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83100000006

第6章 艺术与人的创造(1)

第一节艺术创作与人类情感

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指出:“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一一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作为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朗格从她的老师、德国符号学哲学大师卡西尔那里习得了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并把这些观念运用到对艺术的解读上。卡西尔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和精神活动——如语言、神话、艺术、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而人类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人的意识和能力之间建立的概念和符号世界。朗格继承了卡西尔的理论,并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她说:“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的艺术活动)是何等地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

朗格认为,人类的语言是符号活动所取得的最惊人的成就,语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庞大符号系统。正是借助语言,人类才能思维、记忆、描绘事物;也只有依靠语言,人类才能表达、沟通、交流思想。然而,语言却不是万能的。在人类需要表达的东西里,有一些是非表达不可,却又无法完全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的,这就是情感。“这样一些东西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灯火那样地变化不定,互相交叉和重叠,当它们没有相互抵消和掩盖时,便又聚集成一定的形状,但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地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所有这些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主观现实就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对于描绘这种丰富和变化不定的“内在生命”,语言显得贫乏而无力,“可悲地失败了”。究其根本,虽然语言自身也不乏丰富多采的特征,但组成语言的各个字、词、句之间,毕竟还是有着靠语法、句式所决定的逻辑关系。因此,朗格把语言称为“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其特点是善于表达含义明确而固定的事物。但要表达充满矛盾而相互交叉,既彼此独立又你中有我的人类内心主观世界,就绝非语言所擅长,而必须借助另一种非推论形式的符号——艺术。

法国画家、“野兽派”画风的创始人马蒂斯认为:准确描绘不等于单纯的客观再现,而应该注重表现“心灵”和“情感”。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成份,在画面构图、创作构思、造型及色彩上始终突出情感的表现。他在《画家笔记》中写到:“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所谓构图就是一种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将画家想要用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各种因素加以安排的艺术。”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品就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征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不同于属于“推论性符号体系”的语言,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符号”。正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出现,为人类情感的种种形式赋予了形式,也使人类得以对其内在生命进行表达和交流。故而,朗格对艺术作了这样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创造的符号。”

当然,艺术并非人类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在艺术诞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甚至在艺术问世之后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靠着最基本的生理本能来流露情感,通过欢笑、哭泣、咆哮、顿足等行为来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而艺术,正是对纯粹的情感发泄和自我表现的一种升华,是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所以,虽然通过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感性的,但艺术创作行为本身却往往是理性的。一段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强烈的主观冲动,作曲家创作它的过程却是历经深思熟虑,充满理智思索的;一个演员在台上声嘶力竭,情绪激愤,却并非因为她当时内心愤怒,而是其演技高超,对情绪的控制得心应手的结果。甚至有些时候,艺术家内心的主观情感和蕴含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客观”情感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情绪低落的画家,可以愤懑地画出兴高采烈的人物形象;而一个乐观开朗的音乐家,也可以满怀激情地创作一首充满忧伤哀怨的乐曲。

虽然艺术表现的是情感,但艺术创作不单纯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流露,而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一种情感概念。例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或快或缓,或激昂或消沉,这种被朗格称为“虚幻的力”的情感符号并不表达演员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向人们传达了一种超出个人情绪之外的情感,一种再现人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正因为艺术所表现的是情感的概念,所以才说艺术是一种符号,这是艺术成为符号的一个前提条件。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是个复杂的过程,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情感的知识,掌握一般的情感概念,人类才会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优秀的艺术家正是掌握了这种人类普遍的情感概念,才使其艺术品内涵超越了个人的私情。这种情感概念被艺术符号以一种表现性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性形式又与人类的情感是“同构”的,所以能被人们的直觉能力所把握,另一件艺术品被广大公众普遍欣赏。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它既不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可以完全代替另一样事物,也不像语言符号那样,有一个结构清晰的体系。在语言的符号体系里,每一个词汇都有独立的意义,再汇聚成整体的含义表达,而在艺术作品中,任何元素一旦离开整体,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比如一幅画,虽然拥有色彩、线条、光线、阴影等不同要素,但整幅画是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固然,我们可以从毕加索笔下的造型、梵高笔下的色彩、米罗画中的符号、克里的构图和线条中感受那种特别真切的情感冲动,但这些元素终究还是只能在整幅作品中才能获得价值,正如画鼻子的点也可以用来画嘴巴,画动物的线条也可以用来画植物,我们无法从一幅艺术作品中找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而采用的固定法则。

朗格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情感的符号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艺术的表现性形式就是生命的形式。她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自然具有生命的形式,而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体现为情感活动。这里所说的情感的是广义的情感,包括了人类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而朗格更注重的是后者。她强调:“所谓情感活动,就是伴随着某种十分复杂但又清晰鲜明的思想活动而产生的有节奏的感受,还包括全部的生命感受、爱情、自爱,以及伴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这是在我们整个情感生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感受)。”在朗格眼里,情感活动就好像生命湍流中最为突出的浪峰,它们的产生和消失就如同生命的成长和死亡,它们的形式也就是生命的形式。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也就是要创造与生命形式同构、相对应的符号形式。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文化之根

虽然苏珊·朗格反复强调,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并非艺术家的个体情感,而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概念,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其理论中的一个明显缺陷:过于强调艺术和内心主观世界的联系,而忽略了艺术同客观社会文化的关联。的确,人类情感中存在着某些相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来说固定不变的因素,其不变的原因在于人类所共同具备的心理规律和生理基础。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人类情感中同样具有的大量可变因素,即随着时代、民族、社会的变化而各异的社会文化成分。朗格所说的普遍情感依然只强调了情感中的不变因素,实际上割断了情感中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有机结合,强调了情感中的心理生理因素而排除了社会因素。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艺术和情感的关系,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毕竟,艺术不仅能表现人类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能,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就这个问题,比朗格年代更为久远的法国19世纪哲学家丹纳已经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述。

丹纳没有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创作,而是把着眼点投向了范围更广阔的社会,把艺术作品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按照丹纳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艺术作品都从属于一个总体,而这个总体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逐层扩大包含。第一个层次,每件艺术品都从属于创作它的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第二个层次,这个艺术家和他的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家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第三个层次,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这就是在它周围,和它处于同一时代,也和它有着共同审美趣味的社会。丹纳认为,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这个最大的总体出发,最终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个根源,不是来自人类内心的主观世界,而是来自人身外的客观世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从艺术品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出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同时也能看到创作者所属流派的特征,而这些又必然与该流派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品位相符合。

在艺术品三个层次理论的基础上,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视为艺术的三种基本动因。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丹纳力图证明他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对艺术欣赏的普遍性。他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时代主流入手,分析了以上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丹纳指出:一个时代的艺术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决定的,艺术作品的本质便是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而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元素相对应,判定艺术价值的标准就是要看艺术作品再现这三种元素特征的程度及效果,其尺度也有三条,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可以说,“三元素说”强调了外界客观因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而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则强调了艺术品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在丹纳眼中,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表现那些剪不断理还乱、难以具体把握的人类情感,而是反映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所蕴含的美学理想,更在于它所映射的历史价值,艺术品其实就是历史的见证。

从丹纳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特性对艺术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举例来说,丹纳认为: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挣扎的艺术。这些观点无疑极具启发性,当时很多的文艺研究主要从既有观念出发,或仅仅围绕作品情节、人物进行研究,经常把人物孤立于其所生活的环境,不能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角度去考察。丹纳的研究成果,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丹纳虽然做了很多实证性的研究,但他对精神现象的解释只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没有触及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生活方面,因而使其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与丹纳同时代的马克思,也注重从艺术的外部来进行研究。但与丹纳注重分析社会文化原因不同,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较为科学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类,为满足这两种生活而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作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其成果构成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其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马克思还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把艺术看作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由此揭示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性质。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会”是指班级管理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指标,组织所有同学举行班集体活动。老师要参与指导,把握方向,关心学生需要及发展过程。按照活动设计、活动准备、开展活动和总结工作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该主题活动。内容要广,可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活动中,目标不可单一,要有综合性,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活动要多样性:讨论式、报告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参观式和课题式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要组合在一起,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总的来说,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集体人员的素养,也能促进集体发展。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进入江户时代,历来颇受尊重的中国文化受到日本儒学、国学、兰学各家的质疑与挑战。朱子学之外的儒家各派,或为复兴中国先秦孔孟之道,或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实学化和日本化,都对朱子学的诸多命题提出了质疑。国学家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日本为世界中心,对中国进行了全面否定。兰学家以西方科学和思想为依据,出于实用主义,提出了中国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江户三学”对中国的认知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中国及中国文化,并对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本书是从文学语言变革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的一本专著。文学形式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是影响文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基础之上完成的,语言变革是考察中国文学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切口。本书从文学语言入手,从总体上探讨了语言变革对文体功能、文体形态和文体格局转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作用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体体裁程序而导致的文体转型,探析了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现代转型的影响。同时,本书跳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语言变革还原到民族共同语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探察这一语言现实对文体转型的作用情形。论题的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语言困境等问题提供启示。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展现十六大以来党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交流十六大以来党报新闻宣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经验;探讨今天和明天党报应对诸多挑战的新方略,既是“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的主题,又是业界和学界大力支持年会的原因。据统计,年会共收到论文、演讲稿105篇,反映了近五年来党报工作的基本面。现取89篇,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咏史诗·鸿沟

    咏史诗·鸿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他开副本去修仙

    他开副本去修仙

    在《孤岛求生在线》里开启副本修仙。在《乾坤袋与屠龙刀》里开启副本修仙。在《给她爱5》里开启副本修仙。在《萌妹卷轴》里开启副本修仙。在《大表哥2》里开启副本修仙。……总之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开启副本修仙。他是孟鑫,一个肥宅。男神音!
  • 我穿越成一个国

    我穿越成一个国

    见过魂穿、身穿、性转、夺舍……怎么到我这,就直接变成一个国家?等等,你不要过来啊。你是国家,我也是国家,你见过两个国家撸胳膊上阵肉搏的吗?斯文点,斯文点,我们派遣兵将,让国主作为统率征战,难道不好吗?等等……这什么坑爹的世界,国家怎么可能拥有意识!还有这些狂妄的神明,老子是国家,不是你们的对象,都离我远点啊!----------------------以国土为骨,以国民为血。这是一个倒霉蛋带着华夏薪火,跑去异世当国家,重立诸夏文明的故事。
  • 大道无他

    大道无他

    我于大道之中独行,见人杀人。我于大道之中无情,负尽红尘。我又于大道之中多情挽世,照耀诸天星辰。是以:天道无常,我亦反复是非曲直,从心无顾大道煌煌,唯我无他
  • 我喜欢这颠沛的世界流离的你

    我喜欢这颠沛的世界流离的你

    我喜欢这个颠沛的世界,刚好把在这个世界流离的你一起喜欢了。(生活随笔,只为纪念)
  • 槐木动凡心

    槐木动凡心

    小说又名《祸心》,后续会推出相关系列文。前世她为药人,一颗心反复淬毒,终是煞气入体,坠入魔道。今生她为槐木,无心无血,却被人视作妖物,为天理所不容。唯一不变的是,她想要成为正常人的决心,还有那世间众生,不明所以而来的讨伐。这世间之大,何处才是她的容身之地?她纵使怕活着,却也难决定自己的生死。唯有在不停地死去、复活中,感悟世间的冷暖。原来……她有心、无心皆被视作异类,没有资格活在这世间。直到,前世与今生相遇,她才得以明白自己是谁……原来,她不死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好在,总有那么一个人,不论轮回几许,不论她变作何物,且都爱她如初。玄幻+仙侠+宫斗乱入,一切为不断复生的女主而服务。
  • 杜黄皮

    杜黄皮

    媚媚猫在《杜黄皮》的创作中,展示出其独特的人物和情节的驾驭能力。她冲破“武侠”的陈规,打造出一个男女皆爱、独一无二的“杜黄皮”,既带有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侠义、情仇,更彰显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这两者在“杜黄皮”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故事中的“十兄弟”性格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在杜黄皮的带领下,共同谱写了一曲凄美的江湖之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艾小图都市治愈经典

    艾小图都市治愈经典

    艾小图,她的文字能冻结时间,教会我们为爱的勇气,让无数女孩流泪及欢笑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