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远城西20多公里的河溜古镇,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庙宇葛山寺。说起寺名的来历,有人说源于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设置的葛山县。也有的说得名于后汉古葛山城。不过,传说最多的是葛山寺的兴建缘于大明王朝朱元璋及其子孙,对河溜葛姓人家葛来安母子的感恩。
元朝末年,旱涝蝗虫灾害交替发生。大灾过后,又出现瘟疫。淮河两岸,十室九空。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儿等十几口,一夜之间,除他本人外,全死于病魔饥荒。走投无路之下,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只好剃度为僧,就食于凤阳一处小庙。可是好景不长,僧多粥少,庙里的和尚也断了炊。朱元璋万般无奈,只好辞别寺庙,沿淮河、涡河一路向西逃荒。这年冬天,雪下了三天三夜,平地积雪二尺多深,连沟和路都分不清了。栖身于河溜葛家小庙的朱元璋,拖着病弱的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葛家村的小褚庄走去,他盼望能讨得一碗残汤剩饭,填填肚子。没想到刚进村口,朱元璋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发黑,一下子栽倒在雪窟中。恰好被路过此处的小褚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葛来安看见了。
这葛来安,人都叫他葛傻子,本应是个富家公子,因他祖父和父亲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几百亩良田,几十间美宅,传到他手上,仅剩薄地三五亩,草房一两间。葛来安父亲病故后,母亲拉扯他,孤儿寡母,度日如年,过得就更艰辛了。别看葛家人穷,轻财重义的家风却世代相传。见雪中有人遇难,葛来安急忙奔上前去,弯腰将这人背上肩头,踏着雪向自家小茅屋走去。屋内支着土炕,坑头有一破铁锅。母亲见来安背了一个病人进来,忙给土炕烧火,又从邻家借来一个鸡蛋和一些生姜,给朱元璋熬汤取暖。娘儿俩忙活两天一夜,朱元璋才清醒过来,但仍高烧不退。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娘俩商议,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活。经过一个冬天的调养护理,朱元璋的病终于好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朱元璋也是重感情的人,便插草为香,取水为酒,跪认来安的母亲为干娘,来安为兄长。麦收过后,朱元璋挂念庙中的师父师兄,执意要回凤阳。来安和老母套上牛车,一送就是二十里地,还把家中仅有的十几块铜板塞到朱元璋的手中,留作盘缠。离别时,朱元璋双膝下脆,给来安母亲行了大礼,含着泪说:“干娘,我永远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想不到当年穷困潦倒的朱元璋,竟在南京当上了九五至尊的大明皇帝。来安老母得知喜极而泣,临终前叮嘱来安,娘死了你就去投奔南京城的弟弟。安葬好老母,来安翻山越岭,一路乞讨,来到了京城。没想到来安不仅没见到皇帝,还被以冒充皇亲国戚的罪名,关进了大牢。多亏那牢头有心,打通关节,将此事禀报给了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兄弟俩才得以相见。
京城的生活顿顿美食,夜夜歌舞。从小赶牛犁田的葛来安哪能习惯这样奢侈的生活,心中老是惦记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他多次找到朱元璋要回老家河溜。朱元璋见他执意要走,就赏他官帽美女和金银珠宝。没想到这些葛来安都不感兴趣,到后来却向朱元璋要了一群耕牛,乐乐呵呵地赶回家中,分给了缺少耕牛的相亲们。来安又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种田的田园生活。
朱元璋念他清心寡欲,年年派人给他送钱送粮。他不是如数退回,就是把这些东西全部分给村里穷人。朱元璋还多次安排人给他盖房修庙造牌坊,葛来安死活不愿意,还说这是折他的阳寿。葛来安死后,朱元璋派人重修了葛家庙,又御敕建造了葛家上马牌坊、下马牌坊,年年派官吏前来祭拜。古时,交通运输靠河道舟船,葛家庙因离涡河较远祭祀很不方便。到了明弘治十年,地方官绅上书朝廷,奏请恩准在紧靠涡河的古葛山县城旧址重建了一座占地150亩的葛家庙,这庙就是葛山寺。原来的葛家小庙因靠近葛氏族人居住的小褚家,便被人称作褚小庙了。
民间俗语“东三十里,西三十里,拜佛还去葛山寺”,说的就是新建的葛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