受电击的痛苦挣扎。不过,被电击者只是在表演,实际并没有受到电击。每个被试都有20次电击目标的机会。在进行第十次电击时,被电击者“痛苦”地挣脱了绑在身上的皮带,研究者见到以后再把她们绑好,以便进行后10次电击。

实验结果发现,去个性化和可辨认性的两组被试都顺从研究者的指示,电击目标。但两组电击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去个性化的被试平均电击900时距,而可辨认性的被试则平均电击470时距。在被电击者挣脱绑带之后,可辨认性被试对那个讨人喜欢的电击目标电击时距减少,而对那个令人讨厌的电击目标的电击时距则增加了。但是在去个性化的环境下,不管目标任务是谁——令人喜欢的还是令人讨厌的,被试给予的电击都持续地增加了。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津巴多还在实际生活现场中验证了去个性化现象。他和助手在某一中产阶级居住小区内放置了一辆破旧的汽车,有意砸碎了一扇玻璃,拿掉了汽车内贴在玻璃窗上的行车执照,还打开了汽车引擎的盖子。26小时后,这部汽车很快被拆毁了,凡是容易拿走的汽车零件,如电瓶、冷却器、空气清洁器、收音机、扫雨器、汽油桶、轮胎等都被拿走了。研究者用望远镜在远处观察,发现偷汽车零件的人都是一些衣冠整洁的人,有时甚至全家出动,母亲望风,父亲与儿子一起偷拆零件。而在一个人口较少的城市,汽车则没有被拆掉。据此,他认为,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比在稀疏地区存在较高的去个性化,即会有较多人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来。津巴多认为:一旦去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群体“暴力”的确与“去个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2年,依据这个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其观点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则别人就可能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甚至会把所有的窗户打烂。久之,这个建筑物就会变得破烂不堪。由此,可以得知,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20世纪90年代,“破窗”理论在纽约市得到成功应用。当时,纽约市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与纽约市警察局局长威廉·布拉顿联手,果断采取行动,致力于修复纽约市的各种“破窗”,包括整治地铁站随意涂鸦、逃票等诸如此类的行为。这一举措乍看上去有些小题大做,然而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降低了犯罪率。

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网民们容易表现出“去个性化”的特征。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迅速普及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并且网络自身所具致瘾倾向的特性——“去抑制性”,容易诱导人们表现出这些“去个性化”的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陈猛在剖析网络成瘾时指出计算机与网络是人类创造力的“新玩具”,其新异变化性吸引着人们,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同时它的可操作性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控制欲望。但最具致瘾性的特征是网络的可交流性与匿名性,这与现实的交流不同,其语言具有书面特点并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同时可与多人自由交流,任何内容都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去个性化”特征,这时候人们潜意识的不被现实接受的欲望已经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制约,在网上的行为表现出解除抑制的特点,从而使潜意识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在网络中找到了“心灵的避难所”。这些网络意识某种程度上是潜意识的象征。“网络成瘾”可以说是人们“去个性化”特征的表现,是一种“去个性化”现象。

为什么在群体行为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匿名性。即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个体毫无顾忌地违反社会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法律,做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人绝不会做出的行为。如网络上的许多“恶搞”、“暴民”现象。二是责任模糊性。当一个人成为某个集体的成员时,他就会发现,对于集体行动的责任是模糊或分散的。参加者人人有份,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为而承担罪责,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觉得没有受惩罚的可能,没有内疚感,从而使行为更粗野、放肆。三是群体淹没性。在群体中,成员的自我、个性被融化在群体中,与群体同一起来。而且群体成员越是无个性特征,他们的情绪、思想和活动越一致,自我的感觉减少,从而行为也就越缺乏自我的控制。相反,如果个体单独行动,由于没有群体的融化,个性就明显地突出出来,并且很容易被他人知觉,于是个体就会非常注意个性的意识,保护自我,不倾向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来。

二六、去个性化与集群行为

一般来说,去个性化是与集群行为紧密联系的。或者可以说,“集群行为”是培养、孕育“去个性化”的理想温床。在有关“去个性化”的实验中,社会心理学家最初用匿名的方法,使群体成员感觉不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成功地造成了人们的去个性化状态。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投入群体骚乱活动的个人,往往处于去个性化状态。暴乱所以多在夜晚和大规模人群中发生,也正是这个道理。可见,去个性化与集群行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所谓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人群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193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李村的白人和黑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法院公正审判解决,但结果却是事态越闹越大,以致国家出动军队进行镇压。其他各类的骚乱、暴动也都有这种特征。由于这些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没有组织与谋和,所以难以预测和控制,常常对社会潜藏着巨大的破坏性。

集群行为不同于群众运动和群众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①自发性。即集群行为不是事先预谋的,而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自然哄起的行为。它既无组织,又无领导,而且活动也无计划,无法预料其发展的趋势。②狂热性。这种行为的每个参加者情绪都异常激动,处在狂热之中,行动完全被激情所支配。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而且缺乏理智的考虑,大家聚集在一起,相互发泄,相互刺激,狂呼乱喊,盲目行动,完全不考虑其行为的后果。③非常规性。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制约,肆意践踏和破坏社会准则。他们的行为不受理性指导,而是完全凭借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做出各种违反常规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④短暂性。由于这种行为是一时情绪冲动产生的,因此不会长久。它往往是大家发泄了内心的积怨,减轻了心理紧张后行动即告结束,就像旋风一样。

至于集群行为形成的原因,1896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格式塔·勒朋(Gustave Lebon)出版了《乌合之众》一书,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勒朋把集群看成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认为集群能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基于三个因素:①不可征服感(invincibility),即从单纯人数上获得的强大力量;②传染(contagion),即新的思维方式的迅速蔓延,类似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一样;③易受感染性(suggestibility)。勒朋相信,在集群行为中,人们的心智很容易降到一个较低的活动水平上,并且人们容易毫不怀疑地被动接受和模仿集群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情绪感染是一群情绪激动的人的举动,吸引了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使他们的情绪也激动起来,关注所发生的事情,并参加到激动的人群中去,从而把整个一群人的情绪统一起来。情绪感染还会使人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削弱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控制,破坏现有的社会规范,表现出一些过火的行为来。

据社会心理学家归纳,集群行为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拥聚阶段”,“拥聚”者,拥挤聚集是也。它是集群行为最初的表现方式。在拥挤和聚集中,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都发生着相互影响和刺激,其后果就是人们彼此之间更为敏感,变得目光狭小、视域变窄,同时对其他对象的刺激反应也就大大减少了。此时,人们的注意力只限于当时的,对平时的道德、法律也就视而不见了,从而也就导致群体成员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比如,激烈的群众暴动,商品要涨价的信息传来时的抢购浪潮,战争的歇斯底里状态,足球流氓集体骚动等等。其次,是“集体激动”阶段,它是拥挤行为更为激烈的表现方式,除了具有拥挤的一般特征外,“集体激动”还会对他人的注意形成更为强烈的吸引,此时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发自内心的冲动支配,所以,人们此时也表现得极不稳定,也极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满。因为这时的人们都是一群没有理智的动物集合体,稍有不从就能激怒他们以至遭到残暴的对待。最后,是“社会传染”阶段,这是“拥聚阶段”和“集体激动”等非理性行为的合理扩展,它往往表现为一种疯狂的扩大,它是拥聚和集体激动的极端表现形式。社会传染把“集体激动”向外围延伸,使旁观者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同样的反应,成为集体暴力行为的一员。社会传染的结果,使社会抵抗力减少,即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减少,个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他人、跟随他人,一下子就扩展到整个群体,最终成了集体行为。

同类推荐
  • 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深陷绝境的时候,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向或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里面提前就预设了一个标准。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 人性

    人性

    本书是《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两部著作最精彩部分的合集,命名为《人性》,主题更加鲜明,可以方便读者更快更好地汲取卡耐基的思想精华。自从卡耐基的著作问世以来,就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发明大王”爱迪生、相对论鼻祖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建筑业奇迹的创造者里维父子、旅馆业巨子希尔顿、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等等,都深受卡耐基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卡耐基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以及对社会各类人群和各个时代的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卡耐基的思想和见解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相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的思想和洞见更加深刻和实用,对于人们更具有指导意义。阅读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让你拥有美好、快乐、成功的人生。
  • 交际心理学

    交际心理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一人生活,这使得我们少不了与他人交往。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软技能,但它绝不等同于“善于交往”“成功”“招人喜欢”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高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际心理学》无疑是一本社交问题应急必备手册,内容涉及社交所需技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待你的社会关系,从交朋友到找伴侣,从发表个人观点到说服他人,从学会怎样适时说话到解决日常社交冲突问题……可以说,《交际心理学》能教会你如何带着自信和勇气、充满魅力、坦然无惧地应对每一个你身处的情形,并轻松地获得任何你想要获得的新工作、新朋友、新客户或新恋情。
  • 心理学入门:改变一生的66堂心理课

    心理学入门:改变一生的66堂心理课

    懂点心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不但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我,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调节心理和情绪,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本书为心理学入门读物,通过66堂妙趣横生的心理课,帮助读者在提高心理学素养的同时,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热门推荐
  • 看淡:“立德 立言 立行”的人生课

    看淡:“立德 立言 立行”的人生课

    本书为人生励志读本,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分别从自省、豁达、包容、平和等方面阐述了弘一法师为人处世的智慧境界。希望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身修养,严于律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狐祸天下:妲己传

    狐祸天下:妲己传

    苏苏是一只狐狸精,她只想做一只好妖,希望有一天能修炼成仙。她努力了一万年,却被告知天命中自己将祸国殃民,造成滔天杀孽。她不想死,决定稳稳抱住姜子牙的大腿。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可当她满身杀戮归来,他却残忍的亲手将她杀死。他说:“妲己,缘来缘去,我种下的因,今日由我来了结!”———这是一个扑倒男主,男主不让扑倒,最后反扑女主的故事。
  • 末世少女狂霸帅

    末世少女狂霸帅

    她曾是个校花,有人爱,有人疼,更有人宠,她只用天真善良甜美就好了,像极了故事里的女主。然而,末世来了,她才发现,她活的像一个女配,母亲为她而死,爱人为了另一个女人欺骗她,最后还害她性命。重生而来,这一世,她不要在天真,她要努力变强不在依靠别人,好好守护最爱她的亲人。――简介无能――
  • 又见好时光

    又见好时光

    她,是神秘家族的嫡女,却流落在外受尽欺负,流落的千金不如婢!一次误闯,她惹上了高冷神秘总裁,从此他便像个无赖,缠着她要对他负责到底。她的身份逐渐继一系列的阻扰事件后浮出水面,最终获得了新生,获得了爱情。女人:这是个误会,我不介意了,你不用对我负责。男人:不用对你负责可以啊,但我已经是你的人了,你要对我负责。女人:你堂堂一个大男人要神马负责?男人:我取向正常,当然要妇责啊!女人:这哪跟哪啊……
  • 黛字贵中

    黛字贵中

    魔族摄政长公主,人见人怕,鬼见哆嗦。神族传说般的存在,修为高深莫测,六界无不敬而远之。当睥睨众生的他坠入爱河。初见,他说:“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后来,“你我二人一个貌美如花,一个英神俊朗,天上地下,只有你我二人如此般配了……不若,我娶你可好?”初见,她轻笑一声说:“上神说笑了。”后来,她亦是轻笑一声:“上神又在说笑了。”
  • 我的天才女友(HBO同名热剧原著)

    我的天才女友(HBO同名热剧原著)

    11月28日,HBO同名电视剧开播,开播不久便入选《时代周刊》2018年度十大剧集,豆瓣当前评分9.4分。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讲述了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莉拉和埃莱娜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莉拉聪明,漂亮。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埃莱娜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 我在爱的路上遇见你

    我在爱的路上遇见你

    我们之间,我爱你,我喜欢你,时间所有的词都表现不出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相互的依靠,你是那种受伤了,我是你的港湾,你是哪种,我爱你,但是是一种朦胧的爱,他是亲情,而我爱你,是爱情,我们一生会遇见两个人,一个是你爱的,一个是爱你的,对不起,余生太长,我要去爱那个,爱我的男孩了,你的女孩是幸运的,是我羡慕的,但也是我想要钦佩的,因为她爱了一个我一直想要保护的人。你不是我的,但我是你的,你的归途,是我交叉路口,我们终将,平行而去,交叉而走。
  • 日本访书志

    日本访书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镖局抢劫的日子

    在镖局抢劫的日子

    一个跌入人生低谷的江湖菜鸟,在门派学艺被大佬排挤,去京城求职四处碰壁,到酒楼打工沦落为杂役,幸好否极泰来,在女鬼的调教下,修炼绝世功法,走上了土匪头子的混世之路。抢一人为罪,抢一城为匪,抢遍天下,我看谁还敢治我的罪。
  • 网游之帝国战略

    网游之帝国战略

    一位退伍军人,一个国战类虚拟网游,一场热血沸腾的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