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700000004

第4章 躁动(1)

一、蒲公英

张晓云有一本50开的学习**日记本,翻开日记本,里面有他抄录的《保尔·柯察金》里的一段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再翻一页,还有他抄写的一段**的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精神、保尔精神就这样奇妙地结合在一起,鼓舞和激励着张晓云的心灵。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他从小接受的老师的教育。逢善不欺,逢恶不怕,是母亲教导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乘车坐船,给老人让座,是他习以为常的行为。高二的时候,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班主任王俊逸老师交给他五元钱,说是学校给贫困学生的寒衣补助,叫他自己去买一双鞋。五元钱买一双鞋,多退少补。张晓云居然只用三元钱买了一双胶鞋,然后将剩余的两元钱还给王俊逸。王俊逸接过钱笑了笑,发觉张晓云这个学生真是“忠厚老实得可爱……”

上了高三,就该一心一意考大学了!可是那天余孝成却说“社会主义的大学校门,是为工农子女敞开的……”那又如何体现“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呢?在“出身不由己,道路可以选择”的主题班会上,好多同学发言,说要跟反动家庭、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姚玲同学的发言,令全班同学都感到震撼。她说:“……我的父亲,解放前在南方,是一支游击队的队长。解放后,那儿的村民,用我父亲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公社。不过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后来成了叛徒,背叛了革命……如今我要背叛我的父亲,和他彻底划清界限!我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那个公社去信,请他们改掉那个公社的名称……”

掌声雷动。全班同学都被姚玲的发言所感动,纷纷投以赞赏的目光,重新认识这个胖胖的、乐观的、爱说爱笑的姚玲。

张晓云也想发言,可是说什么好呢?说他的父亲以前是国民党政府的职员……国民党政府的职员是伪职员呀!有什么好说的……此时此刻,张晓云对父亲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怨恨:恨他为什不参加革命,怨他一天只晓得喝酒。更加莫名其妙的是,张晓云从此与官福明同学反目成仇。他俩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像兄弟一样友好和亲近。一夜之间,他再也不搭理官福明,见面就投以不屑的目光,甚而至于还要吐上几口唾沫,弄得官福明莫名其妙。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官福明的成分是工人!工人阶级家庭的儿子可以上大学,而他却不行,即使他的学习成绩比官福明好也不行。

不过无论能否考上大学,只要一毕业,他都将离开十九中。一想到要离开,张晓云就难免有些留恋。毕竟是在人生的最佳学习时期,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珍贵的三年。

十九中坐落于董家溪后面的山坡上,四面敞开,没有围墙。高中部这边有一个篮球场,篮球场的北方是教室,东方是女生宿舍,东南方是男生宿舍,全都是平房,没有楼房。男生宿舍的后面有一个大操场,大操场的西南方是食堂和初中部,东边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往上,就是鹅石板山。

张晓云、赵裕达、杜承原三个同学穿过大操场,走在通往鹅石板山的小路上。

赵裕达瘦而高,戴一副五百度的近视眼镜。杜承原的身高和张晓云差不多,但却比张晓云胖、壮实。

杜承原问:“路边的这些花花草草,你们认得几种?”

赵裕达用拇指和中指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你认得几种呢?”

张晓云有些纳闷:杜承原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呢?高考即将来临,大家都在忙于复习功课,操场旁边的树荫下,三三两两坐着看书的同学。他们三个人正是嫌教室和寝室里人多,才要到鹅石板山上去,寻找僻静处复习功课的。当然,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换一换脑筋又何尝不可。不过张晓云平时对于路边的这些花草极少留意,大多叫不出名称。

杜承原随手于路边掐了一根马齿苋说:“这个我估计你们都认得。”

张晓云说:“那是马齿苋,灾荒年我们经常吃。”

赵裕达在那边拔了一株清明菜说:“我晓得,这是清明菜。”

杜承原在路边扯了一根节节草问:“这个认得不?”

张晓云茫然。

赵裕达说:“那是无名野草……”

杜承原笑着说:“无名野草?嘿嘿,每一种草都有名,而且有用。这叫节节草,可以入药,它的功能是清热、利尿、明目。”再往前走几步,他又拔起一株夏枯草说:“这是夏枯草,它入药可以清肝火,散郁结,治头晕……”

张晓云真是佩服:杜承原对中草药还有研究。

赵裕达问:“你的父亲是医生?”

杜承原笑而不答。前面有个水塘,过了水塘,他又找到一株筋骨草,于是说:“这是筋骨草,它的功能是清热解毒,止血……”

“算了算了,”赵裕达说,“这里没有病人,你不要再卖狗皮膏药了……”

从水塘右边往上,可以登上山顶。所谓山顶,其海拔高度,比嘉陵江对岸的鹅岭,还不及一半。不过在十九中附近,这里可谓最高点了。山顶没有大树,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排一人多高的桉树。脚下的黄土中冒出一些或大或小的鹅卵石,重庆人称鹅卵石为鹅石板,这鹅石板山的山名或许由此而来。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这里没有理想的遮阴处。凑合着吧,三个人各自选好位置,开始复习功课。赵裕达报的是文科,带的是历史复习资料,好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得死记硬背。杜承原和张晓云报的是理科,杜承原带的是数学复习资料,张晓云带的是物理和化学的复习资料。

时光在复习资料间流淌。

太阳不易察觉地缓缓地向头顶移动。

无意间,张晓云发现那边有一株蒲公英。好大一株蒲公英啊!叶片不多,枝丫却繁,枝头结满了茂盛的白色绒球。张晓云知道,那白色绒球就是蒲公英的种子。他忍不住挪动脚步,上前折了一枝,同时高声地呼喊:

“杜承原!赵裕达!这里有蒲公英!”

片刻,杜承原过来了,赵裕达也过来了。他们一人折了一枝蒲公英,拿在手中把玩,仿佛欣赏一件宝贝,然后鼓动腮帮,努嘴一吹。

一团团白色的绒球散开了。

一把把白色的微型的小伞在微风中飘荡。

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在空中展翅飞翔,飞翔。

二、入团

高考的时间只有两天,一晃便成为过去。

等待高考结果的日子,却出奇的漫长。

一天。一天。一天……张晓云几乎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去门口张望。他家位于江湾新村的最高处,门前横着一条小路,小路的左边是他家倚岩而建的房屋,右边是一道陡坎。陡坎下面斜着一条石梯坎路,石梯坎路弯来拐去的,向下通往嘉陵江边,向上通往六中和中四路小学。

邮递员每天都会从那条石梯坎路下来,走遍江湾新村,一天两趟。

邮递员那深绿色的身影下去了,没有走门前这条横着的小路,也没有呼喊张晓云的大名。

失望。张晓云充满希望的眼神,又一次转化为失望。

躲进洞里去吧。他家房屋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留下的、重庆特有的产物。洞中极为宽绰,高近两米,宽约三米,深着咧!里面黑咕隆咚的……小时候,二娃、三毛、严家祥等一群小伙伴打着火把去洞中玩耍。从他家的洞口进去,向左拐,不久便到了严家屋后的洞口。然后返回,往另一边走,好长好长哟……余孝成举着火把走在前面,他突然将火把在洞壁上杵熄了。“鬼来了!”男孩的喊叫声,“啊!”“妈呀!”女孩的尖叫声响成一片。四周阴森森、凉飕飕,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张晓云伸手欲摸洞壁,不料碰着了一只手,这只手将张晓云的手紧紧抓住。一个声音传来:“我怕……”这是余孝成的妹妹余孝芳的声音。那时候他才九岁,正值少年,余孝芳和他同龄。和同龄异性的零距离接触,使少年张晓云生平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异样的、触电的感觉。后来两人携手走出防空洞,张晓云感觉自己的脸颊发烫,看余孝芳的脸像苹果一样红……余孝芳在六中该读高二了吧……张晓云从往事的回想中蓦然回到现实,录取通知书迟迟不来。他烦恼、焦躁、坐立不安,于是决定到余孝成家去看看。

从张家到余家,两分钟就到了。

开门的是余孝芳,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连衣裙。在连衣裙的映衬下,脸蛋红扑扑的,带着微笑,更显得妩媚动人。张晓云霎时又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怦然心动的感觉,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变得有点儿口吃了,断断续续地说:“你,你哥,你哥哥呢?”

“进来坐会儿吧,又没有哪个要把你吃了……”余孝芳倒是挺大方挺热情的,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还加了一匙白糖,“我哥不在家,你照样可以来呀……”

张晓云捧着杯子,看杯中的水,不敢抬眼看人:“他,他到哪里去了呢?”

“他返校了。呃,你怎么没返校呢?”

余孝芳盯着张晓云问。张晓云更加不敢抬眼看她,低声地嗫嚅着:“我们后天返校……我,我该回去了……”张晓云如坐针毡,放下杯子,赶紧站起身来。其实在这情窦初开的年龄,余孝芳极想挽留张晓云多坐一会儿,多说一会儿话,可是她终于没有启齿。张晓云也极其愿意和一位青梅竹马的少女在一起,多待一会儿,可是他始终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继续滞留在余家。

录取通知书还没有来!

录取通知书不会来了吧?

返校这一天,张晓云见到了班上的钟远贵、姚玲、宋立萍……还有一班和三班的一些同学。彼此寒暄、亲近、交谈之后,张晓云得知:杜承原考上了成都中医学院;孙姽英、张可蓉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陆伯宇是四川大学;洪庆昌是昆明理工学院……难怪他们都没有返校!张晓云羡慕并暗中祝福他们,同时,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我该怎么办?

牛治凡老师来了,他把这些落榜的毕业生召集在一间教室里,组织大家学习董加耕、邢燕子的先进事迹。邢燕子是天津宝坻县人,1958年回乡的知识青年,董加耕是江苏盐城县人,1961年回乡的知识青年,他们都在家乡干出了一番事业。然后,牛治凡干咳两声,清了清嗓门说:“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你们早就表示过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现在,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是听党和毛主席的话,高高兴兴地到农村去呢,还是碌碌无为地留在城里吃闲饭?咹?……要想分配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安排工作,我们党的政策,也要优先考虑工农家庭出身的子女。你们好好想想吧……”云云。

张丞相望李丞相,同学们无语。

牛治凡继续说:“下午,我们要听一个报告。给我们作报告的,是去年下乡到巴山的一位女知识青年,她现在是一个林场的场长。我们特地请她回来,给你们现身说法……”

钟远贵问:“是哪一个?”

宋立萍问:“我们认识不?”

牛治凡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下午,还是在这间教室里,大家见到了一位名叫李小林的知识青年。她是1964年初中毕业后下的乡,下乡后的确当了场长。在报告会上,李小林讲述了她到农村去的过程,介绍了他们菊花山林场的基本情况。有十六个知识青年,都是重庆去的,他们在那儿生活得很好。林场的知识青年团结互助,互相关爱,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那儿需要文化,需要知识。她邀请大家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报告完了以后,一班的汪益隆似乎对李小林特别有好感,主动上前搭讪,问这问那的,两个人交谈了许久。三班的徐为民在旁边问了一句,到林场是不是当伐木工人。李小林含糊其辞地应了一声“……将来会是。那儿的松树、柏树为什么长那么慢?还等着你们去搞科研想办法呢。”张晓云不想提问,只想回家,反正明天还要返校,明天再说吧。

回家路上,张晓云去上清寺新华书店闲逛。这两年,除了学校图书室,市图书馆,张晓云就爱逛新华书店。只要有钱,他买书从不吝啬。书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张晓云习惯性地来到文学类的书架前,浏览片刻,发现一本《大巴山月》。他拿起来翻阅,是梁上泉写的一本诗集,看看定价,四角四分。他毫不犹疑地买下。

回到家里,张晓云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月亮,月亮,

挂在大巴山上;

山上,山上,

多少眼睛张望!

……

梁上泉的诗就是这种风格:清新,朴素,亲切,读起来荡气回肠……张晓云读过梁上泉的《喧腾的高原》《开花的国土》《云南的云》《寄在巴山蜀水间》……只是那些书都是在图书馆借阅的,这一本《大巴山月》将永久属于张晓云!这一夜,他的幻想张开了翅膀,飞翔在大巴山上。那儿有老红军的身影,那儿有年轻诗人的足迹,那儿有“一道道小河一重重大山,一架架水车一层层梯田。”那儿还有布谷鸟,杜鹃花,还有诗,还有画,青林里,听得见柞蚕吃叶的沙沙响声……

第二天,张晓云到学校见到牛治凡,开门见山地说:“牛老师,我要去大巴山。”

“咹?”牛治凡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我要去大巴山。”张晓云重复一遍。

同类推荐
  • 四声

    四声

    书店里的年轻人,仿佛并未感到老板的不耐烦。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轻轻翻过一页书,甚至连端书的姿势都未曾变换过。但如果老板站起身来,走到那位年轻人身边,便会发现,书城中央的黑色舞台会变得一清二楚。舞台周围是数不清的少女,身上穿着统一的红色裙装,她们正用力呼喊着偶像的名字。那些喊声到了三层,却又显得不那么清晰了,仿佛是“李晴天”又或者是“李景天”,但无论是哪个名字,都并不出名。
  • 超界:诡异时空

    超界:诡异时空

    陈羽的英国女友莉迪亚说英国的警方和特工都无法找到案件的真相。陈羽的同学刑警刘凯参与中国案子的侦破,也束手无策而求助于他。当陈羽正在调查这几起怪案时,莉迪亚竟消失了,只留下了“当你找到真相时,我们将在上帝的办公室里相见”这句话。陈羽费劲心机也找不到她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任何痕迹。20年以后,科学家陈教授找到了穿越时空的方法。陈羽报名成了第一名志愿者,希望弄清楚发生在20年前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重见自己的爱人莉迪亚。他和陈教授的助手张天华一起回到了过去。
  • 琥珀(上)

    琥珀(上)

    贵族后代琥珀流落乡间。她天生丽质、卓尔不群。这位原本纯洁又不甘蛰居的姑娘在伦敦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逐渐意识到逾越固有的社会规范、取得女性独立地位的途径。她几度陷入困境,先后遭遇骗婚、投毒、劫掠、瘟疫等灾险。在这过程中,她既表现得勇敢独立、坚强自信,同时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善良,沾染了男权社会中的贪婪、自私、纵欲、不择手段等品性。在经历了这丰富而曲折的种种之后,琥珀最后还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而被迫放弃一切,离开伦敦前往美洲大陆。本书所述的故事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和借鉴,从而引导其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幸福的人生打下良性的基础。
  •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这是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的其中一本。这本书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其短篇小说的较高水平,包括《超新星纪元》《带上她的眼睛》《人与吞食者》以及《圆圆的肥皂泡》4篇。其中,《带上她的眼睛》荣获第十一届银河奖一等奖,《人与吞食者》荣获第十四届银河奖读者提名奖。作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孩子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 情人·乌发碧眼(译文经典)

    情人·乌发碧眼(译文经典)

    《情人·乌发碧眼》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热门推荐
  • 鬼马小青梅,竹马你别逃

    鬼马小青梅,竹马你别逃

    某日,风和日丽,“小月儿快过来”一位女子拉着一个帅气无比的男孩子“快叫哥哥”“哦,哥哥好”
  • 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

    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30篇,其中学术论文16篇,教学改革论文14篇。论文的作者大都是文学院现任教师,也有从文学院调入我校艺术研究院的教师、与教师合作论文的在读或毕业的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收入本辑的所有论文均是在此首次公开发表,可以作为反映文学院教师科研、教学的一个窗口。
  •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本书不仅是一本金融投资领域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人类愚行的总记录: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投机狂潮;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陶醉在“南海泡沫”中无力自拔;女巫、炼金术士、圣物崇拜纷纷登场……人类群体中永不缺乏癫狂情绪或莫名其妙的群体不理智行为,而这一切都源于人性中无法抑制的贪婪欲望。
  • 烬铅华

    烬铅华

    第一卷: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错过篇)法师家族的大小姐从小养尊处优,受人追捧。五岁就凭借一副画名动大陆。12岁那年开画展一幅画便卖到1万多金高价。17岁时遇家变,一日之间从神坛跌落。可教皇对她说,他是凰殿的圣女,不可以有弱点。她不愿意就这样活在别人的控制之下,在和擎云骑主新婚那夜,一身侍女衣服逃离婚房。来到华清道观,因为他曾说过在那里等她,也是在那里遇到她永生所爱……等到她再次回到大陆,圣女之位被人假冒。他还发现自己寻寻觅觅多年的师傅。从始至终,都是她的夫君,知晓她的一切。她瞬间便觉得,复仇什么的,好像都不再重要了,可这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第二卷为你可摘星辰。(寻觅篇)超级甜!“我不要成神,如果神界没有他,我为什么要留下?”法若辰在自己飞升当天,跳下诛仙台。甘愿散尽功德寻找他的师父韶华也是他的夫君——陈亦封。“嘉骍战神,我的好父亲。您这样做有意思吗?”“就算没有记忆,我也能找到她。”第三卷我愿为你的影子(回忆篇)解释情节,女主帅!“我叫莲生,从今日起,就是你的仙君了。”“跟着我,保证你再也不被人欺负。”“莲生,你放弃吧!你没有料到的是人类的贪婪!”“我愿意用生命去换安宁……”
  • 我家老婆是娇气包

    我家老婆是娇气包

    宫少爷回国第一次出门,遇上一小姑娘,左右看看没人。——抱走!自己养!从那以后,白天喂饭,晚上哄睡觉,半夜盖被都是他。娇气包越养越娇气!他宠她,护她,任由她在他世界恃宠而骄!好不容易,终于养大了,他眯着眼睛打量着她,嘴角缓缓勾起。“小哥哥,知知先走一步。”警惕的安知拔腿就要跑。
  • Mansfield Park

    Mansfield Par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I(第19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I(第19卷)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卷,从经典作家和学者们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收录文章。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和探讨中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人类未来的观点的介绍性或者研究性文章。
  • 通往正义之路——致法学院新生的一封信

    通往正义之路——致法学院新生的一封信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幻意梦境

    幻意梦境

    这就相当于不断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游戏梦境。金手指没有限制。第一站争霸类网游世界金手指点满你以为你就能战胜氪金了吗?文臣武将加上,物资科技加上,嘴炮能力加上,成长外挂加上,各种隐性金手指加上!你以为你就能战胜“世家”了吗?遵守规矩束手束脚,将海谋云怎能阻挡,天下总会沦陷。这次,赵明轶再加重生金手指,就特么不信了,就不能以力破巧!管那么多规矩干啥?怕什么官兵,怕什么势力,直接挑旗造反,干他呀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怂个卵子,就是干!
  • 延安颂

    延安颂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百般阻挠,要以一困二剿三消灭的政策把红军冻死、饿死在陕北。红军于二十一日拂晓打起了直罗镇的枪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于二十三日把牛元峰带领的敌军全部歼灭,直罗镇战役大获全胜。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对于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而且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