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100000060

第60章 论社会舆论在王朝兴替过程中的作用(2)

王郎在制造、利用舆论方面,尤为引人注目。王郎以卜相为业,明星历,善望气,“常以为河北有天子气”(《后汉书》卷一二《王昌列传》。)。早在始建国二年,长安男子武仲自称“汉氏刘子舆,成帝下妻子也。刘氏当复,趣空宫”(《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王莽捕杀了此人,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王郎借此诈称自己是真正的刘子舆,编造了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母故成帝讴者,尝下殿卒僵,须臾有黄气从上下,半日乃解,遂妊身就馆。赵后欲害之,伪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子舆年十二,识命者郎中李曼卿,与俱至蜀;十七,到丹阳;二十,还长安;展转中山,来往燕、赵,以须天时。”(《汉书·王昌传》。)赵地宗室刘林及豪强李育、张参等遂拥立王郎为天子,“百姓多信之”。为了扩大影响,王郎政权移檄州郡曰:“制诏部刺史、郡太守:朕,孝成皇帝子子舆者也。昔遭赵氏之祸,因以王莽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迹赵、魏。王莽窃位,获罪于天,天命佑汉,故使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拥兵征讨,出入胡、汉。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岳诸刘,为其先驱。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盖闻为国,子之袭父,古今不易。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诸兴义兵,咸以助朕,皆当裂土享祚子孙。已诏圣公及翟太守,亟与功臣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圣公所置,未睹朕之沉滞,或不识去就,强者负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创痍,已过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当时民间流传着翟义未死的说法,王郎借此造论,“以从人望”。在王郎政权的舆论攻势下,“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当时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路经赵地,闻此消息,两个随从竟然弃主而去投奔王郎。(参见《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刘秀奉更始之命安集河北,闻讯惶惶南逃。攻灭王郎后,“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这些情况,大体能反映王郎政权声势之盛。王郎政权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燕赵地区,应与其成功制造舆论有直接关系。刘秀曾向王郎的乞降使者说:“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汉书·王昌传》。)这一“狂言”大体反映了这位乱世英雄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武力资本的倚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漠视武力以外的因素。实际上,刘秀势力的崛起与壮大,也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分不开。早在刘秀举事之前,社会上就流传着两条谶语,一条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一条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哀帝初,贵幸之臣刘歆改名刘秀,“冀以应占”(《后汉书·窦融列传》;又《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注引应劭曰:“《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改名,几以趣也。”)。在道士西门君惠等怂恿下,刘歆筹谋反莽,事败身死。(《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称刘歆自杀;《后汉书·窦融列传》则说是被杀。)据说他在赴死之前,对围观的百姓说:“刘秀真汝主也。”(《后汉书·窦融列传》。)在谶言影响下,宛地豪强李通借此怂恿刘秀,刘秀的姐夫邓晨也因谶言之故,对妻弟另眼相看。刘秀在河北羽翼渐丰,其昔日同窗彊华从关中奉上《赤伏符》,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遂以“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为由,正式即皇帝位。(《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即位之后,刘秀根据谶文“孙咸征狄”,以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依照《赤伏符》“王梁主卫作玄武”,拜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这样的人事安排,可能与光武帝本人对谶纬的相信有关,但我更趋向认为,光武此举,意在倡导信谶之风,借机提高“刘秀发兵捕不道”之类“御谶”的效力。

在出兵平蜀之前,刘秀与公孙述之间还进行过舆论交锋。公孙述据蜀地自立,利用图谶符瑞制造舆论。《后汉书·公孙述列传》记载: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

公孙述“数遗书中国”,将以上内容传播至中原,“冀以感动众心”,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从“帝患之”这条史料来看,公孙述的舆论攻势大概取得了一些效果,故使刘秀心生忧虑。在积极筹备武力征讨的同时,刘秀致信公孙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并署名“公孙皇帝”,对公孙述的说法进行驳斥。

四、东汉后期

自安帝时起,东汉朝廷显示出不可挽救的江河日下趋势。(于迎春先生认为,范晔对于所谓“祥瑞”的叙述方式,从永初年间开始微妙改变,意味着史家对安帝以来整个社会政治大势在评估上的转折。参见氏著:《秦汉士史》,4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经顺、质、冲至桓、灵时期,国家积弊丛生,百姓生活困窘,朝野上下,讥怨之声不绝于闻,刘汉政权步入了衰世。流传在士庶百姓中的歌谣里语,对衰世时弊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批判。桓帝初有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后汉书·五行志一》。)讽刺人主公然敛财,不恤黎庶。其中“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之语,与其时的另一首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五行志一》,以及安帝时益州民谚“虏来尚可,尹来杀我”(《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共同反映了旷日持久的对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顺、桓之际,外戚梁冀专擅威柄,诛杀异己,又骄横自恣,极尽淫侈,“好驱驰过度,至于归家,犹驰驱入门”,百姓用“梁氏灭门驱驰”(《后汉书·五行志一》。)来诅咒他。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借助宦官势力铲除了梁冀及其党羽,封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为侯,时人称之“五侯”。五人利用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为非作歹,故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得势为非的“刑余之人”的憎恶。外戚、宦官势力轮流坐庄,忠良之臣不畏强暴,身陷重辟;媚俗者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故顺帝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后汉书·五行志一》。)对忠直不挠、舍生取义如李固者表示同情与敬仰,对曲意顺从、失节求荣如胡广者表示愤慨与鄙视。京师谚语“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后汉书》卷四四《胡广列传》。),亦对素餐尸位的政坛“不倒翁”胡广冷语相讽。里语“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崔寔《政论》。),表明朝廷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国家机器已经因严重蚀锈而不能正常运转。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审举》,北京,中华书局,1991。),以及京师民谣“欲得不能,光禄茂才”(《后汉书》卷六一《黄琼列传附孙黄琬传》。),意味着以察举为核心的选官制度已经大坏。顺帝之后,社会上的童谣、歌谣、讹言、流言频繁出现,批评时弊的倾向性也越来越强烈。舆论密度与强度的增加,意味着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汉政权已经陷入了严重危机。

社会舆论对桓、灵之际政治现状的揭露与批判是全方位的,连专制君主也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白马令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以“帝欲不谛”来指责桓帝失职。六年之后,太尉陈蕃上疏为党人辩讼,将朝廷对党人的迫害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将桓帝定格在亡国之主的位置上。这些言论固然出自个人之口,但未尝不可视作是社会舆论的反映。“天下匈匈,罪在一人”,汉代君主习用的过己之辞,至此已由客套用语演变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关于汉祚将尽的说法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略》:“汉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讳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六月,洛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又载:“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阳门,辞‘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何人。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至汉末,有识之士已经习惯于从社稷将亡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如《风俗通义·佚文》记载:“灵帝之末……咸名后生放声者为时人。有识者窃言:旧曰世人,次曰俗人,今更曰时人,此天促其期也。”消极性舆论的持续出现与广泛传播,助长了对朝廷怀疑、批判情绪的滋生蔓延。

社会舆论对汉末时弊的批判,在“党锢事件”中集中爆发出来。“党锢事件”的发生,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前人之述备矣。就其发展过程与表现形式来看,这一政治事件的实质,是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社会舆论与专制皇权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党人以言论为武器,对时政百弊及作为皇权衍生物的宦官进行猛烈批判,对专制君主的权威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所谓“非讦朝政”(《后汉书》卷五三《申屠刚列传》。)、“评论朝廷”、“诽讪朝廷”(《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清楚地表明了这一事件对统治阶级上层的舆论批判色彩。宦官群体在皇帝的支持下,动用国家暴力机器,以强制甚至血腥手段来迫害党人,打击舆论。此次交锋的结果,是数以千计的党人被诛杀、流放、禁锢,宦官群体有效地维护了既得利益,专制君主也成功捍卫了自己的权威地位。但是,朝廷的胜利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皇权可以打击甚至摧毁党人的肉体,可以使造谤者缄口不言,却无法根除对立情绪。只要对立情绪存在,舆论就难免再生,甚至由批判的武器演化为武器的批判。“党锢久积,人情多怨”,“党锢之祸”后的社会情绪表明,皇权在交锋中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失败——桓、灵政权不但丧失了一次绝好的内部调整机会,反而加快了滑向深渊的节奏。

爆发于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可以看做“党锢之祸”后,社会舆论由批判武器转化为武器批判的结果。张角兄弟举事之前,进行了长期而精细的舆论准备。《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记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张角及其弟子以方术之士惯用的手段为人疗病,在博得人们信任的基础上,传播汉祚已尽的观念,在八州范围内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浓缩了举事者思想的口号;写在官府衙门上的“甲子”,是传播其政治理念的标语。口号与标语“能击发或巩固广泛的舆论,具有点燃和放大舆论的功能”(刘建明:《基础舆论学》,286页。),张角等借助这种手段传言造势,称得上是舆论中上的一次创举。

“党锢事件”体现的是士大夫群体舆论;“黄巾起义”中的舆论,主体则是下层百姓。这两大事件表明,桓、灵以来的黑暗政治已经使统治者失去了民心支持,刘汉政权已成空中楼阁,坍塌之期即在眼前。

实际上,对于大厦将倾的危险局势,汉末的最高执政者并非全无认识。相反,他们也在采取积极措施,争取人心,引导舆论。灵帝之世,朝廷下达的赦赎诏令异常频繁,表明官方希望借助这种惠民措施取悦于民。“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大赦党人,“诛徙之家皆归故郡”(《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希冀缓解士大夫群体对朝廷的对立情绪,减轻舆论压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杯水车薪,积重难返的刘汉政权已经无法自救。

以上对秦末至汉末政权更迭过程中的舆论现象与舆论行为做了大致描述。综合以上可以发现,国家承平时期,舆论相对要少;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之际,舆论异常活跃。舆论不是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也不是王朝兴替的决定性力量,但却在社会前进过程中起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作用。在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国势愈衰,抱怨批判之声愈多愈强;抱怨批判之声愈烈,国势愈衰,直到江山易主,政权更迭,客体不复存在,舆论才告一段落。对前面王朝不利的舆论,正是后面王朝继立的理由与借助的力量。因此,西汉、新莽、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以及变乱之际的其他逐鹿者,往往会顺应舆论,甚至制造舆论,以期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衰世君主为了维护其现实利益,有时会采取强硬手段来打击舆论,从秦与东汉的政治实践来看,以强制手段打击舆论,只能得逞于一时,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舆论,并且有可能遭到舆论的报复,即促使舆论由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由道义上的谴责变成武装力量的打击。

同类推荐
  • 我在东晋建了座城

    我在东晋建了座城

    五胡南下,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主角带系统穿越到东晋,给汉人创造一片世外桃源。。。。
  • 大明王朝2

    大明王朝2

    明朝,取《易经》中“大明始终”之意,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灭了元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王朝又要马上过去,化作历史的烟尘。
  • 迷失在一六二九

    迷失在一六二九

    你!没错,就是你,看看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把你丢到公元1629年,大明崇祯二年,那个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年代,你能生存吗?没有金手指,没有主角命,完全靠自己的专业和知识,你能生存吗?唯一幸运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有一个集体,一个现代人的集体。来,试试看吧。-----------------------------本人新书《仙路桃花传》本月正式上架,眼下正是最需要成绩的时候,还请一六二九的老读者,老朋友们给予支持,订阅。如果方便的话,月票,推荐票请投给新书吧,可以加更的。新书期头一个月,每100月票即加更一次!
  • 大秦始皇

    大秦始皇

    大秦王朝丰功伟绩,扫六合灭诸侯统江山。开始始皇之路。千古君王,统领万代江山,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热门推荐
  • 温情讨债

    温情讨债

    午夜时分,我家的座机铃声响起。我抄起听筒,传来了大洋彼岸妻子瞿红的声音:“还在家哪?”我笑了:“不在家我能去哪儿?”我知道妻子是在查岗,妻子是为了女儿求学在异国他乡做陪读。妻子调笑道:“咖啡厅、歌厅、按摩房,灯红酒绿好去处多着呢。还有小妮子陪着,有那中意的开个房,多爽。”我忙把胸脯拍得山响,以期大洋彼岸的妻子也能听见:“放心吧闺女她娘,我是从一而终的鸳鸯,我最厌恶薄情郎。再说了,我上边还有座泰山压顶,我哪儿敢有异动。”妻子的父亲我那老岳父是管着我们报社的大领导。电话那头妻子笑得咯咯的:“你还有怕的呀,这我就放心了。好好在家呆着,放假我和你妞回去,我会好好犒赏你的。”又说了几句闲话,妻子挂掉了电话。我心中暗笑,远隔千山万水还想操控着我,要不是我意志坚定,以事业为重,你管得了吗?随便找个借口都能糊弄住你这个管家婆。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红尘第一皇妃

    红尘第一皇妃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果然不错,一次游泳竟然淹死灵魂到了异时空,好吧,看在这身体是公主的份上就勉强接受了,可是为啥是个落难公主,落难公主也就算了,咱不计较,可为啥在青楼呢?算啦,好死不如赖活。
  • 冷清王爷替嫁妃

    冷清王爷替嫁妃

    她被迫嫁他为妃,心不甘情不愿。他娶她为妃,心里却念念不忘其他女子。他妻妾成群,她不争不抢,甘愿把他拱手送人。他和她却渐生情愫,看她如何玩转后宅,驯服小妾。
  • 星空倒影

    星空倒影

    在历史的苍穹中,被选中的人会成为星辰,照亮整整一个时代,接受后世万代的景仰。我们称他们为“英雄”。我不是英雄,我这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不过是在英雄的身侧,看他们亲手擦亮历史的夜空。或许我可以说,我是在那片星光闪烁的苍穹下,真实而微不足道的……一个倒影……(新作盟出品)
  • 万界法镜

    万界法镜

    新书《降临人世间》已发,求支持,求收藏。道法如镜,照彻万物。觉醒法镜的养青鱼,投影无数世界。
  • 异世武巅

    异世武巅

    穿过多少生死,越过无数时空,带着炎黄一族无上秘技,他君临异世!面对宗门振兴的大任,他如何完成?穿越之谜,身世之惑,该如何解开?茫茫主界,无数上古大能接连陨落,是谁导演了这一切?以轮回铸剑、以天地为招,看背负着惊天阴谋的苍夜如何一步步,走上这异界的巅峰!
  • 墓中有妃,喵喵喵~

    墓中有妃,喵喵喵~

    新文上线:《侯爷宠妻成瘾》http://pgsk.com/a/1414537/他是权利滔天的摄政王,是当今圣上也要让之三分的亲弟弟。喜怒难测,不爱女色,跺一跺脚整个皇都都要变天的人,有一天却对一只从墓中带回的猫疼到了骨子里。*[片段一]严谟提着小奶猫塞进衣襟里,软软的毛紧贴着他的皮肤,一片温热,十分舒服。“喵呜!放我出去!”沅言挣扎着探出头要往外爬,惹来男人威胁的一眼,“本王不介意剪了你的爪子。”“喵呜~”沅言低呜一声,相信男人绝对是说到做到,为了留着爪子吃鱼,只得老老实实缩回探出一半的锋利,四只小肉垫贴着严谟的胸口。从此摄政王走哪衣襟里都揣着一只小奶猫。[片段二]“王爷,找到猫了。”“在哪?”严谟微眯眸子,继续手中的书画。严六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在郡王府,和凌素郡主养的波斯猫在一起。”顿了顿,“是只公猫。”“咔嚓!”严六闻声抬头,却发现王爷已经不在,而书桌上正躺着一根断裂的毛笔。等严谟在郡王府花园找到某只猫时,她正被那只波斯猫突然的猛扑压在身下……“喵呜!严谟救命!”沅言看着如天神出现的男人,眼泪汪汪。*沅言以为在遇到严谟之后,她醒来发现自己附身在一只猫上的事情也不是那么糟糕了,可后来一件件的真相摊开,她觉得,能遇见严谟,一定是将她所有的坏运气都用上了。那个觉得天下所有生物都是蝼蚁的男人,他的心从来都是冷的。*当木娘将她死死掐在地上,那个平日里纵容她的男人,冷冷的站在一旁,扫她一眼,眸中布满寒星:“木娘,今夜子时之前我要她的心头血。”直到银制的针管插入心口,沅言疼得小小的身子不断抽搐时,才愿意相信原来他待她的好都是裹着糖衣的毒药,为的不过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取了她的心头血,去救一个女人。那个本是这王府的女主人,他的心头朱砂。*后来再见,她狠狠朝着他的喉咙扑上去,却被他轻易捞住抱在怀里。她听见他似庆幸的话,“我就知道你还会回来的,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舍
  • 中国与西方的管理学比较

    中国与西方的管理学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方针,我国企业千方百计地学习和效仿西方的管理模式,并大量引入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但标准的西方管理模式并不能造就优秀的中国企业。这本书作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精神,对中西方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的比较,以现代中国企业的视角考察我国管理之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差异,批判当前那些“现代性等同于西方”的流行思维和做法,提出中国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与西方管理学“以物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全不同,西方管理学注重制度,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天人合一,顺天应人。作者认为,中国的管理之道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国人所共通的,中国管理之道比当前西方管理学更具有普适性,将会像今天的中国功夫一样,发挥全球性的影响力。 作者颠覆了我们对当代西方管理学的认识,提出要回归管理学的本源。管理是一门艺术,中国的管理之道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区别于西方的形式逻辑,以辩证逻辑、系统的平衡方式方法、高超的管理艺术形成中国特色的王道管理学。
  •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