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正在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然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
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与完美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地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三条:
一是依靠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其特点是: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但积累速度较慢,来不及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是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包括参加培训或听一些专题讲座。比如,在上海,《世纪讲坛》、《百家讲坛》等已经成为许多教师了解科学和文化前沿的“必修课”。此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学一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人与人最大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的把握,是实现教师主动发展的最大空间。其特点是:多为间接体验,但信息量大,能通过比较发现和积累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随时进行调整性反思。
三是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当前,从普遍情况来看,地理教师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或外部条件还欠成熟。所以,自我要求往往是教师之间存在差距的主因,举凡在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有建树的教师,都有比较高的自我追求,他们能通过发现地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并进行专题实践或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着自身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每个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应该选择的重要方法。鉴于高中地理新教材是专题式编写体例,知识点相对独立,教师可通过再创造予以整合,理顺关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性把握。比如,教师可以联系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自主增删,自编讲义,创造性地探究华北或黄河下游地区缺水的原因与对策。
由于自身能力和理解上的偏差,以上途径的效果也因人而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一、探索有效教学的路径
就时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不少学生对他们接受的地理教学不满意,或者根本谈不上对地理学科的整体理解和兴趣。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归咎于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属性,以为学生受“考试棒”影响,不可能也不会重视地理知识,如果说是重视,也仅仅是为应试。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师生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好像都只强调了客观,而对主观反思不够。这里,我们需要思考:进入学习型社会后,地理能为现代人才的素质做些什么?在终身学习的框架内,中学地理教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地理学力、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丰富学生情感的途径。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理教师,不应局限于按部就班地教书,而要多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外,让地理课生动有趣有实效。从发展自身专业文化的角度考虑,必须探索出一些有效教学的路径。地理教师应树立“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我觉得“功夫”在课外的“备课”,以往,我们往往重视“备课本”与“备学生”,而今,我认为“备自己”比“备课本”、“备学生”更重要。如何备好自己呢?那就是要追求“使上课成为自己最得意的事情”的境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感觉到:听自己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为此,不断培根固土,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急切的任务。这可以包括:系统学习专业课程,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做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和整理适宜的教学资料、索引和卡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二、做成功的学习者
而今,人类正匆忙地走在“知识经济”的大道上,“终身学习”演绎成人生需要,学习是教师对书本知识体验的唯一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直觉能力去参与再创造。在此,若教师缺乏自身对书本知识的深刻体验,仅仅照本宣科地去解释、教学,它给学生实际的指导显然微不足道。教师的学习是产生个人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成为学习的先行者,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兼通其他各方面知识,并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建构中学地理教师的多元知识结构,这是我们走进课堂的前提。
另外,成功学习者对方法的感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学高为师”更含有对“学高”的途径与方法的崇尚;“授人以渔”的古训更明确要求传授者须有“渔”的经验,将学习者控制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记忆与思维认识过程的能力传授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位成功的学习者。
一位成功的学习者,也是能坦然引领学生走进自己“书房”的人,现在有些教师,借口所谓的“忙”,平时不太注意专业阅读或修养,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书房,藏书量一般很少。从名师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一般家庭藏书量要在600册以上(我认识的地理教师中,藏书量最多的接近6000册),而至少一半是专业图书。试想,如果地理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藏书世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在探索性教育实践中与学生共进
一位全国知名的中学语文教师,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与学生一起发展”。我觉得此话有道理,这是因为: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是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而这一转变有赖教师自身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实现。面对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可利用的现成经验不多,必须不断反思、调整和提高。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科之外的专业素养。“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节点。高效能的教师懂得从自身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还能从本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内涵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
2.素质教育给教师自主性发挥留下了余地,教师自主地位的转变需要实践体验。应该指出,教学面对的是主动丰富的学生实际,有经验的教师会及时依据学生学习的状况调整教学;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更多地体现在细小环节的应变处理中,这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在与学生一起发展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比如,在平时,教师要注意有关地理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的积累,在大量阅读背景性素材后及时进行反思等。教师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实现个人的螺旋式上升。
3.教师需要把生活作为学科教学的背景,开放教学的空间。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是:师生共同生活在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开来的“小天地”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机械地重复着辛苦的“劳作”,期望得到“知识”的丰收,其实质是学生被禁锢在学校及课堂中。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能否结合实际,把学生的校内和校外生活、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相互沟通,以开放教学的空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当前,许多老师推崇“在生活中学”、“在基地中学”的做法,既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更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名师。
4.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师的出现。当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解之一是片面强调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教师整体人格的提高。完善的人格还包括积极的进取精神、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中学地理教师走向成熟的保障,也是自主成长的重要动力。欲完善教师的人格,措施之一是需要我们主动构建个人的专业内涵,发展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论。这样可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有助于建立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通过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行动中研究,创造性地唤起教师对从事的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教师需要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与启迪,从而校准目标,把握路径,充满自信地走在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