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6300000018

第18章 无为——成功者难享的清福(1)

事业有成,清福难享

现代人终日忙碌于城市之间,追求着所谓的事业有成,在不断追求中,我们已经被不断增加的心绪和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来,或许,我们不断拼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谁知事情的发展却不从自己的本意。

《老子》中曾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著名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今天,老子所描绘的这幅简单朴素的民俗画卷,我们已无法体会了。现代人的生活,行有高速公路,食有快餐鸡腿,说有疯狂英语,看有流星飞雨,聊的是中西合璧的语言,用的是畅通无阻的电子邮件。然而,我们很多人只顾在繁忙的世界里匆匆赶路,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生活不是高速路上的擦肩而过,而是静心体会其简约无华的美。这也是道,是智慧。

当世界静下来的时候,放慢脚步,聆听生活最单纯的足音。

一个商人在卖一种止渴丸。

“您好。”小王子上前说。

“您好。”商人说,“一个星期吃一颗止渴丸,那么你一个星期内就不用喝水了。”

“为什么你要卖这种药?”小王子问。

“它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商人说,“专家已经计算过了,一个星期吃一颗药丸,他们就可以省出五十三分钟来。”

“那么五十三分钟用来做些什么呢?”“随便他们做什么……”“如果我有五十三分钟的空闲,”小王子说,“我就会悠闲地逛到清澈的泉边。”

这是一则童话式的寓言,在现代社会,我们拼命地提速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却忽略了加快速度终究仍然会达到极限,即便我们省出口渴的时间,堆积如山的工作也永远处理不完。所以,在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快速运转,而是协调好工作的时间限度和生命的时间节奏,也就是在“慢”与“快”之间实现平衡。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应着重攀登过程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愿望便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顶点。

古往今来,在时间的利用上人类表现得异常谦逊,并经常陷入深深的自责:永远检讨自己不够努力,以致光阴虚度。整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都干了些什么?总觉得应该做更多的事,走更长的路,赚更多的钱,但可惜都没有做到。

是谁让时间严重缩水,让我们觉得生命苦短、脚步匆匆呢?谁是岁月神偷,将流年偷走了呢?其实,年月日、时分秒和以往一样长短,并无神偷能偷藏劫掠,只不过是我们坐上国际化、现代化的“过山车”,身不由己地高速冲撞,前俯后仰,过瘾地放肆尖叫,最终在速度的诱惑下忘记了生活的意义。

过去几日甚至数月才能完结的工作,现在只需轻敲键盘,用手机拨个电话,开车跑一趟即可完成。但脚步迅捷,心情并不轻松,我们只顾匆匆赶路,而在高速度中失去了享受的权利。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忘了停下脚步来考虑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忙着用生命赚钱,却很少有人去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生命。

当静下来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每天忙来忙去,我到底在忙什么?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研究发现,约有93%的人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如同水面上的浮萍一样,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忙、盲、茫。

当我们生命多出五十三分钟的时候,可能许多人仍然选择不知所以的忙碌,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终极价值成为一件奢侈的事。道家强调养生,而我们的忙碌工作本质上也是“养生”,存养自己的生命,实现自我生的价值,然而多数人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仍然选择一如既往的忙碌,这难道不是走入了思维误区吗?

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上是繁忙的街道,高速的车流,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忙碌的表情。在这一繁忙景象中,有一个人弯着腰,样子很失望,他在街道上逆行。这个孤独的人下面有一行字:“寻找昨天。”许多人都像这个弯腰的人一样把精力耗费了,老是想着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欷歔不已,又或者总是空想未来。其实,这两种心境都是对时间的浪费,正是与“养生”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忙忙碌碌一生,却忘了真正去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为现实疲于奔命时,不如停下来,问自己:如果多出五十三分钟,该用它来做什么呢?

不争胜者天下无敌

争与不争乃两种处世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和做法,但实际上是一种恬和的心态,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大智慧。

不争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寥寥无几。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像斗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头来,那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而无争的人往往渔翁得利,得到了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不少人离他而去,而冯异却更加恭维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二十六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大树将军”冯异虽然没有主动争夺任何的奖赏,但是他的所得比那些忙于争功的人更加丰厚,这正应了老子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与人无争者,心境坦然,得与不得的结果无异,这种心态之下反而所获甚多。不争,就是最强有力的争。

现实中利益有限,很多人争得头破血流也最多能抢到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还会招人厌恶。冷静达观,显出礼让的态度,在道义上得到众人的赞同和推崇,往往能比争抢者得到的更多。

如果说冯异的不争是出于品格的高尚,那么魏文帝曹丕则真正深谙老子“不争之争”的哲学,靠着“不争”最终获得太子的宝座。

三国时,曹操选立太子时,长子曹丕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名满天下,于是曹操一时间难以定夺。

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算极微。曹丕就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您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更觉得曹植只知道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曹丕胜而告终。

曹丕确实是个会把握人心理的人,与其在自己的弱项上争不赢,倒不如不争。

现代社会,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别让享受变成难受

“声色犬马”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正常的需求,毕竟寻求自我的感官满足是基本的人性。所以,如果有一个圣人突然出来告诉我们不要享受,放弃声色犬马回归清心寡欲,听众的反应必然是不屑的,因为这和人性相抵触。而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自以为是的文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对人性指手画脚,告诉人们要“灭人欲”,要过清心寡欲的生活。

同类推荐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认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内容主要涉及道德治理专题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西方伦理文化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等方面。
  • 悟经

    悟经

    《悟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合了儒、道、兵、法等历代名人的思想,并将其加以客观分析,全书共十一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同时它又与当今人们为人处世的许多观念有深度的契合。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热门推荐
  • 空间之食至茗归

    空间之食至茗归

    一次现代与古典的碰撞,一场自我救赎的异界之旅。穿越心灵的迷雾,她来到了这里。
  • 玄黄方真劫

    玄黄方真劫

    白虹一剑,斩妖除魔代天执刑。人身三宝,修持有方闻道登真。玄黄五境,妖魔造祸遍地焦土。正法七真,诡谲算计人心险恶。仙灵九宝,弘道护法以定千秋。书友群-291446209
  • 找到你了

    找到你了

    宁洛第一次以某人为原型写下一部小说的时候,却那么凑巧被发现。当某人看见小说里面荒诞情节的那一刻,便注定宁洛逃不掉。她百般掩饰她就是那个作者,他各种试探怀疑,最后逮住她的那一刻。“你写了,难道就不需要负责吗?”“怎么……负责”。
  •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本书作者致力于台湾问题研究已有40余年,并亲身参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全书客观清晰地评述了1990年李登辉上台直到马英九当政后的两岸关系现状和岛内政局的发展演变,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颇具参考价值。内容涉及台湾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到两岸关系、美台关系等,对台湾问题产生的背景由来,台湾问题的演变过程,台湾问题的实质和不同阶段特点,“台独”分裂的危害和两岸统一的前景,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历史眼光进行较深入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见解,都有一定的前瞻性。
  • 哎生命如歌

    哎生命如歌

    这是一首献给人生的诗歌。大洛洛是一只猫,带着前世记忆重回世间的猫,他总是安静的趴着思考自己的前世,同时也睁开眼睛看着自己的这一世。
  • 袁世凯的民国风云二十一年

    袁世凯的民国风云二十一年

    全篇以民国历史风云人物袁世凯为主线,采用叙事、分析和插入的方式讲述袁世凯跌宕起伏的一生,行文流畅、简洁,语言生动、幽默,将民国变幻莫测的时局分析透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师叔请留步

    师叔请留步

    穿越到封神世界,成了被哪咤一记乾坤圈打死的彩云童子,后世修道者李道元应劫而来,劫在我身,封神榜当由我来定……看着截教仙人一一下山,李道元面色庄重道:师叔请留步!
  • 草疯长

    草疯长

    今村昌平师从小津安二郎,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既有传承的一面,又突破了传统束缚,凭借先锋反叛的风格,与大岛渚等人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领军者,并以《鳗鱼》和《楢山节考》两度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善于从生、死、性这些层面出发,挖掘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情色观和劣根性。 无论在影像处理,还是在题材选择上,常有骇人之举,作品频频惊艳影坛。今村昌平在本书中深刻而质朴地书写了他的电影之梦与人生达观。
  • 杭俗遗风

    杭俗遗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