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0100000045

第45章 祖孙轶事(5)

老母鸡散步归来,一直等在门外,我们故意关着门,不让它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切。

它愕然地站在盆边上,低着头咯咯咯,咯咯咯,见窝中只有几个大蛋,像是在疑问:我的蛋哪去了?最后无奈地跳入窝里,用爪刨刨窝底,仍是几个鹅鸭蛋,只好趴下东张西望,是疑问又是寻觅,炕头筛子里终于传出雏鸡的叽叽声,老母鸡听到了孩子的呼唤,抬头深情地发出咯咯的回应。我们就把雏鸡捧到它跟前,它咯咯地不断点头,又高兴又感谢我们,把雏鸡搂在翅膀下,享受母子相逢的温馨。我们也像完成伟大壮举似的,享受那份特有的快乐。

筛子下的雏鸡,不断有脱壳站起来的,我们那种助鸡为乐的行为,像是不断地得到了肯定,而且主动地在姥姥面前显摆自己的“善行”。

她非但没有表扬我们,还埋怨似的说:“这样出生的雏鸡不硬实,要靠它们自己力量出生才壮实。”我们问“为什么”,她胸有成竹地解释,别看雏鸡体弱,它可有力气冲出蛋壳,经受了破壳的磨难和锻炼,证明是强者。若死在壳里的那就是弱者,就该淘汰,侥幸活下来,也是病病歪歪的落渣,跟不上群体。这就是优胜劣汰呀。

我们真是感觉不出这强弱之差别,第二年第三年,照样还“拔苗”助生。后来,老母鸡孵蛋快到日子时,她提前警告我们,而且到二十一天,她肯定守在家里。

可我们还能趁她不在屋时,去给蛋敲痏,我们确信,蛋上有了痏,有如门上的锁开了,鸡崽推开门就很容易出来,不扒蛋壳就悄悄放到窝里,我们乐此不疲地做这种“善”事。

9

记得我六岁那年春天,姥姥看我发苶,打蔫,不爱说话,也不玩,饭也吃得少,用手摸额头又用脸贴贴,认定我发烧了。便给我喝碗糖水,说趁热喝能出汗降温,之后让我睡觉,她出去了。

大半天才回来,她在外屋小声对带子说,去“跳神”家算一卦,让咱农历四月十八去庙上“跳墙”,才能消灾化难。去之前,先在灶王爷前烧点纸,叨念叨念,求求情。我已经醒了,这些话都听清了,但我没有精神头问什么叫“跳墙”。

盼到了四月十八。我的烧早已退了。北方春寒料峭,早上天仍很凉,再说春风着人不着水,我一点也没少穿。搭本村进城逛庙会的大车,她抱我坐在车中间,有人挡风,又听熟人说说笑笑,不一会便到镇上庙会。

她像虔诚的朝圣者,笃信“跳墙”的好处。市集上的热闹她视而不见。其实,庙会就是在寺庙周围进行城乡交易,搭台唱戏,是商家招揽生意的妙招。寺庙周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她生怕我被挤丢了,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在人缝中挤来挤去。先去铺子买了供品和烧纸,然后径直奔入庙堂。入寺庙大门,沿着石子铺的路到了正殿。这高墙深院,对我来说,有点阴森可怕。正殿门开着,她小声告诉我,脚不能跐门槛,要一步迈进去,这是“规矩”。于是她提着我的胳膊,帮我跨到门里。

门内立着个中年僧人,大概是庙祝吧,他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像似道行很深。姥姥向他说明来意,交给他一包供品和烧纸,又按他的指点,反身去东厢房,买跳墙必用的纸扎的童女。

至今我依稀记得,那满屋子纸扎的金童玉女,色彩艳丽,令我眼花缭乱。我们选了个上着粉袄下穿黑裤的玉女,头顶两侧有个小小的发髻,一看就是丫鬟的模样,身高不到两尺。我好奇地拿着纸娃,心想比自己缠的布娃漂亮多了,拿回家玩多好。

返回正殿,僧人已摆放好供品。吩咐我这个“主角”上香。别看我小,上香我很在行。姥家过年供祖宗,一天三炷香都是我上。

上好香,僧人让我面向供桌跪下,这时我才仰头看清面前巨大的佛像,比起村西头小庙里的泥塑土地佬,大得没法比,而且金光闪闪,慈眉善目,端坐在高台上。虽说佛像硕大威严,但一点不让人害怕,把我进殿时的恐惧,一扫而空。

僧人敲着磬,嘴里念着什么经,小孩和大人全然听不清,顷刻他转向我俯下身子说:

“你从墙里跳到墙外得改头换面。必须剃光了头发,再生出新发。”

我听到这话,十分吃惊,脸转向她,似乎在找救命的人。她一直伫候在旁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给我注入了力量,生怕我有半点逆忤,完不成这人生的“洗礼”,小声说:

“别怕!小孩跳墙都要经过这关。”

我简直想站起来,大声哭,可她的目光,竟能使我憋住。僧人的话音一落,另一个小僧过来,站在我侧面,手持剃刀,俯下身子,我的头上发出唰唰响声,焦黄的头发散落下来。因为我是女孩,后脑勺留下一小撮头发。这之后我仍跪着,在她的帮助下,把小纸人和烧纸放到大铁盆里烧完,才允许站起来。烧时她反复叨念着:

“替身娃已经去了!替身娃长得很漂亮,她聪明,有了她,放我外孙女回来吧,保佑她平安长大。”

她的意思是纸扎的玉女,把我从王母娘娘那替换回来,我终于跳出了王母娘娘的院墙。而且我改头换面后,王母也找不到我了。

这中间,僧人一直拱手诵经,看我站起来,他完成任务似的说:

“从西王母那里把你换回来了。一切灾难都消了!”

他见我哭丧着脸,终于面有表情地说:

“头发很快会长出来的。”看来这人很理解小女孩不愿剃光头的心理,说了安慰话。

我们从殿门往外走,迎面碰上好几个人带着孩子往里走,提着装供品的篮子,怀抱金童或玉女,肯定也是来“跳墙”消灾的。

走出寺庙,我忍不住哭了。姥姥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知道这比劝我“别哭”更有效。她不问为什么哭,最关心的是怕我剃光了的头着凉,便从口袋里掏出早备好的帽子,给我戴上。走进吵吵嚷嚷的人流中,在街边给我买了串冰糖葫芦,边走边吃,冰糖葫芦的甜很有疗效,使我忘了庙里的委屈。

她拉着我的手,重复了几次:“这回可好了,还了愿,消了灾!”

之前,我为什么发烧,怎么好的,这是无须追究的糊涂账。在她心里,相信是许愿“跳墙”的结果。

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多么可笑的消灾化难的治病方式。美丽传说中的西王母娘娘,与人世间生病的孩子,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那些愚弄善良人的巫师与僧人沆瀣一气,硬把凡人与女神搅在一起,使爱孩子的家长心甘情愿地去当一次堂吉诃德。劳民伤财是为了给孩子“除病害”,这“病害”是“风车”,还是“羊群”,家长们全然不知,只要为了孩子扪心无愧地“战斗”过就够了。

所以,就不要去看这“消灾”形式的荒唐,只看动机的真诚就足够了。何况动机不错的行动,也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

10

人如果只有生理生命,而没有社会生命的新陈代谢,就不能成长进步。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同自己的生理代谢一样,其社会生命同属于迅速代谢的群体,相比之下,老年人如她的生理代谢一样,其社会生命的代谢缓慢而萎缩,由于传统、守旧和固执绊着腿脚,陷在某种习俗中不可自拔,甚至成了牺牲品而不自知。

当年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生病时找巫婆跳神“治疗”。巫婆多在傍晚,穿着花花绿绿的巫衣,手持小鼓,边敲边说些“咒语”,之后浑身颤抖摇晃,甚至满脸流泪,自说神附身体,能驱灾除魔,其办法多是“还愿”,轻则大把烧纸,重则要病人家属杀猪宰羊,上供请客,甚至要搭台唱几天戏,才算还清了“愿债”。

小时,我们多次看过“跳神”的热闹。不论村中哪家来跳神的,屋里屋外准挤满了人,带子领我去看这“东洋景”,比看乡下来耍戏法的还积极。我们生病时,姥姥去求巫婆给“算卦”,我六岁去庙上“跳墙”就是遵巫婆之命。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解放后,政府对巫师、赌徒和懒汉整治过;我们也通过学校教育接受些新思想,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明确地排除了看“跳神”的兴趣,虽村里还有人偷偷摸摸地“跳神”治病,我们不仅怀疑,根本就不信了。

带子二十岁那年高烧不退,难受得在炕上打滚。姥姥无奈偷偷去找巫婆,回来告诉带子明晚夜深人静时,请跳神的来给治病。她的话一出口,带子怒吼:

“巫婆来,我就当面赶她走。你说,她给谁治好过病!你生病时,她说你到寿了,吓得我们哭天喊地,你又活十几年还这么健康。二十年前,你求孙子,去找巫婆,说你儿孙满堂,事实如何?”这番话已刺痛了姥姥的软肋,可带子接着又以威胁的口吻说:

“明天我去镇上看病,不回来!”

带子的攻势,逼得她必须退却。当天,就求人赶车去镇医院。走前让二姨姥的小儿子去婉言谢绝巫婆,说家中无人。

带子在医院得救这件事,使姥姥受到很大的震动。带子还乘机挤兑她:

“若是拖一夜,等巫婆来胡说八道,我的命可能就没了。医生有文化,讲科学,巫婆是个文盲,讲迷信。你一向看重念书有文化的人,为什么治病时就忘了!”带子的话使她深有感触:“人受一次挫折,就能长一分智慧”,“失败是成功之母”。

两年后我闹眼病,半年多不好,她又琢磨着去找巫婆算卦,悄悄跟带子说。这条道当即被阻断。带子还揭老底地掰扯:她从小就咳嗽,你带她去“跳墙”,没起作用。你年年冬天去土地庙上供上香,送大咸菜疙瘩,村里咳嗽厉害的人也去送,庙里积下很多块咸菜,“齁不佬爷”吃了那么多咸菜,咳嗽的人照样没好。可姥姥还是偷偷去找瞎子给算命。

后来,我们把“封建迷信”的帽子拿出来“吓唬”她,看来很有效。之后的二十多年,她虽小病不断,却都是去找医生开药,没再提过“跳神”。

她坚守的某些陈规陋习,我们稍长大点也开始叛逆,但没采用激烈的反对形式。

年前,大搞卫生,她很来劲,一个犄角都不落,但过年时她规定,正月初五前,扫屋地要从外往里扫,垃圾堆到里屋角落不能扔。说往外扔垃圾就把“财源流走”了。小孩子时,我们遵命照办,因为扫地擦灰活都是我们干。长几岁后,我们开始质疑:年年往里扫,也没觉“发财”。不发财也罢,这五天的垃圾堆在屋角,何止大杀“屋景”,而且有种难闻的气味,岂不叫人发病吗?不“发财”反而“发病”的疑惑,促使我们开始口是心非,趁她看不见时,就把垃圾倒出去;开始还留个底子,最后全清除。我们的各行其是,她是看不见,还是她放弃了陋习,我们不想追问。可她若真提出异议,我们一定坚持己见,与她讲理辩论。记不清从哪年开始,她看到我们往外扫,再没说“往里扫”的“吉利”话。

正月里“不能洗头”也是一条“禁令”,至今在民间流传变味成“不能理发”了,但当时俗称不能洗头。我们信以为真遵命照办了,可十几岁后,有点忍受不了啦。农村卫生条件很差,灰尘也大,一个月不洗,头发擀毡,梳不开,且不说有多痒。我们终于吐槽了。带子说自己没妈,也没有舅舅,有也没见过,洗头与他无关。我两岁多,自己还不会洗头,舅舅就去世了。我们开玩笑地说:肯定是大人们糊涂,在正月里给我洗头了。我们找准机会,相互“放哨”,一年又一年地蒙混过关,洗多少次,她都未发现过。

而她老老实实地信守这陋习,经常挠头,说痒得厉害。为此,她竟在除夕晚上洗头,尽量使那个月“短点”。只要出了正月,一小时都不拖,赶紧开洗,几次换水,还怕洗不净,可见她在心理上遵守陋习是有“煎熬”的。我们偷偷地笑她虔诚,并劝她,你舅舅早就没了,还担心啥呀?她认为“规矩就该遵守”。

还有更不能接受的禁令——“正月里洗脚臭大酱”,多么荒唐!

农村一年四季离不开酱,这盐与大豆的神奇转化物,越是贫困时越不可缺少。她做的酱那浓郁厚重的味道,是村里人公认的,独树一帜,给我记忆中的诱惑永存在味觉中。每年春季大酱发酵时香飘四溢,总有人来讨。我至今回故里,都把它当奢侈品带些回来,虽说那不如她做的好。

那时,我们一年又一年地蒙混过关,自我意识到必须洗,正月与平时一样,数不清洗多少次,而家中年年春天下酱照样飘香扑鼻,所以,我和带子每违反“禁令”时都会意地开玩笑:“去年大酱飘香院外,今年飘香村头,顶风能香几里。都是因为我们把脏水泼走了。”

她这一辈子,束缚在很多清规戒律中不能自拔,生怕越轨遭“不幸”。落后就愚昧,愚昧时就认“救世主”。这“救世主”,除了神仙,就是清规戒律。这些锁链,环环套在苦难人身上,打破谈何容易!

终有一天,趁她高兴时,我们如实地告诉她,早已丢弃了“陋习”。她这么开明的老人,却笑了笑说“我习惯了”,我们能奈何!今天也许有别的陋习套在我们自己身上,而后代在叛逆中丢弃,我们却不知不觉,这就是进化,或称为革命。

同类推荐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满月梦

    满月梦

    半个月亮凌空高悬,半个月亮沉梦池塘。高空月觉得高空好,蓝天,白云,星斗,轻风,多么优美的环境,云伴月,星随月,风抚月,生活多么自在。你池塘月可算是自寻苦恼,沉落池塘做什么满月梦,说什么半月浸入池塘泡一泡,会泡成一轮满月。你池塘月真的能圆满月梦吗﹖高空月百思不得其解。池塘月却另有一番苦衷,她曾几次邀请高空月沉落池塘,两个半月合成一轮满月,那是轻而易举的美事。可是高空月一脸高傲的神态,说什么池塘是污水的集结地,月亮一旦沉落池塘、染一身淤泥,失去了高洁,还有什么满月可言。就这样,高空月独立高空,池塘月拥抱池塘,互不理睬,双方僵持着。
  •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本书系国学大家俞平伯于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中精选所得,选词的面稍宽,想努力体现出词家的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本书选词自唐迄南宋,共二百五十一首,分为三卷。上卷为唐、五代词,又分为三部分:一、唐,二、《花间》,三、南唐;共八十七首。中、下卷为宋词,共一百六十四首。中卷题为“宋词之一”,下卷题为“宋词之二”,即相当于北宋和南宋。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热门推荐
  • 联盟的大时代

    联盟的大时代

    韩轩莫名的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球,这个地球和自己原来所在的地方好像有点不同,人类不再是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妖兽成为人类最为主要的天敌。作为一个穿越者,韩轩也不能够给诸多穿越者前辈丢脸。猎取杀戮值,收集名望,韩轩每天过着充实的日子
  • 卑鄙的圣人:曹操9

    卑鄙的圣人:曹操9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半溪明月

    半溪明月

    一段民国往事,几许似海情深。民国初期,以明月为名的京剧班子因为未能抵抗同行的竞争而被迫离开北京城来到天津求生存。但自古伶人地位不高,求生不易,众多艰难困苦一一承受。他,皓月清风,为失去的恋人忍辱负重,伺机报仇;她,柔情若水,苦苦追寻自己所愿,妄想摆脱自己的身份;她,玲珑百变,聪明狡黠,大智若愚又看透一切;他们在军阀统治下风云变幻的天津,为自己而活,活得精彩。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全书共一百九十余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其中三百七十四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绘图一千一百多幅,并附有一万一千多个药方另外书中还涉及了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历史等多个领域,因此《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 屋顶下的天空

    屋顶下的天空

    《屋顶下的天空》以一部镶嵌在拆迁老房里的几十年的徕卡相机为线索,串联起两个故事:一是以摄影记者叶飘和因丈夫出轨与丈夫分居的林译苇因为一部徕卡相机相遇相纠葛,展开中下层群体人物人生百态的故事;一是由主人公林译苇写作的民国小说,讲述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坎坷身世的土匪的生命历程。
  • 昔经年华骨碌碌

    昔经年华骨碌碌

    原名:从草寮到三层楼——六姐妹的成长印象瓯门方言,姐妹泛指兄弟姐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每个家不一定都有很多兄弟姐妹。无千金可遗,尚可遗一经。这是一本根据妹妹记忆叙写的自家回忆录。从懵懂童年到青葱岁月,只摞此间年华事。父亲、母亲、大姐、二姐、哥哥、妹妹、弟弟、幺弟。人物没有名字,只用称谓。小镇、收废、琐事、童趣、物什、变迁、80后、90后。各章独立,并非一个长篇故事。记忆之轴,凡桃俗李,平铺直叙,转瞬即逝,此作骨碌碌的样子。遗一本《昔经年华骨碌碌》
  • 嵌合体

    嵌合体

    当她靠近我时,衣袖间涌出轻柔的暖香,味道与当年一模一样。我突然想起我们结婚后不久,她渐渐对我吐露心声时曾说过的话:“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把自己的每一个表情都拍下来的话,就可以写出一篇博士论文了。《表情管理与社交应对》,这个题目怎么样?只拿微笑来说,我脑海中就有上千种微笑,每一种都要调动不同的肌肉群,每一种都可以应对多种环境,而它们的组合更是变化无穷!这里面唯一的难点,就是要精确管理表情,这需要巨量的计算,简直是太神奇了。
  • 402天

    402天

    他和他相识相知,缘起缘灭,他已下定决心忘记她,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她说唇
  • 今生晚晚情

    今生晚晚情

    这是一部都市言情类小说,温屿舟与迟梨在聚会相识,互相对对方一见钟情。在一起后,却由于两人性格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误会。当误会解开后,看清了彼此的心意,迟梨也克服自身和外在的原因,用自己的行动解开了温屿舟的心结,最后终成眷属,是一个带着救赎的温暖故事。
  • 职业球员米尔萨德·哈西奇教你踢足球系列:足球绝技四十四招

    职业球员米尔萨德·哈西奇教你踢足球系列:足球绝技四十四招

    作者米尔萨德·哈西奇,职业足球运动员,热门运动博主,经常在博客中发布足球技巧介绍及教学视频。本书讲述了44条精妙绝伦的足球技巧,抛开浮夸理论,每一条都是作者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绝对干货。强力打门,灵活控球或是超凡的速度,这些都是让足球充满魅力的因素。但想要成为一名最出色的球员,光有这些还不够。足球与下棋有着相似之处,只有能够精准预测对手的动向,才能无往不利……当有对方球员贴身防守并试图不断激怒你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将此转换为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