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1100000005

第5章

通读这几十年关于苏童小说的评论,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王干的那篇《苏童意象》,今天看来,这可能是拿不到任何学位的论文,甚至连论文也算不上。但我敢说,它在苏童批评史上的地位是无人撼动的。王干率先在文章中指出关于苏童小说的红色意象,从最早的红月亮、枫杨树系列中反复出现的红罂粟,到晚近出现的红粉意象。他从“红”和“童”字出发,甚至找出“ong”的韵母总是出现在最关键最让苏童难以忘却的人名和地名里。这篇貌似人物印象的文章,却令人信服地分析了构成苏童小说的三大类意象群,创作经历如何由“我”到“他”、由繁到简的蜕变过程等等,就是今天读来依然有着阐释的诱惑。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丰饶的时期,是一个哺育新思想的温床,思想解放是文学寻求创新探索的催化剂,形形色色的“新”包含学习上的如饥似渴但难免也有生吞活剥的弊端。但那时文风和会风的活泼生动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了。文章的不拘一格,会议的七嘴八舌,热烈争论,你一句我一句,大嗓门。以及发言不断被别人打断的情境,大概是今天的学术会议不提倡也不允许的。我不敢断定王干的文章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几十年学院的规训治理,此类批评文章的产生已是不太可能了。

王干的文章可贵之处还在指出意象在于苏童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意象最初是从诗歌创作领域转借过来的,一些小说实验者基本上仍以诗化的方式进行小说操作,苏童小说仍然过多地化用诗歌营造意象的方式,苏童一些短篇小说却可以当作优美的散文诗进行欣赏。”“而贯串这一连串意象之珠的线绳则是苏童小说那个虚拟的‘我’的情绪自由流动。”[7]王干的文章写于1992年,这年前后,是苏童研究文章的高发期。苏童以其“故事”走红,但研究者的重心则是其小说的意象。直到去年《黄雀记》的发表,岳雯在其两度书写的评论中都感叹,读《黄雀记》都像读诗一样,“在他的回味中,风、云、光、影皆为之而来,每个细节都绽放出诗一样的光彩”[8]。

意象无疑是苏童小说批评史上的关键,自王干率先在《上海文学》发表题为《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1988年)后,光用意象作题的文章就有六、七篇之多。而把意象提高到主义的是葛红兵教授的《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葛文认为:“一部《妻妾成群》就是一个意象集,它整个就是由意象组接起来的。由此,意象不仅帮助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凄清幽怨的叙述氛围,而且它还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深层动力。这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绝无仅有的,这种以意象性为基本特征的小说语式完全是苏童独创的,它对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贡献。”[9]这可真是富有创见且锋芒毕露的评说。葛红兵断然否定历史镜像的价值和进化论的意蕴。断言苏童小说反时间的兴趣所在“是那个深深地潜藏在时间的湖底,任凭时间的洪流如何奔驰不复,它却始终保持不变的东西”。葛文发表于2003年,10年后,这一论断在王宏图的文章中再次重提,足见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的疑惑在于小说和诗之间有何区别,小说的叙事语言在本质上如何不同于诗的语言。几年前,我在一篇题为《当叙事遭遇诗》的文章中,试图提出和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意象和意象群基本是一个诗学的概念,它的使用范围包括读者从一首诗中领悟到“精神画面”到构成一首诗的全部组成部分。意象是文字组成的画面,所谓视觉反映也就是“意象”。关于这一点,苏童自己的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说到底,可能就是我对图像的迷恋,将其融入了我的小说当中。”“我迷恋电影,却并没有对我的创作起作用,倒是我迷恋的图像对我起作用了……破译图像是我的爱好,这样的爱好势必带到小说当中去,在我的小说中是一定存在的。”[10]我以为,苏童讲的就是意象如何走进他的小说。

三十年前,当代文学中的先锋、实验、探索响应现代主义的美学革命,追随新小说浪潮,我们都一度热烈地投身于对小说线性叙事的破坏性的运作。小说的诗化不仅是一种提法,事实上更是一种小说叙述倾向;把小说写得像诗一样仅仅只是一种现象的形象说法,而如何把诗带入小说,尤其是带入中长篇小说叙事却是一种嫁接、移植和杂交,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其中的变数和异化却是值得研究的。

人生也许很虚幻,但至少它组成了一个故事,故事必然带有基本的结构。这个故事也许讲得乱糟糟,但背后总有一个叙事者,不论他或她多么愚蠢。小说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和故事有着不解之缘。阿多诺曾感叹现代主义挖空了对客观的叙事的戒律的墙脚,但故事还是要讲下去,“所谓讲故事,就是说出点特别的东西来,可是这种特别的东西恰恰被统治一切的世界,被标准化和平均化所掩盖了”[11]。阿多诺显然是感到非故事化给叙述者带来的困境,而不是像有些评论所轻松说说的“诗性未必拒绝故事”。

意象作为阐释或雄辩的敌人,虚假感性的敌人和客观描写的敌人,力图给观念穿上可见的外衣。唐湜这位被钱理群称之为上个世纪40年代最出色的评论家,在其评论中引用汪曾祺早年给自己信中的话,“……我缺少司汤达尔的叙事本领,缺少曹禺那样的紧张的戏剧性。……我有结构,但这不是普通的结构。虽然我相当苦心而永远是失败,达不到我的理想,甚至冲散我的先意识状态(我杜撰一个名词)的理想。我要形式,不是文字或故事的形式,或者说与人的心理恰巧相合的形式(吴尔芙、詹姆士,远一点的如契诃夫,我相信他们努力的是这个)。也许我读了些中国诗,特别是唐诗,特别是绝句,不知不觉中学了‘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方法,我要事事自己表现,表现它里头的意义,它的全体。事的表现得我去想法让它表现,我先去叩叩它,叩一口钟,让它发出声音。我觉得这才是客观”[12]。汪曾祺甚至想把自己编的小说集名为《风声》,以表达“风声入牛羊”的意境。我相信,汪曾祺信中的这些话真实表达其小说创作中的美学追求,这也是他的小说叙事少有中长篇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说在沉寂了四十几年后重新焕发其耀眼光芒的缘故。顺便提一下,唐湜是九月派诗人,而上面所提及的葛红兵的文章也自称得益于另一位九月派诗人郑敏写于1993年的文章。此类巧合可能会产生另类的联想。

一方面被称之为讲故事的高手,另一方面在肯定苏童小说艺术成就时讲的又是“他孜孜以求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学‘诗画同源’精神相通的‘空间型写作’”。这一对立现象无疑是我们理解苏童小说艺术的关键。真正的小说家总是力图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他的创作矛盾。因此,他使用较为巧妙而复杂的手段,恰在他将世界拆开时,他又将它重新组装起来。人们欢迎苏童的故事,研究的则是他的“意象”:人们喜欢苏童的历史题材,评说的则是其非历史化的写作艺术。耐人寻味的是葛红兵用其“史前史”的人类学角度来对应王德威的“民族志学”,我们感到其中有道难以逾越的裂痕。苏童曾迷恋于塞林格短篇小说中的那个谜语:一面墙对另一面墙说了什么?重要的不是那“墙角见”的谜底,而是苏童是否相信它们迟早会见面。人类学角度虽不是什么新鲜提法,但针对苏童小说创作而言,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醒。神话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少有实践,这也是为什么批评史中的苏童,其面目总不那么明晰的缘由。

戴维·洛奇在其著名的文论《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隐喻和转喻》中说道:“对我来说,雅各布森最有意思的论点是,本质上由连接性所促成的散文往往倾向于转喻而有格律押韵和强调相似性的诗歌则偏向于隐喻,他还提出现实主义作品是转喻性的。”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结尾处,戴维·洛奇引用了杰勒德·杰内蒂在论述普鲁斯特的论文中的见解,“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根本没有真正的记忆:我们为他和所有的人再补上一句,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13]说到底,什么是小说叙事赖以生存的条件的确是个难缠的问题,何况本质论在很长时期本身也受到了责难。如同有时候不知人生的意义正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说不清楚的纠结之处也许正是本质所在。小说总是依靠着我们难以理解它的根本意义而不断变化的。

同类推荐
  • 这个夏天

    这个夏天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等你来

    等你来

    有的人见上一面就会误了终生,比如宋佳和管羽风。宋佳是典型的狮子座女生,哪怕爱到骨子里,也要保持傲气,你若不来,我可以等,但绝不会送上门去。偏偏让她遇上喜欢欲擒故纵的管羽风,历尽艰难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虽说亲情难舍占了很大原因,但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骄傲的性情。虽然讲的主要是管羽风的故事,但里面的配角,不管是孙小鱼还是沈南,或者唐茜,他们心里都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我在等你来”。可是这句话,自始至终,谁也不曾说出口。
  • 金错刀

    金错刀

    夜色如墨。大宅灯火俱灭,毫无人声。他的嘴角露出一丝阴险的笑意,屋里面不要说人,哪怕是那条大黄狗也都已熟睡了。他将一柄七寸二分长的精钢匕首咬在口中,趁着微弱的月光从狗洞钻入……等他爬出狗洞的时候,口里依然咬着那柄匕首,只是这匕首已经鲜血淋漓。他摸摸怀里那个鼓鼓的包裹,有点满足。这次收获还不错,少说也有一百两银子,即使在城里最豪华的妓院也能风光地玩上半个月。他的银子来得快,花得也快,他早已不记得这是他第几次干的勾当了。里面一家五口死得不冤,无声无息,无苦无痛,便向阎王报到了。
  • 舌人

    舌人

    你可以想想,要是有一群强盗破门而入,当爹的这时候本该护着孩子的,可是却扔下孩儿越窗跳楼地跑了,你要是那个被扔下的孩儿你咋办?就这样,当我爹——我们的政府,丢下我们这些孩儿一哄而逃后,面对破门而入、青面獠牙的日本人,我只得做了三孙子那样的顺民,当然你也可以管我叫汉奸。政府是一大早逃走的,而日本人是在后晌儿进的城。这期间,我们郑州人一看没人管了,胆子就大了起来,手脚就放了开来。先是一些人找茬儿哄抢了粮店,接着打砸抢之风很快弥漫了全城,你要在场就会看到当时局面多么混乱。这是我说什么也看不下去的。因为——至少直到这会儿,我还是郑州的警察署长。
  • 遗弃

    遗弃

    《遗弃》是薛忆沩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是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年轻人图林,图林是一个“自愿失业者”、“业余哲学家”,《遗弃》就由图林一年的日记构成。作为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突然陷入了存在的困境,他好像诸事都失败了,也许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灵的路上走了很远。而他走的路是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他进的是窄门。
热门推荐
  • 幕后新闻

    幕后新闻

    本书包括天下故事第一村揭秘,郑板桥真迹神秘失踪案,钟伟将军走红湖南民间口头文学,海瑞印章四百年流浪史,太极拳故乡遍地武林佳话,替毛泽东待客的韶山老妇等神秘篇章,满足天下读者对历史之谜的求解之心……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论五好丈夫的养成

    论五好丈夫的养成

    家庭,亲人,平静的生活,这些于普通人而言很平常的东西,对于上辈子的荀宜正来说,她一样都没有。重来一次,家庭,亲人,平静的生活,这些东西荀宜正依旧是没有。罢了罢了,没有就没有吧,重来一次已经是白捡了一条命,就当做是老天都看不下去要帮她报仇了。但是,眼前这个笑得一脸狗腿的男人是怎么回事?“娘子,我觉得咱们家儿子似乎有点无聊,要不咱们再生一个吧!”“不巧,我肚子里是两个。”
  • 重生小村姑

    重生小村姑

    孙路路车祸后回到过去的故事······(更新开始啦!)
  • Fraternity

    Fratern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亨集

    小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触碰不及梦

    触碰不及梦

    【不可爱的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倒霉催的菜鸟白衣天使对上打娘胎里就很优秀的医学博士的坑爹故事。【这是两人的坑爹互动】她为他夹了一筷佐料,“八角,祛风理气,和胃调中,多食可瞎眼,长癞疮,与您绝配。”他赶忙回了两个辣椒,“干辣椒,特别健胃,有助消化。就是有咳嗽的人又瞎眼的人啊,不合适。”……一张大脸突然凑到面前,她嘴微张,攥紧衣角,脚在摩挲地面,思绪被按下暂停键,连心跳也漏掉一拍。只见他一笑。“哐。”她觉得自己看到了星星,有些晕眩。他满意地看着额上浮起红印子的她。“狗打架是可以用头的。”【这是甜甜的聊天记录】你在干嘛呀我昨晚梦见你了喔梦见你带我去吃那家我最想吃的那家小龙虾你边剥壳边对我说“慢些吃没人和你抢我才发现你真的好可爱”虽然我一点也不想承认你关心我的样子快赶上我一半可爱啦……(对方正在输入…)我也爱你PS:本文作者三观偶尔出走,1V1正经文,入坑不用谨慎,尽管跳,我在下面接着您嘞~
  • 封器之印

    封器之印

    慢慢的,那些卡片上,似乎写的依次是:“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十一个字,合起来,似乎与佛家传说中的六道相似?“这是哪里?”那个迷茫的声音继续说道,一缕乳白色的魂状物,飘飘渺渺的飞过,在飞临那天平上空的时候,忽然一股吸力吸来,那道乳白色的魂状物“啊”的发出一声尖叫,在那一瞬间,似乎“人”字闪了一下,那张纸片瞬间裂开一个微缝,那烟雾状的灵魂随即消失在空间中,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般。白色的光影消失,这里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甚至可以说是寂静,千万年来,都再没有任何东西出现过……
  •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要成大事,绝非易事,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就看你以什么心态入世,抱定怎样的决心。正所谓大器有大成,小材有小就。为此,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精心推出了此书,单从以下九个方面阐述了能成大事的九种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勉谦恭的心态;诚实守信的心态;敢于挑战的心态;善于合作的心态;知足平衡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心态:宽厚容人的心态;永远自信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