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0100000020

第20章 她夙夜忧虑(1)

1

夏日午后,带子从生产队部走出来,心灰意冷又满腹狐疑,进家门脱口说出:

“咱镇上也起红卫兵了。”

姥姥听“镇上”二字,茫然不解,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毕竟镇离自己村才十几里路,她立即问带子:

“前些天,广播喇叭说红卫兵在北京,跑咱家门口来干啥?”当时生产队设有线广播,常用它向社员广播公社大队通知,有时也转播新闻,广播喇叭就悬挂在姥姥房前的电线杆高处。

带子跟她解释:是咱镇上的中学生,还有师范校的,自己成立的红卫兵组织。她茫然地追问:

“红卫兵组织管啥?”

“造反!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带子还说了红卫兵写大字报和开批斗会的事。她听了这些话,很惊讶地“啊”了一声。带子越说越生气,满腹牢骚,甚至骂咧咧地说:

“这成什么体统!把老猫(指老师)都弄得‘靠边站’了,耗子(指学生)当家,闹到房顶上去了。真是猫儿得势凶如虎。开批斗会,对校长和老师还拳打脚踢的。黄嘴丫子没蜕的毛孩子,吃了豹子胆,这不是造孽吗!当老师有罪,我这认几个字的文盲倒安生了。”

她听了带子这长篇大论后,若有所思地嘟哝:

“可也是,被打成右派的,全是有文化的,没一个文盲是右派。看来文盲的日子好过呀。”

带子发议论时,她是竖着耳朵听,还认真地问,不像前些天,听露天大喇叭广播,有一搭无一搭不在意,该干啥还干啥。这回是说者“无意”,听者入心。

后来带子告诉我,在生产队听说“省城比镇上闹得凶多了”,“我一句没露”。因为心里憋得慌,担心在省城当老师的我,担心镇上当老师的姐姐,促使带子回家指桑骂槐。哪知,带子泄愤的话外音,姥姥真嗅出了异味,她常教育我们,“听歌听声,听话听音”,言外之意是不能听表面的。这回她自己倒真用上,听出了“音”。

晚饭时,姥姥像嚼蜡一样,饭在口中咽不下,没吃几口,就撂筷了。坐在火炕头上,身体微微地晃来晃去。往常她饭后常逗重孙子玩,没完没了地唠嗑,今晚沉默不语,任凭孩子在眼前折腾,不时地瞟孩子一眼,心事重重地坐了很久。

晚上躺下睡觉,她连连打着唉声,辗转反侧地不知在想些什么。带子看她这么忧虑,暗自后悔跟她说镇上的传闻。

其实这种传闻已经铺天盖地,是瞒不住的。人们行必说“造反”,言必说“红卫兵”,只是她蜗居在茅草屋里,还没在意人间烧起的“烟火”。

带子坐在她枕边,给儿子喂奶,有意地宽慰她:

“你犯啥愁,造反也造不到咱家。”

她迅速地直言反诘:

“咱家有当老师的。你姐也是老师。明摆着,能逃过这劫吗!她那儿也不是天外天。”

带子很机敏地解释:

“听说都是造老教师的反,他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资产阶级分子。咱家的老师都是新社会培养出来的。”

“被打成右派的,有很多是在校大学生,那不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吗?”她反驳带子的这话,表明她怀疑带子的解释。所以,她还是唉声叹气,说心里闷得慌,并问带子姐姐怎么样。带子心里明白,姐姐是小学教导主任,可能首当其冲。听说对学生严格的老师最倒霉。这话带子都压在心里,只能心是口非地劝她别胡思乱想,好好睡吧。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解释便罢,越解释越令人不安。带子内心的忧虑和表面的平静,一眼就被她看穿了,她知道带子不是那种有嘴无心信口开河的人。

第二天,姥姥照常起得很早,可没去院子里喂猪放鸡。匆忙往内衣兜里揣个牛皮纸信封,那上面有我和弟弟的详细地址。她先往信封里装点钱,最后用别针把兜口别牢,走到带子枕旁,趴近耳边悄声说“去镇上看看”。带子睡眼惺忪地答应,懵懵懂懂地坐起来,揉揉眼睛,看到她满眼血丝,眼皮肿得有点发亮,断定她整夜睡卧不宁,流了很久的泪水。

带子急忙喊还睡着的丈夫起来,用自行车送她进城,然后用开水冲两个鸡蛋加点白糖,递给她喝下。

姥姥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刚出村东头,就说路不平,颠得慌,执意自己去镇上,带子丈夫只好停下。她往前走几十米,便往南拐入姥爷的墓地。六月份,大地里的庄稼还没封垄,也没有坟高。在晨曦中清晰地看见她慢悠悠地绕着坟走,还在坟头站了片刻,才转回到大路上。

上路后,她走得很快。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刺眼的霞光中,带子丈夫才放心地转回家。一进门便问姥姥有什么心事,带子自责昨天嘴欠,引起她担心我在省城遭难。其实他干活时,早听到了省城红卫兵造反的事,但根本没往心里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很小我就记得,她每遇到伤心事,就领我去姥爷或母亲坟上,有时站在坟前悄悄流泪,有时抱我坐在坟头诉说,祈求神灵保佑。这分明是向已故亲人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也是在艰难时世中孤独无助的自慰。我想,假如今早她经过我母亲的墓地,肯定也会拐进去,诉说内心的忧虑。

到镇上,她直奔远房外孙志贤的办公地点。她一向认为他说话办事靠谱,就开门见山,问他红卫兵造反的事,还问省城如何。他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大道小道消息,滔滔不绝地说给她,她听得很认真。这使外孙愈发奇怪,为什么她这么关心“国家大事”,憋不住地问:“今天是特意来找我问这事吗?”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

“国不宁,民不安”,“我外孙女是当老师的,本来是福,可现在是祸了。”

外孙听了她短短的两句话,恍然大悟,甚至有点后悔刚才说得太细了。

昨夜她没合眼,想去省城亲眼看看,但仍有点迟疑不决,刚听了外孙这么说,坚定了去的决心。现在这种时候,谁说对我不利的话,她本不相信,可又全信;谁说对我有利的话,她本想信,可又全不信。只有自己亲眼看看,到了目的地,才能罢休。

她装了满脑子红卫兵造反的信息,匆忙与外孙分手,托他给带子捎回口信:自己今去省城,一两天就回来。

去火车站路上,迎面遇上了传闻中的“红卫兵”。确实像带子说的那模样:身穿军装,腰扎皮带,头顶军帽,臂戴红袖章,浑身红透,脸上更是红光满面,走在路上,高视阔步,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因为她心存畏惧,诚惶诚恐地没敢正眼细看,就走过去了。

她茫然地走到了火车站,坐在火车上,满脑子都是红臂章晃来晃去;到了省城车站,她恍然置身“红海洋”中,还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胳膊上是否也染上了红臂章,真是大开眼界,方觉小村与大城是两重天。

2

她走进弟弟单位的收发室,又大开眼界,亲眼见了带子说的“大字报”,又近在咫尺地看见了戴红袖章的人,在大字报中穿行议论。

收发室小窗口外大厅四壁贴着密密麻麻的大字报,大厅顶棚还悬着好几道绳,绳下也挂满了大字报,收发室小窗户上方,也当啷着大字报。通向大厅的走廊同样贴着大字报,也不知延伸到何处,可谓是铺天盖地。

常言道,宰相肚子里能行船,我们常说,姥姥肚子里能飞大飞机,她有宇宙的胸襟,但在红袖章和大字报的海洋中,她变得如此渺小而无藏身之处,心神迷茫。

她拉着弟弟夺步走出收发室,问的第一句话是:

“你姐靠边站了吗?”

她误以为“靠边站”是挨批斗,所以急于问。

“她不是当权派,不存在靠边站问题。”弟弟同时还补充解释:“学校停课闹革命。停课的老师,不是靠边站。”

她听后像吃了宽心丸似的聊以自慰,但仍然颦蹙着眉头,问弟弟是不是红卫兵,没等他回答,她就明确表示,“好好干活,不要加入造反组织。”在她看来,做好分内的事,就不会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她哪里知道,这场运动如山洪爆发,处在山脚下的人是躲不开的。“血统论”之风,早从京城的小道传来,搞新闻的,本来耳朵长,知道了与自己命运休戚相关的信息,内心怎能不经受煎熬。

但弟弟对姥姥只字没提。“文革”前阶级斗争不断升温,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不用说入党提干,连入团升学都要受阻,这个令人纠结的老问题,已把弟弟锻炼得有相当的抗压性,而且从来都是埋头拼命干活。

弟弟把姥姥送到我们学校。我送走弟弟时商定,尽量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们的既定方针是:

“像给灶王爷拜年一样,对‘天’言好事。赖话少说,最好不说。”尽力模糊她的视线,减轻她的精神压力。

送走弟弟,我回到屋里,她坐在床上竟发出了鼾声。不认字的农村老妪,芒刺在背地独闯省城,谈何容易。在路上,神经要高度紧张。坐哪趟车,几点进站、上车,在哪买票、检票,去哪个站台上车,全靠问路,她脑子里的钟点,就是又问又看别人。车站上广播员的语调,她听得很费力。即便这么紧张,这次她还是坐过了一站,补票又买票等车,遇上好心人帮她返回。

像她这把年纪外出,不只是体力上的消耗吃不消,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也使她承受着太大压力。她若不是把亲人的安危看得如此之重,怎么能这样折腾而不叫苦,不发憷!她很疲惫还不肯躺下,硬撑着说,刚眯了一觉,好多了。我想是她见我安然无恙,放松了紧绷的弦,透支的体力瞬间摊下来,就睡着了。

晚饭后,我们到附近园林的长凳上聊了很久,我告诉她单位当下的情况和我个人的“选择”。

此时,校内两派对垒很尖锐,强弱不等。公开参加造反组织活动的教工和学生还是少数,但他们疯狂的活动能量,超过千军万马,势不可当。多数教工和学生,在徘徊观望和对抗鄙视,没有自己的组织活动,这些人被造反派统称为“保皇”。造反派那方是“千马”奔腾,“保皇”这方是“万马”皆喑,偶有“几马”写几篇大字报表态。我属于大多数中的一员。我说到这,她立刻插话:

“这样好!随大溜!千万不要去造反!”

她好像放心多了,来前那异想天开的推测也烟消雾散,眉头终于舒展开,但还是唉声叹气,心有余悸,说造反派“野蛮”,对批斗的人拳打脚踢。我说那是他们误读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创造出的极端举措,不全那样。

我实话实说,自己与造反有“千里之隔”。因为我有很多“结”解不开。

多年接受的教育,铸就了我“顺从”和“遵命”的思维定势,而且根深蒂固,使我不会轻易听信于刚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我还认为,领导工作有问题,大可不必采取“剐”身的偏执情绪和“拉下马”的极端手段;还有反右斗争的教训警示我,像造反派这样骂东骂西,岂不比当年大右派还右吗;最使我无法容忍的是,平时调皮捣蛋耍滑的那类人,成了造反派的主力,表现出聒噪的痞子习气,天赐良机,这种人有了施展个人报复的机会。

我的“理由”是对是错,暂不追究。但我当时的这些真实想法,客观上满足了她的“不造反”的心愿,所以她听后很兴奋地说:

“这回我心里有底了!你是不会去造反的。领导犯大错误有上级管,怎么能随便批斗呢,那不是没了王法吗!”

事实上我们单位的领导,已经被批斗几次了。在大操场上,造反派要求全校师生参加,还请外单位造反派来声援,高音喇叭喊得震天响,“打倒”声此起彼伏,上台发言的人声嘶力竭,甚至有声泪俱下的控诉。可说平生没见过这激烈场面,我当时只能行若无事。同她聊时,我窃喜,天照应,她没赶上这闹剧上演。我一点不想让她知道批斗会的残酷情景,那会刺激她的神经而再生烦恼的。

她问我同宿舍里是否有造反的,我说目前还没有参加造反组织的。她十分敏感地说以后也难说,但还是很肯定地表示:

“文化高的人,做事稳当,能三思而后行。不像小镇上的人,闹腾起来就收不住。”

其实大城市里的大学生们,已经闹得天翻地覆了。我不想让她知道,努力地使她的心清静下来,不再分神,也冲淡她来前塞满脑子的大小道传闻和因此生出的种种忧虑。

我有很充足的时间照顾好她这位天外贵客,趁风暴刮向“当权派”,还没来得及对老师施“魔法”,据说北京已经开始了。我尽力采购她喜欢吃的食品,有意陪她到外面溜达,免得听到宿舍里不着边的传闻,再生烦恼。第二天晚上,我们还是到园林散步,远离单位那种紧张氛围。祖孙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晚风拂面,心静如水,相互倾听诉说,她很惬意并感慨,农村人一辈子也没这么悠闲过。可她哪里知道,此刻我只是腿脚悠闲,心是烦躁不安的。但我还是想继续劝她放心,哪知她突然冒出一句:

“你不去造别人的反,那造反派就不造你们的反吗!你是老师,造反的学生造完领导的反,能放过老师吗?他们是无法无天的,这是我最担心的。”

她说这话时,非常严肃,一扫刚才的轻松惬意,这是压在她胸口的一块石头,促使她来看个究竟。这也是我最不愿证实的揪心问题。我明知躲不开,而世上最关爱我的亲人,怎么能不知这目前的困境?她单刀直入地挑明,绝不是预搔待痒,而是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我便借机跟她讲起“大道理”:

“大学是知识人成堆的地方,有文化的人文明度高。大学生已进入成年,不会胡闹的。”可她当即反问:“外孙和带子说造反派斗领导很凶,他们斗老师还能‘文明’吗?”我说省城和外乡不同,省城离北京近,不容易失控。其实我根本不知谁“控”谁,只是推理而已。还有斗批的大方向是“当权派”,是领导,轮不到老师头上。

退一步说,即便是整老师,也是整从旧社会来的老教师或是摘帽右派老师。她也听人这么说,但还是半信半疑地追问:

“你对学生要求严吗?志贤说这样的老师倒霉。”

同类推荐
  •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

    作者文笔朴实无华,却以小指大,见微知著,对那个时期的乡村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扫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大潮初起时期的乡村社会风貌。作品高屋建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饱蘸激情的笔触颂扬了党的农村体制改革政策,反映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呼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尚,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 地下

    地下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柏林童年

    柏林童年

    《柏林童年》是德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本雅明重新审视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散文集。1900年前后,作者经历的柏林都市生活景象,那天马行空般的记忆碎片,插图般美丽的画面感,如散落一地的珍珠,在暗夜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西方评论家将其誉为“我们时代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
  • 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传

    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传

    他们是美国黑道王中之王,控制着拉斯维加斯赌城,好莱坞影城,将无数社会名流、影坛明星玩弄于股掌之中、床榻之上——艳星玛丽莲·梦露香消玉殒;他们涉足政坛、染指白宫、操纵总统竞选,又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总统谋杀——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福得祸。他们是法律的天敌,正义的克星,昨天他们制造了一起起罪恶;今天,罪恶并没有绝种……
  •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你的心田,一篇美文也可以让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热门推荐
  • 殿下,孤要养你!

    殿下,孤要养你!

    凌珏想养一只乖巧可人,最重要的是死不了的宠物,所以当浑身是伤的某殿下倒在她面前,第一反应是:好弱!但是,这货的体质真心绝佳,玩爆各种凌虐翘不了?那么,就决定是你了!凌大Boss开杀招,男人,孤要养你!君黎觉得自己从来都是吊打别人的存在,人前高岭之花,人后地狱修罗。谁料一朝失意,被某个冷心冷血的女人捡了。然后。。。他被单方宣布沦为私宠,君殿下暴起,老子死也不从!小剧场——某天,君殿下收到来自某位损友的礼物,述其上位历程的宝册一卷,大有为先人提点后辈之意。某君殿不屑一顾,甩手转身,宝贝!求抚摸!求投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政道

    政道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3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仁政、德政、法政、善政、廉政、简政、宽政、信政、勤政、和政等10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为政之道,对领导干部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借鉴古人的治政模式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 拿下大客户

    拿下大客户

    《拿下大客户:大客户销售的48个秘诀》包括以大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技巧、收集大客户信息的技巧、价值评估与角色分析的技巧、与大客户建立关系的技巧、成功约见并影响大客户决策标准的技巧、充分准备参与大客户的竞标环节的技巧、与大客户进行商务谈判的技巧、签约与收取款的技巧、大客户可持续性销售的技巧。
  • 8090都在偷偷看的美容书

    8090都在偷偷看的美容书

    《8090都在偷偷看的美容书》详细地介绍了女性的皮肤、发质以及化妆品的最最基本的知识,特别是介绍了有关中医方面的美容知识,每个女生最最要了解的是熟悉自己的皮肤特点、发质特点,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化妆品,而不是单单听信美发师和化妆品推销员的“歪说”。教你把鼻子变高,把脸变小,把眼睛变大。不要黄斑,不要皱纹,就要白嫩滑。
  • 天云之莲

    天云之莲

    从出生就被无视的存在,因为机缘穿越到了未知的国度,额生妖异红莲胎记隐藏的是怎样的身世?当一切真相昭然若揭的时候,她又应当如何抉择?
  • 神调:东北往事

    神调:东北往事

    清朝时期,典式奎带着复兴家业的梦想,从直隶沧州逃荒到清祖皇家禁地。奇特的遭遇,非常的境况,让他成为非凡的人物。他三房妻子。各有各的醉人之处;他十几个儿子,各有各的奇妙想法。他每遇艰难困苦,必有贵人相助。生活的历练,让他左右逢源,大彻大悟,走进神坛。他活过百岁,像一坛九九陈酿,是灵山圣水的滋养,还是神奇土地的孕育,百合编著的《神调:东北往事》给你讲述东北往事里最神奇的故事。
  • 经营心灵

    经营心灵

    刘广迎先生的新作《经营自己》是一本励志和智性的书。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创新了一种理论文章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新散文体例。读其著作,不仅有理性上豁然开朗的通透,也会为他的文学之美、思辨之美所吸引和折服。全书分引言、经营心灵、经营事业、经营家庭、后记五部分,共15万字。本刊节选其引言、经营心灵两部分,并配发书评三篇,以飨读者。于丹火了,火得异乎寻常。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宣讲《论语》竟让人名利双收,在此之前也许没有人会想到。
  • 茶仙

    茶仙

    雪花棉絮一般飞扬着。西北风凶猛而又匀称,雪花就旋动起来,一圈、两圈、三圈,然后像一群群飞累的鸟儿在远处飘落。天地也像被雪花旋动起来,如同一架摇动着的纺车。大雪已下了整整一天一宿。官庙镇被白茫茫厚雪包起来,已看不出房舍、院墙、树木和街巷的模样,倒像是两座平缓的小山耸起在无际的雪野中。将镇一分为二切割开的长街,如同冻结的山沟一样将镇子衬托得幽静而恬淡,好像这是天边的国度似的。驴的叫声打破了如梦的宁静,随之出现了狗叫的声音,甚至巢中的喜鹊也饮着雪片放喉长歌。随之,一缕缕炊烟从雪地里蹿出——是吃晌饭的时候了。
  • 啸马西风

    啸马西风

    萧冉穿越了。金銮王朝,一个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却处处存在的王朝。有人说,历史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到底是不是这样啊?看看死废宅萧冉是怎么在这片王朝乐土书写自己的传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