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显通寺的无字碑,立在大文殊殿的前面,跨进此寺的第二道山门,便可以看到左右两座八角碑亭,每座八角碑亭内立有汉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二米余,宽不足一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边那通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所以人们管它叫“有字碑”。相映成趣的是在有字碑的右侧,还对称地立着一通“无字碑”。
立碑,是为了记叙什么,以传后世,按理当然要有铭文。可是在我们历史悠久的国家里,有的地方却立了空无一字的“无字碑”,这些“无字碑”虽无铭文,但胜似有铭文。例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传说是按照武则天的遗言所立。她自知人们对她的一生评价各异,因此决定立块“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自去评论。
那么,显通寺里的“无字碑”用意何在?当地也流传着一些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这样的:原来盖碑亭的地方,本是灵鹫山下的两个圆形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好像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年,清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山上,好像一条巨龙昂头高卧在那里:牌楼不正是龙头?两根幡杆不正是龙角?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不正是龙吐出来的舌头吗?康熙越看越像,看着不禁自言自语起来:“菩萨顶,菩萨顶……”他想找一些依据,只要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死龙,那他就放心了。
显通寺的住持当时没有明白皇帝的心思,听到皇帝念叨菩萨顶,便说:“启奏万岁,那灵鹫山是一条龙,菩萨顶是牌楼,正好在龙头上,上顶云天,下临大地,所以菩萨顶十分兴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住持的这番话,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皇帝的心上。没等住持说完,康熙便瞪起眼睛问道:“灵鹫山真是一条龙?”住持还不理解康熙的心思,回答说:“对,当年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歇龙石,青龙也跟着来到五台山,这灵鹫山就是卧在五台山的一条龙啊!”康熙最怕住持说这种对当朝皇上不吉利的话,不过他还是不露声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捋着须,仔细地观看着菩萨顶,过了好大一阵儿,他像是发现了什么奥妙,转头对住持说:“灵鹫山是条龙,可这条龙不会起飞。你看,它没有眼睛。”本来康熙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音,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是不知内情的住持说:“启奏皇上,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时,太阳照到显通寺的两个水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了,冲住持大发雷霆:“你知道个什么!龙长了眼睛就飞走了!龙飞走了,五台山还会有灵气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块石碑压住!”没几天水池被填平,石碑被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只写了一篇碑文,就起驾还朝了。于是,显通寺里便留下了这块“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