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81600000003

第3章 甬地甬景(3)

一座特殊的山

三十多年前的年少时,去余姚中学读书的路上,我们一定要翻越那座山,那是一座位于城镇中间的山。虽然,翻山会使路途累人很多,然而我们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就是精力过剩的少年人,总能够在那座山上,获得一些意外的惊喜——春天里,那里漫山遍野都种着果树,其中桃树最多,那在山的西坡。有好动者一定会趁着山林管理员不注意,顺手牵羊地偷摘一只很小很小的桃子,拿到学校里,在同学们那里炫耀一番。当然,也有经验不丰富的哥们,在“偷摘”幼果的时候,被管理员扭住了手臂,结果被告到学校,那是很失面子的事情。至于冬天,山上最大的乐趣,就是打雪仗,一般情况下,“解放军”一队总在山下进攻,“蒋军”则在山上守阵地,最后当然是“解放军”赢了。有一次,“蒋军”眼看要失去阵地了,一位老兄就抓起石块,往下砸去。某位“解放军”光荣挂彩,血流满面的他,狠劲地往上冲,将那位“蒋军”摁在战壕里一顿拳打脚踢,鼻青脸肿的“蒋军”号啕大哭。次日,双方父母告到了学校,结果是两位同学各自写检讨,为此双方父母交恶,而过不了几天,那两位同学又兴致勃勃地去山上找乐了。

这是一座给少年带来乐趣和刺激的山。

当然,我们也在这座山上,获得过一些少年人还没有懂得的生活经验。逢年过节的时候,父母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就是陪同去山上玩,奢侈点的,会在龙泉山公园门口拍一张合影。那时,我们就觉得很好玩,全然不知道“陪客上山”是一种情谊的表露。再比如,我们发现一对男女坐在石凳上,中间会有十几厘米的间距,他们貌似不说话,也没有任何动作,我们就觉得很奇怪——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我们:他们在搞对象。于是,我们就会蹑手蹑脚地走到他们的背后,偷听其窃窃私语,或者“喂——”地大喝一声,吓得那女人狂跳起来,而男人就会举着拳头威胁我们,其时我们早已哈哈大笑着逃之夭夭。当然,现在在山上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像麻花那样纠缠在一起了。那时,我们也会在毛竹林里发现这样有趣的“广告”:某女同学与某男同学在一起看电影了。于是,就把这个“广告”带到学校里广为散布,看着那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和那男同学表面愤怒内心小鹿乱跳的表情,发布者之喜悦心情,远胜考试得了100分。

清晨的山上,是晨练人的世界,有“啊呜呀呐——”练声的,有“嗨嗨嗨”练拳的,有和着收音机做广播体操的,有吹笛子、拉二胡的,有写生练字的。那时,我们在读文艺班,也去山上练琴,开始是各自练着,快到上学的时间了,大伙会聚在一起合奏一番,曲目多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边》《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而后,我们结伴下山,高唱着姚剧《追报表》中的戏文:“他前脚走我后脚跟嗯——”

这也是一座给我们新知和进步的山,这座山的名字,叫龙泉山。

年长了,去山上的感觉,有些变异。我们会更多地注意这些景点:迈入龙泉山公园南大门,拾级而上,在半山腰可见清书法家翁庆龙所书“文献名邦”巨匾,再往上走,便到了“四先贤故里碑”,这是后人为纪念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位余姚先贤而建的。位于南山腰的中天阁,曾为王阳明先生讲学处,故亦称阳明书院,建于五代,取唐诗人方干诗中“中天气爽星河近”之意而命名。王阳明先生在这里完善了“致良知”学说,创立了姚江学派。山上另有龙泉井、龙泉室、子陵亭、阳明亭、舜水亭、梨洲亭、止仰亭、知乐池、文昌阁、动物园、观景台、龙泉寺、博物馆以及诸多乡贤祠、纪念馆(碑)等,在龙泉山麓,构成了“长虹卧波,飞阁镇流”的景观。

这座山,不仅仅是少年人撒野的山,也是成年人输送友情、亲情、爱情的山,更是余姚文化荟萃的山。

有一回,我从外地坐飞机返甬,因天气原因,飞机在宁波上空盘旋了半个多小时。我仔细地辨认着余姚的地形,忽然发现,姚江就像一截一截的破折号,龙泉山就像姚江边上的一个句号。河姆渡文化沿姚江绵延徐进,而龙泉山则给姚江打上了一个句号。这个句号,试图沉淀住昔日底蕴。余姚曾经多次搞过旧城改造,富具明清风格的江南直街不见了,县衙门口雕有“文献名邦”的钟楼不见了。但愿龙泉山安然,不要被好事者铲平,若然,余姚的灵气将荡然无存。

因为,龙泉山古称灵绪山。

余姚的山峦·慈溪的海涂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帖子:慈溪人与余姚人的车子剐擦了一下,慈溪人下车看了看,从车里拿出一瓶茅台,对余姚人说:“兄弟啊,人唔没啥咯事体顶好,来,弄口啷,压压惊。”余姚人接过酒,豪爽地喝了好几口,把酒递给慈溪人:“味道交关赞,好兄弟,来,侬也弄两口。”慈溪人说:“我一记里(现在)勿弄,等交警来处理好了再说。”

这个帖子有三层意思:第一,慈溪人牛,有钱嘛,随便就可以从车子里拿出茅台来当茶喝;第二,慈溪人精明乃至于会算计,表面上看,对余姚人很客气——请喝茅台,实际上布了一个局,等下警察一查,哈哈,你余姚老兄酒驾了吧?第三,这只是一则调侃式的帖子,事实上的余姚人和慈溪人,是很要好的一对兄弟。可以说,慈溪人没有这样使坏的,余姚人也没有这样傻帽的。发这个帖子的老兄,貌似有挑拨余姚人与慈溪人关系的嫌疑。

余姚和慈溪,习俗类似,土地相连,方言接近,交错着的亲戚很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七大姨八大姑的,很难分出彼此。要说区别,余姚更有古城的味道,慈溪则比较商业化。慈溪城区比余姚城区繁华和漂亮,余姚城东新区一段时间给人的感觉要比慈溪城区好,但是慈溪文化商务区建成之后,档次明显比余姚城东高。慈溪GDP比余姚高,人均GDP也比余姚高,慈溪个私企业主多,敢于赚钱,更乐于花钱享受生活,因此消费能力也是慈溪高,但是平均工资却是余姚高。慈溪的豪华车4S店数量是浙江省县级市里仅次于义乌的,余慈两地的豪华车相差不大,慈溪好车略多些。

从方言上来说,两者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外地人根本分辨不出。不过,细细一究,还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二人称虽然都说“侬”,但是,余姚人用平声,慈溪人用入声。平声,柔和婉转;入声,掷地有声。慈溪的很多区域,原先都属于余姚,慈溪原先的中心区域,就在慈城一带。后来,横河、逍林、周巷乃至于现在慈溪的县城浒山等地,都划归了慈溪。一段时间,慈溪人是作为小弟弟或者说新生儿,敬重着余姚人的,而余姚人也高傲地俯视着这位小弟弟,骨子里也许有点看不起这个新生儿。不成想,改革开放后,小弟弟的慈溪人奋起直追,在经济上赶超了老大哥的余姚。于是,慈溪人挺直了腰杆,开始对余姚人说“不”了。而面对慈溪的崛起,余姚人表面上似乎不温不火不动声色,不过,心底里一定是着急的。如此,这兄弟俩,开始了较劲。而较劲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余姚人继续低调内敛,默默无闻地做足自己的功课;慈溪人则不按常规出牌,大张旗鼓地开拓着新的领地。余姚人搞杨梅节,慈溪人也采用“拿来主义”,紧跟着搞杨梅节,还评选“杨梅仙子”。余姚人不买账地嘀咕:“你那杨梅产地,原先都是余姚的。”慈溪人说:“现在都属于慈溪的了吧?连你们现代的文化名人余秋雨,也是阿拉慈溪人了。”从经济角度考量,余姚和慈溪的实力不相上下,产品布局也有一定的类同,比如都做小家电。但是,慈溪人的小家电更享誉海内外,余姚人的塑料行业则举世瞩目。

余姚人的依托是四明山,慈溪人的依托是杭州湾或者说浩渺东海。山,给人以凝重厚实;海,给人以开放拓展。山,使人无后顾之忧,即使在平原做不得事情了,可以进入大山深处“打游击”;海,使人有一种恐惧感——当然,这是胆小者的感觉,而对于胆大者来说,海,就是另外一片天地。慈溪人可以围海造田,在海涂上捕捉商机。而且,可以驾驶着梦想之舟,到世界各地去捞金。

余姚人的稳重内敛,来自于传统文化;慈溪人的开放大胆,来自于海洋文化。虽然风格各异,然而兄弟俩都在广袤的大地上奋进,而且时有携手合作,最后殊途同归。缘于此,很多人从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把余姚和慈溪合并起来叫“余慈地区”。

从老墙门到城市客厅

李聚才就住在这里,他的印象中,这里危房旧房杂乱无章,狭窄的弄堂网状辐射,两三户人家拼用一间厨房,十几户合用一个水龙头,没有卫生间,早上丁零丁零的摇铃声,唤来了家家户户的女人,拎着马桶蜂拥而至。因地势低洼,每逢大雨,不少居民家中就进水。多少年来,不少宁波人都将药行街、开明街、江厦街、中山路合围的这方区域,叫作老墙门。

这个老墙门,可以说是老宁波的中心区域,一代一代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从这里走向三江六岸,走向轮船码头和十六铺码头,走向欧罗巴、美利坚和东南亚……

李聚才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们就像候鸟,逢年过节的时候,纷纷飞回来,与留守在这里的父母、妻儿团聚。储存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以后,他们再次背起行囊,为了父母的叮咛,为了妻儿的期盼,走向他乡异地。

有一天,李聚才们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熟悉的雨巷和瓦屋了,找不到打铁铺、油条豆浆店和爆米花铺了,他们好像迷失在一片水晶街和现代化的商铺之间。

曾经是发小的邻居,告诉李聚才们——

世纪之交的时候,老墙门被推倒了,代替它的新名字叫作天一广场。

那一天,是李聚才90岁的生日,他带着太太、子女以及第三代和第四代,再次来到精神意义上的老墙门。太太由儿媳妇陪着去了哥特式的天主教堂,虔诚地唱着:“主啊,感恩的泪,止不住地流,心里的话儿,说也说不够,一双钉痕的手,叩响久闭的门,一个柔和的声音,把我们的心夺走……”第三代带着第四代,流连在水晶街,穿梭于时尚店铺之间,他们没有老墙门的情结,倒是对这里的休闲风,十分地喜欢。

李聚才拄着拐杖,在做大学教授的小儿子的搀扶下,慢慢地来到了药皇殿。他从小就知道,药皇殿在宁波医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供奉着神农氏,而且成为近代宁波南北药材及名医坐堂、同业聚会议事的一个重要场所。现在,这里成为宁波药史的陈列馆。李聚才抚摸着这里的木雕石刻,有一个念头闪过:在古代,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天一广场保留这些遗迹,是为了让宁波百姓和外地游客感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宁波历史的深厚积淀。

虽然,李聚才在为老墙门的远行而失落,不过,更为这块“风水宝地”焕发出现代化的气息而惊喜。小儿子耳语于他:“阿爹,这里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时尚和商贸的集散地了,成为宁波的城市客厅。”

李聚才点点头,夜风吹乱了他满头的白发。

天一阁的绿

碧水叠石,修竹樟木,亭台楼阁,书香园雅。

走进处于闹市区的天一阁,骚乱的心,会突然宁静下来。一来,因为这里的环境雅致中透着生机,碧瓦飞檐间,是默默蔓延着的树枝,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能够看到顽强的绿色,显示着自己生命的坚定;二来,花窗里边的书架上,排列整齐的古籍,犹如一位位智慧的老人,让前来拜会的年轻人,不得不屏住呼吸,放弃昔日的轻浮和狂妄,忒感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450多年了,那些古籍,借助着“天一生水”,绵延不绝地向后人传递着芬芳书香,传递着人性守望,传递着精神信仰。哪怕不是读书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游客来此观光休闲,也会于繁华现代的都市生活之外,体会到“万卷诗书来左右,容我佳园一藏身”的乐趣。

然而,这种乐趣的得以保存和绵延,是经历过了一次次的磨难的,就像春天的绿芽,要经过风霜雪雨的蹂躏,要经过默默等待的无聊,要经过苦苦挣扎的坚忍,才可以迎来和煦的春阳。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清嘉庆十三年(1808),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抗战时期,钟爱文化的人们,为了不使古籍受到外敌的破坏,他们用肩挑、船运,转移了古籍孤本,藏匿于乡间。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椠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同类推荐
  • 试飞英雄(二)

    试飞英雄(二)

    她才三十出头,领导和战友们都很关心她,希望她能再觅新缘,她轻轻地摇头,她指着心口说:“他已经长在我这里了。”我们都坐在车里,不动,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她走近,再走过。我相信她一个人在山道上慢慢行走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对四哥甜蜜的回忆。试飞员烈士的遗孀几乎没有再婚的,因为在她们眼里,曾经用生命叱咤蓝天的那个人,无与伦比。
  • 依依柳岸

    依依柳岸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
  •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

    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

    《词源》,张炎著。两宋词学,盛极一时,其间作者如林,而论词之书,实不多观。张炎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究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乐府指迷》,沈义父著,沈义父工词,以周邦彦为宗,持论多为中理,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
  • 郁达夫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郁达夫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诗建设17

    诗建设17

    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数种不定期诗刊,《诗建设》是其中较好的一种。这不仅因为它的诗,也是因为它的一些文章。本刊的好处,在于收入的诗作比较注重美学与思想、社会价值的均衡,诗人立足复杂的现实给予诗与之相对称的面貌,而不是使之简化或将其降低到社会口水的层次上;而其中的一些诗学文章也常有新的发现,不是停留在某种文学成见上的自言自语,颇具建设性。《诗建设·17(2015年春季号·总第十七期)》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最新的生长,见证与完成现代汉语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热门推荐
  •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代议制政府

    《论自由》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的自由权利。《代议制政府》是密尔政治学说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其多年致力于议会改革而形成的政治观点和实际建议系统化的结晶。
  • 无奈的费叶

    无奈的费叶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资深电影爱好者、著名影评人陆支羽,在这本书中精选23位世界经典导演及其代表作品,142部至爱的电影片单,带你一起体验电影带来的迷影人生。除了我们熟悉的杨德昌、蔡明亮等中国面孔导演,书中还包括伯格曼、阿巴斯、阿莫多瓦、今敏、法斯宾德、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帕拉杰诺夫等外国经典导演。书中还收录了对第5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导演张大磊的采访,First西宁青年影展最佳艺术探索奖《中邪》导演马凯采访,First西宁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喜丧》导演张涛的采访。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马戏团,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丑,而电影给了我们再造幻想、重塑灵魂、直面自我的另一种可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清行

    三清行

    这是刹那的芳华,永恒的瞬间。茫茫混沌,虽无尽头,却有天地,虽无事物,却可容纳万物,虽无一丝光芒,却有生命燃烧。贯穿千古,入尘世,化天道之轮,悟八苦,体原初,感真情,化三清。一剑驱万邪,一气化百川,一力动天地,一情蕴万物。虽走帝道,却侠胆义肝,万古之争,唯有一刹永恒。这是一个原初的世界,一个最初的世界,一个混沌未开辟前的宏伟世界。太古时期,乱世相争,唯有一人一剑御永恒千古!三清化气,归于原初!
  • 风山天地初江湖

    风山天地初江湖

    郑敌天为当世武学高手,四处寻敌,战无数大门派高手,尽皆胜利。他寻遍江湖只为遇到能够将自己击败之人,可来来去去数十年,未曾逢过一败。他理所当然的成了当世武功第一人。可他却因自己的无敌而寂寞。在迟暮之年,他又苦学锻造之术,终在临死之前锻成四把神兵利器,锻造成功后,他将它们带到了江湖第一高山武山之巅,后无悔而终。他死得安心了,但他所锻造的四把神兵利器却在江湖上引起了一片腥风血雨。无数武林高手前来武山争夺神兵利器,而四把神兵利器则因争夺流转在江湖各地。故事发生在郑敌天去世后的十年,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
  • 天下男修皆炮灰

    天下男修皆炮灰

    前世的南连枝情深错付,导致自己家破人亡门派覆灭,被所爱之人扔到玲珑塔里天天与邪祟作伴,落下了一个妖女的名声。名声虽不好,但好在活得快活。好景不长,最后南连枝被所爱之人一剑捅死了……于是,曾经掀起腥风血雨的妖女,重生成了一条“赖皮”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亲爱的拟音师男友

    亲爱的拟音师男友

    乐天派的女狱警逐渐治愈有述情障碍的男拟音师。他是看起来除了声音和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无所谓的天才拟音师,述情障碍症患者——丧男人张司泊。她是给死囚写遗书的狱警,喜怒哀乐形于色,永远活色生香,情感充沛的跆拳道高手——小林黛玉陈一舟。可是有一天,当情感表达障碍的他对陈一舟说:“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时,陈一舟的心瞬间就被他努力学习的精神暖化了。
  • 偏爱日常

    偏爱日常

    特殊的家庭环境让森婉晴失去了少女该有的性格,弟弟的厌弃,母亲的排斥,无论她怎么努力,却终究改变不了他们对她的态度。对于森婉晴来说,她做过最疯狂的事情都是在认识陈爵之后:谈了一场恋爱,男朋友陈爵和闺蜜戚诗冉,恢复了本应出现在她脸上的笑容和开朗的性格;鼓起勇气摆脱了父母的束缚......哪怕是大学异国恋,他们也始终如一,叛逆少年不愿继承父业,坚持创业,终打下了爵际的江山;倾城少女独爱计算机,苦攻编程,终成为让人闻风丧胆的hacker(黑客)Queen,无论与否,他们都是彼此生命中最亮的星星,光芒万丈,照耀彼此。过程不重要,结局很美好。WhenIamking,youshallbequeen。那年夏天的不期而遇,却是幸福的开始。
  •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