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父亲。汉武帝初年,司马谈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的官职并不高,俸禄也不丰厚。可是这对于司马氏族来说,却是一个特大的喜讯,因为他们家祖上曾经当过周朝的史官。太史令在他们族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十分高的。
司马迁自幼好学,长大后,他决心继承父亲修史的事业,立志写一部传世的史书。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决定到全国各地游览山川及名胜古迹,增加自己的阅历,为他今后写史书做准备。他出关后,先去南阳,又到长沙,来到浙江绍兴会稽山凭吊大禹陵。离开会稽山后,他又到了姑苏山,考察当年吴越争雄的古战场。在名将韩信的故乡,他收集了韩信年轻时的坎坷经历。到了沛县,司马迁才知道,汉朝的开国元勋们,原来都是地位低下的贩夫走卒,使他确定了“将相无种”的思想。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太史公司马谈因病未能参与此事,他心急如焚。这时,司马迁正好从西南回归长安,见到生命垂危的父亲,司马迁泪如雨下,跪倒在父亲的床前。司马谈老泪纵横,拉着儿子的手说:“照父死子继的规矩,你要任太史令。做太史令可千万不能忘记我所要写的史书啊!”司马迁跪在父亲的病榻前,痛哭流涕,连连点头。司马谈强打着精神,继续说道:“从孔子之后,四百余年了,可是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写史书的事放弃了,以至不再修史。现在汉室兴盛了,海内统一了,有明主贤君,忠臣义士,可是作为太史官的我却不能记载他们了,荒废了天下的文章,我感到非常的害怕和不安,你要牢牢地记住啊!”司马迁泣不成声地说:“父亲,放心,孩儿虽不聪明,但我一定遵照你的教诲把史书写出来,您老就放心吧!”司马谈听到儿子这句话,闭目归天了。
司马谈逝世后的第三年,司马迁被朝廷任命为太史令。从此,使他有机会阅读、整理国家的藏书和史料,为他写《史记》做了进一步的准备。就在这时,司马迁遭到一场横祸。他为与匈奴作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说他是寡不敌众才投降的。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对他处以腐刑(一种侮辱人格的惩罚),遭到这种打击的司马迁恨不得一死了之。他想到父亲临终的遗言,想到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他决定放弃轻生的念头,忍辱活下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