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参加了几场教师招聘面试活动,对于地理教师的基本功问题还是想说上几句。
实际上,写本话题的冲动还与最近一年多我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的切实感受有关。近年,我参加了若干市级和国家级地理教师资格认定面试主考工作,由于师范生尚未纳入教师资格国考范围,所以,更多的是专业外人士来参与,争取拿个教师资格证,以作备用。我发现,除了高中上过地理课,非地理教育专业出身的本科乃至研究生,背景也与地理科学有关,诸如自然地理、GIS、人文地理、旅游地理等,他们应该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也有与地理十分密切的课程作为必修、选修之类的。退一步,要做老师,专业还需临阵磨枪吧。但面试中我们的提问,至少让这些学生感到了棘手,或者说,他们没有逃过评委的专业眼。如果说非专业学生考教师资格证无可厚非,但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区教师面试录取应该说专业无忧吧!殊不知,差距实在不小,这里,还暴露出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值得关注。
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来看,我国明确规定: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有崇高的师德修养,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身心审美素质等。而发达国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则聚焦于:较高的学历水平,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以上取交集则可得:科学文化素养乃必要条件。的确,教师具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把课讲得“引人入胜”,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引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具体可涉及: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能把握教材体系,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有独立的备课能力,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要掌握基于信息化、大数据的各种教学技能,要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有组织班集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等等。
从最近的教师面试情况看,我们很注重全面,尤其是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师德修养、心理素质等,这些整体上应该说的确有很大程度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们为师之初相对欠缺的。但在考察专业水准方面,可以说,问题不少:
问题一,对于专业的相关度理解模糊甚至混淆。如有一次,面试一位人文地理研究生,她说课的内容是“板块构造学说”,我问道:作为人文地理背景的地理教师,如何在自然地理或科学教育为主的内容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或理念?其实,我这样做是想让她发挥一下人文地理所长,结果是她把人口地理误为人文地理,还硬是把板块构造学说与人口地理的关系给说了一套,让人大跌眼镜!
问题二,说课环节相对好,专家问答则经不起追问。学生在说课前会有45分钟的书面准备,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把说课稿写得比较完整,最多的一位学生甚至分8个方面来说课,显然,对于说课,在大学应该受过明确的教育或重点指导,甚至显得有些八股味道了,千篇一律。但是,当评委问你,在这节课上如何落实对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你在本课中如何落实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目标?考生一般都言不由衷,或顾左右而言他,敷衍了之。这种重预设、轻生成的情况,至少表明,考生或学校教育辅导环节中,缺乏深入思考和追问意识,使本该立体化的备课降格为平面的走过场的说课,其质量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问题三,地理专业知识普遍较差。那天的面试,我们三位评委总体意见较多的是考生的地理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查还不多),比如,初中的5位老师说课的主题是同一个:七年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我们提问频率最多的3个问题,基本全军覆没!问题1:据课本给出的广州市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分布图,说出其气候类型。结果仅有两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考虑说出了,其中一位还是在评委提示下,模棱两可地道出来的(此问题应是受过高中地理教育的学生马上回答出的)。问题2:除教材提到的深圳和珠海外,我国还有哪些经济特区?结果问了3个人,没有人能说出第三个,而把天津、上海、重庆之类的放进去了,至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问题,感觉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惊讶(其实,在高中政治、地理,大学中国地理、经济地理等课程教学中都有涉及,哭笑不得啊)。问题3:决定珠三角地区基塘农业模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还是地形?学生也没能答出来,而这个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中应是必讲事例。还有一个问题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地缝合线在哪里?问了两位高中应聘老师,都回答没听说过(事实上,在地质学中也是一个常识问题罢了)!问题还有很多,也有一些体现地理能力的问题,那些回答也很不靠谱,不再赘述。
窥一斑而知全局,如此看来,我们真要对大学地理教育现状担忧了。忧虑之一,我们也是大学过来的,我甚至认为大学地理教师是很认真的,记忆中,地质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教我们的王老师非常负责,他总是会准备一些补充资料给我们学习并考查,使本人的地质学基础能够有所提高,而今,这些资料虽已泛黄,但有时我还会翻出来查阅,比网上的要经典得多。还有,我特别喜欢顾其麟老师的中国经济地理课,他不仅有过从事产业的经验,且讲课幽默风趣,我很投入地学习这门课,故成绩也一直领先,关键是我学到了不少案例,有时候在他的案例上再作发展,也便逐步成为我在同学面前的“绝活”了。但眼前的这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反应,使我不得不怀疑:要么这样敬业的老师已不多,要么是院系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把控方面出现了漏洞。这对于公众颇有微词的高等教育而言至少不是一个好消息!
教育功臣张人利校长曾多次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尴尬,不管大家接不接受这样的观点,总之我这样认为:做基础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是基础全面扎实,所谓上晓天文、下通地理,各个方面及领域至少要略知一二吧;而欲作称职的地理教师,有关地理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实乃站稳讲台之根本。一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十分薄弱,对于基础教育的本质理解欠缺的新教师,即便形象上如何适合做教师、心理素质再好,充其量不过是个“金玉其外”的角色而已!
在此,特别真诚地建议:师范教育能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方面切实关注,并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