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扮老禅师上)[集唐]老住西峰第几层,琉璃为殿月为灯。终年不语看如意[1],长守林泉亦未能。自家契玄禅师是也。自幼出家修行,今年九十一岁。参承佛祖,证取纲宗[2]。从世尊法演于西天[3],到达摩心传于东土[4]。无影树下[5],弄月嘲风;没缝塔中[6],安身立命。可以浮沤复水,明月归天[7];只为五百年前,有一业债[8]。梁天监年中,前身曾为比丘[9],跟随达摩祖师渡江。比扬州有七佛以来毗婆宝塔[10],老僧一夕捧执莲花灯,上于七层塔上。忽然倾泻莲灯,热油注于蚁穴之内。彼时不知,当有守塔小沙弥颜色不快,问他敢是费他扫塔之劳?那小沙弥说道,不为别的,以前圣僧天眼算过[11],此穴中流传有八万四千户蝼蚁,但是燃灯念佛之时,他便出来行走瞻听[12],小沙弥到彼时分,施散盏饭与他为戏。今日热油下注,坏了多生[13],老僧闻言,甚是忏悔,启参达摩老师父。老师父说道,不妨,不妨。他虫业将尽,五百年后,定有灵变,待汝生天[14]。老僧记下此言,三生在耳[15],屈指到今,恰好五百来岁。欲往扬州,了此公案[16]。老病因循[17],你看这润州城对着金、焦,好不山川攒秀。禅堂幽静,我且入定片时[18],看做甚么境界也[19]?(众扮僧俗四人持书上)有时鹤去愁冲锡[20],何处龙来喜听经[21]。小僧和这居士们,是对江扬州孝感、禅智二寺住持[22]。只因十方大众之发心[23],求契玄禅师而说法。此间是甘露寺方丈,捧书而进。呀,禅师入定,敲他云板三声[24]。(敲介)(净醒介)四众何为而来?(众跪介)扬州合郡僧俗,敬选七月十五日大会盂兰[25],虔请大师升座。十方善信书疏呈上[26]。(呈书介)(净)起来。(净展书念介)窃以某等生维扬花月之区[27]。岂无恶业;接古润金焦之境,亦有善缘[28]。凡依玉蕊之花,尽抱香檀之树[29]。恭维甘露山主契玄大师座下:性融朗月,德普慈云[30]。中含三点之藏[31],带一转二;外示六爻之相,互五重三[32]。钟鼓不交参[33],截断众流开觉路[34];风幡无动相[35],扫除尘翳落空华[36]。见三世诸佛面目本来,入一切众生语言三昧[37]。盂兰盆里,喝开朵朵金莲[38];宝月灯中,打破重重玉网。但见饮光微笑[39],普同大众归心。惟愿慈悲,和南摄受[40]。(净)贫僧老病将临,不奈过江也。(背介)才想起扬州蝼蚁因果,敢在此行?
【正宫端正好】我则是二文殊[41],降下这三天竺,渡江南一蚁菰芦[42]。金、焦摆列钟和鼓。这寺里有名甘露。
(回介)不去罢。我看衲子们谈经说诵的[43],不在话下;一般努目扬眉[44],举处便喝,唱演宗门,有甚里交涉也[45]?
【滚绣球】但说的是附雁传书有,要还乡曲调无。怎生是石人起舞[46]?怎生是新妇骑驴[47]?那里有笑拈花,吃茘枝[48]?则许你单刀直入[49],都怎生被箭逃虚[50]?我这里君臣位上宾和主,水月光中我带渠,世界如愚。
(众作请介)(净)既十方恳请,则待过江走一遭。
【倘秀才】恁待要三千界楼台舌铺[51],不消的十二部经坊印模[52]。禅门三下板,你尘世一封书。目前些子看何如[53]?我这里亲凭佛祖。
四众先行,贫僧分付你。
【煞】先在禅智院立一本百千万亿投名簿,后在孝感寺挂一轴五十三参听讲图[54]。除了那戒坛上石点头,则待看普诸天花下雨[55]。
安排宝盖与幡幢[56],方便乘杯一渡江[57]。
地震海潮人施法, 管教蝼蚁尽归降。
注释:
[1]如意: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2]“参承”二句:意谓琢磨和继承佛祖的教旨,参悟和吸取大宗师的精神。参承,参见侍候。
[3]世尊:佛陀的尊称。这里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4]“从世尊”二句:谓禅宗产生于西方,由达摩传到中国。达摩,亦作“达么”、“达磨”。菩提达摩的省称,天竺高僧,本名菩提多罗。于南朝梁普通元年入中国,梁武帝迎至建康。后渡江往北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传法于慧可。达摩为中华禅宗初祖。东土,古代称中国。相对西方而言。
[5]无影树:《景德传灯录》载:唐咸亨中,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闻之,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和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影树”即“菩提本非树”之意,意谓无踪影。
[6]没缝塔:即无缝塔,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圆石作塔,没有棱、缝、层级,故称无缝塔。以形如卵,又称卵塔。
[7]“可以浮沤复水”二句:“返本还原”之意。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8]业债:犹孽债,业障。
[9]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则称比丘尼,俗称尼姑。
[10]七佛: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
[11]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12]瞻听:犹视听。
[13]多生:佛教以众生造善恶之业,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谓之“多生”。
[14]生天:佛教谓行十善者死后转生天道。《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一切愚痴凡夫,贪着欲乐,为爱所缚,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乐。”
[15]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16]公案: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
[17]老病:年老多病。这里是老年人的谦称,相当于“老朽”意。
[18]入定:佛教语。谓安心一处而不昏沉,了了分明而无杂念。多取趺坐式。谓佛教徒闭目静坐,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
[19]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20]锡:佛教法器锡杖,杖头有锡环,故名。
[21]龙来喜听经:《高僧传》载:南齐时,昙超适钱塘之灵隐山。富阳人凿山侵坏龙亭,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超乃南行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所礼拜。超便说法,请其降雨。
[22]住持:佛教语。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
[23]发心:佛教语。谓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许下向善的心愿。
[24]云板:佛教法器名。铁铸云彩状之板。击以报时。
[25]盂兰:即“盂兰盆”,梵语,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后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6]善信:谓对佛法虔诚信仰。
[27]维扬:扬州的别称。《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28]“接古润”二句:镇江之金山、焦山,皆佛教胜地,扬州与此接近,故云“亦有善缘”。善缘:佛教语,指与佛门的缘分。
[29]“凡依”二句:这里“玉蕊”指镇江佛寺;“香檀”,供佛用之,以指佛法。意谓:凡是来依托镇江佛寺之人,都是信仰佛法者。
[30]慈云: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31]“中含三点”二句:比喻佛经中蕴含的品德如同儒家的三德,是相互推动的。三点,指梵书“∴”。《涅槃经》:“‘伊’字三点,不并不纵,如摩醯面上三目……”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如《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32]“外示”二句:这里比喻佛经中显示出的法相如同《易》中卦象,相互重叠。
[33]钟鼓不交参:谓敲钟与击鼓交错进行,即“晨钟暮鼓”。《五灯会元》卷七记载福州玄沙师备语:“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
[34]觉路: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禅宗永嘉集〉序》:“慧门广辟,理绝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迹晦名言之表。”
[35]见幡无动相:《六祖坛经》载:六祖慧能寓止于广州法性寺,于一暮夜,风吹刹幡,闻二僧争论,一僧谓“风动”,一僧谓“幡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以此公案显示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所以关键是在修心安心,达到“无心可用、无迹可寻、无猜可思”的“平常心”境界,身心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36]“扫除”句:尘翳,被灰尘遮掩。比喻受蒙蔽。落,除去。南朝宋谢灵运《昙隆法师诔》:“慨然有摈落荣华,兼济物我之志。”空华,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37]三昧: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摒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38]金莲:本意指金制的莲花。也指莲座,呈莲花形的佛座。此处“金莲”与下句的“玉网”都为诸佛净土境界庄严之相。“金莲”当指心性之无垢,“玉网”指无量事理互相涉入。
[39]饮光微笑:饮光,佛教罗汉名,即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五灯会元》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0]和南摄受:“和南”,佛教语。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引申为“祈求”意;“摄受”,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41]文殊:佛教菩萨名。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大日如来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司“理”的普贤菩萨相对。
[42]一蚁菰芦:渡江如蚁着一芦。干宝《搜神记》记载:“吴当阳县董昭之,尝乘船过钱塘江中央见有一蚁,着一短芦,走一头,回复向一头,甚遑遽……因以绳系芦着船,船至岸,蚁得出。”菰芦,菰和芦苇。
[43]衲(nà)子:僧人。
[44]努目:犹怒目。把眼睛张大,使眼球突出。
[45]“举处便喝”三句:意思是说僧人诵经不得禅理。喝,禅师接待初机学人,对其所问,不用言语答复,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验知其根机的利钝,叫“棒喝”宗门,佛教语。禅宗的自称,而称其他各宗为“教门”。交涉,关系;牵涉。
[46]石人起舞:《普灯录》卷五“石女舞成《长寿曲》,木人唱起《太平歌》。”
[47]新妇骑驴:《五灯会元》记载:“……时有僧出礼拜……问:‘如何是佛?’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曰:‘未审此语甚么句中收?’师曰:‘三元收不得,四句岂能该?’曰:‘此意如何?’师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
[48]吃荔枝:《宋元学案·艾轩学案》:“答人问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识荔枝奇,滋味难言只自知。刚被北人来借问,香酣两字且酬伊。’”
[49]单刀直入:佛教语。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
[50]逃虚:逃避世俗,寻求清静无欲的境界。
[51]舌铺:如来的广长舌,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
[52]不消:不需要;不用。宋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诗之三:“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面裹头巾。”
[53]些子:亦作“些仔”。少许,一点儿。
[54]五十三参:佛教传说,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指点,南行五十三处,参访名师,听受佛法,终成正果。见《华严经·入法界品》。
[55]“除了”二句:意思是佛理最能感人心。曾有能使群石点头,天花乱坠等传说。戒坛,僧徒传戒之坛。
[56]宝盖: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于阶道侧竖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百亿宝盖弥覆其上。”幡幢,即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57]乘杯一渡江:晋宋时僧人,不知姓名。传说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杯渡”为名。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杯渡》。后因以称僧人出行。
评析:
汤显祖《南柯记》的创作寄寓其极深的佛教出世思想,剧中《禅请》、《情著》、《转情》、《情尽》等出中都较多涉及到这一方面。本出写扬州孝感寺和禅智寺住持率僧俗(僧徒与一般人)人等,渡江至润州甘露寺,延请契玄禅师赴扬州参加盂兰大会讲经说法的故事,全出用大量对白,并引用、穿插了极多的佛教典故与故事谈禅说理,汤显祖不厌其烦的叙述,也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他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契玄禅师则是本出中的重要人物,从禅师口中叙述扬州蚁穴的由来,结构框架即是按照佛教“一切皆有因果”的理念来设置,契玄禅师一夕“忽然倾泻莲灯,热油注于蚁穴之内”,“坏了多生”,并“甚是忏悔”,达摩祖师则以为此是“虫业将尽,五百年后,定有灵变”的征兆。恰逢扬州孝感、禅智二寺请契玄禅师去说法,由此,契玄禅师要依佛愿,亲自到扬州“了此公案”。
当然,汤显祖也注意到情节的波澜,全出的四支曲子,【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写契玄禅师以课徒诵经为由拒绝过江说法,最后两支曲子写契玄拗不过众僧俗的恳请,只好答应赴扬州盂兰盆会说法讲经,这便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从戏曲的关目设置上看,作者情节安排皆有照应,契玄禅师的出场,为日后淳于棼和公主琼英的相遇布下伏线,前后呼应,有力地推动情节的扩展。当然过分冗长的对白以及艰涩难懂的佛理,都不利于舞台上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