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青年公子,从陈国公宫的东南方向而来,他们刚刚从陈国泮宫[1]大学堂出来,准备参加陈侯林的享宴。他们一边走着,一边讨论老大夫子鍼给他们讲授的《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师氏》中的“三德”“三行”。
年龄稍长的那个公子,长得高大魁梧,虎背熊腰,黑红脸膛。他内穿青色曲裾深衣外穿青色礼服,腰系黑色丝绦,佩戴一只翠玉璧。他朗声说道:“致德、敏德、孝德‘三德’中,吾的理解是,致德就是中庸之德,用作道德的根本;敏德就是及时行仁义之德,用作行为的根本;孝德用以制止犯上和邪恶的事,用作浩养正气之根本。这些都是国君修身之道,不仅国君,所有仁人君子都必须遵守这些根本准则。唯‘三德’者,乃立国、立人、立事之本。”
中等个子的那个公子,内穿赤色深衣外穿青色礼服,腰系紫色皮带,白玉带钩,长相特别英俊,面如粉脂,唇若丹寇。他接着说道:“没错,吾赞同子仪兄的观点。不过,这孝行、友行、顺行‘三行’中,孝行用以亲爱父母;友行是善于交友之行,用以尊敬有德行而善良的人;顺行是敬顺之行,用以侍奉师长。先王有致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国君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三行’才能统领人民。”
一个年龄较小的公子,内穿一件黄色深衣外穿黄色礼服,腰系蓝色丝绦,丝绦上系着一块血红的翡玉佩,个子很高,略显单薄。他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深深的眼窝,高高的鼻梁,面色白净,左眉心长了一颗黑痣。看两位公子谈得起劲,也不甘示弱地接道:“吾觉得周成王诫伯禽那段更有意思: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有文德、武威,才能治理国家。”
赤色礼服的公子有几分认真、几分戏谑地说道:“濮贤弟有如此见地,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明君了。”
他们三人一路热热闹闹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公宫,进入宫门,看到东花园有两个侍女,领着两个小女孩儿捉蝴蝶。稍微大一点的有七八岁的样子,小一点的有五六岁,两个女孩儿听到三个人热热闹闹地讨论,就停下来了。
小女孩儿问大一点女孩儿:“琥儿姊,他们是谁啊?”
被称为琥儿姊的说道:“过道的,吾不认识他们。”
小女孩儿转脸迎着他们问道:“三位哥哥,你们从哪儿来啊?”
听到稚嫩甜美的声音,三个年轻人便停了下来,转到他们跟前。年龄稍大穿青色礼服的公子,朝着小女孩蹲下来,说道:“小娣娣你好!你们在干什么啊?”
小女孩儿看着飞来飞去的蝴蝶,正要回答,大一点的女孩抢先说道:“吾在捉蝴蝶,你看这么多蝴蝶,多好看啊。”
小女孩说:“琥儿姊捉了蝴蝶,吾把它们放了。”
穿黄色礼服的公子问道:“姊姊捉住了,你为什么要放了啊?”
“因为……因为它们会想家。它们在外面时间久了,家里人会担心的。你们还没有回答吾的问话呢?”
“哦,对了。吾三人啊,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位大哥哥来自郑国,是郑国的公子子仪,你们可以叫他子仪哥哥,这位哥哥来自息国[2],息国的公子濮,你们可以叫他濮哥哥。吾呢,来自蔡国,吾叫献舞。”
“那吾就叫您献舞哥哥。”
“可以啊,你叫什么啊?”
“吾叫桃花,这个是吾姊,叫琥儿。你们可以叫她琥儿姊,叫吾桃花好了。”
三位公子听到桃花的介绍,都笑了起来。
息公子濮说:“桃花,真好,这名字太美了。真是人如其名啊,桃花娣娣,你比树上的桃花好看多了。”
“吾母亲说,吾出生的时候,好多好多的桃花都开了。那时候天上还下着雪花儿呢。”
蔡公子献舞说:“真的啊?也太神奇了。你是桃花仙子吧。”
“吾不是,大人们都说仙子在天上呢。”
息公子濮说:“你啊,从天上下到人间了。”
桃花转脸看这公子濮,突然发现他身上的翡玉佩,顿时两眼放出了光芒,她说道:“濮哥哥,您身上的那个翡玉佩好漂亮啊,怎么像吾家的!”
公子濮笑道:“就是你家的吧?要不还给你吧。”说着就要取下来送给桃花。
桃花说:“肯定不是吾家的,你息国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吾家的?吾是说像,像,你懂吧,大概有同样的东西吧。吾不会要你的。君子不夺人之所爱。”
“不是夺,是吾意送给你,自愿的。”
桃花说:“那吾也不要。吾不能无缘无故要你的东西。”
“怎么是无缘无故呢,你不是说像吗,像,不就是有缘吗?”
“不行的,吾今天才见到你们啊,又不认识你们。吾真不能要你的玉佩。”
公子子仪叹道:“这俩孩子太可爱了,聪明伶俐,真像天上的仙女一样。”
琥儿拉了一下桃花,说,“娣娣,咱们快走吧。蝴蝶要回家了。母亲不让咱们出来太久。”
桃花说道:“让蝴蝶先回家吧,咱们再玩一会儿”。而后,转脸问道:“你们几个来这里干嘛呢?”
息公子濮答道:“吾啊,来这里学习的。”
“学习?学什么啊?”
蔡公子献舞说道:“学的可多了,礼仪规制,治理国家,你太小,不会懂的。”
“吾都快六岁了,吾琥儿姊都快八岁了,吾俩都长大了。你们学习的礼仪,吾知道的,女师教过吾。治理国家,吾也知道,就像吾父一样。”
郑公子子仪笑道:“还真是,桃花知道的真不少。”
桃花说:“吾还会唱歌呢?”
息公子濮说:“你还会唱歌?太好了,给吾等唱一曲吧。”
“好吧,吾就给你们唱《宛丘》[3],不过你们不要告诉吾母,她不让吾唱这歌,这是吾家婢女教的。你们听好了: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桃花用稚嫩甜柔的声音,有板有眼地唱着。
待桃花唱完,三位公子一起鼓起掌来。琥儿见他们给桃花鼓掌,也不甘示弱地说:“吾也会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4]”
郑公子子仪问一旁的婢女:“这是谁家的女子?”
婢女说:“大司马家的。”
蔡公子献舞说:“大司马就是公子杵臼。前年,吾来陈国奔丧时,见过他,那时他是大司空。新君继位之后,任大司马了。这位大司马可谓是智勇双全了,陈国的兴起,他功不可没。”
三位公子辞别了两位小姑娘,郑子仪叹道:“陈乃礼仪之邦,大国风范了。你们看这两位女子就明白了,这么小的孩子,聪慧过人,美若天仙。将来啊,不知道是谁会有福气娶上这样的夫人啊!”
蔡献舞心里一动,毕竟她们还都是孩子。不过,他确实感觉这陈国太了不起了,不来陈国感受不到这种尚礼之风的畅怡。其实,蔡国和陈国同是侯国,同一条蔡水穿越而过,民俗基本相同。但是,陈国是公侯级的国家,与周为客,蔡国属侯爵级的姬姓诸侯国,规模规制都有些差距,差距最大的就是礼乐教化。将来,若能有幸和陈国结成姻缘,那真是天赐福庇!
郑公子子仪看他们二人若有所思,接着说道:“陈国的昌盛不但是重视礼仪,更注重邦交友善。吾本来是来避难的,陈侯待吾如同聘问使节。已经三年了,馆舍饩廪用度一应俱全,不曾有过短缺。这次,陈侯林还在宴飨鲁国使节时,邀请吾参加。吾一个在本国都不被善待的公子,在陈国却以礼相待。真是太难得了。”
蔡公子献舞说:“吾听说这次鲁国遣使来陈国,跟郑国有关系。”
息公子濮说:“跟郑国有什么关系?”
蔡公子献舞道:“同陈国商议联合讨伐郑国,归复郑伯[5]突君位的。”
郑公子子仪长叹一声说:“那吾更不应该参加了。”
息公子濮向蔡公子献舞递了一个眼色,蔡公子献舞说道:“咱们现在是陈国泮宫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虽然应邀参加宴飨,他们盟国商定什么事情,吾等都不参与意见。再说,宫中宴飨,不谈政事。”
正如蔡公子献舞所说,鲁国使者来陈国,确实是为了郑国。
上次联军伐郑归复郑伯突一战,陈国没有参加,但是联军最终失败,郑伯突还在栎[6]地,估计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归复君位的心思,竭尽全力促使联军再次伐郑。衫地会盟时,鲁国曾提出联合伐郑,归复郑伯突的建议,但是几个国家都不响应,毕竟他们会盟的主题是弭兵休民。因此,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想必郑伯突贼心欲炙,又厚赂鲁国。鲁侯允因为上次说合没成功,帮郑国攻伐宋国也失败了。所以衫地会盟之后,想借盟国的力量,帮助郑伯突复位,由此挽回鲁国的面子。
按照诸侯国互相聘问的礼仪,陈侯林已经在宗庙里享宴了鲁国使节,因为宗庙享宴偏重礼仪,摆放的很多东西是不能食用的。第二天的宴飨是在宫中,以餐饮为主,所以,他邀请在陈国的三位公子参加。
说起这三国公子来陈国也都是有因由的。
先说郑公子子仪,名婴和郑伯忽、郑伯突还有郑公子子亹,四个人都是郑庄公的儿子。郑庄公时期,郑国国力强大,郑庄公是叱咤风云,英雄一时的春秋小霸主。他不但对抗周王,还征伐四邻。他最终没有成为真正霸主的关键,是没有打起“尊周”的旗帜,不但不尊周,而且还搞什么“郑周交质”,公然对抗周天子,攻打周王朝的军队,由此败坏朝纲。按说,郑国始封君是周宣王的庶弟,到了郑庄公才三世,他和周平王不是姨表兄弟,郑国和周王朝血脉最近,而郑庄公竟然不顾血脉亲缘,不顾君臣礼仪,和周天子闹翻了脸。郑庄公不但不尊周,德行还不好,太善于算计,连他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和老母都算计得一丝不苟,如果不是他一丝不苟地算计,就算他母亲再偏心,他的胞弟公段叔也未必毙命。他这样一个善于算计的人,当然也算出了儿子们的野心,所以他立公子忽为太子时,就把最大的隐患公子突送到了宋国。不曾想,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公子突还是借了宋国势力篡了君位。由此,郑国陷入了篡逆弑杀的混乱,郑庄公建立的霸业也随之毁掉。郑公子仪,本是郑伯忽器重的肱股之臣,一看郑伯忽被迫退位流亡,公子突篡了位,害怕祸及自身,才逃至陈国。公子杵臼十分看重郑公子子仪,从中周旋,把他安排到陈城馆舍,一切待遇比照外国使节。
蔡公子献舞,是因为出使陈侯跃丧吊,感受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有感而来陈国的。
息公子濮来陈国的原因,说起来有些话长,在公元前七一二年,息国跟郑国有些误会,当时的息桓侯,也就是息公子的父亲,倾举国之力,帅兵伐郑,结果大败而归。息国一直处于兵败的阴影中。库府空虚,为了振兴息国,息桓侯在息公子濮刚满十五时,就送他到了陈国学习。息国周围都是一些小国家,时常受到楚国的侵扰。最大的邻国就是蔡国和陈国了,陈国是礼仪之邦,在中原诸侯国中泮宫科目最为完备,息桓侯把儿子送到陈国,意在把他培养成文韬武略的储君。
三公子一同在陈国留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曾想,这三国公子,日后都成了国君,也为陈国那段历史添彩不少。造化弄人啊,这三位同窗的国君在陈国期间,与陈国女公子琥儿、桃花产生了感情纠葛,竟也演绎出千古传奇的爱情故事,丰富了春秋早期那段历史。
公子完已经九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告诉桃花,他要去泮宫上学了,他长大了,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再和她们一起玩儿了。
小桃花拉着公子完的手说,“完哥哥,吾要跟你一起去上学。”
公子完露出一丝惶恐,母亲临终前的嘱咐,在大司马府谨慎行事。他悄悄地告诉桃花说:“你不能上学,也不能跟大人说要上学的话。哥哥一有时间就陪你玩儿。听哥哥的话,不要跟大人说,你想跟哥哥上学,这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呀?”
“因为你是女子,不能上学的。如果你跟大人说想和哥哥一起上学的话,大人们就会怪哥哥的,他们会说哥哥把你带坏了。你一定不愿别人怪哥哥,对吧?”
“大人们为什么要怪你?这跟你没有关系啊。”
公子完扯了一下桃花的衣裳,说道:“小声点。让人听见吾给你说这些不好。”
“有吾父在,没有人敢怪你的。”
“不,吾跟你不一样。”
“哦。吾明白了,你父母都死了。”
公子完慌忙捂住了桃花的嘴,他说:“不能这样说的,吾父母就是大司马夫妇。”
公子完说完,眼前出现了父母灵堂的场景,眼里即刻蓄满了泪水。
桃花拉着他的手说:“完哥哥,你怎么了?都是吾不好。吾惹你伤心了。”小小年纪的公子完回过神来,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像是把悲戚咽下,把惨淡的笑容摆在脸上。
他对桃花说:“没事的,哥哥眼里进了东西,不是伤心。哥哥放学之后再跟你玩儿。”
“好的。完哥哥,你去上学吧。子仪哥哥、濮哥哥、还有献舞哥哥,他们都在泮宫上学呢,你也可以跟他们玩儿的。”
“哥哥要学习,不能随便找人玩的,你和琥儿姊一起玩吧。”
桃花望着离去的公子完,心里有很多疑惑。完哥哥对她和琥儿姊那么好,对父亲、母亲非常恭顺,对下人们也很好,他为什么怕大人们怪他?谁会怪他?他到底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他为什么要哭呢?他有什么伤心的事儿?为什么不和她说呢?她心里的秘密都和完哥哥说的。
桃花觉得完哥哥和大人们都怪怪的。
注释
[1]泮宫:诸侯国的国办学校。
[2]息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684年,周朝封同姓诸侯国。侯爵。现在河南息县。
[3]《宛丘》:《诗经·陈风》中篇目。
[4]呦呦鹿鸣……示我周行:《鹿鸣》,《诗经·小雅》中的篇目。
[5]郑伯:郑国是周制伯爵国,其君称郑伯。
[6]栎:春秋郑邑,今河南禹县。