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建国七百四十六年,现年号泰安,皇帝贤明,百姓安居乐业,先皇在位三十余年,伐四国,灭三藩,为天元开疆扩土六千余里。
现皇帝刚过而立之年,锐气十足,征兵圈马,似乎还有在把天元国土再往外扩充的打算。
那怕远离天子脚下的玉照边城,也是一片沉重肃杀之气。
玉照在天元西边,远离国都,玉照再往西,是天元第一雄关,落虎城,落虎城再往西,就是盛唐,一个盛产叫做诗人的国家。
清晨,林中雾气弥漫,一少年,开始从山脚下登山,模样在十七八岁那样,面无表情,穿着普通,玉照城中四文钱一尺的粗布缝制而成。
步伐极缓,但很稳,林中乱七八糟的枝丫,沾满湿气的树叶,没有成为这少年登山的阻碍。
一步一步之间,似乎有自己的韵略暗含。
太阳初升起时,少年也在半山腰,提着袖子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看了一眼山顶,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上走。
他知道,这条登山的路,越往后越难走,现在才过一半而已。
雾气散尽,太阳当空时,少年距离山顶还有不到四里地,这一次,似乎比前几次更快。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爬这座山,到山顶用了四天,第二次三天半,直到第十四次,才把时间缩短到三天,第四个年头,他才能在一天日未升起时开始,日落天黑时到山顶。
今天是他开始登山的第七个年头,从十一岁开始,每个月,他都要凳这座山最少六次。
随着后来登山要用的时间缩短,他上山的次数越渐频繁。
日头西斜,离落下去还有一段时间,少年也终于登上山顶,山顶上一座草屋,一个盘腿老人,一柄插在土里的锈剑。
少年走到老人面前,俯首做了一个学生礼,问道:“先生,今日是否依然读书。”
老人没有理会他,依然如入定的老僧,盘腿打坐。
少年早已经见怪不怪,再行一个礼,进入到老人身后的茅屋,茅屋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三个书架子,除了门口处,其他三面,都是用木头打成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
有地理志,三洲十四国,少年记得原本有十七国,不过在自己十三岁时,老人用笔划掉后赵,十五岁时划掉了西门,去年又划掉了南越,现在就只剩下了十四国。
更有儒家圣人经典,兵家纵横捭阖,墨家机关秘术,甚至各种杂谈野史,仙神传说。
过去的七年里,每次上山都会读书,也只能读书。
少年没有名字,也不知道自己父母,只知道,自己记事起,就在玉照城中和一群小乞丐混在一起,终日为了一点吃食,就跟野狗一样玩命。
玩命的活着。
直到十岁时遇见这个老人,那时候老人不老,少年依稀记得,似乎那时候老人头发没有灰白,眼神锐利,那把剑也是寒光逼人,没有半分锈蚀。
只不过八年时间,老人垂垂老矣,剑也锈迹斑斑。
十岁那年第一次上山,老人带着,也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只不过用了不到一个时辰。
那日,老人对他说了两句话。
“你现在十岁,要是能在十五岁之前自己登上山,就做我的学生,可以不用再做乞丐。”
“做了我的学生,可以读书。”
少年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年龄,不过看着当时那个还是中年人样貌的老人,没敢多问。
因为他害怕老人背后那把寒光闪闪的剑,从小在市井摸爬打滚,为了活下去,十岁的他比一般人更加早熟,他知道,这人背上那把剑和玉照城中那些花花公子拿来做个打扮的剑不同,说不上哪里不同,但就是不同。
少年没有用五年,仅一年,就在十一岁时凳上了山顶,从哪以后,老人教他识字,然后就开始读这见茅屋里的书籍。
老人有个规矩,从到山顶时开始算,少年不能在山顶逗留超过两天,每次下山最少要间隔一天方可从新登山,下山时也会拿些钱财给他。
这样,少年才算脱离了每日在街上讨饭的活计,在玉照城中最偏僻的地方,有了一间小院子,有了一处落脚的地方。
七年下来,只剩下最后薄薄的一本叫《公天下》的杂谈。
其余书,都已经读过。
天色渐暗,少年掌上油灯,继续阅读,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少年合上书页,把《公天下》放回原处,拿着油灯,穿过茅屋,后面有一个小棚子,里面是一个简易的灶台,这还是少年在十四岁时自己搭的。
因为,他从未看过老人吃饭。
熟练的引火,一小会功夫,几样简单小菜就做好,用土碗装好,放在灶台边,在余火中埋下几个红薯,一会儿,红薯香甜的气息传出。
少年起身到屋外,躬身对老人说道:“先生,吃饭了。”
少年以为老人会和以前一样,不会搭理自己。
没想到这次他睁开眼问道:“屋内书可曾读完?”
少年恭敬回道:“已读完。”
老人继续问道:“可有疑问?”
少年踌躇问道:“世上真有逍遥天下的仙人?”
老人愣了一会,似乎在思索,回道:“那要看你怎么理解这个仙了。”
少年没有再问,老人起身,走到少年身旁,右手搭在少年后脑勺,很慈祥的说道:“走吧,去吃饭。”
老人这个动作,让少年打了个冷战,要知道,这七八年来,老人从来没有对他多说一句话,更不要说像这样亲密的动作。
没有多想,少年跟着老人来到灶台边,老人依旧盘腿坐着,少年在老人对面。
菜很简单,都是山里的野菜,主食就是红薯,老人看着少年好一会。
说道:“你今年已经十八了,书也读得差不多了,以后有什么打算。”
少年感觉老人今日不对劲,前面几年的话,加起来还没今日多,不过依然垂首答道:“想在玉照城里做点小生意,这些年里先生给我的钱攒下来一点。”
老人摇头,没有再说什么,起身出去,拿回一壶酒。
“这酒啊,还是上来的时候带的,现在已经七八个年头了,来,今日你就和我喝一杯。”
说是喝一杯,其实哪来的杯子,老人仰头灌了一口,就递给少年,少年喝了一口,皱着眉头。
没觉得这东西哪里好喝,理解不了玉照城中那些整日无事可做的富家公子,一口接着一口是为什么。
灶台边上的菜一口没动,老人喝一口,就递给少年喝一口,一会功夫,酒坛子见底了。
少年也意识朦胧,老人口吐酒气说道:“你问我世上是否有逍遥自在的仙,我不知如何回答,今日,就让你看看,我算不算得仙。”
说完,张口一声轻喝,茅屋外插着的剑似一条灵动的小蛇一样在空中转了几个圈,然后准确无误的绕过茅草屋,落在老人手里。
这一下,少年的醉意似乎更深了,断断续续的说道:“城里……王二他们都说……说喝酒喝多了会眼花……我现在好像就喝多了。”
老人不以为意,右手拿剑,左手作剑指,缓缓从剑柄处开始往下滑去,随着手指滑过,剑身上的铁锈褪去。
少年这一下清醒了,睁大眼睛。
老人微微一笑:“你且看好。”
屋外似有狂风大作,茅草屋被掀起,不过少年似乎没感觉到一丝风,对于漫天的茅草和被狂风卷做纸屑的那些书籍,没有半分在意。
此时,他眼中只有这个盘腿的垂暮老人,和他手中那把寒光凛冽的剑。
风越来越大,林中树木被吹倒,一丝丝白气从山脚下开始往老人身边聚集。
风再大,也没有影响山顶上的两人,老人含笑看着少年。
说道:“我八年前见你时,就对你感到了一丝好奇,你身上有读书人的浩然之气,江湖武夫的那股血性,兵家的冷冽,道教的悠然,但是都不多,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刚好到门槛处。”
然后不知道是感到惋惜还是羡慕,接着说道:“若是你只有其中一股气运,我这些年也就不会让你只读书了,并未收你做学生,因为我自知教不了你什么。”
少年目瞪口呆,老人前面说的道家,兵家儒家是书上对当世几个流派的称呼,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想到自己竟然与这些庞然大物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随着老人说话间,身边白色雾气越来越多,很快,山顶上都被白色雾气弥漫,老人深深看了一眼少年。
“你暂且看好,老夫这手段比之仙人差几分。”
“天下人暂且看好,老夫化龙逍遥游。”
顷刻间,白气涌动,在老人背后化作一个头长角的长条形动物。
随着白气的剧烈涌动,少年看清了。
这,这是一条龙。
老人悬空,立于龙头,脚下游龙张口嘶吼,但没有声音发出。
少年双眼一翻,昏了过去,骑乘白气化作游龙的老人望向天空,白色游龙升空,转瞬间消失在山顶。
就在这时,南唐都城,桂梨坊,天下闻名的花楼,一个埋在女人堆里的男人,那双原本醉眼朦胧的双眼一下子清醒。
怔了一下,又笑了。
“原来,你还没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