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800000059

第59章 序而跋(6)

“全体跑动,足音襄得紧紧的,你置身其中。已难以辨出自己的足音,但感觉足音都是由自己足下而起,都这么感觉着,跑动着,感受着,渐渐地,身体开始烘热,膨胀。大家一块儿开始烘热,膨胀。浓重的汗气在队列中流动,翻滚,煮着你,煮着大伙儿,可此时你已浑然不觉,精神跟肉体完全纠缠在一块儿,精神完成了对内体的彻底统领,最终化为一个动作;跑——管前面有树,有石头,有山冈,有泥潭,推过去就是了!”

以一个“跑”的军事训练项目基础动作为切入口,从要领到感觉、从个人到整体、从“汗气”到“气流”、从肉体到精神,王伏焱用切身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化的艺术感受,对“五公里越野”做出了一次标准到位的军人式的文学阐释。这是他对前代作家(朱苏进)“经典描写”的一次叫板,当然,首先是学习与承传。

不可否认,要将一般看来不免单调、枯燥的队列动作(或军事训练科目)完成文学化、艺术化的审美特换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不能说这个努力始自朱苏进,但由于朱苏进的努力,队列动作(或军事训练科目)也开始作为审美对象进一步吸引了军旅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关注视线却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即便如此,在这方面敢于硬碰硬地“正面强攻”井取得成功的“战例”依然少见。因此,一九八九年当朱苏进在长篇小说《炮群》中用近两千字的篇幅,完成了对一个炮团受阅的宏大场面气势恢弘而又精细人微的描写之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喝彩。我的评价是,不仅场面写得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军人的气韵和风骨,写出了钢铁的脉搏和枪炮的呼吸。此类描写,朱苏进仍然是一个标高。

显然,王伏焱把朱苏进读得很深很细,朱苏进在炮兵队列动作上做足了文章,王伏焱则在步兵的训练科目方面狠下工夫(如《鲜花盛开》中对单兵动作,连队科目等描写段落都堪称精彩)。他似乎是摽上了朱苏进,而比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写“队列”。我们没有必要去仔细分辨王氏对朱氏的借鉴中有多少传承,有多少超越,我们之所以单捡出来这一个“细节”进行比照,乃是因为我们看重“细节”背后的蕴藏,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窥一斑而见全豹”。

在这样一个“细节”中,我们当然读出了作家敏锐的洞察、细腻的感受、飞扬的想象和洗炼的语言,但我们更读到了作家的体验和激情:有了体验,“熟悉”云云当不在话下,没有热爱,激情便也由来无自。朱苏进自不待言,新时期以来,他一直以“当代职业军人英雄化书写的主要代言人”形象作首席发言;而王伏焱呢,从纵向看,则可将其视为这一脉在九十年代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再从横向看,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第二个参照:“农家军歌”。

众所周知,九十年代前半期,以阎连科、陈怀国为代表的新一代军旅小说家,合唱着一支深沉而凝重的“农家军歌”走上了文坛。他们以平视的目光,悲悯的情怀,热切关注着农家子弟兵的现实生存境况,在他们“逃离土地”和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中,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坚韧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为人们提供了与朱苏进们笔下的职业军人的英雄主义理想化书写迥然有异的价值取向和别样风景,迅速引起了军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相形之下,后者一度高昂激越的声音显得黯然并开始式微,“农家军歌”反倒成了此一阶段军旅小说的“主旋律”。也因此,“农家军歌”成为一时焦点,引发了一些歧见,也受到过某些诟病。当然,“农家军歌”远非十全十美,笔者作为“农家军歌”最早的肯定者和最主要的阐扬者,亦保留了许多批评意见。但关于它的意义和贡献的总体评价,我相信时间的严苛和公正,现在我采取“不争论主义”。“不争论”不等于不关心,有一种意见就曾经打动过我。简短说来,这种意见认为,“农家军歌”的着重点在农人而不在军人,实际上写了一大伙子穿上军装的农民,是“军中农歌”而非“农家军歌”;“农家军歌”本身是有写头的,但要着重写出现代的职业军人的规范对农民的改造与提升,要有理想之光对现实的照耀与指引。应该说,这是一种好心人的恨铁不成钢,它比较公允地指出了“农家军歌”的某些缺憾,与我的部分看法也颇为契合。

今天,当我们带着对“农家军歌”的某种遗憾来翻捡王伏焱这部主要写于九十年代中前期的军旅小说集时,自然又会发现一些特别的意义。

王伏焱不是“农家军歌”。虽然他的年龄、军龄、出身乃至创作经历都和那批“农家军歌”的歌者相仿佛,但他愣是在那股潮流之中没有加入那场声势浩大的合唱,这多少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他不是地道的农家出身(成长于一个农村的非农业户口家庭)或许是一个因素。但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归结于性格和气质。他几乎天然地就选择了做朱苏进一脉的传人。

他笔下的人物都热爱军人职业,都渴望在军营中建功立业,但动机和驱力绝不是“逃离土地”或“家属随军”。他们爱的是军人这个职业本身,想的是军人的荣誉和辉煌,只要在军营中待着,他们就如鱼得水,如鸟在天。就像《鲜花盛开》中尚渔天一样——“尚渔天一直自负,自己是一个纯种军人。这种种的纯粹不是依赖血统的衍息,而是天赐的一种感应,那种只要将身体裹入一种军服,周身奔涌的血液几乎透体而出,灵感稠密得一把握不拢,流萤般满世界飘飞。”

我们不妨把这段话看作是王伏焱的夫子自道。他强调“自己是一个纯种军人”,而又进一步强调“不是依赖血统的衍息,而是天赐的一种感应”,以区别朱苏进们的军人遗传,或者干脆说借此对朱苏进们提出抗议:优秀的军人并非都来自军人后裔。因此,在这一点上,王伏焱和朱苏进们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不用军门子弟来做自己小说的主人公,他们大多出身平民,更没有什么高深背景,有的只是自己的才干、智慧与抱负。唯其没有靠山,所以才更加脚踏实地;虽然缺乏世袭罔替的尊贵,却又拥有出类拔萃的素质——仅以人名为例,你瞧瞧,“尚渔天”“皮子丹”“柯子午”“司小若”们比之朱苏进钟爱的“袁瀚”“古沉星”“南琥珀”“孟中天”“查含宇”们又如何?——是不是都一样怪怪的、与众不同的乃至于自命不凡?

毕竟时代变了,九十年代不同于八十年代——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暂时的价值失范和消解英雄,导致了军人地位的边缘化和神圣光环的淡化。在这样时代的军队里坚守理想、追求卓越、渴望功名,就更多了一份艰难,多了几许堂吉诃德式的悲壮色彩,同时也必须具备一份正视现实的清醒与坦然。不论是“童魁武”的前途未卜(《次生林》),还是“高雪”“陈默”们心爱的部队最终解散(《高雪部队》),抑或是胡平面临的可能转业,他们都能安之若素,无奈里透着自信,失落中看到希望。既没有朱苏进式的强烈的怀才不遇感,更不是“农家军歌”式的互相推诿乃至互相攻讦,落井下石。正因如此,王伏焱的尉官文学才继承了朱苏进又区别于朱苏进,不同于“农家军歌”而又补充了“农家军歌”,从而在九十年代的军旅小说中找到了一个虽然不很起眼但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经过朱苏进和“农家军歌”两个参照之后,我们对王伏焱的阅读可以暂告结束了,而我“参照”崔道怡、何志云评委的两个审读意见来做的这篇序言也该收尾了。但在此刻,我又记起了一件往事,似可略记一笔。

六年前——一九九六年,我还在军艺文学系主事,王伏焱曾以《次生林》《高雪部队》两部中篇报考文学系第六届作家班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后由于非文学原因而未如愿上学,成为了我们各自心中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王伏焱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放弃文学。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仍然在圆着文学的梦并且终有所成,奉献出这部小说集,编委会又将其分配给我责编并作序,让我们“有缘六年再相逢”,给了我一个聊补遗憾的机会,完成了我们一次迟到的“对话”。我祝贺王伏焱,我感谢编委会。

说到编委会,我还有话要讲。编委们多年以来对这套丛书的严肃认真已为时间和社会所验证。有些深思熟虑而又负责任的意见不予公布,对作者乃至文学界都是一种损失。唯此,我最后要给王伏焱一个郑重提醒。因为我深切注意到了崔道怡先生在复审意见中对王的近作(未编入此集)表示了明显的失望,认为创作水准有下滑苗头,并因此对其潜质存疑。我还来不及阅读来人选的篇什,但我对崔道恰先生的判断素来看重,未及征得崔道怡先生同意,我借此机会将意见转达给王伏焱,诚恳地希望他认真地清理反思自己十年来的创作得失,以求尽快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关于此集的编选,综合崔道怡、何志云二位的意见,选了四部中篇,六个小短篇。编排上,中、短篇各自按发表时间为序,为阔读方便,将短篇分为三组,分别插入四部中篇之间。书名采纳崔道怡先生建议,由《鲜花盛开》改为《高雪部队》。

是为序。

(原载《山东文学》2003年第三期)

9.小说是一种内心需要

——序川妮小说集《我和拉萨有个约定》

川妮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是一九九三年。虽然我记不得她的报考作品具体写了什么,但她的文学感觉中那种很个人化的敏感和锐利给我留下了印象,而正是这一点,使她在那届学生中显得比较个别,而这种个别的东西,又正是被我们所珍惜的创作个性或才气。基于这一点印象,我对川妮的创作,始终抱有希望。

但是,坦率地说,在校两年,川妮的表现基本上是令人失望的。据说她极少逃课,而且不管什么课都坐在第一排并坚持听到最后。但就我而言,除了在课堂讨论会上,听到过她几次有点见地的发言之外,不知道她还干过什么和文学有关的事情。

军艺文学系的每一届新生,入学时往往都会受到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那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姐弟们一夜成名的传奇故事,一方面是老师们热情洋溢的鼓励与引导,还有一方面就是同学之间暗地里的互相较劲。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好像很少有人不被刺激得格外亢奋。大家的亢奋又互相传染,创作欲望被放大,创作势头很快就像雨后的庄稼一样,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男生们靠着方便面和香烟烈酒,抡圆了胳膊开夜车,常常通宵不眠,以至于白天上课两眼通红,无精打彩,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症状。女生的情况要好一点,不至于面色饥黄,但也是一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模样。

川妮是一个例外。

据说,川妮对同学们疯狂的写作劲头很有点不以为然,对男生面呈菜色、女生花容失色更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就在二楼的男生被方便面和香烟熏得分不清楚现实与梦境的时候,她和一个叫王曼玲的女生用一只小炉子在四楼的女生宿舍里烧菜,弄得四楼的过道里飘满诱人的麻辣川味。因此,她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红润面色,一点也看不出被文学煎熬过的样子。给我的感觉,川妮在校两年,更像是在度一个悠长的假期。又是据说,她们那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曾经为所有有特点的同学进行“冠名”,大体有什么“四大名人”“四大忙人”“四大闲人”“四大怪人”“四大美食家”等等,川妮被列入“闲人”和“美食家”之属。

这大概也能从某一侧面说明川妮在军艺时候的状态。

我能证明的一点是,川妮和她的绝大多数同学不同,两年上学期间,她从来没有送过一篇作品给我看,甚至也没有一次找我谈过文学。当然,她并不是一个孤僻和自我封闭的人,她和同学的关系很融洽,也乐于参加各种聚会,除了不谈文学,谈起一切精美的生活享受,诸如美食美容,养生养颜,瘦身健身……她都头头是道。这可能和她上学之前一直在疗养院工作有关系。但是因此,她不大像六十年代生人。一般说来,六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人比较接近,有相近的精神气质,有较强的对社会和责任的承担意识,这也常常是他们从事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川妮身上似乎少有这些东西,她更像七十年代后,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跟热爱文学相比,她更热爱自己。

九十年代前半期,商潮持续涌动,不少文人放弃了写作,或者把写作变成了商业行为,一时间,剪刀加糨糊的所谓畅销书大行其道,一些学生也卷入其中。为此,我发表了《我为什么反对文人下海》的长文,并在课堂宣讲,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反响。而川妮的反应很不热烈。但恰恰是通过这件事,我第一次听到了她对小说创作发表的郑重看法。她对我的大声疾呼表示理解,但又认为没有必要。她说,于她而言,小说只是一种内心需要。在这里,她窜改了古巴作家阿来霍.卡彭铁尔的名言。阿来霍卡彭铁尔的原话是:

“在拉丁美洲,小说是一种需要。”川妮还进一步说明,在她看来,小说这种内心需要,是不会被外部世界摧毁的,恰恰相反,小说是抗拒外部生活的一种内心力量。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种内心需要,有则成,无则废。

川妮的这番见解让我刮目相看且将信将疑:川妮自己有这种内心需要吗?她是一种“做秀”呢,还是为自己过于散淡的文学状态的一种自我辩白?

同类推荐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如何成为“能理解的人”?如何界定文学理论学习的范围?文学理论学习的境界是什么?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 诗经(七绝版)

    诗经(七绝版)

    每个人去阅读诗经,估计都会有各自的感想和感动。而我阅读诗经是读后以一首七言绝句诠释之。或许也算是一种创意的阅读吧。阅读诗经,如穿越到周朝一般,感受着当时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家国情怀。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短短数语,却记录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在历史长河里一直跳动着。这部书是把经典诗歌总集《诗经》,每首以一首七绝演绎。希望借此可以给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读诗经这部诗歌集的窗口。其实也是一部七绝集。共计305首。分为三个部分。分上编《山有扶苏》100首,中编《南有嘉鱼》100首,下编《何草不黄》105首。
  • 夕阳下的歌手

    夕阳下的歌手

    从晋西北偏关,前往紧邻的河曲,沿途峰回路转,黄河一出现在前方,我耳畔就回响起这首歌。20多年前,我就熟悉这首歌,叫《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只是个别歌词版本与版本不同。据说,此曲最初采自陕北葭县,也就是现在的佳县,《东方红》的故乡,一个叫李思命的老船夫所作。1942年采录此曲时,李思命年已花甲。耳畔回响的歌声,像河路汉子背上的纤绳,在我脑海里牵出一片壮阔:日头奔走在黄土高原上,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落天而来。大河滔滔,一艘老船在浊浪中出没,河路汉子赤条条的臂膀,闪耀着古铜色的光芒,挺立在船头的舵把子一边掌船,一边扯开嗓子吼着歌。仿佛唱了一千年,唱了一万年,与天地一样恒久。
  • 独自散步

    独自散步

    《独自散步》收录近十多年作者有关时代历史反思、社会现象剖析、文化教育观察、世态人生感悟、往事回顾、旅程杂记、人物素描、读书随笔之类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作者力求发出那些文学研究之外的又不同于流行文化的声音——一个在精神、思想世界里独自散步的知识分子的声音。
  • 为了这片土地

    为了这片土地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近年来,辽宁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工程来抓,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着力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党性强、作风好,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受到群众信赖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热门推荐
  • 消逝的前石

    消逝的前石

    我站在前石最后一个山头上,秋风吹来,拂过村落里的最后一缕袅袅炊烟,儿时的记忆涌进脑海,又飘出去。恍惚间,我回到故乡,我又似乎从未有过故乡,我从哪里来,以后将何处安放这颗思乡的心?
  • 国师大人饶命啊

    国师大人饶命啊

    凤翎乃是大唐盛世千年难遇的修炼奇才,以女儿身不过十八岁就坐上了尊贵的国师之位!却不料,突破自身极限结金丹之时,突遭天雷,灵魂被打散,临死之时,凤翎把打散的一缕精魄,封印在了灵魂深处蕴养,只待来日崛起!千年后;痴傻美貌少女被自家下人免费送给一个人贩子,想让她在山沟沟里老死余生,夺其家产。那人贩子见少女美貌,危急之时,封印解开,国师归来;被人嘲笑是个傻子,考不上大学,国师大人直接考国内最好、最神秘的帝国大学;什么,帝国大学不考学识?只要熬过考验不死,能进入神秘的帝国大学学习;原来所谓的考验,竟然是:收服...早说啊!这些东西我熟啊
  • 神魔万世录

    神魔万世录

    一个毫无血脉的神帝,在身份暴露之后,被废修为,为保性命流落魔界,在两界禁地之处,却发现了一个千万年的秘密,神魔,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的坚持,又有何意义?ps:第一卷就是个引子,不用看太细
  • 一品寻宝师

    一品寻宝师

    她这无权无势的乡下丫头只想送给风华绝代的城主大人两个字:“我靠!”她跟娘亲过得好好的,用得着他一纸婚约把她变成万千女子的公敌吗?她这没有战力的废物偏偏是整个大陆人人巴结的寻宝师,岂能任人欺凌?城主大人又怎样?她不伺候。可是,这个整日追着她的男人是怎么回事?——惊才风逸的他凭什么要娶一个低贱村姑?她怎配高攀他?一场变故令他惊愕发现,原来,高攀的是他。若说以前艰辛修炼是为了登上武者巅峰,那么,如今他只为她而战。勇攀武神之位,只为她灵动笑容,纵然千难万险,他甘之如饴。【娘子教诲】“靠,你干什么打我?”“我娘子喜欢吃你山后的葡萄。”“喜欢我送给你好了。”“娘子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抢就可以吗?【武神威武】“天啊,武神大人竟然去了死亡之域。”“死亡之域里的冥兽凶残无比,从来就没有人活着出来过。”“武神大人是为了我们才去除害的!”“武神大人威武!”死亡之域,武神大人一脚踩在奄奄一息的巨大冥兽身上。“万年来你是第一个打败我的人类,想要我的内丹,拿去好了。”“我要你内丹干什么?”武神大人无视掉所有修炼者梦寐以求的内丹,采下死亡之域独有的野花。冥兽错愕:“你来这里就是要这野花?”“当然,不然我来干什么?”武神大人奇怪。冥兽愈发震惊:“难道这野花有何奇效?”他怎么不知道?“我娘子喜欢花。”“……”凶残冥兽决定终生不出死亡之域,人类太可怕。
  • 克莱号

    克莱号

    在N国快没有能源的情况下,制造了一艘“克莱'无威”号去宇宙寻找无尽能源。不料被袭击了,我陷入军迷后,醒来后发现我在我的家乡的菜园,之后的内容发布再看。
  • 快穿之宿主她总是在作死

    快穿之宿主她总是在作死

    女主依米,第一个世界依堇视角,后面以依米的视角为主线紧急通知:剧情中一关键人物距离宿主100米,请针对关键人物完成以下任意一项行动,触发不同的剧情: A:一个拥抱 B:一记左勾拳 C:一个吻 依米:…… 选择超时,进入自动选择阶段,结果生成中…… 依米:???
  • 季先生,缘来是你

    季先生,缘来是你

    【甜饼短篇1v1】季喻之当过池夏两回贵人。一是少年时期的英雄救美,二是她事业跌到低谷时给她的云梯。演技遭受质疑的池夏颠覆以往荧幕形象,用实力稳坐娱乐圈四小花旦之首,摘得影后桂冠。当事业重新起航,池夏却突然退出娱乐圈,以花店老板娘的身份嫁给季喻之。很多人不解她的做法,池夏却在社交平台这样说道:“缘起十年前的秋日,情定发现他的守护,结果我向他的求婚。”
  • 沐雨春风如皓月

    沐雨春风如皓月

    相恋五年,林沐沐哭得撕心裂肺远走他乡。她结婚那天,他不顾兄弟情义上去说了自己反对。在那个学校的草地上,她问:你是...依旧喜欢我吗?他说:我……从来没喜欢过你。她哭得一塌糊涂,好想逃离这里,逃离这个让她的尊严丧失的地方。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把她拉出来?他扶她起来,她抗拒,埋头痛哭,似乎是在掩饰自己的内心,不希望自己这么懦弱和卑微的一面被他看见。原来自己喜欢了他十一年,他呢,却从来没有喜欢过自己,那之前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为了什么?
  •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智慧背囊: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

    本书精选了200多篇经典而深刻,蕴涵智慧火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解理透彻。从多个方位体现了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成功智慧,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智慧。每篇故事后附有精辟的智慧感悟,启人心智。
  • 我们的浪子江湖

    我们的浪子江湖

    “天哪,听说新来的插班生美人胚子一个呢,你说她那样的会不会是我们温柔又帅爆的学长的菜?”“噫,别开玩笑了,我们学长怎么可能把心思花在一个只靠传闻撑颜值的人身上。再说了,东吾国际的学长嫂位置怎么也轮不到她来当!”“哦,那也是啊,毕竟传闻和现实只有几分是相符的。”美丽可爱的外向女孩黄芃其麦,因爸妈升职而跟着迁到了一块度假圣地,夫妻俩顺便给小女儿转到儿子所在的重点高中,正好兄妹二人好有个照应。初来乍到的黄芃其麦并无丝毫拘谨之态,反而尽数展现她的无敌可爱傻白甜与放荡不羁的一面,俘获了好大一波男女老少的心。当然,也因长的太漂亮而遭人嫉妒。呃……她也没想到自己这个风华绝代长得还算可以的哥哥,会给她带来这么多误会,引来这么多“情敌”。“诶,以后日子不容易啊!”直到他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