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明帝时。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金山之巅矗立着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阁台等环绕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龙洞等镶嵌山壁;大雄宝殿旧址、天王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顶;各种建筑以曲廊、回檐和石级相连,形成楼上有塔、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白蛇传》白娘子为救许仙,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由于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接,遂成为内陆山。现在,金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镇江市区西北,山势巍峨,景色壮丽,登临俯视,长江浩瀚。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更使金山成为江南名山。金山高60米,绕山一周五百二十余米,金山寺便坐落其上。其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初建时又称“泽心寺”。南北朝梁武帝重视佛教,曾于天监四年,亲自到金山寺参加水陆大会盛典,这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的开始,也是当时佛教中最大盛典。宋代元丰七、八年间,名僧佛印为住持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南宋乾道九年,四明仁仰慕金山水陆法会,而施田百亩,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元朝延祐三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水陆道场,命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达1500人。可见,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在历史上便享有盛名。金山寺也因此而名声日盛。
南朝、唐朝时,寺名均为金山寺。北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宋徽宗时,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从元代起,又称金山寺。清康熙南巡时,给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尽管这块匾额至今仍挂在寺的门楣上,但仍以金山寺之名远播海内外。它与宝光寺、文殊院、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
金山寺有四大传说。
传说之一:水漫金山。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热烈的追求,神奇的传说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人们多同情许仙和白娘子,怪法海多事。
不过考察起来,金山与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寺开山祖师唐灵坦和尚初到此时一片荒芜,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传说那洞里有毒气,人触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唐释法海(裴头陀)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禅,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水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了起来,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有一天法海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做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奇妙的艺术构思,生动曲折的传奇情节,塑造了白娘子、许仙、小青、法海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传中最精彩的故事内容,从此,便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使金山名扬天下。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故事里多次描绘了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等镇江的名胜古迹,使镇江城和金山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说之二:玉带换袈裟。
熙宁四年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
那天上午,东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拾级登山。他远远望见佛印禅师,正高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那佛印看到东坡上来,也不让座,只高声问道:“学士从哪里来?这儿可没有您坐的地方!”意思是:这里没有你的归宿。东坡听了,知是“禅机”,也开玩笑说:“既然没有坐处,何不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为四大)用做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便有意难他说:“贫僧有一佛语上联,学士如能对出,当从所请;若对不上,请留下腰间玉带,永做镇山之宝。”东坡自恃对佛学颇有研究,就欣然答应,并随即解下玉带,放在香案上面,说:“请出句吧。”佛印高声念道:“四大皆空,五蕴(佛教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带收起,永镇山门。”又让人取来一件袈裟,回赠东坡,并赋诗两首,暗示东坡应穿上衲衣,离开仕途。
东坡也步他的原韵,和诗两首,其一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但东坡终于没有听从佛印的劝告,脱去官袍,披上袈裟,弃官出家,而是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实现。
那条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带上缀着一块一块米色的玉石,有长方形、圆形、心形,精美绝伦。九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观赏。
传说之三: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提起梁红玉这位巾帼英雄,人们便会想到她击鼓战金山的历史故事。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至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传说之四:苏学士妙高台赏月。
相传妙高峰平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高僧佛印凿岩建造的。高台离地约30米,上面有阁,由于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陪友人来此赏月而名气大增。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金山寺有四大名洞。
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携小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了许仙。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洞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6.6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有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曾在这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金山寺还有四宝。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苏东坡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一些米色白玉,这些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等。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游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辨别出来。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的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
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
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
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八分,径一尺五寸五分,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又叫诸葛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