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曾应邀赴外地某校去参加教学视导。主要任务有三:听课、评课和专题讲座。第一天,我连续听了五位地理老师的课,其中高一一位,高二、高三各两位,课间又分别有大约10—15分钟的个别交流,然后是第二天面向该校全体地理教师的评课和教学策略研讨。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客观地说,我平时是不太注意的,或者说不太讲究。因为,本人观点是“心中有生”——对学生负责就行,评价教师教学似乎与己无关。但这次的任务决定我必须对所听教师的每节课作若干点评,因为对方教师一下课便会跟你主动“讨教”。授课教师中有新教师,也有从教20年的老教师,也有地理教研组长。我要注意对每个人评价的侧重点不一,而且还要让教师觉得我的点评既到位又不失水准。所以,我听课十分认真,甚至超过了学生对课堂的认真程度。总体感觉是:该校教师对课堂知识点的把握精准,尤其对学生应试技巧的要求超出了上海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对某句话一定要增加哪两个字回答才最佳也特别讲究;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往往会紧紧围绕考试这个中心;对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也会动足脑筋。个人以为:一节课也许不能断定教师的授课水平,但一定可以断定教师的教学风格,而风格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出教师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客观地说,他们的随堂课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我发现除了一位高三的老师结合学生做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对“太阳升落和影子的变化”作了必要的归纳外,其他老师的课均没有离开过课本,这样时间一长就可能会抹杀教师的创造性,甚至出现只能“教教材”而不能“用教材教”的尴尬局面。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地理能力(除了读图能力外)、地理学习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教育方面几乎也是空白。
我思考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功底和对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把握程度。所以,我对他们的评价从“基于课标 吃透教材是根本”入手,结合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参考教学评价的一些标准,在短时间与教师的交流中,还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同的。实际上,我之所以有这个认识,有这些体会,是与自己多年来在“吃透教材”中的积极实践不可分的。我认为,教师习惯意义上的备课有三个层次。
其一是认识教材。即对教材的通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我尤其重视对各地地理教材的收集(而非收集教参和教辅资料),可以发现在此教材中讲的很少的内容,却在彼教材中有特别的解释,这样,当你养成了学习更多教材的习惯以后,你便已经把本地用的教材中的很多不足之处给弥补了,因为教的东西也有大部分是学生书本所没有的,也便越发爱听爱学了,时间一长,我的课便成为专题式讲座的那种,信息量、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成为本人授课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是质疑教材。即对教材中的一些可能的疑问进行探究,因为这也是学生可能要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做有准备的人,尤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疑问,打有准备之仗。比如,在讲“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时,有一教材中有这样的叙述:“美国西部沿海的地中海气候区的夏季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很多学生根据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的特征,对这句叙述感到很难理解。我就查阅资料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道理。这里还有一个令学生费解的例子,就是“三北”防护林与沙尘暴的问题。因为,可能在同一张报纸上,此版报道说“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如何巨大的成就,彼版却又说沙尘暴离我们越来越近,以至于“更多更早更强”。老师应抓住这个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新事实分析:以防止风沙危害为目标的“三北”防护林为何没有成功地阻止土地荒漠化呢?其实这正是生态治理的误区所在。可以说,对荒漠化原因认识不清,过分强调人的力量,而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在治理中采取反自然的做法,是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的误区。“三北”中的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些地区不适合大面积森林分布。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其代价是巨大的。研究表明,乔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著名学者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我们承认:大西北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长出了不少森林,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的水资源。其实,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
其三是发展教材。即用科学的发展观备课。如对原来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现在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即便是在讲一些认为很确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内容时,也需要我们更多地挖掘与发展,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科学性。如: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路径问题。一般师生都认为,台风移动路径都是从源地大致朝顺时针方向运动(因为受到北半球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我也看到过一道选择题,提供的该地区台风四条移动路径中(图略),A、B、C三条呈顺时针方向运动,D向西偏逆时针方向运动,问哪条路径是不可能的?正确答案认为D是不可能发生的。后来,在聆听了一位台风专家陈院士的报告后,我专门向他请教,他和随行一致认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北半球的台风路径也可以是源地大致朝西偏左运动(即大致如D方向)。随后,我认真地上网查阅有关台风活动图,发现如2005年3月的“洛克”台风等,行进方向果然如此。此事再次提醒我们,许多事物受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考虑问题当尽量全面些,否则,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可能就欠科学。
教师教学是项创造性的工作,一切教学的机智和作为都应当以“基于课标 吃透教材”为起始,离开了对教材的精准把握,而大谈特谈某某教学法应用、某某教学手段应用的好处,充其量不过是摆设,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玩噱头”,而对学科能力、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也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